分享

唐诗中的荷(莲)花意象

 月照寒潭 2012-03-22

        以水为家,荷沿深深浅浅的五月之水迅速生长,并在骄阳当空的炎炎夏日唯美绽放。荷花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以站立的姿态,在池塘里盛开,在文人墨客的心里盛开。有着璀璨辉煌诗歌的唐朝,咏荷诗或与荷花有关的诗歌大约有两千首,约占全唐诗的十六分之一。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昌龄、陆龟蒙、李商隐等诗人皆有多首相关诗作流传。这些诗共同营造了丰富的荷花意象,并对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文化心理构成了一定影响。

     清雅之花
   盛夏之时,清纯、美丽的莲立于碧波之上,那翠绿的叶衬着亭亭玉立的花,馥郁的清香,随风四溢。它们潇洒的风姿、高雅的气质让世人情不自禁地驻足吟诵。且看:
   白日发光彩,清彪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泄露玉盘倾。我见残垢眼,见此琼浆英。
   ——白居易:《东林寺白莲》
   素葩多为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还应有恨何人绝,月晓风清欲坠时。
   ——陆龟蒙:《白莲》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李商隐:《荷花》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李商隐:《赠荷花》
   清雅淡丽的荷花,有着惹人怜的楚楚动人的情态,有着不事张扬的神韵与境界;有着不予外物攀比、自满自足的从容舒徐,更有着不可亵玩的清高孤傲。在一方池塘里,绝去世尘,用信仰与智慧坚强站立,独自守着精神的家园。这就是绽放在唐朝诗歌里的清雅的荷花,芬芳高洁,容浊又荣清,却始终洒脱、恬淡。安史之乱后,荷的清雅素净、精致而深邃的美,让漂泊的诗人有了一份心灵的寄托,一个温柔的归宿,亦或是一种理想的逃避。
 
   爱情之花
   十亩方塘,田田绿盖,姿态亭亭,在清风之中摇曳,摇曳在纤丽秀美、清韵流转的江南。好天气里,年轻少女入湖采莲,摇着小船,唱着小曲,欢快地出入红花绿叶间。歌声之美与采莲人之美以及荷叶田田,水天一色的自然之美,交相辉映,真是美不胜收。也只有在文化乳汁中流韵生香的江南,才会孕育出如此美丽柔情的采莲女。且欣赏: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采莲曲》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李白:《采莲曲》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白居易:《采莲曲》
   轻盈窈窕的身姿,温婉曼妙放入歌声,吸引了桥头岸边多少五陵白马翩翩多情的目光啊!一群群采莲女子在莲间穿梭,如花般青春美丽,翩翩少年不知该取(娶)哪一朵。湖中,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人花难辨;而那绿罗裙已融入田田荷叶之中,裙叶难分。终于,青年男女在水乡泽国里相遇,采莲少女在荷塘深处迎面碰上了意中情郎,欲语还羞,只好将心事深埋,低头浅笑,不料这时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子却滑落到水中,泛起涟漪阵阵,宛如怀春少女荡漾的心波,不胜娇羞。美得令人心醉的江南荷花,有了纯洁浪漫、甜蜜美好的爱情,更显得温暖可人。
  
   人格之花
   荷花是中国传统的“比德”之花,在主流文化中,荷花代表着一种文人高洁的人格节操,具有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莲出淤泥而不染,让诗人看到了自我的存在,自身的本质的东西。于是,他们选择清圆雅致、馨香高洁的荷花作为自己对待生与死、仕与隐、欲与戒的人生态度和审美理想的观照物。对荷花由最初的外在的审美观照,逐渐转变为内在的人格化的比照,使荷花有了人的生命。如: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馨香竟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李白:《古风》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
   ——李白:《僧伽歌》
   扎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
   ——白居易:《京兆府栽花》
   不事铅华的莲花,它着力不群的美姿自然得到向往超尘出俗的诗人的呵护与赏识。以“青莲居士”自号的李白借荷花的高洁馨香无人欣赏,象征自己有才有德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希望“愿托花池边”。流连于山水之间的孟浩然,则借青莲表明心迹,远离尘世的烦恼忧愁,追求一种如莲般圣洁的、净化了的心态。白居易笔下的青莲空有美好的品质,却没有适合生存的环境,没有施展才华的地方。他们如莲,卓落不群,为了理想,不怕形单影孤,即使怀才不遇,也不落入世俗,用“青莲人格”在寂寞中亦步亦趋地坚守着精神的家园。如果没有一种坚定不移的精神信念,没有一种通天接地的终极关怀,没有一种冰清玉洁的人格操守和悲天悯人的价值操守,就极易在一己私利的纠缠中被世俗浊浪所淹没和同化,从而与世俯仰,随俗进退。“青莲人格”则在将人视为一种肉体存在和物质存在的同时,更将人视为一种精神存在和价值存在,它们是人类精神的清醒自觉者和人类价值的孤独守望者。所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莲成了唐代诗人高洁淡泊之志的象征和载体。
  
   残荷之美
   风雨无情,无论多美的花,都有零落成泥的时候。清水芙蓉也抵不过它终将凋零的命运。诗人们在怜香惜玉,悼念美的香消玉陨时,往往借以抒发离愁别绪、思家念亲,或抒发美的价值得不到承认的伤己情怀,或者表达自己的苦闷与彷徨等等。总之,唐人笔下,残荷承载着诗人们的落寞与伤怀。如:
   露冷芳意尽,稀疏空碧荷。残香随暮雨,枯蕊堕寒波。楚客罢奇服,吴姬停櫂歌。涉江无可寄,幽恨竟如何?
   ——李群玉:《晚莲》
   秋风昨夜落芙蕖,一片离心到外区。
   ——黄滔:《寄怀南北故人》
   树绕池宽月影多,村砧坞笛隔风萝。西亭翠被馀香薄,一夜将愁向败荷。
   ——李商隐:《夜冷》
   莲花的香消叶残,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容易引发出诗人对生命有限,自然永恒这种强烈对比中的感伤情绪。这种猝不及防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也许让人们产生了思乡寂寞与忧伤的情怀,生命无常与荣华幻灭的凄凉感伤,但这种对美的消逝的哀悼,对生命易逝的叹息却无意识地流露了唐代诗人对生命本体的关注。
  
   以水为家的荷花,在唐诗中盛开着,清雅高洁的自然美,成了诗人心灵的客观对应物。美丽的爱情与美好的德行是荷花比较重要的意象,并被反复吟诵,在吟诵中又不断拓展了新的情感空间。在漫长的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中,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层层积累,荷花的内蕴也在不断积淀,成了表达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特定意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