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海茫茫

 kiss the snow 2012-03-22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现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涮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像真的海一样,我们既赞美它,又害怕它。远远地看,大海澄碧湛蓝,云蒸
霞蔚,但一旦跳入其间,你立即成为芥末,沉浮于汹涌混沌之中。如何泅得出来?

  到图书馆、书店走走,到街头的报刊亭看看,每次都感到纸页文字对生命的
一种威逼。几年前还在热心地讨论“读书有没有禁区”的问题,我是主张对文化
人不应有禁区的,但现在却出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无奈:必须自设禁区,否则将
是时间的泻漏、生命的破碎,从一生的孜孜不倦走向一生的无所作为。

  在一个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被印刷过的白纸黑字曾经是令人仰望的符咒,因
此,读书很可能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不管什么时候,在写字桌前坐下,扭
亮台灯,翻开书本,似乎都在营造斯文,逼近神圣。这种误会,制造了无以数计
抛掷生命的游戏,而自己和旁人还十分安慰。

  为此,一些真正把书读通了的人总是反对“开卷有益”的说法,主张由学者
们给社会开出一些大大小小的书目,以防在阅读领域里价值系统的迷乱。我赞成
这种做法,但这种做法带有常规启蒙性质,主要适合正在求学的年轻人。对于中
年人来说,生命已经自立,阅读也就成了自身与阅读对象的一种“能量交换”,
选择的重任主要是靠自己来完成了。因此,自设禁区,其实是成熟的表现。

  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这是我的基本原则。

  感觉极好,为什么要少读呢?因为感觉极好是很不容易的事,一旦找到,就
要细细体会,反复咀嚼,不容自我干扰。这就像我看电影,突然遇上一部好片,
看完后绝对不会紧接着看另外一部,而会一个人走在江边,走在小路,沉湎很久。
我即便知道其他几部片子并不比这一部差,也舍不得一块儿奢侈地吞噬。交朋友
也是这样,天下值得交往的好人多得很,岂能都成为往来熟络的密友?推心置腹
的有几个,也就够了。到处拍肩膀搂脖子,累死累活,结果一个也没有深交,一
个也对不起。阅读和交友差不多,贪心不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