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最年轻教授”的刘路会不会成为方仲永

 学民 2012-03-22

 白蕊

2012032211:15    来源:《北京晨报》   

  中国不需要用奇才来证明自己,更需要提高全民素质,更需要一个可以不依赖级别待遇,就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科研的环境。

  中南大学决定聘请22岁的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刘路成为目前中国最年轻的教授。同时,校方还奖励刘路100万元,其中50万元用于改善科研条件,50万元用于改善生活条件。2010年,就读中南大学大三的刘路破解了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震惊国际数学逻辑界,被称为“数学奇才”。据报道,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数学家对记者表示此举有些“荒唐”。而在刘路成为舆论焦点之初,香港数学会理事长汤涛就曾提醒说,数学上这种水平的猜想很多,媒体不要捧杀他,“领导、院士、舆论还是不要掺和得太多。顺其自然,给点鼓励和物质奖励就可以了。”

  重奖青年才俊本无可厚非,但数学家“荒唐”的判断以及汤涛捧杀之忧,却点中了看待此事的另一视角:因为若干前车之鉴,刘路会不会成为方仲永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中南大学破格聘请刘路,除了领导爱才之心、立功之志以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正教授级研究员”可以解决刘路生活和科研上可能遭遇的困境,如果他不是“正教授级研究员”,学校就不可能给他相应的待遇和资源。“数学奇才”的生活没有保障事小,因为没资格获得急需的学术资源而被扼杀,可是谁也承担不起的责任。

  然而,捧杀之忧却也恰恰来自这份爱才的保障,因为享受这些待遇既有附加条件,又会带来光环之累。从此,刘路可能要作为学术新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评审,还要参加各种非学术活动,更有甚者,他还可能作为学校的光荣迎接领导视察,被各级领导接见。在重奖与盛誉中,刘路能否自持?

  再来审视破格聘任与重奖的争议。之所以出现“荒唐”的评判,是因为对刘路的学术成果评价存在争议。仅凭解决这一猜想就被冠以“数学奇才”是否过誉?得到美国教授的肯定是否就足以证明名副其实?对于刘路热切期待的背后,难以掩饰的是焦虑——急切想证明我们仍然可以培养大师级人才。这份心情可以理解,却未必符合学术规律。

  实际上,中国不需要用奇才来证明自己,奇才可遇不可求。中国更需要提高全民素质,更需要完善科研评价机制,更需要一个可以不依赖级别待遇,就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科研的环境。就此而言,“22岁的刘路会不会成为方仲永”是一个沉甸甸的追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