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祯农书》中的“曾氏农书”试探-中国国学网

 LM0318 2012-03-22
《王祯农书》中的“曾氏农书”试探
炎风灼肌汗成雨,赤日流空水如煮,穉苗森森茁方乳,田家长养过儿女。稊根稗实藏深土,得水滋萌疾机弩,老农忧煎走旁午,子汲妇炊具鸡黍。百端劝相防莽卤,尚恐偷忙贪笑语,长椌刳桐三尺许,促烈轩轰无律吕,双手俱胼折腰膂,朝走东皋夕南亩。锦堂公子调乐府,终日鼍缓歌舞,庖人择精挥鸟羽,小槽真珠色胜琥。归来醉饱月停午,囊瓮犹嫌不胜贮,万钱弃掷在盘俎,厌饫台舆腯鼯鼠。老农此时独凄楚,长镵为命鉏为伍,归见桐椌音不吐,只有呻吟满环堵。但得一瓯置龟腑,敢较人间异甘苦。吁嗟公子远知否,请听薅田一声鼓。

提到《禾谱》的有一处,见于《农器图谱集之六·杷朳门》,曰:

扒,无齿杷也,所以平土壤,聚谷实。说文云,无齿为扒。《禾谱》字作“戛”。周生烈曰:夫忠謇、朝之杷朳;正人,国之帚篲。秉杷执篲,除凶扫秽,国之福,主之利也。
《王祯农书》提到的相关农书



农书在《王祯农书》中的出现情况

次数

在《王祯农书》中的出处

提到《禾谱》的
1
《农器图谱集之六·杷朳门》

提到“曾氏”的
1
《农器图谱集之四·臿门·薅鼓》

提到“曾氏农书”的
2
《农桑通诀·锄治篇》《农桑通诀·祈报篇》

篇名及内容与现存《陈旉农书》相同的
1
《农桑通诀·授时篇》;《农器图谱·田制门·授时之图》

内容与现存《陈旉农书》相同,但篇名不同的
3 《农桑通诀·锄治篇》、《农桑通诀·粪壤篇》;《农器图谱·朳杷门·田荡》 内容与现存《陈旉农书》相同,但不载篇名的
4
《农桑通诀·耕垦篇》;《农桑通诀·播种》;《农器图谱·田制门·架田》;《农器图谱集之十二·舟车门·田庐》、《农器图谱·蚕缫门·火仓》

内容不见于现存《陈旉农书》的
3
《农桑通诀·地利篇》;《农桑通诀·灌溉篇》;《农器图谱·臿门·锋》;
一般都认为,《王祯农书》中的“农书”,系指《陈旉农书》,但从上面的比照中可以看出,从内容到篇名完全与现存《陈旉农书》相同的只有一处,内容与现存《陈旉农书》相同的虽然有六处,但或者不具篇名,或者篇名与现存《陈旉农书》不同,且篇名和内容比现存《陈旉农书》更有合体例。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有二处虽然与现存《陈旉农书》内容相似,但却明确地提到出自“曾氏农书”,且其中一篇名为“耘稻篇”,而不是现存《陈旉农书》中的“薅耘之宜篇”。由此也可以进一步推论,出现在《王祯农书》之中的,内容虽与现存《陈旉农书》相同,但不具篇名,或篇名与现存《陈旉农书》不同的农书,也可能是“曾氏农书”,至于那些不见于现存《陈旉农书》和其它农书的内容,出自“曾氏农书”的可能性更大。

    缪启愉在校注《王祯农书》时注意到这种内容相同而篇名不同的现象,但同时也注意到,与现存《陈旉农书·薅耘之宜篇》内容相同的《耘稻篇》题为《曾氏农书》,因此,提出这样的疑惑,“是曾氏承袭陈书而有意改篇名,还是王祯改篇名而误题‘曾氏’?”但考虑到曾书和陈书的成书先后,我们更倾向于王毓瑚的疑问,“如果不是王书原来把‘陈’字误为‘曾’字的话,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陈氏农书是有因袭本书的地方的。”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是否王书将陈氏错成了曾氏?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比较小。

    首先,“陈”、“曾”二字没有共同之处,出错的可能性很小。且两处出现“曾氏”,而并没有提到“陈氏”。

    其次,“祈报篇”在《陈旉农书》中有不协之处。《陈旉农书》卷上为“十二宜”,这十二宜组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其后又加上了“祈报篇”和“善其根苗篇”二篇,显然有续貂之嫌,尽管书中声称“十有二宜或有未曲尽事情者,今再叙论数篇于后,庶纤悉毕备,而无遗阙以乏常用尔。”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数篇(实际上只有2篇)是陈旉,或某个编者后加进去的,而且篇名也不太合乎规范。

    再 次,有迹象表明,《曾氏农书》中有“祈报”的内容,“祈报篇”中讲到有关对于耕牛的祈报,进而引出牛耕起源的话题,后来他的侄孙曾之谨在《农器谱》中也重点谈到牛犁的问题,[18]他们的观点是“古者未有耕牛,故祭有阙典,至春秋之间,始教牛耕”。宋人周必大为曾氏《农器谱》题辞,“因演其说”,重点谈到有关牛耕的起源问题,他认为牛耕起源于春秋之间,这与“祈报篇”的观点是一致的。我们认为,这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而这个题就是《曾氏农书》中的内容。

    无独有偶,清嘉庆十八年《珠里小志·风俗》也提到“曾氏农书”,而非“陈氏农书”,其文曰:

    按曾氏《农书》芸稻篇,芸有足芸、手芸。手芸谓之‘芸爪’,不问草之有无,必遍以手排漉,务令稻根之傍液液然而后已。芸稻之法,与吾里相似,足芸则无之。

    这段文字,与上引《王祯农书》相近,也可能另有所本。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了足芸,这正是《禾谱》作者曾安止家乡江西自古以来就沿用的一种耘稻方法,东晋诗人陶渊明最先提到这种耘田法,“或植杖而耘耔”,到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中也提到这种方法,称为“耔”,俗名“挞禾”,至今江西稻农仍然用的是这种方法,有理由相信,上述内容可能是出自曾安止的《禾谱》。如此看来,《王祯农书》中的“曾氏农书”,并非“陈氏农书”之误。

    如果这个推论不误的话,曾氏《农书》加上现存的部分佚文,就应该包括:稻名篇、稻品篇、种植篇、耘稻篇、粪壤篇、祈报篇等。但这只是相当于《禾谱》的部分内容,王书中引用最多的是曾氏农书中的《农器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