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的不合时宜(三)
(三)宝玉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向往平等、自由的生活。作为封建贵族大家庭的公子,宝玉却反对封建的等级观念,他主张“世法平等”。无论对兄弟姐妹,还是丫鬟小厮,宝玉从不摆公子的架子,兴儿说到宝玉平日的情景:“有时见了我们,喜欢时没上没下,大家乱玩一阵;不喜欢各自走了,他也不理人。我们坐着卧着,见了他也不理,他也不责备。因此没人怕他,只管随便去,都过的去。”
兴儿并不是信口开河,他说的这种种情景,在贾宝玉的生活中是随时可见的。他与秦钟的交往、与戏子琪官的交往,尤其是与大观园里众多的女儿,特别是与那些身份低贱的小丫鬟们的关系,都是平等的,是尊敬的。你见过这样的贵族公子么!当他第一次见到秦钟的时候,曾感叹道:“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若也生在寒门薄宦之家,早得与他交往,也不枉生了一世。我虽如此比他尊贵,可知锦绣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头;美酒羔羊,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不料遭我荼毒了。”(第七回)宝玉不仅没有感到他的尊贵,相反感到的是羞愧。当小戏子芳官被她的干妈欺负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站在芳官一边,道:“怨不得芳官。自古说:'物不平则鸣’。他少亲失眷的,在这里没人照看,赚了他的钱,又作践他,如何怪得。”(第五十八回)他为平儿“理妆”,帮香菱“换裙”,绝没有公子哥儿的气息,而只有深深的同情和关心,是像朋友一样的平等相待。对许多人羡慕的富贵生活和侯门公府之家,宝玉却毫不留恋。他对柳湘莲说:“我只恨我天天圈在家里,一点儿做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拦就是那个劝的,能说不能行。虽然有钱,又不由我使。”(第四十七回)他非常羡慕寒门薄宦之家的生活,向往大观园以外的世界,向往没有人“管”的自由生活。所以他常说要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去。不仅他要过自由的生活,他甚至还要把小丫鬟们都放出去,说无论家里外头的,都要全放出去,与本人父母自便。这已经超出了他个人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而是希望所有的小丫鬟们都能获得自由。
(四)大胆地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在《红楼梦》中宝玉、黛玉的爱情故事及其悲剧,无疑是最感人的篇章。要知道宝、黛的爱情是建立在青梅竹马和共同的情趣、共同的思想基础之上的。他们不缺少爱,恰恰缺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在那个时代是违背传统的封建婚姻制度的,是不被认可的。一次,说书的女先儿在府里讲《凤求凰》,贾母当即就予以批驳,说:“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并且不许说这些书。贾母未必是有所指,或者像有的人所说是指宝、黛爱情,但贾母所说的是“大家的规矩”,这是不能违背的。有人说宝玉黛玉表达爱情的方式不够勇敢,不够大胆,其实在他们的生活环境里,他们又处在那样的身份地位,他们已经是够大胆够勇敢了。他们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矩”,以自己的执着和坚定,热烈地相爱,追求爱情的自由,去践约木石的前缘。特别是宝玉喊出:“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第三十六回)更是表达了他的坚定和决心。“木石前盟”是自由的相爱,“金玉良缘”则是尘世的安排。宝黛刻骨铭心感天动地的爱,是对美好和自由的追求;宝玉抛弃了“金玉良缘”,则是对世俗社会封建婚姻制度的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