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美”建筑,改变城市生态的艺术

 tuzididie 2012-03-23
日前,毕业于东南大学的王澍成功问鼎建筑学界诺贝尔奖,再度引发人们对建筑文化的关注。什么是最美的建筑?它不一定是显露、张扬、具有威慑力的,相反,它是富有内涵、静穆和亲切的,不仅传达出优美的节奏,更传递出人们对世界的态度。近日,记者在专家推荐的基础上,探访了我省近年来的一批新建筑—— 
和历史谈心的
现代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
(设计者:美籍华人设计师贝聿铭)

  苏州博物馆

  ■ 记者视线  在拙政园和忠王府边上建博物馆,对设计者来说是一个严峻挑战。作为国际大师,当时已85岁高龄的贝聿铭没有以自己的名气去挑战经典园林,而是将博物馆“降调”为苏州民居,强调“不高不大不突出”。博物馆以灰白两色为主色调,建筑尺度与当地传统民居相似,在现代几何造型中体现出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  ■ 专家点评  苏博放在一个历史环境中来做,贝聿铭先生采用了尊重历史的方式。  在继承传统方面,主要通过庭院和建筑的相互关系,用亭台楼阁形成空间序列,造成一种室外庭院空间的感觉,让建筑处在一个陪衬的地位,而不是强调建筑的高大雄伟,既与中国人传统的含蓄心境相契合,也和周边环境相协调。  创新上,一是材料新,没有任何传统的砖墙和瓦,用的都是钢材、玻璃。二是建筑做得非常干净,很有现代感,也很大气,符合现代建筑的几何美学特点。植物的选择,每一株有来历,姿态要优美,线条要柔和,因为建筑本身是硬的,只有刚柔相济,才能相得益彰。  ——东大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  周琦教授

绿色智能建筑
——泰州科学发展观展示馆
(设计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

  泰州科学发展观展示馆

  ■ 记者视线  站在展馆门口,记者一下子就被外墙上挂满的“百叶窗”所吸引。经工作人员介绍才明白,这个看似百叶窗的东西其实是高科技节能产品,能阻断“空气对流”,里外两重天。  馆内,绿色节能的妙处随处可见。设计者通过北面下沉绿化庭院与地下层连通,让地下室也能用上自然光。绿化灌溉和中央水庭用水,全是雨水收集而成,循环利用。整座建筑凸显泰州地方特色。  ■ 专家点评  和谐与创新,是该馆贯穿始终的设计理念。  在“三水交汇”的泰州,设计者想到了以水破题,用水带进行南北分隔,北面建筑群体量较小,高度与古民居群保持一致;南面建筑相对较高,与大体量的商业建筑相呼应。  创新,则体现在该馆的设计融合了大量现代节能环保理念和科技元素,是全国第二座绿色建筑。该馆采用了先进的智能化集成系统,强调“以人为本”,能根据室内人员情况,对水、电等进行自动调节,实现可持续节能改进。  ——江苏现代建筑设计院 陆志勇院长

直抵人心的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遇难同胞纪念馆
(一期、二期工程设计者: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齐康,二期扩建工程设计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 记者视线  站在入口广场上,迎面是大型组合雕塑《古城的灾难》,残破的城门、被活埋者的手臂、残缺的日本军刀,视觉冲击力既强烈又给人以肃穆、压抑之感。  新馆建筑面积约为老馆的六至七倍,为避免对老馆产生压迫感,采用了“体量消隐”设计,将新馆主体部分埋在地下。从外形上看,新馆整个建筑如同一个斜插入地面的三角形,恰似一把掩埋在大地中折断的军刀。无生命特质的广场铺装,配合周边肃穆的环境,令人直接地感受“生与死”的主题。  ■ 专家点评  老馆的展示不是直白的,入口一块大石上用中日英三种文字表达30万人被屠杀的事实,非常醒目,但你不知道后面是什么。通过空间的抑扬顿挫,逐步展开,带你进入一个很沉重的历史场景。  进去之后是一个院落,地面用了两种材料,青草地代表生命,黄沙地代表死亡,整体气氛安静而凝重,有进入历史长河之感。建筑本身很普通,没用任何高级材料和辉煌的形式,但通过空间的表达,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东大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  周琦教授

欧美材质打造民国风
——江苏省美术馆新馆
(设计方:德国KSP建筑设计事务所)

[table]

  江苏省美术馆新馆

  ■ 记者视线  这是一座看上去有点“旧”的新建筑。正是这种效果,让这样一座现代建筑安静地坐落在“民国一条街”长江路上,和身边的民国建筑和谐“相望”。  设计方中国项目管理总监廖昕这样解读:设计理念,就是要让展馆与周边建筑形成现代意义的对话。新馆在西北角尽量向后退让,形成馆前广场,这既是对西侧大行宫广场的延伸,也表达了对总统府的尊敬。  ■ 专家点评  德国人的设计手法很干净,外部材料仅石材和铝合金窗两种。德国人的设计思想就是极致的少,因为“少就是多”。强调简洁的美,强调极致的空间效果,强调单一材料的使用。整体建筑的空间序列感很好,大厅入口处空间做得很高,然后空间迅速收放,显得很有效率。行走其间,很顺畅、很有效地就完成了整个参观,内外空间的呼应也很好。  身处民国历史建筑群,展馆并没有用任何传统符号和建筑形式来呼应历史环境,而是通过空间、体积和材料来形成一种对比的呼应。  ——东大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  周琦教授

水泥森林里的都市盆景
——江宁织造府博物馆
(设计者: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良镛)

[table]

  江宁织造府博物馆

  ■ 记者视线  传统的亭台楼阁,藏在现代建筑的外壳里,身处闹市,却独享静谧。行走其间,让人在水泥森林中感受到久违的宁静。这就是江宁织造府博物馆。  围绕展馆本身,也有不少争议。有人说,花7个亿复建这样一个“假古董”,没必要;也有人说,在江宁织造府原址新建博物馆,是向传统文化致敬的最好表达。孰是孰非,也许只有时间才会给出答案。  ■ 专家点评   整体来看,展馆就像一个美丽的现代化盒子,盛放了一件精致的古典展品。南京城是现代都市,展馆对面是现代化的南京图书馆,旁边还有那么多高层建筑,在这样的条件下,建筑的外壳必须是现代的,才能和周围环境相适应;而馆内部分,需要体现红楼梦本身的内涵,所以更多采用传统元素,这才是对历史的最佳呈现。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朱光亚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