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用】::运用张仲景方法治疗胆系感染与胆石症

 阅览室321 2012-03-23


::运用张仲景方法治疗胆系感染与胆石症(保留)::  2008-11-24 07:49

chiwenyongjiubaoliu

胆系感染与胆石症,是近代医学病名。它究竟属于祖国医学的何病?笔者认为,不能牵强附会,使之归于何病。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运用乌梅汤、奔豚汤、小陷胸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茵陈蒿汤、大承气汤等方剂,对本病辩证施治,治疗颇佳。现举例如下:

例一:张××,女,45岁。患者右上腹陈发性剧痛,心中烦热,呕吐兼有蛔虫,但头汗出;手中逆冷,舌质红,苔白,脉细数。查血:白细胞13500/立方毫米,中性80%;经西医诊断胆道感染。

《伤寒论》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证属蛔厥拟乌梅汤,温肠清胆驱虫。

处方:乌梅15克、细辛3克、干姜6克、黄莲9克、附子10克、川椒6克、桂枝6克、党参10克、黄柏6克。

煎服,一剂止痛,三剂而愈。

例二:徐××,男,50岁。患者自感脐下有气,上冲胸脘,时有往来寒热,按之右肋,明显压痛,口苦咽干,舌质红,苔微黄,脉弦数,大便失调,小便黄。查血:白细胞15600/立方毫米,中性85%;经本医诊断为胆系感染。

据《金匮要略》奔豚汤主之。此属肝气奔豚症。以仲景奔豚汤,隆逆清热,疏肝止痛。

处方:葛根20克、李根白皮15克、当归10克、杭芍20克、川芎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半夏10克、黄苓10克。

煎服,二剂止痛,五剂痊愈。

例三:刘×,女,56岁,由外科以胆系感染收入院,经治疗病情好转,但胸肋仍痛不止,邀中医会诊。检查,胸脘痛拒按,心烦喜呕,痛彻肩背,咳吐痰涎,舌质红,苔腻,脉滑数。

《伤寒论》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篇说:“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据此经文所言,实属痰邪郁结胸脘,故以小陷胸汤加薤白,亦即半夏薤白栝蒌汤加减。

煎服,一剂痛减,五剂痊愈。

例四:陈××,女,63岁。患者寒热往来,胸肋苦满,按之硬痛,食欲不振,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苔薄黄,脉弦数,便干溺黄。查血:白细胞16500/立方毫米,中性90%:经西医诊断为胆道感染。

《伤寒论》96条说:“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肋苦满,不思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肋下痞鞭……小柴胡汤主之。”拟小柴胡汤加味。

处方:柴胡20克、党参10克、半夏10克、杭芍20克、黄芩10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2克、元明粉10克。

煎服,二剂退热,便通,继服五剂而愈。

例五:张××,男,29岁,患者往来寒热,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右胸肋满痛,拒按,痛引肩背,舌亦,苔黄腻,小便黄,大便秘结,体温血相均高。诊断为胆系感染合并胆石症。

《伤寒论》103条说:“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症仍在,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36条又说:“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拟大柴胡汤加味。

处方:柴胡20克、黄芩10克、杭芍20克、枳实10克、半夏10克、大黄10克,芒硝10克、茵陈20克,生姜10克、大枣6枚。

煎服二剂,便泄数次,热减痛轻;三剂热退痛止;六剂,大便滤出豇豆粒大,赤黄色,泥沙样的五块结石而愈。

例六:董××,男,49岁。身热,但头汗山,身黄如橘色,右肋剧痛,头晕目眩,烦燥不安,舌质红,苔黄腻,小便赤,大便秘结。查血:肝功正常,白细胞18300/立方毫米,中性90%;经西医诊断为胆石症合并胆系感染。

《伤寒论》236条说:“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淤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06条:“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篇第十三节说:“谷疸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其症属湿热蕴结,故以茵陈蒿汤加味。处方:茵陈30克、栀子10克、川军10克、金钱草30克、鸡内金10克、郁金10克。

煎服八剂,热退痛止,大便滤出结石一块如桐子大,病愈。

例七:宋××,女,33岁,患者发热,头汗出,往来寒热,右肋剧痛,痛引肩背,身黄如橘子色,口燥咽干,呕吐黄水,苔黄质红,脉洪数,大便黄赤。查血、肝功正常,白细胞18200/立方毫米,中性90%;两年前曾以胆结石住院手术,取出胆石而愈。因而诊断为胆结石症合并胆系感染。

《伤寒论》240条说:“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本病属太阳阳明症移热与胆腑,蕴结成石。以承气桂枝汤加减,表里双解。

处方:人黄10克、厚朴12克、枳实10克、芒硝10克、茵陈30克、金钱草30克、生姜10克、人枣6枚。

煎服三剂,排出直径15毫米人结石一块,随即痛止热退,身黄渐消,又继服三剂而愈。

现在我们学习和研究《伤寒论》一书临床实践中,运用其中的许多不同方剂,对近代医学的病名的胆系感染与胆石症,进行辩证治疗,均获得良效。这充分说明,祖国医学“一方能治多病,一病能多方治疗”的特点。

例一虽具有胆系感染,但兼有陈发性剧痛,手足逆冷,呕吐蛔虫,四肢厥逆的蛔厥病。因服以乌梅汤而愈。

例二虽有往来寒热,口苦咽干,胸肋痛满,心烦喜呕的少阳症,但不用小柴胡汤,而用奔豚汤。重点在于气从脐下冲,胸肋剧痛,与小柴胡汤症的胸肋苦满是不同的;小柴胡汤症的往来寒热是陈发性的,故亦不同。

例三虽经西医治疗,病情好转,但仍胸肋部压痛,且痛引肩背,呕吐痰涎,舌质红,脉滑数。症属于痰热,郁结胸脘,近于胸痹,故以小陷胸汤,清热解逆,涤痰润肠;加薤白宽胸下气,增强解除背疼痛之功。

例四其脉症皆属半表半里的少阳症,即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加芍药止痛,芒硝坚润便,凑效更佳。

例五既有往来寒热,口苦咽干,胸肋苦满小柴胡汤症,又有脘肋胀痛,面赤舌红、大便燥结、少便赤、热结的实症。本症以大柴胡汤加芒硝、茵陈,不仅能和解少阳,而且能泻下里热,兼能排出结石。

例六系阳明郁热导致胆腑郁结不通,所以身黄溺黄,热结于内不得越,故头汗出,因而用茵陈蒿汤加味。清热除湿,荡涤胃肠。疏通胆道,以便达到排胆石的目的。

例七除具有谷疸症外,突出的为痞、满、燥、实的阳明腑症,故以大承汤加茵陈,金钱草荡涤胃肠,以达到利胆排石之目的。

笔者经临床对本病的体会,发于少阳和阳明腑症者居多,最常用之方为大柴胡汤、大承汽汤,且往往多合并使用。无论胆道感染或胆石症,多系中焦运化失调,胃肠郁滞,以致胆汁阻塞,罹患此病。腑病以通为用,本症胃肠胆系如同渠道,干渠阻塞、支渠不通。所以,无论急性胆系感染或胆石症,必须以硝黄荡涤胃肠,才能疏通胆道,排出结石,否则单用金钱草、茵陈、鸡内金再多也不会排出结石。据不完全统计,笔者数十年来,运用功下法,共治愈胆系感染与胆石症300余例,其中使胆石症排出胆石者86例,有2例以大承汽汤原方排出,3例单用西药硫酸镁排出,此可足以证实其良效。

由此可见,无论急性胆系感染或胆石症,皆宜用“去菀陈坐”攻下之法。它不仅适用于青壮年,即老年泻之也无妨。因此法“祛邪而不伤正”,如釜底抽薪,抓其治本根除,对本症如只着眼于清热解毒,消炎镇痛之方,尽管也能解眼前之痛,但不能“治病求本”,解除病源。

经方治疗胆囊炎进展 - 河北中医

 【关键词】胆囊炎;经方与单方;综述文献

  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可由胆道细菌感染、结石阻塞、寄生虫、胆固醇代谢失常、胆汁淤积等多种原因引起。该病以右上腹疼痛、压痛、恶心呕吐、恶寒发热等为主症,根据症状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胆胀、胁痛、黄疸等病范畴。近年来,许多临床医生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中医药治疗急、慢性胆囊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中以经方在该病中的应用报道颇多,现综述如下。

  1 柴胡汤类方的运用

  柴胡汤类方是仲景八法之一和法的具体运用,有和解少阳、调达气机、宣通内外、运转枢机之功效。常见的治疗胆囊炎的柴胡汤类方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四逆散等。

  1.1  小柴胡汤  此方是少阳病主方。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克犯脾胃,可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闫辉[1]认为许多胆囊炎患者或多或少都有少阳病主症,而小柴胡汤的使用原则是“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俱”,故以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慢性胆囊炎146例,药用:柴胡、白芍药各15 g,制半夏、黄芩、川芎各12 g,人参、川楝子、香附各10 g,炙甘草6 g,生姜3片,大枣4枚。有黄疸者,加茵陈30 g、郁金15 g;有结石者加芒硝(冲服)30 g、金钱草30 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后入)10 g;便溏者加炒白术15 g、炒山药15 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1个月共治愈100例,服药35日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B超复查明显好转,以后复发者28例,服药40日后病情无任何改善者18例。治愈率为68.5%,总有效率87.7%。

  1.2  大柴胡汤  此方主治少阳兼阳明里实证,功能和解少阳、通里泄热。临床应用此方治疗胆囊炎的报道尤多。凡肝胆气郁化火,或湿热蕴结肝胆以致疏泄失常,影响胆汁的正常运行和排泄而引起本病发作,属实证、热证者皆可用之。刘菊华[2]运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胆石症40例,基本方:柴胡6 g,黄芩10 g,赤芍药、白芍药各15 g,枳实10 g,制半夏10 g,制大黄10 g,鸡内金15 g,延胡索10 g,香附10 g,郁金12 g,金钱草30 g,谷芽、麦芽各15 g,每日1剂,分2次,早晚餐后30 min温服,10日为1个疗程,共治3个疗程。另设37例对照组,口服胆维他片剂,每次25 mg,3次/日,疗程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近期临床治愈11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对照组近期临床治愈7例,显效11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8.4%。

  1.3 柴胡桂枝干姜汤  此方为小柴胡汤加减方,专为少阳病兼水饮内结而设。刘渡舟在《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中指出,此方能“温寒通阳,解结化饮,疏利肝胆之气”,治疗“少阳病而又兼见‘阴证机转’者”,深得仲景之指归。史锁芳[3]认为由于人体禀赋强弱不一,体质阴阳有别,感邪各有轻重,胆囊炎有热化、湿化及寒化等不同转归。对于慢性久发,缠绵难愈的慢性胆囊炎,寒化湿化倾向更为多见,治疗不可死守“炎症”而执用苦寒疏利等套法,而应温清并用,虚实兼顾。柴胡桂枝干姜汤温而不助胆热,寒而不伤脾阳,融温脾化湿、利胆和中于一炉,诚为慢性胆囊炎表现少阳违和,湿胜阳微变局之的对效方。其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33例,基本方:柴胡10~15 g,桂枝6~10 g,干姜5 g,黄芩6~12 g,瓜蒌根10~15 g,生牡蛎(先煎)15~30 g,炙甘草3~5 g。大便秘结者去桂枝,减牡蛎为10 g;脾虚加白术45 g;胆经湿热便秘者加生大黄6~10 g,并易瓜蒌根为全瓜蒌 15 g;痛剧者加桃仁、川楝子、延胡索各10 g;湿热甚,舌苔黄腻者,去甘草,加茵陈15~30 g、藿香10 g、滑石(包)12 g、大金钱草30 g;头昏,舌质淡者加党参15 g、当归10 g、川芎6 g。早晚空腹温服,日1剂,连服20日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统计,结果:痊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1%。

  1.4  四逆散  此方是疏肝理脾、肝脾同治之方。张新等[4]以四逆散加味治疗胆囊炎110例,药物组成:柴胡、枳实、木香、郁金、陈皮各10 g,白芍药18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至400 ml,分早晚2次服。加减:气滞重者加延胡索、川楝子、青皮、香附各10 g;湿热重者加茵陈30 g、蒲公英30 g、车前子30 g、黄芩10 g、大黄10 g;脾胃虚弱者加党参15 g、白术12 g、茯苓18 g,枳壳易枳实10 g;伴结石者加金钱草30 g、海金沙30 g、鸡内金12 g;兼瘀者加丹参30 g、生山楂30 g、桃仁10 g、莪术10 g。结果:显效61例,有效34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86%。

  2  泻心汤类方的运用

  泻心汤类方虽与柴胡汤类方同属和法范畴,然又有其自身特点。其基本病机为脾胃气虚,胃气壅滞,寒热并存,虚实夹杂。该类方温清并用,甘苦兼施,共奏调和寒热,辛开苦降,虚实兼顾,补益脾胃之功。临床上由于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而损伤脾胃,导致升降失常,运化失司,湿浊内生,进而影响肝胆疏泄,郁而化热,遂成土壅木郁、寒热错杂证的胆囊炎患者颇为常见,此时运用泻心汤类方治疗甚为对证。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提出半夏泻心汤“名曰泻心,实以泻胆”,此实为柯琴迥出诸家的卓见。常见的治疗胆囊炎的泻心汤类方有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等。黄连汤主治寒热相兼,上热下寒之证。王玉成等[5]运用黄连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1例,证属肝郁不疏而化热,木郁不达而影响脾胃。治宜疏肝解郁,和中降逆。方用黄连汤加减:黄连10 g,半夏10 g,人参5 g,桂枝15 g,炙甘草15 g,干姜10 g,大枣6枚,陈皮15 g,厚朴10 g。水煎服,每日1剂。服3剂疼痛缓解,呕恶除,能进食,再服14剂,诸症除而愈,随访1年未复发。

  3  承气汤类方的运用

  承气汤类方属下法的具体运用。胆胃均属六腑,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胆气之清降必藉胃气之下行,胃肠的通降,是保证胆汁排泄畅达的重要条件。而胆囊炎病机的中心环节在于胆汁淤滞,失于通降。肠胃病变,通降失调,可影响胆汁的排泄。故运用承气汤类方通里攻下,祛实泻热,可复胆气通降下行之职,其症自除。常用的治疗胆囊炎的承气汤类方有三承气汤、核桃承气汤、大小陷胸汤等。

  3.1  三承气汤  专为阳明腑实热证而设。徐新菊[6]运用大承气汤治疗胆囊炎、胆石症32例,药用:生大黄(后下)、郁金、木香各9 g,枳壳、延胡索各15 g,芒硝(冲服)2 g。水煎,日服3次,一般服药1~3剂疼痛缓解,后用大柴胡汤加味善后,疗效满意。葛星[7]运用小承气汤加味治疗急性胆囊炎1例,处方:生大黄、厚朴、枳实、柴胡各9 g,黄芩18 g,焦栀子、郁金各15 g,生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3剂后,胁腹胀痛缓解,大便通畅,其他伴随症状消失。

  3.2  核桃承气汤  原为太阳蓄血证而设。李贞等[8]用之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胆囊炎108例,基本方:大黄10 g,桃仁20 g,桂枝15 g,黄芩10 g,黄连10 g,枳实10 g,甘草6 g。痛甚加白芍药15 g、延胡索10 g;发热加栀子10 g、金钱草15 g。每日1剂,急性者每6 h服1次,慢性者分2次服用。结果:痊愈25例,临床治愈28例,好转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4%。

  3.3  大陷胸汤  此方治疗水热互结之结胸证。临床上如胆汁性腹膜炎、胆囊穿孔、坏疽性胆囊炎,证属湿热弥漫,三焦不通,气机闭塞,其表现符合“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及“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的结胸证者,可用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破结。若病情较轻,证属痰热互结于心下者,可用小陷胸汤清湿热,化痰结,通胆腑。任士章[9]用小陷胸汤治疗胆囊炎1例,证属痰热壅滞,处方:瓜蒌20 g,黄连、法半夏、木香各12 g,茵陈、白芍药各30 g,柴胡、延胡索各15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服6剂体温恢复正常,胆囊区疼痛减轻,效不更方,继服12剂,诸症消失。

  4  其他经方的运用

  若胆囊炎证属厥阴肝寒,上逆于胃者,可用吴茱萸汤[10]温肝散寒,降逆和胃;宿有蛔虫寄生肠道,若寒温不适,肝木犯胃乘脾,脾胃功能失调,蛔虫上窜,钻入胆道,发生胆道蛔虫病者,治以蛔厥专方乌梅丸[11]以清上温下,安蛔止痛;肝胆气滞,湿热内阻型胆囊炎还可以茵陈蒿汤[12]为主加减治疗;还有人以大剂量芍药甘草汤[13]为主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缓急疏肝,利胆止痛,疗效甚为满意。

  体会                                  

  临床实践表明,经方治疗内伤杂病,收效颇为显著。胆囊炎的经方辨治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胆囊炎病位在胆,其病机变化与肝、脾、胃密切相关。《伤寒论》中的柴胡汤类方、泻心汤类方、承气汤类方等,虽为少阳病、阳明病而设,然其功或在疏肝利胆,或在健运脾胃,或在通腑攻下,使气机调畅,升降相因,以恢复胆腑的正常通降功能和胆汁的正常排泄。总之,临床治疗胆囊炎不可拘泥于“炎症”,执用苦寒清热一法,而应遵循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精神,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辨病用药,师古而不泥古,方能提高本病的临床疗效。

  (指导:王兴华)

慢性胆囊炎为临床中的常见病,多为无菌性炎症所致,包括物理因素(如胆结石)、化学因素(如激素分泌水平的变化)的刺激;亦有少量患者由急性细菌性炎症转化而来。临床表现不典型,可出现胁下疼痛隐隐,或胀,或上腹不适,嗳气,恶心等;也可以没有临床表现,仅在B超中提示胆囊壁增厚。此属中医“胁痛”范畴,古今医家多有论述,一般责之于气滞血瘀、肝胆湿热、肝阴不足等病机,与之相对应采取行气活血、清热利湿、养阴柔肝等治法,对多数患者疗效满意。  在临床中可见到一些中青年患者,伴见体倦乏力,便溏,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每遇气候寒冷或进凉食时易发,舌淡胖,脉细弱,对上述治疗反映较差,甚至出现病情逐渐加重的现象,改用抗生素治疗,同样不能取效,对此笔者深感不解。从2003年开始,笔者有幸拜万政主任医师为师,老师将此类患者名之为“胆寒证”,以温阳利胆法治疗,现将老师治疗此类胆囊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万政老师认为,此类患者以中青年居多,生活条件较好,他们的工作压力大,外出应酬多,尤其在夏季,多贪凉饮冷,不顺应四时之变,打破了人体应四时的规律,在阳气升发之季,以寒凉之品直折中阳,致使肝阳亦损;或本为热证,过用苦寒泻下之品,使肝阳受损。中阳不足,水湿不运,停于胁下,阻滞肝胆气机运化,出现胁痛隐隐等症状;中阳不足亦使水谷不化,食物不能腐熟,传导下焦,必成便溏,所以大便次数增多是此类病人的另一个主要症状。对此前人虽然阐述不多,但也并非无迹可循。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肝为刚藏,病多实多热,而此条中述“水在肝”,如果肝阳充沛,水从何来?所以此条为“胆寒证”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胁下支满,嚏而痛”所述与本证非常相似,所以尊“病寒饮者,当以温药合之”之训,给予下方治疗。基本方:干姜、附子、细辛、吴萸、柴胡、郁金、木香、香附。脾虚明显者加山药、白术,伴胃气上逆者加半夏、陈皮,合并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以此法治疗胆寒证,疗效确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