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汤头歌(三)

 养生丸子 2012-03-23
祛风之剂
祛风之剂就是治疗由于外风或内风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方剂。
外风就是风邪乘人体正气虚弱,营卫空疏的机会侵入,发生突然昏倒,不知人事,筋脉拘急,口眼歪斜,说话困难,语音不清等一般“真中风”的证候。或者发生肢体体酸痛,麻木不仁的“痹证”。这种因外风造成的证候应当以散风为主,结合温阳益气或养血通经络的方法进行治疗。
内风是因为起居失常,饮食失节,真阴亏损,以致虚风内动,引起的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能说话等类中风证。另外如神昏痉逆,四肢抽搐的肝风,也是内风的范围。这种证候应当用熄风的方法治疗。因此,祛风之剂分为散风熄风两大类。
1、 小续命汤(孙思邈)风痉通剂。
本方由麻黄、桂枝、川芎、人参各一钱,芍药、杏仁各三钱,黄芩、防已各二钱,甘草、附子各一钱,防风二钱,生姜三钱,共十二味药组成,水煎分三次服。治疗正气虚弱口眼歪斜,语言困难等症。因为这种正虚邪实的证候,治疗不当时很容易发生危险,而本方能扶正祛邪,转危为安,所以叫小续命汤。
麻黄、桂枝、防风、防已,发散肌表,祛风逐湿。杏仁、黄芩,宣肺清热。人参、甘草,益气补中。川芎、芍药,养血和营。附子助阳,既增强补益的力量,也增强发表散邪的力量。再加生姜的温中散寒,所以凡六经被风邪所中的证候,都可以用本方加减通治。
2、 大秦艽汤(朱丹溪)搜风活血降火。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石膏防已兼甘术,风邪散见可通尝。
本方由秦艽、石膏各三两,羌活、独活、防风、川芎、白芷、黄芩、生地黄、当归、酒炒白芍、茯芩、炙草、土炒白术各一两,细辛五钱,共十六味药组成,研成粗末,每次用一两煎服。治疗中风手足涌运动、舌强不能言语等症状。
因为秦艽能祛散一身的风邪,又配合了羌活散足太阳膀胱经风邪,白芷散足阳明胃经风邪,川芎散足厥阴肝经风邪,细辛、独活散足少阴肾经风邪,防风随诸药搜逐各经风邪,所以叫大秦艽汤。
但是风邪乘虚而入,散风药又多有辛散燥烈的特征,所以用生地黄、熟地、当归、白芍来养血和血,白术、茯苓、炙草来益气补中。而黄芩清上焦之火,石膏散胸中之火,生地清下焦之火,于是合成了这一既有搜逐各经风邪,又有活血降火作用的方剂。凡是外风伤人而散见各经的中风轻证,可以通用本方治疗。
3、 三生饮(《局方》)卒中痰厥。三生饮用乌附星,三皆生用木香听,加参对半扶元气,卒中痰迷服此灵,星香散亦治卒中,体肥不渴邪在经。
本方由生南星一两,生川乌、生附子各半两,木香二钱,共四味药组成,研成粗末,每次用一两,加生姜十五片同煎温服。因为方中三味药都是生用,力量更大,所以叫三生饮。
生南星散风除痰,生附子温脾逐寒,生川乌温脾逐风,二者又能通行经络,无处不到,再加木香调理逆气,生姜制乌、附、南星的毒性,并能温中开结,所以卒中中风,寒痰壅盛,昏迷不知人事,四肢厥冷,两手握拳有力,语言困难等证,煎服此方,能获得较好效果。
如果病人平素元气虚弱而卒中风痰迷的,可将本方和人参院两(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即有加参对半扶元气之意)同煎温服,有扶助元气的作用。
“星香散”只用胆星八钱,木香二钱,研末煎服,有化痰调气的作用。也能治疗卒中风痰迷(属于平素体肥多痰,口不能渴的邪中经络的轻证)。
4、 地黄饮子(刘河间)喑厥风痱。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喑厥风痱能治之,虚阳归肾阴精足。
本方由熟地、山茱萸、石斛、麦冬、五味子、石菖蒲、远志、茯苓、肉苁蓉、肉桂、炮附子、巴戟天各等分,研成粗末,每次用五钱,加入少许薄荷和生姜、大枣同煎温服。
凡是因为肾阴虚弱,虚阳暴越,发生突然口噤舌喑,不能言语,手足厥冷,四肢不能运动的喑厥风痱证都能用本方治疗。
本方以熟地黄滋养肾阴为主,所以用地黄作为方名。而肉桂、附子、苁蓉、巴戟天等引虚阳返归肾中,麦冬、五味子补益肺肾的阴液,石斛滋胃阴而平肝,山茱萸温肝而固肾中精气,远志、茯芩、菖蒲等养心开窍而通心肾,调协水火,使浮越在上的虚火重归于肾中,肾阴充足后就能养肝,因此,阴阳平衡,五脏皆安,喑厥风痱等症状自然都可消失。
5、 独活汤(朱丹溪)瘛纵昏愦。独活汤中羌独防,芎坚辛桂参夏菖,茯神远志白薇草,瘛纵昏愦力能匡。
本方由羌活、独活、防风、川芎、当归、细辛、肉桂、人参、半夏、石菖蒲、茯神、远志、白薇各五钱,炙草二钱半组成,共研粗末,每次用一两,加姜、枣同煎温服。治疗肝虚而被外风侵入,发生瘛纵,神志昏愦不清,或兼有恶寒发热等证。
羌活、独活、防风能祛散外风,细辛、肉桂能温经活络,半夏除痰,川芎、当归能活血和血,血脉和调,外风自去。再加菖蒲开心窍,人参补心气,茯神、远志安心神,白薇退热散风,姜、枣和营卫,于是风静火息,神志安宁,而昏愦瘛纵的病证,在本方药力的匡救下能恢复正常。
6、 顺风匀气散(苏沈良方)歪僻偏枯。顺风匀气术乌沉,白芷天麻苏叶参,木瓜甘草青皮合,歪僻偏枯口舌喑。
本主由白术二钱,乌药一钱半,沉香、白芷、紫苏叶、木瓜、炙草、青皮各五分,天麻、人参各一钱组成,分三次煎服,每次加生姜三片同煎,有调匀气的运行,使风病顺利解除的功能,所以叫顺风匀气散。
乌药、沉香、青皮,可以调理气机,使运行正常。人参、白术、炙草,可以补益正气。一补一调,正气的运行自然平匀,疏风理气,木瓜伸筋舒络,所以能治疗由于气血不和而中风,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即偏枯),以及舌喑口不能言的证候。
7、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朱丹溪)治上中下痛风。黄柏苍术天南星,桂枝防已及威灵,桃仁红花龙胆草,羌芷川芎神曲停,痛风湿热与痰血,上中下通用之听。
本方由酒炒黄柏、苍术、姜制天南星各二两,桂枝、威灵仙、红花、羌活各二钱半,防已、白芷、桃仁各半两,龙胆草、川芎、炒神曲各一两组成,共研细末,用神曲煮糊和成丸药,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三钱),白开水送下。能通治周身骨节疼痛风证,所以叫做上中下通用痛风方。
痛风证有受寒、受湿、夹热、夹痰和血脉不和等原因,而方中黄柏清热,苍术燥湿,龙胆草泻火,防已行水,合起来能治湿和热。南星燥痰散风,桃仁、红花能活血行瘀,川芎调血中之气,合起来治痰和血,桃仁、红花能活血行瘀,川芎调血中之气,合起来治痰和血。羌活去骨节间风邪,白芷去头面的风邪,桂枝、威灵仙去手臂足胫的风邪,合起来能去周身骨节的风邪。而神曲消中焦脾胃积滞之气。因此,本方既能疏风邪于上,又能泻热渗湿于下,还可以活血燥痰消滞而调中,所以上中下的痛风皆通用。
按:这首方歌烦琐难记,第一句也没有方名,与本书其他歌诀的体例不同,另写如下,供读者参考。“上下通用痛风方,桃红苍柏曲星羌,桂芷威防芎胆草,湿热痰血祛之良。”
8、 独活寄生汤(孙思邈)风寒湿痹。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若去寄生加耆续,汤名三痹古方珍。
本方由独活二钱,桑寄生四钱,秦艽、防风各二钱,细辛、川芎各一钱,当归、熟地、白芍各三钱,肉桂一钱,茯苓、杜仲、牛膝各三钱,人参、甘草各一钱,共十五味药组成,水煎分三次服。治疗由于风寒湿三种邪气造成的痹证。
独活、细辛,能入足少阴肾经,温通血脉,配合秦艽、防风疏风经络,升发阳气而祛风邪。桑寄生益气血而去风湿,配合杜仲、牛膝强筋骨而固肝肾。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活血养血,人参肉桂、茯苓、甘草,益气补阳。所以既能驱邪,又能补正,对肝肾阴虚有热,被风寒湿乘虚而入所造成的腰膝疼痛,脚腿冷痹无力,屈伸不便的顽固痹证,有能使之屈伸自如的疗效。
本方若去桑寄寄生,加黄芪、续断,也能治疗风寒湿痹,所以叫“三痹汤”,是古代的经验方。
9、 消风散(《局方》)消风散热。消风散内羌防荆,芎朴参苓陈草并,僵蚕蝉蜕藿香入,为末茶调或酒行,头痛目昏项背急,顽麻瘾疹服之清。
本方有消散风热的作用,所以叫消风散。由羌活、防风、川芎、人参、茯苓、炙草、僵蚕、蝉蜕、藿香叶各二两,厚朴、荆芥穗、陈皮各半两组成,共研细末,每次服三钱,用茶调或者酒调都行。
羌活、防风、川芎、人参、茯苓、炙草、僵蚕、蝉蜕、藿香叶各二两,厚朴、荆芥穗、陈皮各着两组成,共研细末,每次服二钱,用茶调或者酒调都行。
羌活、防风、荆芥、川芎,都是辛散的药品,能去上部头目项背的风邪。僵蚕、蝉蜕能清风热、化痰结、去皮肤风邪。藿香、厚朴能去秽浊之气而散中满。人参、甘草、茯苓、陈皮能益气和中。合起来成为扶正驱风清热的方剂。所以因风热上攻而致的头痛目昏,项背拘急,鼻塞多喷嚏,以及皮肤顽麻,或发搔痒瘾疹等证,服本方后都能清除。
10川芎茶调散(《局方》)头目风痛。川 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正偏头痛悉能康,方内若加僵蚕菊,菊花茶调用亦臧。
本方用川芎、荆芥各四两,防风一两半,细辛一两,薄荷八两,白芷、炙草、羌活各二两,共八味药组成,研细末,每次服二钱,用茶清调送下,所以叫川芎茶调散。
羌活治足太阳膀胱经头痛,白芷治足阳明胃经头痛。川芎治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头痛,细辛治足少阴肾经头痛。而其中川芎还能统治各经头痛,所以用川芎做方名,突出本方治风邪头痛的作用。
但是风邪上攻头目,还须用升散上行的药物,所以用荆芥、薄荷来消散上部风热,清利头目,配合防风和以上治各经头痛的药物,共同升清阳而散风邪郁热。并加甘草和中益气,使升散不致耗气。还恐上部风热不能全清,更用苦寒清头目的茶来调服,既有助于清风热的功用,还能防止辛燥升散太过的流弊。凡是风热上攻的头昏目眩,鼻塞恶风,发热有汗,以及偏正头痛,服后悉能恢复健康。
本方再加清风明目的菊花和散风清痰 的僵蚕,叫菊花茶调散,治疗风热上攻,头昏目眩及偏正头痛的作用也同样良好。
11、清空膏(李东垣)风湿热。清空芎草柴芩连,羌防升之入顶巅,为末茶调如膏服,正偏头痛一时蠲。
本方由川芎五钱,炙草一两半,柴胡、黄莲、羌活、防风各一两,黄苓三两,共七味药组成,研细末,每次服二钱匙(一钱),用茶少许调成膏状,抹在口中,再用少许白开水送下。
因为头是阳气交会的地方,叫做清空之处,而本方专治风湿热上攻于头长期不愈的正偏头痛,所以用清空膏做方名。
川芎总治一切头痛,而羌活治足太阳膪 胱经头痛,柴胡治足少阳胆经头痛,都是辛散上升,祛风去湿的药物。而黄芩、黄连原是清除湿热的药物,与升散药同用,就能上至巅顶,治头部湿热。甘草和中益气,兼能协调苦寒与辛温并用的药性。所以正偏头痛服此方后都能祛除。
12、人参荆芥散(陈自明)妇人血风劳。人参荆芥散熟地,防风柴枳芎归比,酸枣鳖羚桂术甘,血风劳作风虚治。
本方由人参、荆芥穗、熟地黄、柴胡、枳壳、炒酸枣仁、炙鳖甲、羚羊角、白术各五分,防风、川芎、当归、肉桂、炙草各三分组成,加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妇人血风劳是由于血脉空虚,风邪乘虚而入,长期不曾治愈,变成寒热盗汗的劳病,但是血虚成劳之后,虚风就会从内而生,所以可作为虚风病来治疗。而人参大补气血,荆芥能散血中之风,所以用它们作为方名。
除人参、荆芥外,羚羊角、柴胡可以平虚风。熟地、鳖甲能滋阴养血而除寒热。川芎、当归能调和血脉。枳壳、肉桂能调血中之气。白术、甘草助人参补气以生血。气血得到补益,虚风平息,寒热自然清除,再加酸枣仁补心就会达到止汗的目的。
增辑
1、 资寿解语汤。中风脾缓,舌强不语。资寿解语汤用羌,专需竹沥佐生姜,防风桂附羚羊角,酸枣麻甘十味详。
本方用防风、附子、天麻、酸枣仁各一钱,羚羊角9镑)、肉桂各八分,羌活、甘草各五分,加竹沥二匙,生姜汁二滴同煎。治疗中风脾缓,舌强不语,半身不遂的证候。
舌通于脾,脾主四肢,若脾气本虚,又补外风所中,于是脾脉缓纵,致舌强不能言语,半身不遂。因此,用羌活、防风散外风,羚羊角、天麻、天麻熄内风,更加附子、肉桂引火归元以温脾土,竹沥、生姜清化痰涎,酸枣仁宁心,甘草和中,可收扶正祛邪、化痰熄风的功效。
如果是肾虚中风的舌强不语,可用本方去羌活、防风、加熟地黄、何首乌、甘菊花、天门冬补肾阴而平虚风,石菖蒲开窍除痰,火麻仁益气滋脾,是古人临床用之有效的验方。
2、 小活络丹(《圣济总录》)中风不仁。小活络丹用二乌,地龙乳没胆星俱,中风手足皆麻木,痰湿流连一服驱,大活络丹多味益,恶风大症此方需。
本方用川乌(炮)、草乌(炮)、胆星各六两,地龙(洗焙干)、乳香(去油)、没药(另研究所各三两三钱,研极细末,酒煮面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冷酒送下。治中风,手足麻木,日久不愈,经络中有痰湿死血,腿臂间忽有 一、二点痛者。
二乌辛热,去经络中寒湿。胆星辛燥,能化顽痰。乳香、没药,消瘀血而调气。借地龙为引,直达经络中痰湿死血结聚之处。用酒送服,是取其善行善散。但本方辛热燥烈,若血虚者可用四物汤送服。
大活络丹用白花蛇、乌梢蛇、威灵仙、两头尖(前四味用黄酒侵)、草乌、天麻煨)、全蝎(去毒)、何首乌(黑豆水浸)、龟板(炙)、麻黄、贯仲、炙草、羌活、肉桂、乌药、黄连、熟地、大黄(酒蒸)、木香、沉香、藿香、细辛各二两,赤芍、没药(去药)、豆蔻、安息香、黑附子(制)、黄芩、元参、香附(酒浸焙)、白术各一两,防风二两五钱,葛根、虎胫骨(炙)、当归各一两五钱,血竭工玢,地龙(炙)、犀角、麝香、松脂各五钱,牛黄一钱五分、冰片一钱五、人参三两、共四十九味味研细末,蜜和作丸,如龙眼核大,金箔为衣,蜡壳封固,每服一丸,黄酒送下。治中风,半身不遂,腰腿沉重,筋肉挛急,发及风湿疼痛等证。有补气血、和营卫、去风湿、除痰热、活络止痛的作用。
3、 羚羊钩藤汤(俞根初)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俞氏羚羊钩藤汤,桑叶菊花鲜地黄,芍草茯苓川贝茹,凉肝增液定风方。
本方用羚羊角(先煎),一钱五分,鲜地黄五钱,双钩藤(后下)、滁菊花、生白芍、茯神各三钱,川贝母四钱,霜桑叶二钱,生甘草八分,鲜竹茹(与羚羊角先煎代水),水煎服。治疗阴虚阳亢,肝风内动,眩晕烦躁,手足抽搐,胸胁胀痛,或高热神昏,舌绛而干,脉弦数。
本方治疗的证候是由原来的肝阴不足,阳盛生风,或热性病中,邪热侵入肝经,热盛动风而致。所以用羚羊角、钩藤、菊花、桑叶凉肝清热,熄风镇痉。配合贝母、茯神清热化痰,安神定惊,芍药、甘草、生地养阴凉血,柔肝舒筋,竹茹化痰通络,清泄肝胆邪热,共同成为凉肝熄风,增液舒筋的方剂,使热清风平,抽搐烦躁都解。临床中还可用本方治疗妊娠子痫,产后失血发热而致的痉厥等证。但方中羚羊角价格太贵,可用珍珠母一两、生龙齿四钱(都打碎先煎)代替,或用羚羊角粉二、三分冲服,同样有效。
临床都见痰浊蒙闭心窍而致的痉厥,当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苏合香丸之类治疗,如热性病见大便秘结不通,高热神昏,手足不安,谵语腹痛的,当用大承气汤之类攻里,都不是本方所宜。
4、 镇肝熄风汤(张锡纯)镇肝熄风。张氏镇肝熄 风汤,龙牡龟牛制亢阳,代赭天冬元芍草,茵陈川楝麦芽襄,痰多加用胆星好,尺脉虚脉萸地匡,加入石膏清里热,便溏龟赭易脂良。
本方由怀牛膝一两,生赭石一两地打碎先煎),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各五钱(均打碎先煎),生白芍、元参、天冬各五钱,川楝子三钱,生麦芽、茵陈各二钱,生甘草一钱半,共十二味药组成,水煎服。治疗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而致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觉作疼发热,或目胀耳呜,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时常面赤如醉,或口眼渐形歪斜,甚或眩晕至于颠仆,不知人事,过时自醒,或醒后不能复原,或肢体瘫痪,或半身不遂等症,脉弦长有力者。
肝肾阴虚,肝阳亢盛,盛极动风,上实下虚,以致出现上列各种症状,当一面镇亢阳,一面养肝肾,使阳不上亢,内风自平。所以方用大量怀牛膝,既补肝肾之阴,又能血下行,同赭石重镇,使虚阳仍归下元。再配龙骨、牡蛎、龟板滋阴潜阳,元参、天冬、白芍养肝肺肾阴以制虚阳。至于茵陈、川楝清肝泻肝,麦芽、甘草疏肝和胃,既助上药平阳亢,又防重镇太过伤胃气,所以镇肝熄 风而不伤中气。如心中热甚,可加生石膏一两,痰多加胆星二钱,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八钱,山萸肉五钱,大便不实者,去龟板、代赭石、加赤石脂一两(打碎先煎。以上都是原书的加减)。根据编者临床经验,方中龙骨改为龙齿较好,若头脑胀痛,加夏枯草五钱,目胀酸痛,加苦丁茶三钱,疗效更好。一般高血压病,或高血压引起脑溢血症,应用本方有一定疗效。
祛寒之剂
凡是治疗因寒邪所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方剂,都可以叫做祛寒剂。前面发表剂中已经有了治疗寒邪在一貌方剂,所以这里祛除里寒的方剂。
里寒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外界的寒邪乘人体之虚而直中于里,或由表寒不解而传里,统称为外寒。一种是由于脏腑阳虚而致寒从中生的内寒。但终究是由于人体的真阳不足,才会发生里寒。因此,祛寒之剂除了用温热药来祛除寒邪是主要内容外,还应根据里寒的轻重、部位,分别配合温脾阳、补肾阳,发及温通经络等方法来组成适应于各种里寒的方剂。
1、 理中汤(张仲景)寒客中焦。理中汤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回阳。
本方有温中除寒,治理中焦脾胃的作用,所以叫做理中汤。用炙草二钱,人参一钱(党参三钱),白术三钱,黑干姜一钱半,水煎分三次温服。
人参补气益脾,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补脾,干姜温胃散寒,所以合起来能治疗由于脾胃被寒邪所伤,发生呕吐,下利、腹痛、口不渴等中焦阳虚寒盛的症候。
本方加附子一钱,叫“附子理中汤”。因此附子能回阳,所以对脾胃阳虚的人更加合适。
本方制成蜜丸,即理中丸,加附子,即附子理中丸,每丸重三钱,每次服一丸,每日二、三次,开水送下。
2、 真武汤(张仲景)壮肾阳。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润惕保安康。
本方能温壮肾中阳气,驱散在里的阴寒水气。用茯苓四钱,芍药、生姜各三钱,白术三钱,炮附子一钱半,水煎分四次温服。
茯苓、白术能补脾利水,治疗头眩和心下悸动。生姜能温散在里的寒水。附子温补肾阳,增强散寒逐水的作用。芍药能敛阴和营而止腹痛。因此,凡是肾阳虚,因寒水而致的腹痛,小便不利,大便下利,以及由于辛温发汗太过而致汗多亡阳的头眩心下悸、内润(音CHUN)筋惕等症,均可用本方治疗。
3、 四逆汤(张仲景)阴证厥逆。四逆汤中姜附草,三阴厥逆太阳沉,或益姜葱参芍桔,通阳得脉力能任。
本方能治三阴(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阳虚而阴寒太盛的四肢厥逆,所以叫四逆汤。方用干姜二钱,生附子二钱,炙草三钱,水煎分四次服。
寒邪在里,应当用甘热药治疗,所以用干姜、附子的大热来生发阳气、驱散寒邪,又配甘草的甘温益气补中,既助阳气生发,又能缓和姜、附辛热燥烈,所以对阴寒厥逆、身疼腹痛、下利清谷、恶、口不渴以及太阳伤寒、头痛发热身疼而脉反沉的证候都有良好效果。
假使阴证厥逆而见脉微欲绝的,是阳虚的程度更甚,可将本方中干姜改为三钱,附子三钱,名通脉四逆汤。
若再见呕吐的,四逆汤加生姜三钱温胃止呕,面发赤色的,加葱白三茎通阳气,大便下利虽止南脉仍旧不出的,加人参二、三钱助阳气补阴血压以复脉,腹中痛的,加芍药二钱敛阴和营以止痛,咽痛的,加桔梗一钱利咽喉。所以有通阳复脉的功效。
4、 白通加猪胆汁汤(张仲景)阴盛格阳。白通加尿猪胆汁,干姜附子兼葱白,热因寒用妙义深,阴盛格阳厥无脉。
本方用葱白四茎,干姜一钱,生附子一钱(以上三味即“白通汤”),人尿一茶杯,猪胆汁一小杯,水煎分两次温服,是一张热因寒用的效方。
阴证厥逆,下利不止,干呕心烦而无脉,是由于人体真阴真阳皆虚,而在里的阴寒太盛,将虚阳格在外所致,因此,除用干姜、附子的大热来助阳驱寒,还配合葱白来通阳气。但阴寒太盛的病必定会格拒阳药,所以再加人尿、猪胆汁等寒凉的药品为引导,使热药能入里发挥作用(即是热因寒用)。这就是遇到阴盛格阳的证候,要用以热药为主配合寒药的治疗方法的意义所在。
5、 吴茱萸汤(张仲景)吐利寒厥。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
本方用吴茱萸一钱(汤洗七遍)、人参一钱(或党参三钱),大枣三枚,生姜五钱,水煎分三次温服。
吴茱萸味苦辛,性大热,有温中散寒下气的功能,是组成本方的主药,所以用作方名,突出本方温中散寒的作用。
生姜温胃散寒而呕逆, 人参、大枣能补益脾胃而和中气。所以凡是胃中有寒、食入即呕吐的,或少阴伤寒而呕吐下利、手足厥冷、烦躁不安、难以忍受的,以及厥阴有寒邪上冲而干呕、口吐涎沫、头痛等症,用本方都有良好的效果。
6、 益元汤(朱肱)戴阳烦躁。益元艾附与干姜,麦味知连参草将,姜枣葱煎入童便,内寒外热名戴阳。
本方用艾叶、炮附子、干姜、麦冬、五味子、知母、黄连、人参、炙草各一钱,加生姜三钱,大枣三枚,葱白三茎同煎,煎成后再加童子小便一匙冷服。有补益真元的功用,所以叫益元汤。
病当真元虚到一定程度,而内里的阴寒又非常重要的时候,往往发生虚阳被阴寒逼迫上越,出现面赤身热,烦燥不安,要想坐到水中去,却又非要加厚衣被不可,同时要饮水,水到口中即吐的内有真寒、外生假热的戴阳证。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证候,所以一方面用干姜、附子配合温中逐冷、通十二经络而能回阳的艾叶来补阳救阳。一方面又用人参、甘草补益阳气,麦冬、五味子配人参来生脉。再加黄连清上越的虚火,知母滋下焦的阴液,姜枣和营卫,葱白通阳气,并和入童便冷服,既不致药入即吐,还能引无根之火下行归原,所以治戴阳证的效果颇好,这也是一张热因寒用的方剂。
7、 回阳急救汤(陶节庵)三阴寒逆。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见奇勋。
本方是治疗寒邪直中三阴经而出见四肢厥冷、恶寒战栗。身体倦卧、吐泻腹痛、口不渴、指甲口唇发青等盛阳微的救急方剂,所以叫做回阳救急汤。由人参五分,白术、茯苓各一钱,炙草三分,陈皮、姜半夏各七分(以上六君子汤)、肉桂、炮附子、干姜各五分,五味子九粒组成,加生姜三片同煎,临服时麝香三厘冲服。若无脉加猪胆汁一匙。
六君子温补阳气,兼除寒痰而止吐泻。桂附补肾中元阳,五味子收敛微阳, 以免发生散越的危险。生姜温中散寒,助陈皮、半夏止呕吐。尤其是加入麝香三厘,通关窍,助药力,并能引导阳气迅速布达周身。但切切不可多用,多用反会通成阳气耗越。无脉加猪胆汁与前面二张方剂热因寒用的意义一样。本方治疗三阴寒厥的重证,有非常好的效果。
8、 四神丸(王肯堂)肾虚心脾泻。四神故纸吴茱萸,肉蔻五味四般须,大枣百枚姜八两,五更肾泻火衰扶。
本方用四味药治脾都虚的五更泻有良好效果,所以叫做四神丸。由破故纸(酒浸一宿、炒)四两、吴茱萸(盐汤泡、炒)一两,肉豆蔻(面裹煨)、五味子(炒)各三两,共研细末,用大枣百枚和生姜八两同煮,然后去生姜,取枣肉和药末捣匀做成丸药,每次服二钱,在临睡前用盐汤送下。
破故纸温中补命门之火,吴茱萸温脾胃、散里寒而燥湿,肉豆蔻行气消食、暖胃涩肠,五味子温肾涩精而固下元阳气,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养胃,所以对命门火衰,脾胃虚寒,每日五更天明时大便泄泻,饮食不健的证候,可以通过本方扶益命门火来暖脾,燥湿散寒而达到止泻的效果。
9、 厚朴温中汤(李东垣)虚寒胀满。厚朴温中陈草苓,干姜草蔻木香停,煎服加姜治腹痛,虚寒胀满用皆灵。
本方有温中除满止痛的作用,而以厚朴为主药,所以叫做厚朴温中汤。方药的配伍是姜制厚朴、陈皮各一钱,甘草、茯苓、草豆蔻、木香各五分,干姜三分,加生姜三片同煎温服。
厚朴能温中散满,陈皮、木香能和中调气。然而气滞不行是由于里寒,所以又配合干姜、草豆蔻的辛热散寒行气,生姜暖胃和中,再加茯苓、甘草健脾渗湿。因此,凡是脾胃虚寒的腹痛、胃脘痛,以及腹胀满等证,用本方治疗皆有灵验果。
10、 导气汤。寒疝 。寒疝痛用导气汤,川楝茴香与木香,吴茱萸以长流水,散寒通气和小肠。
本方由川楝子四钱,小茴香二钱,木香三钱,吴茱萸(汤泡)一钱组成,用河中长流水煎服。
寒疝俗称小肠气,是因为阴湿积在下焦,又受寒邪侵袭,于是阴囊清冷,结硬如石,牵引睾丸作痛。阴囊是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处,湿气久郁就会生热,所以首先用川楝子入肝舒筋以止痛,还能引导小肠和膀胱的湿热从小便出。茴香能暖下焦而散寒气,木香通调诸气,吴茱萸燥湿除寒而破结散郁,因此,合起来就成了一张散寒除湿,导气止痛,治疗寒疝疼痛的方剂。
11、 疝气汤(朱丹溪)寒湿疝气。疝气方用荔枝核,栀子山查枳壳益,再入吴茱入厥阴,长流水煎疝痛释。
本方通治疝气疼痛,由荔枝核、栀子、炒山查、枳壳、吴茱萸各等分组成,共研粗末,每次用河中长流水煎服二钱,能使一切疝气疼痛消释。
荔枝核能入肝肾二经,除寒散滞。栀子泻三焦火而利湿从小便出。山查能散瘀消积。枳壳能下气破结。吴茱苏能入足厥阴肝经,温散寒邪,燥湿破结。而疝气都由寒湿积在足厥阴肝经,所以本方有效。
12、 橘核丸(严用和)頹疝。橘核丸中川楝桂,朴实延胡藻带昆,桃仁二木酒糊合,颓疝痛顽盐酒吞。
本方由炒橘核、炒川楝子、海藻、海带、昆布、桃仁各二两,肉桂、厚朴、炒枳实、炒延胡索、木香、木通各五钱,共研细末,用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用盐汤或酒送下。治颓疝,睾丸肿胀,偏有大小,或阴囊肿胀,睾丸坚硬如石,或上引脐腹绞痛等症。
橘核、木香、行肝经结气。桃仁、延胡索,和肝经血分。川楝子、木通,导引膀胱小肠之热由小便下行而去湿。肉桂温暖命门而散积寒。厚朴、枳实、下滞气而破坚结。海藻、海带、昆布,软坚消结而除肿胀。合起来就能调和气坚,还能引药下行,所以能消坚散结,除此之外肿止痛,有效地治疗颓疝顽痛的证候。
增辑
1、 参附汤(《妇人良方》)肾阳虚汗。参附汤疗汗自流,肾阳脱汗此方求,卫阳不固须芪附,郁遏脾阳术附投。
本方用人参一两,附子(炮)五钱,加生姜、大枣、水煎服。它的功用是补元气,壮肾阳,所以当正气大亏,肾中真阳外越,而见自汗肢冷、上气喘急等阳气欲脱的危象时,急用本方,有回阳救脱的效果。据现代经验,用黄精一两、炙草三钱替人参,同样有效。
若是卫阳不固,汗出不止而欲脱的,用黄芪一两,附子(炮)五钱,水煎服,名“芪附汤”,可以助阳固表。
若是脾阳被寒湿郁遏,自汗肢冷,脉微欲脱的,可用白术一两,附子(炮)五钱,水煎服,名“术附汤”。有温里除湿、健脾固脱的作用。
2、 天台乌药散(李东垣)寒疝结痛。天台乌药木茴香,川楝槟榔巴豆姜,再用青皮为细末,一钱酒下痛疝尝。
本方用天台乌药、木香、炒茴香、青皮、炒良姜各半两、槟榔(锉)二个,川楝子十个,巴豆七十个,共八味,先将巴豆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候包黑,去巴豆与麸不用,余药研成细末,每服一钱,温酒送下。治寒疝,小腹控引睾丸而痛者。
寒湿入于肝肾,结成寒疝,当用温散调气的方法,所以方中用乌药、木香、茴香、青皮、槟榔等行气散结,又用良姜的辛热散寒。更妙的是巴豆与楝子同炒,去巴豆不用,这就使楝子入肝理气而不苦寒,并借巴豆的辛热,同入肝肾 去寒湿。同时用酒送服,增强了散寒理气的力量,所以止寒疝结痛的效果良好。
3、 黑锡丹(《局方》)镇纳肾虚阳浮。黑锡丹能镇肾寒,硫黄入锡结成团,胡芦故纸茴沉木,桂附金铃肉蔻丸。
本方用黑锡(去滓净秤)、硫黄(透明者)各二两,胡芦巴、破故纸、茴香、沉香、木香、附子(炮)、肉豆蔻各一两,肉桂半两组成,先将黑锡和硫黄放新铁铫中如常法结成砂子,放地上出火毒,研极细末。余药也研成极细末,然后和匀瑞研至黑色光亮为度,用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阴干,入布袋内擦令光莹,每服三四丸,空心淡盐汤或枣汤下,急症可服至百丸(二、三钱)。治疗脾元久冷,上实下虚,胸中痰饮,或上攻头目,及奔豚上冲胸腹,两胁膨胀,刺痛不可忍耐,气欲绝者。并治阳气升降失调,痰壅气喘,汗出肢厥等证。
黑锡甘寒,硫黄大热,二药结成砂子,能护真阴,扶真阳,镇肾中上冲的浮阳。胡芦巴、破故纸、茴香、肉豆蔻、附子、肉桂等都是温肾助阳散寒之品,而附桂和沉香又能引虚阳下行,回入肾中,木香则能调和气机,更加金铃子引药入下焦点,并可监制诸药香燥之性,所以对肾虚有寒,及虚阳浮越的上实下虚证有效。(一方有阳起石一两,助阳温肾的力量更强)若治阴火冲逆,真阳暴脱,痰鸣气喘的证候用人参(二钱)煎汤送服更好。
4、半硫丸(《局方》)虚冷便秘。半硫半夏与硫黄,虚冷下元便秘尝,金液丹中硫一味,沉寒厥逆亦兴阳。
本方用上好透明的硫黄和半夏(汤洗七次焙干)各等分,研成细末,以生姜汁同熬,和干蒸饼末搅匀,入石臼中杵百下,做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至二十丸,温酒或生姜汤送下。治老人下元虚冷的大便秘结。
硫黄大热,能补命门真火,半夏辛温,能散结降浊,生姜汁温中散寒,和胃健脾,纯是温热之品。当老年人下元虚冷而致便秘,犹如水寒成冰,非温不化,所以本方能通。若误用于老年人津液不足的便秘,不但无效,并能伤津,使大便更加燥结,此点须 注意。
“金液丹”用顶好的硫黄五两,研细水飞,入沙罐内用铁盖严扎紧,再用水调赤石脂封口,然后用盐和泥涂好,待泥干后,置火上烧煅三日夜,取出研细,每一两药末和蒸饼一两煮糊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一钱),姜汤或米饮送下。治沉寒厥逆,自汗吐利,爪甲口唇发青,小便不禁。也能治阳萎,但硫黄辛热有毒,不可常服。
4、 浆水散(张洁古)霍乱阳虚。浆水散中用地浆,干姜附桂与良姜,再加甘草同半夏,吐泻身凉立转阳。
本方用干姜(炮)、附子(炮)、肉桂、炙草各五钱,高良姜(醋炒)、半夏(醋炒)各二钱五分,共研细末,每服三、五钱,用浆水二盏煎(按浆水是用秫米和曲酿成,如醋而淡)。治夏日贪凉饮冷,致突然吐泻,身凉肢冷,汗多脉弱,阳虚欲脱证候。
 本方即四逆汤加肉桂、半夏、良姜组成,有温补脾肾真阳,温胃和中的功能。再加浆水的甘酸微温,调理脏腑而止呕哕,所以对夏日的霍乱阳虚脏寒证有效。
5、 来复丹(《局方》)上盛下虚里寒外热。来复丹用玄精石,硝石硫黄橘红着,青皮灵脂复元阳,上盛下虚可镇宅。
本方由五灵脂、青皮、陈皮、五灵脂、硝石、硫黄各一两,共六味组成,青皮、陈皮、五灵脂研末,玄精石水飞、硫黄和硝石先共炒(宜微火,不可太过)名“二气末”,然后再同诸药共研,和匀,醋糊为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十丸(一、二钱)。治疗心肾不交,上盛下虚,痰厥气闭,心腹冷痛,大便泻泄等危急之证。
硫黄为纯阳之药,与硝石苦寒之味结合,为阴阳相济之象,所以又名二气(阳阴)末,二味相合,使硫黄降逆破结之力不致过猛而其力益纯。玄精石乃盐卤之精者,能制硫黄辛热燥烈之性,并能使这归镇下焦,不致相火再妄行上冲。青皮、陈皮俱为利气之药,纳气须先利气,二药为硫,玄归镇下焦之先导,五脂能引石性之药内走厥阴(肝),外达少阳(胆)。因为本方能使肾中虚极的阳气恢复,好比冬尽春回,所以方名叫来复丹。
祛暑之剂
祛暑之剂就是清除暑邪、治疗暑病的方剂。但是暑邪不仅有耗伤人体气分的特点,并且多挟有湿邪,所以祛暑之剂常与益气或利湿的药物共同组成。此外,暑邪虽是由夏季天地间的热气变化而来,但也有因纳凉饮冷太过,反由寒邪触发的,这种情况同样非发汗不可。然而又不同于一般的发表,而是在照顾暑热伤的前提下用适当的辛温药进行治疗。因此,祛暑之剂实际上是根据病情的不同,分别通过清暑、利湿、益气、发汗等方法来达到治愈目的的方剂。
1、 三物香薷饮(《局方》)散暑和脾。三物香薷豆朴先,若云热盛加黄连,或加苓草名五物,利湿祛暑木瓜宣,再加参芪与陈术,兼治内伤十味全,二香合入香苏饮,仍有藿薷香葛传。
本方由香薷一斤,扁豆、姜制厚朴各半斤,共研粗末,每服三钱,用水和酒煎冷服。因为香薷性味辛温而有芳香之气,既能发汗解肌,又能宣化湿邪,是本方的主药。扁豆可以清暑渗湿而和脾,厚朴可以除湿散满,所以叫做三物香薷饮,有散暑除湿和脾的作用 ,能治疗因乘凉饮冷、外感寒湿之邪而致的皮肤蒸热无汗、恶寒头痛、或呕吐泄泻等证。
假使是中暑热盛,口渴心烦,或大便下鲜血的,可将本方去扁豆,加黄连清心脾除烦热,名叫“黄连香薷饮”。
本方若加茯苓、甘草,名叫“五物香薷饮”有驱暑和中的作用。若湿邪太盛,可再加木瓜祛湿,名叫“六味香薷饮”。若再加人参、黄芪、陈皮、白术,名叫“十味香薷饮”可治疗暑湿内伤,头重吐利,身体疲倦,神志昏沉的证候。
“二香散”就是“五味香薷饮”(即六味香薷饮去茯苓)合“香苏饮”,治疗暑湿伤人内外,既有身热恶寒,又有胸腹胀闷的证候。
三物香薷饮和藿香正气散合并,名叫“藿薷汤”,治疗伏暑吐泻。若单用三物香薷饮加葛根,名叫“香葛汤”可治夏月伤风而见项背拘急的证候。
2、 清暑益气汤(李东垣)补肺生津,燥湿清热。清暑益气参草芪,当归麦味青陈皮,曲柏葛根苍白术,升麻泽泻姜枣随。
本方由黄芪、苍术、升麻各一钱,人参、泽泻、炒神曲、陈皮、白术各五分,当归、麦冬、炙草各三分,青皮二分半,黄柏、葛根各二分,五味子九粒组成,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温服。有补益肺气、生津液、清解暑湿热邪的作用,有治疗四肢倦怠,精神减少,身热心烦,自汗口渴,不欲饮食,身体酸重,小便色赤不畅,大便色黄溏薄等症。因为病由长夏被暑热湿气所伤,所以用人参、黄芪补益被暑热所伤的元气,麦冬、五味子保肺气而生津液,当归养血和阴,互相配合,扶助正气。苍术、白术燥湿健脾,黄柏、泽泻清泄湿热,青皮、陈皮、炒神曲理气消食而和中,再加升麻、葛根解肌清热而升清气,于是合成一个扶正祛邪,清暑益气的方剂。
3、 缩脾饮(〈局方〉)温脾消暑。缩脾饮用清暑气,砂仁草果乌梅暨,甘草葛根扁豆加,吐泻烦渴温脾胃,古人治暑多用温,暑为阴证此所谓,大顺杏仁姜桂甘,散寒燥湿斯为贵。
本方可用来清暑气,温脾胃,由砂仁、煨草果、乌梅肉、炙草各四两,葛根、炒扁豆各二两组成,共研粗末,每次用四钱,水煎冷服。治疗脾胃被暑湿所伤,而见呕吐泄泻烦躁渴等证。
砂仁、草果,辛温芳香,理气化湿,温理脾胃。而扁豆清暑渗湿,葛根能升胃气而生津液,乌梅清热止渴,甘草健脾和中,因此还能除烦解渴。
古人治疗阳气不足而被暑邪寒湿所伤的阴暑证多用温药,本方就是一个例子。再如《局方》的“大顺散”,由甘草(用白砂炒)三十斤,干姜、杏仁(去皮尖)、肉桂各四斤,共研粗末,每次用二钱,水煎温服。有温中散寒、健脾燥湿的作用,治疗感受暑邪,伏热在里,又加冷饮过多,以致脾胃受湿所伤,引起呕吐和水谷不分的泄泻证候。这是用温药治夏季暑邪与寒湿伤人的好方法。
4、 生脉散(孙思邈)保肺得脉。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本方用麦冬三钱,五味子二钱,人参五钱,水煎服。
人参大补肺气,麦冬清心火而生津液,五味子收敛耗散的肺气,所以有保肺清心、补气生津而使脉搏复振的作用,所以叫生脉散。凡暑淫伤损元气,而致气少神疲、多汗口渴、脉微细欲绝的危险病症,当急用本方煎汤服。
5、 六一散(刘河间)清暑利湿。六一滑石同甘草,解肌行水兼清燥,统治表里及三焦,热渴暑烦泻痢保,益元碧玉与鸡苏,砂黛薄荷加之好。
本方由滑石六两,甘草一两,共研细末而成,所以叫六一散,每次用三钱,和白蜜少许,冷水或灯芯汤调服。因为滑石能解肌清热、滑窍行水而利湿,所以能统治表里上下三焦,再加甘草泻火和中,于是就成为一个治疗因暑湿引起的发热口渴、烦燥、小便不畅、大便泻痢等症。
“益元散”就是本方加朱砂,除清暑利湿外还有镇心安神的作用。
“碧玉散”就是本方加薄荷,能兼清肺火而解风热。
“鸡苏散”就是本方加薄荷,能兼清肺火而解风热。
以上四方都是夏季治疗病中的常用方剂。
利湿之剂
湿邪分外湿和内湿两类。由淋雨涉水,或衣里冷湿,或居处卑湿,致湿邪从肌表而入的称“外湿”。若因过食瓜果生冷,或恣饮酒酪,或素体脾虚,致湿邪内停的称“内湿”。外湿多病在肌表经络,内湿则多病在脏腑,所以一般治外湿宜发汗解肌,治见湿宜健脾渗利。但外湿药忌大汗,此虚必须注意。至于外湿稽留而内入脏腑,或内湿泛溢而外涉肌表的,又当外内兼治。
湿是阴邪,治宜辛湿化燥,但若湿与热并,或湿郁生热时,又须采用苦寒燥湿。若湿积成水,壅盛而肿为胀的,可根据二便是否通利,分别用攻逐峻利,或温阳利来治疗,并结合邪正虚实的不同,适当配合培益脾土的方法作为辅佐。因此,利湿剂就是祛除湿邪从肌表或二便外出的类方剂。
1、 五苓散(张仲景)行水总剂。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膀胱化气添官桂,利便消暑烦渴清,猪苓汤名四苓散,无寒但渴服之灵,猪苓汤除桂与术,加入阿胶滑石停,此为和湿兼泻热,疸黄便闭渴呕宁。
本方治疗足太阳经的邪热传入膀胱腑,见到发热恶寒,烦渴饮水,水入就吐,小便不利,以及水肿,身体酸重等症。方用白术、猪苓、茯苓各十八铢(汉代一两等于二十四铢),泽泻一两六铢,桂枝(也可用官桂)半两,共研细末,每次用白饮汤(即米汤)调服方寸匙(二钱)。
猪苓、茯苓,淡渗通膀胱而利水。泽泻泄膀胱之水,使小便通利,因之传入膀胱腑的邪热可从小便排出。再加白术健脾燥湿,使脾强而能制水。桂枝解肌通阳气,既除表邪,又助诸药利水行小便。若用官桂就增强了膀胱的气化功能,使小便通畅,引导水湿人下窍出。因此,本方有利小便、去水湿、消暑气,清热解烦渴的作用,是行水利湿的主要方剂。
本方除去桂枝叫做“四苓散”,治疗没有寒热,只见口渴不能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或者还见大便下利等证,非常有效。
“猪苓汤”就是本方中除去桂枝和白术,加入阿胶、滑石,五味药各用一两,水煎分三次温服,有和中利湿泻热的作用,治疗湿热互相引结的黄疸,小便色红而难出,口渴,饮水便呕吐,以及大便下利,心烦不得睡眠,咳嗽呕渴等症,用本方煎服就能安宁。
2、 小半夏加茯苓汤(张仲景)行水消痞。小半夏加茯苓汤,行水散痞有生姜,加桂除夏治悸厥,茯苓甘草汤名彰。
本方是行水消痞的方剂,由半夏三钱,茯苓三钱,生姜 五钱,用水煎分两次温服。治疗膈间停水引起的忽然呕吐、心下痞满、头眩心悸、口不渴等证。方中半夏、生姜都是辛温药,能温胃散结而除饮,降逆而止呕,配茯苓淡渗行水,于是膈间停结的水气下行而去,呕吐痞满就自然消除了。
本方除半夏加桂枝、甘草,名叫“茯苓甘草汤”(茯苓四钱,桂枝二钱,炙草一钱,生姜三钱,水煎妥三次温服),治疗水饮停在心下的的心下悸而兼寒厥的证候。但本方是通阳行水和中的方剂,主要作用在去心下停水,免水饮侵入脾胃而致下利,如水去之后,寒厥还未痊愈时,须再用祛寒剂,温阳回厥。
3、 肾着汤(张仲景)湿伤腰肾。肾着汤内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伤湿身痛与腰冷,亦名甘姜苓术汤,黄芪防已除姜茯,术甘姜枣共煎尝,此治风水与诸湿,身重斗出服之良。
本方是治疗肾着病的,所以叫肾着汤。因为方用干姜二钱,茯苓四钱,甘草一钱,白术三钱,所以又叫“甘姜苓术汤”。
肾着病是因为久受寒湿之邪从下入侵而伤肾,以致身体重痛,腰以下冷痛,腰重,所以用干姜的辛热,白术的苦温来暖脾燥湿,又配以甘草和中神脾来化湿,茯苓淡渗利来行湿,使湿去、痛除。因此,本方是温脾祛湿的方剂。
“黄芪防已汤”(即防已黄芪汤)方用黄芪、防已各一两,白术七钱半,炙草半丙,研为细末,每次用五钱匙(三钱),加生姜四片、大枣一枚同煎湿服。凡是由于风邪和水气或湿邪在皮肤肌肉之间而引起的身体沉重,恶风自汗,以及由于风湿而引的身痛麻木,用此方煎服都有良效。因为防已通行十二经,是祛除皮肤肌肉风水、风湿的好药,而黄芪又能益气固表,白术能健脾燥湿,甘草能和中补脾,而姜、枣又能调和营卫,所以是解表祛风水湿气的良方。
4、 舟车丸(刘河间)燥实阳水。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又木香,青皮橘皮加轻粉,燥实阳水却相当。
本方用黑牵牛(炒)四两,大黄(酒浸)二两,甘遂(面裹煨)、大戟(面裹煨),芫花(醋炒)、青皮、橘皮各一两,木香五钱,轻粉一钱,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服五分,早晨天明时用白开水送下,以大便下利三次为恰当。若仅一、二次,并且不通利,第二次再服,用六、七分,渐渐加到一钱,总以大便通畅为止。假使服后大便下利四、五次,或服后因下利而精神软弱,可减到二、三分。或隔一、二、三日服一次,到痊愈为止。并忌食盐一百天。
黑牵牛、大黄、甘遂、大戟、芫花等,都是攻逐积水的猛药,再加青皮、橘皮、木香等疏利气机,轻粉通窍利水,所以是一个强力的逐水消肿方剂,必须是水肿水胀而见到口渴面赤、气粗或喘、腹胀坚实、大便秘结、小便不畅等燥实症状的阳水症,而且是身体壮实的人,才为对证,否则不可轻易服用。
5、 疏凿饮子(张子和)阳水。疏凿槟榔及商陆,苓皮大腹同椒目,赤豆艽羌木通,煎益姜皮阳水服。
木方由槟榔、商陆、茯苓皮、大腹皮、蜀椒目、赤小豆、秦艽、羌活、泽泻、木通各等分,研细末,每服四钱,加生姜皮煎服。
槟榔、商陆、蜀椒目、赤小豆能破结区坚,行腹中之水而消胀,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能辛散淡渗、行皮肤之水而消胀,而秦艽、羌活能解散肌表。使不从小便而去。所以对于遍身水肿,口渴气粗,胸腹胀满,大小便秘结的阳水证,通过各药凸内外分消的作用而消退,犹如疏江凿河,引水入海而除泛滥之灾一样,所以叫做疏凿饮子。
6、 实脾饮(严用和)虚寒阴水。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皮,草蔻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本方用茯苓、白术、木瓜、木香、大腹皮、草豆蔻、炮附子、炮干姜、厚朴各一两,炙草五钱,共研粗末,每次用四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服。
白术、茯苓、炙草、补脾去湿。草豆蔻、干姜、附子,温脾寒,大腹皮、木瓜利脾湿。木香、厚,行气散满,增强大腹皮、茯苓、木瓜去湿行水的作用,互相配合就能达到湿脾化湿、行水消肿的目的。所以对脾虚有寒不能行水而造成的身体四肢浮肿,腰以下尤其肿得厉害,饮食不香,脘腹胀满,口不渴,大小便都通利的虚寒性阴水的治疗效果,是很好的。
7、 五皮饮(释济洪)脾虚肤肿。五皮饮用五般皮,陈茯姜桑大腹奇,或用五加易桑白,脾虚肤胀此方司。
本方由陈皮、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大腹皮各等分研末组成,所以叫五皮饮。每次用三钱煎服。有人用五加皮代替桑白皮,也叫五皮饮,都能治疗因为脾虚不能行水,以致周身肌肤肿胀的证候。
茯苓皮、生姜皮、大腹皮都能去皮肤中的停水,而陈皮理气,桑白皮泻肺,配合大腹皮下气,使水行水散,肿胀消退。五加皮是去皮肤筋骨间风湿的药物,且有顺气的作用,所以代替桑白皮,同样是祛除肌肤水湿的方剂。
由于本方性质平和,泻水消肿还能健脾,所以是治疗脾虚水肿轻症的效方。
8、 羌活胜湿汤(《局方》)湿气在表。羌活胜湿羌独芎,甘蔓藁本与防风,湿气在表头腰重,发汗升阳有异功,风能胜湿升能降,不与行水渗湿同,若除独活芎蔓草,除湿升麻苍术充。
本方由羌活、独活各一钱,川芎二分,炙草、藁本、防风各五分,蔓荆子三分组成,用水煎服。治疗湿气有表所引起的头痛头重,腰脊重痛,或一身都疼,有轻微寒热等症。
因为湿气在表,应该用发汗的方法,所以用羌活、独活、川芎、藁本、防风、蔓荆子等辛温升阳、解除表发汗的药,使湿气随汗而解。所以本方是用风药胜湿,解除表邪,使气化正常,阳气上升,里面的停湿也能自然下降,和用行水渗湿的方法治疗里湿不同。
使用本方除去独活、川芎、蔓荆子、炙草,加升麻,、苍术,名叫羌活除湿汤。对于风湿两伤,一身都疼的半候有效。
9、 大橘皮鞋汤(方贤)水肿泄泻。大橘皮汤治湿热,五苓六一二方缀,陈皮木香槟榔增,能消水肿及泻泄。
本方治疗湿热互相纠结,湿重热轻,见到心腹胀痛,大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水肿等证。由五苓散(赤茯苓一钱,猪苓、泽泻、白术、肉桂各五分)和六一散(滑石六钱,甘草一钱)二方合起来,再增加陈皮、木香、槟榔各三分组成,研为粗末,每次用五钱,加生姜同煎。
本方治疗的病症是由于水湿并入大肠,而致小便不利而大便泄泻,所以用五苓散行水,六一散清热去湿,再加槟榔下气,陈皮、木香理气,使气行而后水行,自然小便通利,泄泻可止。同时,水从小便外出,水肿就可以消退,所以本方也能治疗水肿。
10、 茵陈蒿汤(张仲景)黄疸。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亦有不同茵陈者,仲景柏皮栀子汤。
本方由茵陈蒿五钱,栀子二钱,大黄二钱组成,水煎分三次服。治疗湿热瘀结在里,不得外出,仅头部有汗,身上无汗,腹胀口渴,二便不利,皮肤、眼睛、指甲都发橘黄色而且鲜明的阳黄证。
茵陈蒿既能发汗,又能利小便,使瘀结在足阳明经和足太阴脾经的湿热得到清泄,是治黄疸的要药。所以用它作为方名。再配合栀子引导湿热从小便出,大黄引导湿热从大便出,所以属湿热的阳黄服本方后小便通利,颜色象皂荚水一样,经一宿后腹胀就减,黄疸也就逐渐消退。
假使口不渴,小便色清通利,大便溏泄,不发热,皮肤黄色晦暗,是属寒湿阴黄,可将本方去栀子、大黄,加干姜、附子各一钱,温中散寒而燥湿除黄。
茵陈蒿虽是治黄疸的要药,也有不用它的,如张仲景的“栀子柏皮汤”就是由栀子二钱、黄柏二钱,炙草一钱组成,水煎,分二次温服。治疗阳黄而有发热的证候。这是因为湿热虽结不实,只须栀子、黄柏清热利湿,就能使病从小便而去。
总的说来,黄疸病虽由湿郁而成,但有寒热阴阳的不同,因此治疗时或用茵陈,或不用茵陈,或配苦寒,或配辛热,临证时必须仔细分析。
11、 八正散(《局方》)淋痛尿血。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在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 煎加灯草痛淋蠲。
本方由木通、车前子、扁蓄草、大黄(面裹煨)、滑石(研、水飞)、甘草梢、瞿麦、栀子各一斤组成,共研粗末,每次用二钱,加灯草同煎服。治疗小便淋涩不通,小腹胀急,溺时有血而痛,口渴咽干。因为这些症状是由于湿热郁结在下焦而引起,所以用木通、瞿麦、灯草,降心火,清小肠,利小便,去湿热而止血。栀子、大黄、车前子、滑石,泻上中下三焦之火,清肺利膀胱,滑窍通小便,再配合利水通淋的扁蓄和止阴茎中痛的甘草梢,于是湿热从小便而去,痛淋和尿血也就祛除了,所以本方是治疗湿热郁结下焦的有效方剂。
12、 萆解分清饮(杨士瀛)膏淋白浊。萆解分清石菖蒲,草梢乌药益智俱,或益茯苓盐煎服,通心固肾浊精驱,缩泉益智同乌药,山药糊丸便数需。
本方由川萆解、石菖蒲(盐水炒)、乌药、益智仁(盐水拌一宿)各一两,甘草梢五钱组成(一方加茯苓),研成粗末,每次用四钱,加盐一捻煎服。治疗小便频数,尿白如油脂的膏淋,以及时常由小便下纯白色的糊状浊物。这都是由于肾虚而膀胱有热,下元不固,败精渗入尿道而致。因此用川萆解泄湿清热,去浊分清。乌药调气,逐寒温肾。益智仁固肾气,石菖蒲通心窍,甘草梢入茎中,驱除淋虽败精,而病自愈。一方加入茯苓 ,也是在增强渗利去淋浊的作用。
“缩泉丸”只用乌药、益智仁二味药等分研末,再用酒煮山药成糊,和成丸药,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七十粒(三钱)用盐酒或米汤送下。治疗膀胱气虚有寒的小便频数证有效。
13、 当归拈痛汤(李东垣)脚气疮疡。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芩葛朋,二术苦参知母草,疮疡湿热服皆应。
本方由羌活、茵陈、黄芩、炙草各半两,防风、猪芩、泽泻、知母、当归身各三钱,升麻、葛根、苦参、人参、苍术一钱半组成,研为粗末,每服一两,水煎服。治疗湿热相搏的四肢关节烦痛,肩背沉重,或一身都痛,或脚气肿痛,以及腿脚生疮,红肿作痛,脓水较多等症。
羌活、防风,宣透关节间风湿。升麻、葛根、旨清气上行散肌肉间风湿。苍术、白术,健脾燥湿。苦参、黄芩、知母、茵陈,苦寒燥湿清热。猪苓、泽泻,利小便而渗湿。再以当归和血和血,人参、炙草补养正气,使血气通利,经脉和畅,所以是燥湿清热、上下分消、宣通经脉关节的方剂。对于湿热所引起的脚气、疮疡、周身关节疼痛等证,服后都能消除。
增辑
1、 五淋散(《局方》)五淋。五淋散用草栀仁,归芍茯苓亦共珍,气化原由阴以育,调行水道妙通神。
本方用赤茯苓六两,甘草、当归各五两,栀子仁、赤芍药各二十两,研成细末,每次二钱,水煎服。治膀胱有热,水道不通,小便淋沥。凡膏淋、石淋、劳淋、气淋、血淋,皆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淋证多因膀胱有热、下焦气化不利所致。
栀子仁清三焦火而利水道,赤茯苓渗泄膀胱湿热,甘草泻火和中,更配当归、赤芍药以滋养肝肾之阴,使气化宣行,自然小便通利。
若是膏淋,可与萆解分清饮同用。石淋可加血余炭、滑石、鱼脑石煎服。劳淋可与补中益气汤合用。气淋可加荆芥、制香附、麦芽煎服,不愈,再加升麻。血淋可加牛膝、桃仁、郁金煎服。
2、 三仁汤(吴鞠通)湿温。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本方用杏仁、半夏各五钱,白蔻仁、厚朴、白通草、竹叶各二钱,薏苡仁、飞滑石各六钱,甘澜水(将水放在盆中,用杓扬多遍,使水面上起泡沫,取泡沫水便是甘澜水,质轻不助邪,还可益脾胃)煎分三次服。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尚未化热,胸闷不饥,肢体酸重,面色淡黄,午后身热,有汗不解,口渴不欲饮水,舌上苔白等症。
杏仁开上焦肺气,竹叶清上焦邪热,蔻仁、厚朴、半夏宣化中焦湿浊而利气机,薏苡仁、白通草、滑石渗利下焦之湿而泄热,使上下分利,湿化热清。更用甘澜水煎,使甘淡不致助湿,所以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的方剂。
若无汗,可略加解表药如苏叶、薄荷、之类。若里湿较重而胸闷甚的,可加藿香、佩兰、豆卷等宣湿化浊之品。
3、 甘露消毒丹。湿温时疫。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暑疫湿温为末尝。
本方用飞滑石十五两,绵茵陈十一两,淡黄芩十两,石菖蒲六两,木通、川贝母各五两,射干、连翘、薄荷、蔻仁、藿香各四两,共十一味药组成,共研细末,每次用开水调服三钱,日服二次,也可用神曲糊丸,如弹子大(三钱),用开水化服。治疗湿温,时疫初起,身热倦怠,胸闷腹胀,四肢酸楚,小便赤涩,以及颐肿、咽痛、身黄、疟疾,痢疾等证,而见舌苔色白,或厚腻,或干黄,邪在气分者。
藿香、蔻仁、菖蒲,芳香化浊。黄芩、连翘、清热解毒。薄荷疏解表邪,射干消退咽肿,贝母化痰清肺,滑石、木通、茵陈则清利湿热,使邪从小便而出。诸药相合,有清热解毒、化浊除湿的作用 。
4、 鸡鸣散(王肯堂)脚气。鸡鸣散是绝奇方,苏叶茱萸桔梗萎,瓜橘槟榔煎冷服,肿浮脚气效彰彰。
本方用苏叶三钱,吴茱萸二钱,桔梗、生姜各五钱,木瓜、橘皮各一两,槟榔七个,研成粗末,隔宿用水三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半,药渣再用水二大碗,煎至一碗,二汁相和,至次日五更鸡鸣时作二三次冷服(冬月可略湿服)。早饭须待药力过后再吃(服药后隔二小时左右吃饭)。温性脚气,腿足浮肿疼痛,不能行走,服用此方,效果是非常好的。
脚气由寒湿着于下焦所致,所以用生姜、吴茱萸散寒,橘皮、槟榔驱湿,更用苏叶行气和血,木瓜舒筋通络,桔梗宣畅三焦,使肌表之邪从微汗而解,久着之湿从大便而出,因此治湿脚气有良效。至于原书规定在鸡鸣时服药,是取空腹则药力易行的意思。
5、 中满分消汤(李东垣)中满寒胀。中满分消汤朴乌,归萸麻麻夏荜升胡,香姜草果参芪泽,连柏苓青益智需,丸用芩连砂朴实,夏陈知泽草姜俱,二苓参术姜黄合,丸热汤寒治各殊。
本方用川乌、当归、麻黄、荜澄茄、柴胡、生姜、干姜、人参、泽泻、黄土高原连、青皮各二钱,厚朴、吴萸、草果、黄芪、黄柏各五分,升麻、木香、半夏、茯苓、益智仁各三分,水煎服。治脏寒而致的中满寒胀,二便不通,四肢不温,腹中寒,心下痞,食入反出,以及寒疝、奔豚等证。
脏寒就是脾胃虚而有寒,于是清浊不分,造成中满,所以用川乌、生姜、干姜、吴萸、草果、荜澄茄、益智仁等温胃暖肾以祛寒。青皮、厚朴散满除痞,升麻、柴胡升清气,茯苓、泽泻降浊气,人参、黄芪补中气,陈皮调气,当归和血,麻黄开表,半夏化痰。更配黄连、黄柏清湿热,是反佐的方法。如此使寒散气顺,清升浊降,自然中满消除,诸证平息。
“中满分消丸”用黄芩(炒)、黄连(炒)、枳实(炒)、姜半夏各五钱,厚朴一两,陈皮、知母(炒)各四两,泽泻三钱,砂仁、茯芩、干姜各二钱,甘草(炙)、猪芩、人参、白术(炒)、姜黄各一钱,共研细末,汤浸蒸饼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一百丸(二、三钱),开水送下。治湿热壅遏的中满热胀,二便不利等症。
本丸所治是属热性证候,所以用黄苓、黄连泻热清湿而消痞,厚朴、枳实行气散满而除胀,更配猪芩、泽泻渗泄湿浊,干姜健脾燥湿,陈皮理气和中,姜黄、砂仁开胃舒脾,半夏燥湿化痰。湿热壅遏,气阴两伤,知母能清阳明而滋阴,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能健脾胃而益气。所以是一个标本同治、邪正兼顾的效方。
中满分消汤和丸同名,又同治中满证,但是汤性是热的,丸性是寒的,中满病名相同,但其属寒属热,性质相反。所以汤、丸所治的证候也不同。必须辩证施治,否则必然发生错误。
6、 二妙丸(朱丹溪)湿热骨酸。二妙丸中苍柏煎,若云三妙膝须添,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全除病自愈。
本方由黄柏、苍术二味等分组成,故名二妙丸。二味同炒研末,姜汁泛丸,每服三钱。治疗湿热气盛,全身骨酸,股膝无力,足踝痿弱等证。
黄柏清热,苍术燥湿,湿去热清,诸证自退。
“三妙散”即是二妙丸再加牛膝而成。治湿热盛于下焦的痿、痹等证。牛膝补肝肾、壮筋骨,又能引药下行,较二妙丸治下焦病为有力,故适宜于由湿热所生的痿痹等证。但湿热之气盛于下焦,则不易速除,所以应该久服多服,使湿热全部除去,病就自愈。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