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每每听到或看到这曲《送别》,神为之夺,遥想弘一大师绝尘之姿,不由风怀向慕之至。 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1880--1942),浙江平湖人,著名艺术教育家、画家、书法家、音乐家、戏剧家、佛教律宗大师。大师“二十文章惊海内”,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才艺于一身。其书法“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以得一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在国内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所作的《送别》历久弥新;他是中国话剧的创始人,并在《茶花女》中粉墨登场;他具有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育了丰子恺、刘质平等艺术名人;他39岁皈依佛门,精研律学,弘扬佛法,被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是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赠偈曰: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在一般人眼中,佛子们云水天涯,自在随缘,洒脱之至。但是近代两位大师不是这样子。虚云大师一生可以当得“悲悯”二字,一辈子愁眉紧锁,不露笑容,是对乱世浮生大慈深悲,沉哀巨痛;弘一大师则可以当得“认真”二字,无论是做艺术家,还是做和尚,都是全身心投入。特别是39岁时斩断尘缘,华丽转身,说了就了,说走就走,不带走一点尘埃。出家后只看佛书,只说佛语,只行佛事,以前的荣华,声名,才艺一概弃之如敝屣,只是在同道的劝说下,留下书法一艺,待弘法时与信众结缘。他出家后,选择了最难行的律宗一脉,一钵一衣,日中一食,难行能行,弘法不辍,续一代艺术宗匠之后,攀到了人生的最高顶峰,成为一代宗教祖师。 很多人认为,他一个深受天下仰慕的艺术家、一个深受学子爱戴的教师,怎么会走上出家一途,是不是受到什么生活打击和精神刺激?并非如此。实际上,他一生一世一直都是一个认真的追求者,同时也是少见的成功者,他孜孜于追求生命的绽放,追去生命的价值,追求生命的意义。他的杰出弟子 弘一大师的“人生三层楼”,对我们的人生有非常大的启迪,下面谈一些感悟: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要抓好自家的物质文明建设,这是无可厚非的,没有这个物质,我们这个色身就不能活下去,如果不是活得比较好,我们也没有心力去企及更高一层次的境界。因该说,很多人在这个世界上奋斗的动因,基本上还是物质的。很多穷人的孩子拼命读书(包括我本人),最大的动力就是希望摆脱面朝黄土地背朝天的命运。但比较可悲的是,很多人穷也是在为物质打拼,富了也是在为物质打拼,发了还是为物质打拼,好像这个世界上只有房子、车子、金钱美女(我只所以把美女也当成物质,因为很多有钱人寻芳猎艳还是为了满足感官和生理的刺激,他们不象古代的才子,先要听听箫,品品艺,然后再填词一阙: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不管接下来是干什么,总有点精神生活的样子)。 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保障或者比较丰足的,应在这个基础上上升到精神生活这个层次。精神生活的内容是什么,不需多说,琴棋书画,品茗赏艺,读书写博等都应算。物质生活是基本层次的,但可惜的是绝大部分人在有资本上升到精神生活层次时,却甘于在那个基本层次上营营役役,乐此不疲。我接触过一些有钱人,去参观过一些人家里的房子,几百平方米,上下几层,就是看不到一张书桌,一架书橱,有也是装模作样的几套什么什么大全。但客观上来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用于精神生活的开支还是在相应地提高,毕竟,一个曾经拥有辉煌灿烂文明的民族,底蕴是还是丰厚的,这个民族的血脉里,先天就有文化的高贵因子。我记得在乡下的一些老房子上斑斑驳驳的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续世长。 精神生活是审美的生活,美在哪里,不可说不可说。我们欣赏到一曲妙音,陶醉忘我,三月不知肉味;我们欣赏到一首好诗,物我相契,心与境会,妙不可言;我们读到一本好书,精骛八极,思接千载,视同万里。很多有水准的艺术家,创作了大量的艺术品,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象李叔同这样认真的人,这样执著于精神追求的人,在览尽风光后,却还是不满足于安住在这个层面。物质的满足是人生价值的基本实现,精神上的愉悦是人生价值的高层次实现,但最根本的人生价值是什么?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物质再多,到时也不是自己的,风调再雅,到时也只剩朽皮包骨,人生没有终极价值,所有的追求,物质上的,精神上的,都有些什么意义呢?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余手一双!从另一方面讲,艺术生活的极致境界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宗教感悟相通的。高水平的诗书画要有意境,意境的最高境界是禅境。艺术家们在创作的时候,往往出现“灵感”,灵感就有“道”的影子。高水平的艺术家,其实就是游走在宗教的边上,只差一步而已。 到了这个层次上,机缘一到,一个人可能就会升华到宗教生活。 人生的三层楼,就如 我们这个生命,第一是被动的,来也非我意,去也非我愿;第二是宝贵的,佛说人身难得,须当珍惜。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就不要辜负这个世界,就要好好地绽放这一生,管他物质世界、精神世界,都要好好游历一番,只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一。第二,人不经一事,就不长智,人总是有欲望,有些事情,人不经历就不甘心。纳兰说,情到深处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感情这种事情,不经历就会朝思暮想,一经历就发现死去活来,不是好东西,以后再不碰了。以前有出戏,叫《尼姑思凡》,小尼姑自小出家,可说一生下来就上了第三层。但她心在佛门,心在红尘,经无心念,佛无心拜,“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去了头发。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为何腰系黄绦,身穿直裰?看人家夫妻们洒落,一对对着锦穿罗,不由人心急似火,奴将袈裟扯破......”。你硬逼着她上三楼,她就要跳楼。如果让她经历该经历的,看千帆过尽,悟诸法皆空,或许她就安住在三楼不跳楼了。 所以,人的生命旅程要一段段来,人的精神追求要一层一层上。段段层层不要错过。经过了物质生活,食髓知味,你会发现人生仅有物质是不够的;待你上了第二层,在愉悦生命的同时,你会发现艺术生活也解决不了人生命中最关切、最本质的问题;如此你就会探索到第三层,去探求生命的本然,去寻求生命的终极归乡。就这样层层过,层层破,一路的风光虽然美,但要体认到它是短暂的,究竟空幻的,不能安住,实际上也无法安住;在路上我们穿行着,欣赏着,快乐着,但不要执取,实际上也无法执取,一路上的野草山花,都是路标,指向的是一个终极的目标。 到了第三层,一览众山小,生命一下子豁然开朗。 不过,从现世意义上来讲,我们说安住人生的第三层楼,并不时都要大家去出家,这一点我在《多情乃佛心》中阐释过。 一路走来,如夏花之绚烂,绝尘而去,如秋叶之静美。 怀念弘一大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