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淇县之窗
2012-03-23 | 阅:  转:  |  分享 
  
中竹林与人参娃 在淇县城西北的桃胡泉、石老公、鱼泉一带流传着一个非常美丽的动人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这一带山青水秀、风景如画,到外都是青翠茂密的竹林,有上竹林、中竹林、下竹林之称。上竹林是今桃胡泉,中竹林是今石老公,下竹林是今鱼泉。

?????中竹林村头有座寺院,寺院内有一老一少两个和尚,老和尚觉慧道行很深,整天坐在蒲团上闭止诵经。小和尚志远活泼可爱,爱说爱动。一天,志远到小溪边打水,看见一个小孩,生得模样特别逗人喜爱,就和小孩攀谈起来,得知这孩子家住西北深山里。志远天天到溪边打水,小孩就天天在溪边等他,两人整日形影不离,越玩越投机,慢慢地志远便把小孩领到寺庙里玩耍。一开始,觉慧法师并没有在意,时间长了,渐渐地他注意到小孩的言谈举止与常人不同,认为他是什么精怪所变。一天他看小孩与志远玩得正浓,趁其不注意在他身上别上一根针,针上系一线团,小孩玩到日落西山便告辞回家去了,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觉慧法师便顺着线去寻找,终于在深山悬崖峭壁处找到了,原来是一棵硕大的千年人参,小孩就是人参所变,觉慧法师不觉喜出望外,心想据传人吃了千年人参可以升天成仙,这下我吃了它一定会成仙,想到这儿,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把人参挖出来,小心翼翼地把它抱在怀中带回寺院,让弟子志远洗干净放在锅里煮了起来。正当这时,上竹林寺院的主持遣一弟子前来邀觉慧法师有要事相商,觉慧法师看见人参刚下锅,实在不愿离去,便说“你先走,我等会儿就到。”那弟子说:“主持一定让你和我一同前往。”法师无奈,心想我到那儿办完事马上回来,千年人参一定难煮,不会耽误吃人参。于是再三嘱咐小和尚,一定要等他回来两人一块品尝。法师走后不久,锅里散发出的阵阵香气扑鼻而来,志远看着锅的美味佳肴,垂涎三尺,忍不住尝了一口,吃了之后,满口清香,浑身顿觉精神倍增,禁不住又尝了一口……,就这样不知不觉,一个硕大的人参给吃掉了。志远吃完后,怕师傅回来责怪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锅内的汤也泼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就在这时,觉慧法师满头大汗、风尘仆仆地从上竹林赶来,一看弟子不但把人参吃完了,而且连汤也泼了,非常恼怒,但顾不上责怪他,赶快趴在地上喝残留的人参汤。就在这时,弟子志远同寺院一起冉冉升天了。







????卫武公(公元前853年——公元前758年),系卫国第十世国君,卫釐候之次子,姓姬名和,朝歌人。公元前812年继位,在位55年,执政其间,能修康叔(卫国始祖)之政,政通人和,国力强盛。????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1年),“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为公”(《史记?卫康叔世家》)。就是说:犬戎攻打西周都城,杀死幽王。武公得知消息,马上率卫国之精兵强将,协助周平王平息了犬戎叛乱,又辅佐周平王东迁洛阳。因卫武公的功勋卓著,所以周平王把当时最高的官衔“公”封给卫武公。????卫武公是一代名君,他勇于自儆①,百采众谏,百姓和集,年虽耄耋②,犹与臣共勉,曾作诗《抑》以自勉。诗云:“辟尔为德,俾藏俾嘉,淑慎尔止,不愆③于仪,不僭④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意思是:修德养性,使它高尚美好。举止要谨慎,行为要规范,仪容要端正,不犯过错不害人。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正如《国语?楚语》所记:??“昔卫武公九十有五矣,犹箴儆⑤于国曰:自卿以下至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戎我”。????卫武公终生国事,上佐周平王平息戎患,在国内修康叔之政,兴办牧业,增修城垣,政通人和,深得周、卫百姓爱戴。又在朝歌西北黄洞、庙口一带兴建起我国最早的皇家园林——淇园。淇园之美闻名天下,后经汉武帝塞瓠子河决口,东汉河内太守寇恂讲武肄射,两次大规模的伐竹,使淇园遭到很大的破坏;但到东汉章帝时,淇园仍是那么美丽诱人,汉章帝率朝中文武大员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多姿多彩的淇园。????公元前758年武公去世,被谥⑥为“武”。卫人感其德,赋“淇澳”歌颂其高风亮节,诗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倜兮,赫兮嗄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尸意为:有一位文雅的君子,似象牙一样被切磋过,似美玉一样被琢磨过,多么庄严和威武多么光明和宽广的心胸,这样一位君子,让人们永远不能忘却。后人又于淇园旧址建武公祠,每年春秋祭祀。将祠前的石河,更名恩德河,河中游的槐荫店改称思德村,均为思武公之德而改。????(注释)????①自儆正ng:让自己觉悟而不犯错误。????②耄耋mdodi~: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③愆qidn:罪过,过失。????④僭扛dn:超越本分,冒用上者的职权行事。????⑤箴zhon儆:告戒自己不犯过错。????⑥谥shi: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诸葛亮谥“忠武”。

附:武公祠的建筑及地址变化????武公祠,最早建筑在县西北三十里耿家湾,建筑年代失考。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知县颜颐寿重修。于正德、嘉靖年间又重修三次。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知县李尚实,移其祠于县城外东北隅旧天仙庙内,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知县蒋行义移其祠于风景秀丽的泉头村太和泉南岸,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知县崔庚复移于耿家湾。武公祠在泉头村太和泉共历二十八年。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知县赵之屏重修。乡绅高遐昌首捐偕冯祥云等二十人募资,置祠周围庄基,建亭堂房舍,并置香火地六十六亩。 武公祠与千佛洞

?????淇县西北三十里思德河畔耿家湾(今夺丰水库)有一座武公祠。后人为歌颂卫武公之美德,于明代弘治年间在此建祠。历代皆有修复和扩建,但因年代久远,现已成废墟,仅存遗址。???卫武公是春秋卫国康叔八世孙,卫厘公之子,名和。公元前812年即位,称卫武公。在位五十五年,修康叔之政,政通人和,百姓和集。武公曾辅佐周平王平戎。被命为公,颇得周、卫二国百姓爱戴,甚有贤名。《楚语》记云;“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成我……于是乎作《懿戒》,以自傲也。”卫人感武公之德。赋《淇奥》以颂武公的高风亮节。《淇奥》诗序曰:“《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劝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对于武公的功德,至今民怀其,有诗记云:???????荣膺圭爵骨骄逸,常把箴规分付诗。???????九十五年犹不老,忆千万载系深思。???????高风直共在,盛德还同天地期。???????漠漠荒祠成古迹,至今淇水尚沵沵。

武公祠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有大殿、拜殿、堂房数—卜间,皆系古典建筑,另有香火地六十六亩。祠前有石门,上书“淇园”二字。石门两侧有参天白檀两殊,胸径三尺有余。一股山泉从两殿中间分东西流出,穿过祠院,再从台上直泻山底,形成两道天然瀑布。整个祠堂绿竹环抱,四季常青,真可谓“绿竹猗猗”。祠东北山坡上建有斐享,祠前河塘里植有莲藕,每逢夏季,荷叶覆盖塘面,荷花兢相开放,点缀其间,观者如痴如醉,是清代新拟淇园八景之一“斐亭莲芳”,有诗记之云:???????斐亭云涌藕花州,依槛搴芳俯碧流。???????逸韻飘然成独立,虚怀若谷裕清修。

???从武公祠沿山坡迤逦西行一里许,便是著名的前嘴石窟,又称千佛洞。开凿于东魏年间。洞窟凿于小峨嵋山的半山腰。面阔1.89米,进深1.92米高2.02米,洞顶呈“盝顶状”,中央刻一八瓣莲花图案,四隅共刻九个衣纹飘洒的飞天,菩提树等。洞壁遍列小佛龛,每龛内皆有佛像一躯,整个石窟共有大小佛像一千四十三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洞窟后壁凿有较大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两菩萨。佛高0.74米,头顶留有圆髻,长颈,肩宽而圆,穿着束身通肩大衣,衣纹折迭规则垂之座前。右手前伸,左手下垂屈指,结跏趺座,有圆形项光,项光周围饰莲花,须弥座的上下未加雕饰,形制古朴,乃系释迦牟尼刻像。左右二弟子分立于伞形座上,系光头,背有圆形项光,身着袈裟,双手置于胸前,跣足。左为迦叶,右为阿难。两菩萨分别立于二弟子两边的须弥座上。洞口外两则各雕一力士,腰周短裙,赤脚袒胸。???顺此洞西行不远有一处浮雕,谓之后来佛。???据明代县志记载,洞内佛像系东魏二十七人之作品。???洞的西侧,有一条蜿蜒拾级而上的险道,可达山顶,谓之仙人梯。站在山头,可以俯瞰武公祠全景。???武公祠和千佛洞东西毗邻,浑然一体。这里山峦起伏,岩石纵横,泉水潺潺,环境幽静,交通方便,是很好的风景游览区。古往今来,以她壮观的山姿,迷人的景色。精巧的石刻艺术,招徕许多名人志土前来观光,留下不少诗篇和石刻碑记。如今山崖上还清楚的留有明代崇祯年间御史孙征兰的摩崖题记:???????“圣从川眉千秋霜,德就山磨万古明。”

这里已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嘴石窟

前嘴石窟,又称千佛洞。在淇县城西北18公里前嘴村东。这里岗峦起伏,岩石纵横,泉水潺潺,环境幽静。此窟因距前嘴村近而得名。洞窟凿于不甚高大的山脚下。窟平面近方形,宽1.879米,深1.92米,高2.02米。洞后壁凿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释迦牟尼像高0.74米,头顶有圆髻,长颈、肩宽而圆,身著通肩大衣,衣服紧贴身,衣纹折迭规整齐垂座前,双手残缺,结跏跌坐于长须弥座上,有圆形背光,周围饰莲花。须弥座的上下枋、上下枭及束腰尺度相等,未加雕饰,形制古朴。左右二弟子面部已残,光头,背有圆形光,身著袈裟,双手轩于胸前,跣足,左者是迦叶,右者为阿难,分立于未加雕饰的伞开坐上。二菩萨已残。龛的上部和左右壁遍刻小佛龛,共有一千零四十三尊,部分已残蚀。龛内刻有施主姓名。洞顶雕八瓣莲花图案,四隅各刻三飞天,交角刻大鹏展翅鸟。洞外两侧各雕一力士,腰围短裙,赤足袒胸。从造型风格看,应为北朝晚期作品。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淇园 ????淇园,是淇县的雅称。《可是读史方舆纪要》和《河南通志》说在“县西北礼河社”,《一统志》说:“在淇县西北三十五里”。一般人都把县西北耿家湾武公祠(今夺丰水库处)认为是淇园旧址。究其缘,只不过武公祠前有石碑一通,上书“淇园”罢了。对上述说法我们不敢苟同,其依据如下:

一是以地《诗经》“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句中“奥”字的讲法,我们根据史料,认为在淇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作“奥水”讲,更为确切合适。

一般都把“奥”字作水湾,水曲处,岸旁讲。朱熹诠注“淇,水名。奥,隈也。绿,色也。淇上多竹,汉世犹然。所谓淇园之竹是也。”许慎《说文解字》:“奥,隈厓也。”闻一多注:“奥”字即水湾。

可地在淇县不仅仅是作水湾讲,而且还作“奥水”讲。郦道元《水经注》上说:“太和泉源水,水有二源,一水出朝歌城西北,东南流,老人晨将渡水而沈难济,纣问其故?左右曰:“老者髓不实故畏寒也,”纣于此斮胫而视髓也。其水南流,东屈迳朝歌城南又东与左水合谓之马沟水,水出朝歌城北东流,南屈迳其城东又东流与美沟合。一水出朝歌西北大岭下,东流迳骆驼谷,于中逶迤九十曲,故俗有美沟之目矣,其水更迳朝歌城此,又东南流,注马沟水,又东南注其水,为肥泉也。故卫诗曰:‘我思肥泉,滋之咏叹……’《博物志》谓之奥水。郦道元在这里明确指出“肥泉”即是奥水。后人们为纪念不幸的老人,又叫折胫河。其它名字为世人罕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应译为:你看那淇水、奥水的岸旁边,这许许多多绿色的竹子,长得多么茂盛啊。这正是“淇上多竹,汉世犹然,所谓淇园之竹是也”的生动写照。

二是《史记·河渠书》记载,汉武帝塞瓠子决河“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

到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瓠子决口(今濮阳南)已20余年,梁、楚之地受患尤其。是年天旱少雨,武帝派汲仁、郭昌二将军率兵数万堵塞郀子决口,武帝并亲临,先沉下白马玉壁祭河神,然后令将军以下官兵皆背柴填堵,仍堵不住,最后下“淇园之竹,以为楗(桩子)”才获成功。筑宫殿于其上,名曰宣房宫,梁、楚之地复宁,无小灾。

《读史方舆纪要》载:“东汉初寇恂为河内太守讲武疑射,伐淇园之竹为知百余万。”

上述两次伐竹,可谓用大矣,决非耿家湾武公祠旁,区区之地的竹子所能满足。正因淇水、奥水流域即全县都是茂盛的竹子,所以才能满足,超乎寻常的用量。

三是旧淇县志上列有“淇园八景”:淇园翠竹,即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胜以流清,即灵山所出之水:鹿台朝云,即商纣聚财之处;即商纣织粮之处;纣窝滩声,即商纣葬埋之处;朝歌野色,即城西北殷墟上宫之地;青岩仙境,即云梦山水帘洞等;灵山龙泉,即灵山后面山顶原有泉水瀑布,注入黑龙潭。这八景并非在耿家湾武公祠附近,而是遍布整个县境,淇人尽知之,八景寇以“淇园”,这不是把淇园当成淇县的同意而语而何!四是名人与家谱冠以淇园。高遐昌清康熙丙辰进士,北阳乡小北阳人,官至闻内府兵科掌印给事中兼京畿街道事,自称“淇园居士”;北阳高氏家谱,城内李氏家谱等等都冠以“淇园”。如果淇园不是淇县,他们绝对不会这样称谓的。达官乡宦,大姓望族对署名的用法是很讲究的。 ?长林石室安乐窝



?????????长林石室为林氏先祖林坚的出生之地,位于今河南省淇县(古朝歌)黄洞乡仙人梯安乐窝,那里有古书、古碑、摩崖石刻,还有美好的传说流传至今。仙人梯在淇县城西北14公里的山区,下临武公祠水库和淇(县)林(州)公路,主峰海拔365米,悬崖峭壁,植被茂盛,风景秀丽,环境宜人。摩崖上的诗句为“石洞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概括了仙人梯安乐窝石洞的奇妙景象,林氏先祖林坚就出生在这个如仙境一般的地方。安乐窝在仙人梯半山腰,有十几个天然洞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林泉洞,林坚就出生在这个洞里。洞外有高5米左右的石人。过了石人,进入林泉洞,洞深10米,高3米左右,最宽的地方可达4米多。洞内还有小洞,洞左有一个奇特的小洞,是比干夫人和林坚的卧室,深6米多,高2米左右,宽一般为3米,洞中挂着一个很大的天然乳石,相传那是比干夫人留给后人的纪念;洞上洞长10米多,高2.5米,宽约2米,上面开有天窗,阳光可以照进洞内,光线很好,洞内到处是石乳、石花,在北方地区并不多见。据当地老人回忆,仙人梯山崖上曾经有一通古碑,碑高3尺多,宽2尺多,上书“长林石室,淇园绿竹”八个大字,上面的小字风化较为严重,但仍依稀可辨。1962年拓宽淇(县)林(县)公路时,大部分摩崖石刻和古碑被毁,整个安乐窝被辟去一丈多宽。仙人梯是一个很好的旅游景点,八音洞、通天洞别有一番趣味。在仙人梯东侧,有一个千佛洞,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仙人梯下临武公祠水库,波光粼粼,风景十分优美。 ??安乐窝



????“长林石室”在河南省淇县(古朝歌)黄洞乡仙人梯安乐窝。不仅有古书、古碑、摩崖石刻的记载,而且还有三千余年的佳话流传至今。

仙人梯安乐窝长林石室在淇县城西北14公里的鱼泉村东,下临著名的武公祠水库和淇(县)林(林州)公路,山的主峰海拔365米,悬崖峭壁,巍峨壮观,林木繁茂,山光水色,环境优美宜人。摩崖诗云:“石洞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这里历来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地方,许多骚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足迹。

清《淇县舆地图说》(淇县知县曹广权著)记载:“石山壁立,仙洞漏天,祠字十余,咸倚半岩……北倚山崖,有林泉之胜。”不仅写出了这里的山势挺拔,洞穴奇妙,更重要的是写出了林坚在此出生,有其居住二年的胜迹——长林石室。

唐《元和姓纂》(太常林宝著)中写道:“武王封比干之墓,诏其子于长林石室,封博陵,赐姓林,林之姓从此而得也。”仙人梯峭壁上曾有唐太常的摩崖石刻,据杨习旺老人回忆,内容有三:一是比干陈氏夫人生林泉于此;二是费仲、张七曾带兵到此搜陈氏母子;三是周武王在此诏回林坚母子,赐姓林,改名坚,封国西河郡,授爵博陵侯,封陈氏夫人为英烈夫人。摩崖石刻还云:“山里石窟楼上楼,淇水澳澳绿竹悠,洞生林泉子逃逝,母子幸存仙人岫。”林泉生于哪个洞呢?安乐窝在仙人梯半山腰,有大小十八个天然洞穴,最让人注目的是林泉洞,林泉就生于此洞。洞口有一巨石,恰似一个巨人,高5米左右,威武无比,宛若一个将军把守洞口,保护着林泉母子的安全。林泉洞深U米,高一般在3米,宽处达4米多。洞内有洞,洞上有洞。洞左有一个奇特的洞,是比干夫人和林泉的卧室,深6米余,高2米左右,宽一般为3米,洞中悬着一个隆起的巨石宛如一个大乳房,相传那是陈氏夫人给后人留下的纪念;洞上洞长10米余,高2米半,宽2米左右,上有天窗,太阳照进洞内很明亮,满洞的石花、石钟乳,实属北方罕见

卫武公系卫康叔九世孙。卫厘侯之次子,名和。公元前812年即位,在位五十五年,终生国是,自儆励治,百采众谏,察纳锥言。《楚语》记云:“昔卫武公年九十有五,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他修康叔之政,国泰民安,百姓和集,曾辅佐周平王平叛犬戎之乱。平王用是锡命为公。深受百姓爱戴,赋《淇奥》歌其美德。汉魏之后,在淇园旧址创建武公祠,春秋祭祀,追忆武公之德,并将祠前之河命为思德河,还将河下游的槐荫店易名思德村。武公之德历代歌颂:

荣膺圭爵骨骄逸,常把箴规分付诗。九十五岁犹不老,忆千万载系深思。

高风直共筼筜在,盛德还同天地期。漠漠荒祠成古迹,至今淇水尚沵沵。

武公祠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明代尚书杜臻在《卫武公祠碑记》中记云:“祠前泉水淙淙,有瀑布声潆回……”武公祠创建年代无考,历代皆有修复。曾经几度迁徙。明弘治七年(公元1474年)重修,不知何年迁至县城西南隅。明正德年间县令刘金在《重修睿圣武公祠记》中云:“予今岁仲夏来莅此土,乃谒其祠于邑西南隅。遂疑而问之。佥曰:“先尹杜公,以公之神如水行地,无乎不在,何必居其所也,故有此举。”予应之曰:“神固无乎不在,而栖神则有定在。果若其言,则镐庙可移而东,孔林可迁而西也!”所以县令刘公于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把该祠又迁回原址。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4年)和四十六年(公元1567年)知县张宜和徐永年重修。

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县令李尚实把祠迁至城郊东北天仙庙内。万历三十二年,县令蒋行义又将祠迁至太和泉南。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县令崔庚复又迁回耿家湾故址。清乾隆年甲子(公元1744年)知县赵之屏重修,其在“重修武公祠记”中云:“殿宇重修,圣像再绘,更建有斐亭,圜筑墙垣,重植绿竹树木,禁其采伐,以祠旁别室为焚修之所,又置地六十六亩……永奉公祀香火不绝……”

如今淇园和武公祠仅存遗址。拟在原址重建武公祠和有斐亭。并在四隅广植竹子,还其绿竹猗猗的面貌。

同时,拟在这里建“品茗轩”,供游客休闲品茗、赏竹悦心、陶冶情操,清清淡淡的茶与青青翠翠的竹两者相得益彰,浑然成趣,给人一种“一心二叶三泉水,四月清明五采茶,六两青,七碗露,八分情谊九旬盏,十得茶馨满园香”的飘然鹤仙的快感。亲临此景,真如步入世外桃源。“半壁竹房待明月,一盏青茗酬佳客。”



拟建翠竹苑。淇园以竹著称,“淇园竹翠”是明清以来淇园八景之一。要恢复淇园过去的风韵,除了广植竹子以外,还有恢复原来的品种,什么紫茎竹、斑竹、凤尾竹、淡竹等都要移植如故,使淇园成为疏竹扶篱、竹映山绿,竹掩溪流的南国风光。在竹林深处建竹舍竹楼,内设竹椅竹凳,让游人体现另类田园风光。



拟建竹音房。竹,不仅具有形态美,神韵美,还有许多实用价值和音乐价值。如大家熟知的竹笛、竹箫、排箫等乐器,都是竹子乐器,其发音婉转动听,颇受人们的喜爱,在我国流传千年以上。竹音坊内设置各种竹制乐器,不仅共游人欣赏,还可以吹奏天籁之音,也可以购买,一举多得,其乐无穷!



淇园,绿竹猗猗垂千古;



武公祠,睿圣有斐世代祭





























9









献花(0)
+1
(本文系傲雪独秀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