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脉输液十法

 善德若水 2012-03-23
浅谈静脉输液技巧在临床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09-10-20 11:25:29 来源:创新医学网推荐
 

作者:王守云,章宝玲,王 辉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 长春 130041

【关键词】  静脉输液;血管;技巧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也是医院治疗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更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操作技术,如何稳、准、快、好地将治疗药物输注到患者体内,是护理工作研究的重要技术操作内容。而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有诸多操作技巧问题得以总结,为了达到促进护理业务进步的目的,现将静脉输液技巧按操作顺序总结如下。

    1   配置药液的技巧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三查七对”制度,药物应现用现配,以免放置时间过久增加污染机会导致输液反应。配药时应减少针头穿刺瓶盖胶塞次数,尽量使用一次性针头,这样既可以减少针头反复使用在锐利度和牢固度方面产生的问题又减少微粒。在配药时应尽量做到不浪费,以确保药物剂量的准确性。

    2    排气的技巧 

    排气时把莫非氏滴壶下段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上举,使滴壶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当液体流入滴壶1/3时关紧调节器放下手中输液管,待滴壶下少量空气自动逸上滴壶里的液面后,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流下而不能成线状,因成线状压力大,可将滴壶上部气体压入下段管而形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滴壶下关紧,排气成功。

    3  静脉血管暴露的技巧 

    ①静脉充盈良好者,让患者手自然屈曲成背隆掌突的握杯状,既可有效克服紧握拳时指掌关节妨碍进针的缺点,又可避免因用力握拳手背皮肤紧绷,管腔变瘪,造成进针后穿破血管壁。②静脉充盈不佳者,可让患者反复握拳5~6次或采用甩臂法使静脉充盈后再扎止血带,并按“扎止血带-消毒-排气-穿刺”的顺序操作。经研究发现扎止血带40~120s可使肢体远端的静脉充盈达到最佳状态。③静脉充盈不佳且不配合者,可用热敷、轻拍静脉及局部外涂血管扩张剂等,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表浅静脉。④消瘦患者由于手背肌肉较薄,握拳时掌指关节及掌骨的凸起,使血管凹陷于皮沟内,不易穿刺,同时瘦人静脉较滑,穿刺时术者左手紧握患者四指及根部并用食指绷紧皮肤,在静脉上方进针。⑤水肿患者不扎止血带,在血管走向处用手反复推压,将水肿组织间隙液体排向周围血管,迅速进行常规消毒,在水肿未复原以前及时进针。

    4  穿刺的技巧 

    ①对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者,应以20°角正面或旁侧进针;②对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者,要左手拉紧皮肤以固定血管,以30°角从血管右侧快速进皮刺入血管易成功;③脱水或血管充盈不足的患者,先采用热敷使血管扩充,针头从正面以25°角快速进皮,然后轻轻挑起皮肤,当针头进到1/4时,针尖稍向下倾,再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以免刺破血管;④浮肿的患者,应选择粗血管,用拇指沿血管走行按压,使之暴露,消毒后快速进针;⑤糖尿患者因血流处于高凝状态,如血管过细,可使针头阻塞,造成穿刺失败,应选粗直的血管。同时护士高度的责任心,谨慎、稳妥的心态,也是取得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⑥加强心理护理。护士在操作时应主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情、主诉等分散其注意力,需做到语言动作轻柔、流程熟练、态度严谨,以增加患者的信任,消除其恐惧感,减弱疼痛感觉。

    5   穿破血管后的补救技巧 

    静脉穿刺见回血后再进针时如感阻力,则扎穿了对侧血管壁,此时先不打开调节器或挤压输液管,将针头缓慢往外撤,见回血后再将针头平行前进少许,超过扎穿部位以避免渗漏,再见回血时停止进针,固定针柄,打开调节器观察1min无外渗即穿刺成功。

    6   输液针头固定的技巧 

    传统方法采用4条橡皮膏加棉球规定,操作繁琐,透气性差,易引起皮肤过敏。现采用配套新型输液贴,其透气性能好且低致敏性。操作时采用平行固定法,1条粘贴针柄,带无菌敷料的1条覆盖于针眼处,1条将头皮针软管由下向上反折成“U”型,在第2条上方平行固定。此法省去了传统方法中交叉固定这一步骤,固定要比传统方法简单。

    7    控制滴速的技巧 

    输液过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发生变化,根据临床实践发现有以下原因:①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当时滴速不快,输液中因患者体位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结果自行变快。②目前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常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既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和相对舒适感受中输液。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时希望尽快滴完,特别是临近吃饭或需大小便时其心情更迫切,此时患者常自行或请求护士将滴速调快,为避免发生意外,护士必须勤巡、视勤观察,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加快会使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力衰竭和肺水肿。

    8    更换液体的技巧 

    更换液体时如液体瓶内加入其他药物,其压力与大气压接近或大于大气压,应先将瓶口向上,插输液器,待片刻排出空气后再倒挂在输液架上。这样可避免液体由通气管流出减少药物治疗量而影响治疗。掌握更换液体技巧,可避免造成药物浪费和预防滴管内液面降低或流空使空气进入静脉,给患者造成空气栓塞的隐患。

    9   拔针和按压的技巧 

    静脉输液完毕,拔针时用左手食指在针尖的上方约2cm处,绷紧患者皮肤,右手持针柄,将针柄抬高10~15°,快速拔针,然后立即用左手拇指垫无菌干棉球,沿血管纵向按压,并加胶布固定,嘱患者用没有接受穿刺的手按压干棉球,中等力度。如按压方法不正确或按压时间过短,易致皮下瘀血。拔针时将棉签与血管平行直压在血管上,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近心端1~2cm,使皮肤针眼及血管针眼同时被压,按压时间为5min,对防止皮下瘀血有很好的效果。同时应宣教患者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拔针后不要急于上厕所,起床不能用力,防止血液自针眼处大量渗出。

    新的拔针方法使穿刺处皮肤处于紧绷状态,减少了皮肤因受到牵拉产生弹性回收导致的阻力,从而降低了针与血管及真皮之间的摩擦力,由于未对血管施加压力,输液针头在血管腔中仍呈悬浮状态,针头不与血管壁接触,迅速拔出针头的过程中,针头与血管角度很小,对血管不产生切割力,所以疼痛明显减轻。

浅谈静脉输液技巧在临床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09-10-20 11:25:29 来源:创新医学网推荐
 

作者:王守云,章宝玲,王 辉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 长春 130041

【关键词】  静脉输液;血管;技巧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也是医院治疗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更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操作技术,如何稳、准、快、好地将治疗药物输注到患者体内,是护理工作研究的重要技术操作内容。而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有诸多操作技巧问题得以总结,为了达到促进护理业务进步的目的,现将静脉输液技巧按操作顺序总结如下。

    1   配置药液的技巧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三查七对”制度,药物应现用现配,以免放置时间过久增加污染机会导致输液反应。配药时应减少针头穿刺瓶盖胶塞次数,尽量使用一次性针头,这样既可以减少针头反复使用在锐利度和牢固度方面产生的问题又减少微粒。在配药时应尽量做到不浪费,以确保药物剂量的准确性。

    2    排气的技巧 

    排气时把莫非氏滴壶下段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上举,使滴壶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当液体流入滴壶1/3时关紧调节器放下手中输液管,待滴壶下少量空气自动逸上滴壶里的液面后,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流下而不能成线状,因成线状压力大,可将滴壶上部气体压入下段管而形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滴壶下关紧,排气成功。

    3  静脉血管暴露的技巧 

    ①静脉充盈良好者,让患者手自然屈曲成背隆掌突的握杯状,既可有效克服紧握拳时指掌关节妨碍进针的缺点,又可避免因用力握拳手背皮肤紧绷,管腔变瘪,造成进针后穿破血管壁。②静脉充盈不佳者,可让患者反复握拳5~6次或采用甩臂法使静脉充盈后再扎止血带,并按“扎止血带-消毒-排气-穿刺”的顺序操作。经研究发现扎止血带40~120s可使肢体远端的静脉充盈达到最佳状态。③静脉充盈不佳且不配合者,可用热敷、轻拍静脉及局部外涂血管扩张剂等,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表浅静脉。④消瘦患者由于手背肌肉较薄,握拳时掌指关节及掌骨的凸起,使血管凹陷于皮沟内,不易穿刺,同时瘦人静脉较滑,穿刺时术者左手紧握患者四指及根部并用食指绷紧皮肤,在静脉上方进针。⑤水肿患者不扎止血带,在血管走向处用手反复推压,将水肿组织间隙液体排向周围血管,迅速进行常规消毒,在水肿未复原以前及时进针。

    4  穿刺的技巧 

    ①对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者,应以20°角正面或旁侧进针;②对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者,要左手拉紧皮肤以固定血管,以30°角从血管右侧快速进皮刺入血管易成功;③脱水或血管充盈不足的患者,先采用热敷使血管扩充,针头从正面以25°角快速进皮,然后轻轻挑起皮肤,当针头进到1/4时,针尖稍向下倾,再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以免刺破血管;④浮肿的患者,应选择粗血管,用拇指沿血管走行按压,使之暴露,消毒后快速进针;⑤糖尿患者因血流处于高凝状态,如血管过细,可使针头阻塞,造成穿刺失败,应选粗直的血管。同时护士高度的责任心,谨慎、稳妥的心态,也是取得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⑥加强心理护理。护士在操作时应主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情、主诉等分散其注意力,需做到语言动作轻柔、流程熟练、态度严谨,以增加患者的信任,消除其恐惧感,减弱疼痛感觉。

    5   穿破血管后的补救技巧 

    静脉穿刺见回血后再进针时如感阻力,则扎穿了对侧血管壁,此时先不打开调节器或挤压输液管,将针头缓慢往外撤,见回血后再将针头平行前进少许,超过扎穿部位以避免渗漏,再见回血时停止进针,固定针柄,打开调节器观察1min无外渗即穿刺成功。

    6   输液针头固定的技巧 

    传统方法采用4条橡皮膏加棉球规定,操作繁琐,透气性差,易引起皮肤过敏。现采用配套新型输液贴,其透气性能好且低致敏性。操作时采用平行固定法,1条粘贴针柄,带无菌敷料的1条覆盖于针眼处,1条将头皮针软管由下向上反折成“U”型,在第2条上方平行固定。此法省去了传统方法中交叉固定这一步骤,固定要比传统方法简单。

    7    控制滴速的技巧 

    输液过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发生变化,根据临床实践发现有以下原因:①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当时滴速不快,输液中因患者体位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结果自行变快。②目前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常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既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和相对舒适感受中输液。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时希望尽快滴完,特别是临近吃饭或需大小便时其心情更迫切,此时患者常自行或请求护士将滴速调快,为避免发生意外,护士必须勤巡、视勤观察,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加快会使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力衰竭和肺水肿。

    8    更换液体的技巧 

    更换液体时如液体瓶内加入其他药物,其压力与大气压接近或大于大气压,应先将瓶口向上,插输液器,待片刻排出空气后再倒挂在输液架上。这样可避免液体由通气管流出减少药物治疗量而影响治疗。掌握更换液体技巧,可避免造成药物浪费和预防滴管内液面降低或流空使空气进入静脉,给患者造成空气栓塞的隐患。

    9   拔针和按压的技巧 

    静脉输液完毕,拔针时用左手食指在针尖的上方约2cm处,绷紧患者皮肤,右手持针柄,将针柄抬高10~15°,快速拔针,然后立即用左手拇指垫无菌干棉球,沿血管纵向按压,并加胶布固定,嘱患者用没有接受穿刺的手按压干棉球,中等力度。如按压方法不正确或按压时间过短,易致皮下瘀血。拔针时将棉签与血管平行直压在血管上,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近心端1~2cm,使皮肤针眼及血管针眼同时被压,按压时间为5min,对防止皮下瘀血有很好的效果。同时应宣教患者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拔针后不要急于上厕所,起床不能用力,防止血液自针眼处大量渗出。

    新的拔针方法使穿刺处皮肤处于紧绷状态,减少了皮肤因受到牵拉产生弹性回收导致的阻力,从而降低了针与血管及真皮之间的摩擦力,由于未对血管施加压力,输液针头在血管腔中仍呈悬浮状态,针头不与血管壁接触,迅速拔出针头的过程中,针头与血管角度很小,对血管不产生切割力,所以疼痛明显减轻。

 
 
静脉输液技巧 1、扎两根止血带法: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内关穴处各扎一根止血带于肘窝部 扎两根止血带法: 可代替握拳,同时局部血管充盈度满意。此法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中 因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肌张力低下、衰竭及无力握拳患者。并在此 基础上,扩大到手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腕关节内关穴处,另一根扎在 2~5 指 的第一节指节处)、足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踝关节的内踝上 6cm 处,另一根扎 在足部 1~5 跖骨小头处)的静脉输液,对明显水肿及肥胖难以进行静脉穿刺 的患者,用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约 15cm,捆扎肢体,1min 后,松开下面一 根止血带,这时该部位看到靛蓝色的静脉,利于穿刺。 2、易见回血法: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存在着头皮针进入血管后,不易 易见回血法 回血或回血量较少的缺点,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易见回血的方法,一是 调节器高调法,即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滴管下端,二是调节器高调输液瓶 低位法,即调节器在高调的基础上,输液瓶挂于输液架调节旋钮上,成功率 均高。认为这两种方法,由于输液管内充满液体和液体瓶的位置降低,具有 一定的虹吸作用;调节器置高位,输液管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所以头皮 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 3、局部血管扩张法: 局部血管扩张法: (1)外涂血管扩张剂法:对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血管痉挛穿刺困难患 外涂血管扩张剂法 者,用棉签蘸 1%硝酸甘油涂在手背上,并湿热敷局部 3min 左右,表浅小静脉 迅速充盈,经临床观察和仪器检测证实,此法能使静脉直径明显增加,血管 充盈度增强,且无过敏反应发生。用棉签蘸阿托品注射液适量,涂擦穿刺局 部皮肤 8~12 次,2~5min 后,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显露,均未发生不良影响 行静脉穿刺取血,比扎一根止血带效果好,对一些不能主动握拳配合的儿童, 及后果,但婴幼儿、青光眼、心血管患者、高热抽搐、烦躁者慎用。用 2%山 莨菪碱,擦拭局部皮肤 4 下,对血管弹性差,脆性大,血管细,看不清,穿 刺有困难患者,亦无不良反应产生。 (2)热敷法:局部热敷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 热敷法: 张,静脉充盈暴露。选用热敷局部穿刺法与常规穿刺法对创伤性和失血性休 克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穿刺成功率热敷法高于常规法。对指趾静脉穿 刺、对小儿腹泻导致循环差,静脉塌陷,难以穿刺的患者,均主张配合热敷 法,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4、非握拳穿刺法:常规法在行静脉穿刺时,嘱患者握拳,成功后才松拳。 非握拳穿刺法: 而在行手背静脉穿刺时,主张被穿刺手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患者的手固 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这样可使血管突出于该部位、易于穿刺,另外嘱 患者紧握拳,数秒钟再让其半握拳(拳心呈空虚状态),亦可嘱其反复握拳、 松拳。采取反复握拳、松拳,能使指间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向心回流,手背 静脉充盈明显。穿刺时握拳影响穿刺者的操作灵活性,且进针时针头与皮肤 角度大,需将针头上挑,病人痛苦大,而且手背皮肤高度紧张,压迫血管致 管腔变瘪,进针后易穿透血管,再且血管被拉长,穿刺时若针尖斜面进入血 管内较浅,松拳后,由于血管轻微回张,针尖斜面有可能部分或小部分脱出 血管外,出现穿刺局部慢渗,胖大现象,而不握拳时上述现象较少见,减少 了病人痛苦,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推广运用。 5、穿破后的补救方法:对静脉穿刺时扎穿血管后,采用指压扎穿部位法 穿破后的补救方法: 止血进行补救,即扎穿血管后,针头缓慢往外撤,当有回血停止,立即指压 扎穿部位,同时松开止血带,用 1 条胶布固定针柄。先以指重压 1s 左右,然 后打开输液调节器,手指轻按以液体能缓慢通过为准,观察 1min 左右无外渗 可停止按压,胶布固定针头,调整滴数。认为此法特别适用于婴幼儿、老年 人和不易寻找血管的患者。对此方法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即扎穿血管后,针 头外撤有回血后,不应停止,还应将针头再前行少许,使针头超过扎穿部位, 可避免渗漏。在作静脉穿刺时,输液针头应留 1/4 长度的针梗在皮肤外,才 能实现穿破血管后加以补救。 6、进针角度的选择:教科书中静脉穿刺进针的角度为 20°角,为达到了 进针角度的选择: 容易进针,提高穿刺成功率的目的,拒研究表明,一般病人穿刺可选择 45° 角或接近 45°角进针;对老年浅小静脉穿刺,可选择 35°角进针;对指(趾) 背侧静脉穿刺,选择 10~15°角进针;对老年血管壁厚、硬、易滚动患者, 选择超过 40°角进针;对小儿头皮静脉、手背及足背浅静脉、指(趾)间静脉, 选择 10~45°角进针,肘静脉、大隐、小隐静脉,选择 20~30°角进针。增 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注射,这与 注射时皮肤所承受的压力、皮肤血管神经分布及皮肤结构特点有关。 7、无痛注射穿刺方法:皮肤痛觉神经纤维大多数分布于表皮,其痛觉感 无痛注射穿刺方法 受器呈点状分布,在手背有触点 25 个,痛点 100 个~200 个,所以 VP 时病人 对疼痛非常敏感。经研究表明*近尺侧的静脉穿刺时疼痛最轻,而*近桡侧的 静脉穿刺时疼痛最明显,这可能与神经分布、皮肤松弛及张力大小有关。减 轻进针疼痛的方法还可以利用针尖刃面的锐度,穿刺时斜面略向左,减少针 尖对组织的切割和撕拉,以达到减轻疼痛和减少组织损伤的目的。 8、逆行穿刺:对于长期输液、血管条件差、穿刺困难的病人,可充分利 逆行穿刺: 用四肢末梢血管,采用手足背静脉逆行穿刺法,其优点是回血好,滴数不受 限制,不影响血流,可以弥补指掌关节向心穿刺不易固定的缺点,采用此法 时必须选用手足背血管,而不应选择手指、足趾向上回血的小静脉,因此处 无交通支,逆行穿刺将造成血液淤积,使穿刺失败。 9、固定方法:VP 时的固定方法是整个输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 固定方法: 力学、美学原理采用一侧滚动法较为规范,即先粘贴一侧皮肤,拉紧胶布至 对侧皮肤,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保证不松动,妥善固定可防止针头 刺穿静脉,还可阻止微生物被松动的针尖带进组织。 10、拔针方法: 10、拔针方法:拔针时压迫穿刺处的手法不正确或压迫时间过短是造成 皮下淤血的主要原因之一,皮下淤血后静脉显露不良,出血量大时血肿机化 压迫血管,致使血管易与周围组织粘连,使该血管无法继续使用。因此正确 拔针是保护远端周围静脉的重要措施之一。拔针时应先将手指腹顺静脉走行 平压在覆盖穿刺部位的小敷料上,压迫范围以皮肤和血管壁两个穿刺点为中 心,而且要大于两个穿刺点,针尖拔出后立即按压穿刺部位 2min~5min,一 般不致皮下淤血。在按压穿刺部位的同时拔出针尖则会引起局部疼痛或造成 血管壁损伤。拔针时由于持针柄的方法不同,可引起不同的血管的损伤、疼 痛反应及血管周围淤血等。目前认为以拇指与示指持针柄的上下面拔针法明 显优于拇指与示指持针柄的前后缘拔针法,二者差异有显著性,上下法在拔 针时针柄固定,并施以相同的压力,可保持针尖在管腔内与之平行,明显减 轻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 VP 的成功率除与操作者娴熟的技术有关外,其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 状态也是提高 VP 成功率的关键。护理人员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导致 VP 失败的 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工作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规范自 己的护理行为,才能有效地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