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熙凤在为谁传神摸影

 悼红文 2012-03-24
        如果说红尘世界是万花筒,那么,《红楼梦》则是一面多棱镜。通过前后(古今)对照、正反(真假)对照、上下(天上人间)对照,对世间万象进行了全面的映照,又好似一部扫描仪,从微观到宏观对人间百态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获得了一系列不同切面的图片,在此基础之上,绘制出了世间百态的世相图,生成在名为《红楼梦》的一幅巨幕上,打开着世人的眼界,其可心会而不可言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之处,引来世人无穷的遐思和无尽的猜想,终因偏离了不敢稍加穿凿”“追踪摄迹的方向,而陷入知其一罔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虽有缘于《石头记》这部奇书,却难辨《红楼梦》一段天外之情的境界,因不识真情种,虽有贾宝玉衔玉而生的奇异,怎知通灵宝玉前世从哪里来?今生要往哪里去?不登岳阳楼,安知先天下的博大襟怀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那一份淡然。虽登岳阳楼,一脑门子的势利观念,也无非假借范仲淹聊以自慰而已。所以,登上岳阳楼,不等于读懂范仲淹。解读《红楼梦》需从追本溯源上,对假语存焉搜魂摄魄,才能品味到真事隐去的其中味。《红楼梦》的耐人寻味之处,在于从家庭琐事,闺阁闲情里,写出大爱无疆,原因很简单,它以女娲氏炼石补天的历史时期为前因。正因为如此,以《金陵十二钗》为主旋律的红尘世界,就与人类童年时期的宏伟瑰丽发生了因果关系,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种对照,通过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写出。因为对照,就要从对应的关系上,看照应着什么。

 

   显然,真是隐去,假语存焉在为这一场因果作出着对照,真事隐的寓意在蕴藏着“通灵宝玉”的力量上。假语存的寓意在“凡鸟偏从末世来”的末世上,而“末世”非指哪朝哪代,从与“幽微灵秀地”的对照关系上看,那是对“臭皮囊”“妄动风月之情”作出的结论。即:什么时候“妄动风月之情”,什么时候“末世”就会来临。也就是说,人类如若不“戒妄动风月之情”,随时都具有“末世”来临的巨大风险。显然,《红楼梦》在《风月宝鉴》“戒妄动风月之情”的命意上,用一个“淫”字,囊括了红尘中“臭皮囊”的本相,这种本相,就是“末世”的真相。关于这一点,《红楼梦》随处都作着点睛,如:第五回用孙绍祖“贪欢构”“中山狼”的狼性吃迎春,第二十五回“通灵宝玉”的被“声色货利所迷”而失灵。原来,“通灵宝玉”“除邪”在于用它的原生态去除被“声色货利所迷”。有诗为证: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
            
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因此,声色货利所迷是“淫”的原因,也是“末世”的原因,“通灵宝玉”只有用它固有的“幽灵真境界”,——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情根)的情愫,也就是“甘露水”,才能够止“淫”,止淫,则意味着除邪。善人劝焉,淫人惧焉。——《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正是史学的鉴戒作用。只是《红楼梦》把史学的鉴戒作用追溯到原生态,用女娲氏炼石补天的故事,禅释出人的高级属性来自于牺牲,诞生于牺牲。人的特殊属性是用牺牲生命的代价,走出动物世界而得以“通灵”,即人的灵性反映着人的特殊属性。关于这一点,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里,有顽石与“虎狼为伴”之说,进行了点睛。用“三生石畔”的一段天外之情,回顾了脱胎换骨的珍贵,所谓“下世为人”之说,无非是说做人不容易,容易难做人。盖因“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才具备了“下世为人”的前提条件。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 瑛侍者, 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 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

  神瑛者,巨石也。所以,后文贾宝玉念念不忘的“木石前盟”,系由“神瑛侍者”“甘露灌溉绛珠仙草”“幻化”成人而情结,而贾宝玉之所以具有“木石前盟”的情结,乃是追溯人之本,也就是说,在贾宝玉“只念木石前盟”的情结里,写出“通灵宝玉”的“幽灵真境界”,再从“通灵宝玉”的“幽灵真境界”里,透视“甘露水”的功效,然后,从“甘露水”的功效里,证明人的本源,或者说是人性,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情根”处。那么,与其说“还无”,实在是还原,而还原的宗旨,在于还“清白”。正如于谦《石灰吟》所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对此,贾宝玉多次提起过“化灰、化烟”,不仅与《石灰吟》相映照,更是在论述还清白的同时与人性互证互照。通俗的说,所谓贾宝玉“化灰、化烟”的说法,表面文章是为黛玉、宝钗等众女儿们,事实上,他在为人类童年时期诞生出来的人性作注解,结合《淮南子·览冥训》及《石灰吟》的境界,“千锤百炼出深山”经典之处,正是对千锤百炼始成人的特写。

    宝黛共读《会真记》(又名《莺莺传》,王实甫根据《会真记》改编成《西厢记》)后,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第二十三回)从这一点看来,非只黛玉多病,宝玉亦病,二玉本是同病相怜,互证互照。病树前头万木春,黛玉的先天不足,既有前世与今生的原因,又衬托着三生的春色,是故,作者以病出颦儿。

 

  没有“通灵宝玉”,何言“其中味”?有了“通灵宝玉”,才使贾宝玉所有的“囫囵不解之言”,“幽微感触之心”,“痴妄委婉之意”有据可查,有理可审,有法可解。才使得《红楼梦》前后相映,古今相连,上下相通,因此,“通灵宝玉”以“通灵”的寓意,在“还清白”的“立意本旨”上,旌表着童心。所以,“通灵”的内涵极其丰富,既含有人性源于母性之意,又用“通灵宝玉”的“幽灵真境界”所诠释出的童心与女娲氏炼石补天的人类童年时期的美好情愫相映照,完全彻底的揭示出童心是“命根子”。“演大荒”意在“演”童心。

 

   脂评:僧因凤,道因玉,一丝不乱。(第二十五回)

 

  关于凤姐儿,有两个经典片段: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最能说明她“机关算尽太聪明”之处,而越是如此,越能反映出她陷入越深,与其说是“通灵宝玉”被“声色货利所迷”,倒不如说是贾宝玉被“声色”所迷,凤姐儿被“货利”所迷。关于这一点,从赵姨娘、贾环母子身上反衬出,彩霞本瞩意贾环,宝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招贾环怨恨也在情理之中,而看似因贾环怨恨宝玉,实因宝玉沉溺过深所致。宝玉、贾环兄弟尚在孩童之间,就因“声色”所迷而参商,更何况被秦可卿视之为“巾帼英雄”的凤姐,又该有多么的强势而不被赵姨娘等众人所嫉恨呢?而正是这种嫉恨,在反证着凤姐儿沉湎于“货利”的深度,是宝玉万不及于其一的。相反,宝玉沉溺于“声色”的深度,同样是凤姐儿所万万不能及的。那么,可以证明出,凤姐儿、宝玉姊弟二人被“声色”、“货利”所迷的程度,都达到了“淫”的境界了。所以,第二十五回用“通灵宝玉”被“声色货利所迷”写出宝玉被“声色”所迷,凤姐儿被“货利”所迷。用凤姐儿、宝玉姊弟二人被“声色”“货利”所迷,写出赵姨娘、贾环母子的被“声色”“货利”所迷。用凤姐儿、宝玉姊弟与赵姨娘、贾环母子之间发生的一场爱恨情仇,写出芸芸众生被“声色货利所迷”的世相。用“通灵宝玉”的“幽灵真境界”“除邪”,写出被“声色货利所迷”是“以假作真”的真相。除邪在于去假,止淫在于还真。只有童心能够具有这种功效,所以它是“命根子”。

 

  这样,就可以从宝玉和凤姐儿对照上得知,凤姐儿在为芸芸众生被“货利所迷”传神摸影。

 

    就一些网友的提问,作出补充:第二十五回用通灵宝玉被声色货利所迷,写出凤姐儿、贾宝玉姊弟二人的蒙尘。也就是说,贾宝玉并非如一些学者所评述的是什么封建叛逆者,而是一个普通的公子王孙,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在衔玉而生的奇异上,所以,贾宝玉种种,乃是通灵宝玉使然,当通灵宝玉“”被声色货利所迷时,贾宝玉就完全还原到属于他公子哥的本来面目了,通俗点说,与薛蟠、贾琏等相同。而他衔玉而生的奇异,无非隐喻着一个基本的道理:童心未泯。故,这个尘世最珍贵之物,就是童心。而当《红楼梦》对童心进行追溯时,经过多方面、多层次的对照,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正是人类发展最完美的历史时期,正与童心相映照。这样,童心作为一种境界,就具有了客观实际的理论依据。红学界至今对贾宝玉的定性,也没有科学合理的结论,充其量不过想当然耳。今言至此,关于贾宝玉是清、是浊也就无须再加以论述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