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息科技奇迹的诞生

 昵称535749 2012-03-25

信息科技奇迹的诞生

《几秒钟,几十份》 

一位发明家独自一人发明了静电印刷术,一家不知名的公司又利用该技术,创造了自德国古滕贝格发明活字印刷后通信技术最大的成就,这就是切斯特·卡尔森(Chester Carlson)和复印机的诞生。 

复印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物,就像空气、水和google一样。我们都会习以为常的走到影印机前,将原稿放在稿台玻璃上,按一下按钮即可得到我们需要的复印件。影印机真是个了不起的机器,它已经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的联系了起来,以至于我们的忽略了他的存在,只有在它出现故障的时候,我们才会注意到它。 

大卫·欧文的新书《几秒钟,几十份》是一本记录复印机的发明和发展的书,他在书中写道:“有的时候,如果把生活中一些人们习以为常,并不在意的东西拿走,然后再来观察人们的生活,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从他的视角来看,一个没有复印机的世界将会是这样的:拥有更大的森林,没有五角大楼的秘密文件,律师很少,人们的记忆更加美好,人们之间有更多的秘密,总体来说,"是一个信息更少的世界"。 

欧文是《纽约客》的特约撰稿人,写过好几本书,在他之前,其实已经有很多人讲述过切斯特·卡尔森发明复印机的故事,以及后来将复印机商业化,故而被称之为施乐公司(Xerox Corp(XRX))的故事。除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出版的几本书以外,杂志上还刊登了很多此类主题的文章,其中包括大约二十年前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上的一片文章。但是,欧文通过阅读这些海量的报道,然后用巧妙的文笔,塑造了一个焕然一新,生动迷人的卡尔森形象。同时,他还生动的描述了一群工程师和科学家们想要在别人发明复印机之前,展开发明比赛的情景。 

欧文并没有以卡尔森1906年出生于西雅图作为故事的开头,在后面才讲到这些,而他500年前更早的活字印刷发明开始讲起。在欧文之前,关于卡尔森和复印机的故事,大多数人的描述主线都是:从僧人的手抄本,到古滕贝格活字印刷《圣经》,再到复写纸,最后时施乐复印机。但实际上,活字印刷发明后的五百年间,很多伟大的思想家都在试图解决最后由卡尔森攻克的难题——怎样制作一份跟现有文件一摸一样的复制品。 

人们尝试了很多种研究方法,在这些研究者当中不乏世界顶尖的发明家。他们的发明从雕版印刷术,包括后来用于印刷杂志的石板印刷,到托马斯·爱迪生发明自动印刷机和电动笔,再到蓝图印刷,摄影感光印刷,以及后来复写纸和打字机的结合体。 

但是,这些都不能满足要求,因为二战后,经济迅猛发展,真正解决复印问题迫在眉睫。其实,1938年,切斯特·卡尔森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却花了22年的时间,才让他的发现变成了了不起的产品。从找到解决办法到做成产品这一漫长过程在欧文的书中占据了核心部分。 

卡尔森是基于静电电荷和光电导性发明的复印机,因此很多人质疑他发明的复印机无法持续工作,但是卡尔森坚信没有问题。卡尔森从小就是个有决心的人,小时候,卡尔森家庭贫困,父母体弱多病,而且经常搬家,他常常刚到孤独,性格难免害羞,但是却很独立。母亲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卡尔森和父亲被迫卖掉房子,住在家里以前的鸡笼里,而父亲又一直被肺结核和关节炎所折磨。那时候,卡尔森刚上高中,他已经承担起了养家的责任。卡尔森自己说:“发明给人们了一个可以白手起家赚大钱的机会。” 

卡尔森白手起家的故事固然很吸引人,但是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却在于其他人: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几十位不知名的化学家、物理学家、工程师和商人让卡尔森的专利发明具有了生命力。其中的有些人,比如俄亥俄州哥伦布市巴特尔研究所的工程师爱德华·怀斯(Edward Wise),早就看出了卡尔森的想法很有潜力,于是成了卡尔森的代理人。还有一些人,比如纽约罗彻斯特的哈罗依德公司(Haloid Co.)首席执行官约瑟夫·C·威尔森(Joseph C. Wilson),将卡尔森的发明商品化,后来公司改名为施乐公司,而施乐公司也称了复印机的代名词。这些人都面临一系列费神的挑战,比如寻找合适的光学镜头,让设备保持低温,纸张不至于过热而着火。又比如,调色剂必须能快速融化,但又不能太软,否则会产生污迹。墨粉必须很细,才能印出色彩鲜明的图片,但是如果墨粉过细,又会引起其他问题。施乐公司的工程师先驱鲍勃·冈拉克(Bob Gundlach)告诉欧文:“你对静电印刷了解的越多,就会越惊叹,这种方法竟然行得通。” 

欧文在书中清楚的描述了解决这些难题,对于冈拉克和其他相关的人而言,是多么的重要。由于卡尔森的专利期即将结束,所以时间非常紧迫,他们必须和时间赛跑,同时还要面对各种冷嘲热讽,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场探索之旅见证了他们的职业生涯,甚至见证了他们的生命。如果说《几秒钟,几十份》这本书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在卡尔森身上所花费的笔墨过重,而对这些心思缜密的工程师助手和远见卓识的商人们描述不够。 

有些人可能会说,在这个数字时代,这本书所讨论的话题难免有些过时。但是,在媒体信息过量的今天,《几秒钟,几十份》提醒我们将海量的信息大众化是多么困难的一个过程,而我们又是在多么短的时间内把这一切都当做理所当然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