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年回忆之《放鹞子》

 湘湖人家图书馆 2012-03-25

“正月鹞、二月鹞、三月乌龟放一鳖鹞。”看到随风扶摇的鹞子,便想起了儿时边放鹞子边挂在嘴上的顺口溜。鹞子,书面语作“风筝”。顺口溜说的是农历正月、二月大地回春,天气转暖,风和日丽,适宜放鹞子,到了农历三月,雨水渐渐多起来了,风也猛起来了,鹞子无法放,如果放的话也要断线,只能像鳖一样扒在地上,谁放的话谁是乌龟(喻为傻瓜)。


 

 

十来岁的时候,新年一过,寻一段细小的竹条,找一张过时的报纸,就动手制作鹞子。先把竹条用线绷成弓形,根据弓的长度把纸裁成正方形,一只角朝上放在桌子上展平成菱形,竹弓放在菱形中间,弓背向上,再取一段与纸的对角相等的竹条作为中轴,与弓弦垂直,然后把竹弓和中轴固定在纸上,成为鹞子的骨架。固定的办法也很实在:用报纸的边角料裁成若干小方块,浆糊用剩饭代替,先粘四只角,再粘弓背、弓弦和中轴。至此,鹞子的主体以告完工,配上尾巴,穿上领线,就可以放飞了。这种鹞子的形状象豆腐干,故我们称之为豆腐干鹞。它制作容易,材料简单,成本低廉,放飞的成功率也最高,因此,不但自己做,还帮别人做,每年要做好几只。有时嫌豆腐干鹞不够气派,就向大人讨教做月亮鹞、瓦片鹞等档次较高的鹞子。但这种鹞子往往技术含高,制作稍不到位,就要影响放飞效果,有时辛苦了半天,糊好的鹞子只能看不能放,结果成了摆设。鹞子做好后,偷偷地从母亲的针线包里取出线团直奔空旷地,放到暮色苍茫才回家。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放鹞子成了儿时的一大乐事。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第一只由自己亲自设计、亲自制作、亲自放飞的鹞子升空后所产生的成功感、满足感。在放鹞子中最怕断线鹞,劲道最足的是抢断线鹞,有时为抢一只断线鹞要追好几里路。
        
往事已成记忆,鹞子世界大变。如今的鹞子制作已由业余变成了专业,不用再寻竹条,不用再找报纸,不用再抢断线鹞,只要踏进店家,琳琅满目的鹞子任你挑,专用的线团任你选;鹞子的形状已由原始变成了前卫,而且还成立协会,为其办节,请老外参加;鹞子放飞从小孩唱主角演变为爷爷奶奶打头阵,爸爸妈妈作后盾,自己最终成傀儡。现在,鹞子不再是玩物,已成为一种文化,但这种文化却逐渐取代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