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春捂”有讲究,脱衣当递减
2012-03-25 | 阅:  转:  |  分享 
  
“春捂”有讲究,脱衣当递减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谚语,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其中,“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那么,捂多久最好?怎么捂才能防病?哪个部位又最该捂呢?

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15天。这是因为立春后,气温并不会立刻回升,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捂”的具体标准可以综合考虑气温和个人感觉两方面。通常来说,15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时,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则可以考虑脱点衣服了。其次,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如果“捂”着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摄氏度也不必急着脱衣。如果感觉“捂”了身体会出汗,就不妨早点换装,否则,“捂”出了汗,万一再被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最后还要注意昼夜温差,特别是当天气预报预告昼夜温差超过7~10摄氏度时,就该小心防寒了。

“春捂”要特别重视对头、脚、颈、手、肚脐、小腿这些部位的保暖,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取下围巾、口罩,脱掉厚袜及手套,否则很容易降低身体免疫力,导致疾病入侵。“捂”依个人体质而有所不同,老人、小孩或体质偏寒者可多捂几天,而体热的人则可以少捂几天。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

不过,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脱衣要“递减”,在穿衣方面遵循“上薄下厚”的原则,慢慢减掉厚重的冬衣。

献花(0)
+1
(本文系mgxbyhzhch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