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一世界 佛曰:纳大千于一芥子 ----题记 一个米粒大的地方可以容纳一个世界。 小时候就听过这样一句话“一花一世界,一沙一乾坤”,那时候并不能理解这是什么意思,一花里如何看到整个世界,一沙里又如何知晓乾坤呢? 后来学了唯物主义,有念想到:是不是一个世界就如一棵大树,有着数不清的枝叶构成?一枝一叶虽然渺小,但组合在一起,不就是一个大世界了吗。话虽然可以这么说,但是也许也包含着另一个含义,一花一世界和一粟一世界应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则叫作藏,有容纳的意思。庄子曾说过,蜗牛触角就是俩个国家在不停的争斗,以小见大,以浅见深。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若是从物质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可能的。一枝一叶如何知世界?要是想容纳世界,就得是一个地球,树叶这么小,顶多容纳些细菌和泥土还差不多。 然而,我们还拥有一个博大的精神世界。 那么,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一棵树就不仅仅只是一棵树了,它就是一个信息的载体,唐诗曰:“一叶落之知秋”;宋词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时间在流逝,季节在转换,大千世界也在不停的转动着。或者也可以这么理解,一片树叶的掉落,被藏于一本书赠予别人,则也许它传递的就是一份绵绵的情意。 苏曼殊有诗:“终日寻春不见春,莽鞋踏破垄头云。归来却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而在钱钟书眼中,一座老座钟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在古人眼里,以微小见大世界,更是数不胜数。“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楚国诗人屈原悲伤的感慨,宋代婉约女词人李清照,则以花见情,惊叹“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唐代大诗人李白更是感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宋代诗人陆游由梅伤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也正是这样的一花一草,世故兴亡,悲欢离合尽在其中。别小瞧了一沙一石,诗人投射上情感和美,放在诗腹中酝酿、烹煮,绣口一张沙不是沙,石也不是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见秋毫之生,格致流年暗转,察一叶之茂,体味生机涌动,观一花之开,印证无上菩提。世界在何处?且于一枝一叶上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