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质疑能力的培养

 黄金文档 2012-03-25

质疑能力的培养  

2012-03-25 15:39:55|  分类: 学法指导 |字号 订阅

一、目的、意义(问题提出)

1、课题研究背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牛顿指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美国孩子胆子特别大,他们不怕天黑,不怕单独外出;说话“冲”,善交际,一般也较有主意,敢想敢闯。在这方面其他国家的孩子就不如美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美国的教育特别重视对孩子从小自立自主精神的培养,注重对孩子的交往能力和质疑能力的培养。美国家庭经常问自己的孩子:“今天向老师提了什么问题?”以此激励学生不断地向老师质疑,向权威质疑,也就不断地去探索、学习、提高。

而由我国一些专家组成的“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出版社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调查结果显示:在上课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占2.9%。

因此,在当今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2、现状分析:

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疑惑是一件极平常的事,可是我们的教育往往使学生有疑而不敢质疑,长期压制学生的这种质疑精神,或认为有疑问就是学习不认真这是不对的。学生质疑是积极思考的表现,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应当积极保护。 如果学生只知道教师说一就是一,从来不问“为什么不是二”,这对于学生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言面寓是不利的。

⑴、教师:不敢放开时间让学生发问,一是因为没有耐心,等不到学生发问;二是害怕学生提出一些与教学重点难点不着边界的问题,影响教学进程。所以往往“钓鱼”式,也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但只是让学生一味地顺着教师的思路把教师想要表达的东西演练出来,从而压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⑵、家长:上学前,往往都叮嘱自己的孩子要听老师的话,放学后,常询问的是今天上课乖了没有。而很少有家长问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向老师提问题,提了什么问题?此外在家中,许多已有的成品如电视机、汽车等,也很少鼓励孩子去研究电视为什么有图像?汽车为什么会跑?相反,对于孩子的这些提问,大都以电视一开当然有图像、汽车有油就会跑、这有什么好问等来搪塞、打击孩子。

⑶、学生:胆小、见识少。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那些不符合要求者可能还会招致教师或同学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在几年的学习过程,也许受到一次打击,就造成了他以后不愿发言。

3、提出问题:

为什么课堂中质疑现象这么少?

为什么中学比小学差?而高中更差?

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能击败众多对手,但自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没有任何一个中国高校的专家教授能获诺贝尔奖?成年人为什么不如中学生?

关键在从小对学生质疑的培养这个问题上!

目前,在科学课的教学中,特别是农村小学中,许多教师也注意到了要启发学生质疑,也采用了一些手段,但都缺乏有意识的培养,大都流于形式,没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培养。事实上,光靠一节、两节课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要有系统性,对学生长期地培养、训练,才有效果。因此,作为一名农村科学教师,怎样来保护学生的好奇性,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撑开一片心理安全的蓝天,使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质疑、学会质疑、探究解疑并在解决问题中再次质疑。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

4、课题研究的意义:

⑴、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课题的运作提供了契机。

⑵、,学生也活泼好奇,接受信息多,思维活跃但缺少的是敢于大胆地质疑。分析其原因,不外乎有怕说错,引起同学、老师的笑话,或被多次打击后对自己失去信心等。因此,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学会质疑从而善于质疑,提出独特的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法,有利于增强了自主探索的信心。

⑶、学习离不开思考,离不开提问(质疑)。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取之所需,求知欲强,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兴趣高,学习效率高。学生质疑的同时,能大胆地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不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整理提出的问题,从而学会或引导学生提出重难点问题,提出创造性问题。这样,经过一年半载训练后,学生敢于提问了,会提问了,乐于提问了,并且学会善于把问号变为句号,又从句号中产生新的问号……,科学课的课堂气氛也就活跃了。因此,课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学科优越性。

5、课题价值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目标,不是追求在新课程教育理论上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建树,而是追求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为和教育实践活动。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为学生终身所用!

二、研究目标

⑴、通过培养学生的生疑、质疑、善疑、解疑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质疑水平;

⑵、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质疑创造条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大学生课堂参与效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

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三、研究内容

㈠建立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

教室内设立质疑荣誉角,张贴敢于质疑的优秀学生名单和学生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准备一本质疑记录本,记录自己在课中提的和想要提的问题,记录在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记录在预习课文和课外学习中发现的问题;

和其他课程的教师、家长达成共识,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㈡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⑴、启发学生敢于质疑

努力创造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是在开始阶段,运用好适当的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大胆设想,敢于质疑。要让学生敢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问,毫无顾忌地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不管对与错,均应给予肯定和称赞。

⑵、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要引导学生关善于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处提问,向“教科书”提问,向“真理”、“科学结论”提问,并鼓励学生不能“浅问辄止”,而应刨根问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其次,要鼓励学生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就是通过表象看到实质的问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往深入想,不浅尝辄止。教师要在质疑上舍得花时间,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而应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习提问,学会质疑。

⑶、鼓励学生努力探究解疑

解疑就是根据提出的问题师生一起研究探讨,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探究的方法,提高了能力,并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师生在研究探讨中,如果学生对回答的问题意见不一致,必要时可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解决。但学生讨论的过程,教师不是放手不管,任其吵闹,而是要很好的组织指导,使讨论紧紧围绕着问题有序开展。课堂中如果学生发表了有独创性的意见,提出了有创造性的问题,且符合问题的答案,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感受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并带动和激发全班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即便是有的学生所发表的意见离题较远,教师也不要横加干涉,使其失去自信心。教师应给予鼓励大胆地想或说。

引导学生可通过课外书、电视、网络、老师等多种途径来解决问题。

⑷启发学生再次质疑

起疑—质疑—解疑—再起疑—质疑—解疑……启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解疑结论中再次产生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并不是代表着结束,一节课的学习并不是因为下课而代表着本课内容学习的结束,鼓励学生再次发现问题,再次探究。

㈢教学中质疑的时机

⑴、如何从课题导入时质疑?

研究如何把握课题导入这个时机,运用复习旧知识,根据新课内容利用谜语、故事、实验、电化等多种手段,使学生马上对新课课题产生疑问,产生探究的兴趣。

⑵、如何在新课教学中质疑?

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新课重点,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究欲望。

⑶、如何在总结延伸时质疑?

研究在课文总结时,使学生产生与本课有关,但在课文以外的问题,鼓励学生课外积极探索!

 (4)评价手段

如何利用行之有效的评价手段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四、研究范围

1、研究课题的界定:

什么是质疑?按《辞海》的解释,就是提出疑难的问题。“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习中随时随地都会碰到疑问,因为不懂,因为有“疑”所以要学习。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敢于质疑—学会质疑—探究解疑—再次质疑四个阶段,培养学生对话、答辩、争论的能力,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

研究的学生,是本校新入学的八九班的学生。两个班的基础相当,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一样,八班采用新教法,九班采用传统教法。

2、本课题的支撑性理论为: 

  

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的观点;   

2)、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核心是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造”的结论; 

3)、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关于学习者学会学习的理论

五、研究对象

新入学的八班和九班学生。

六、研究方法、策略、原则

1、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针对质疑能力的培养,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修改、总结。

调查法:采用向老师、学生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方式,分析、改进研究工作。

观察法:确定观察对象,制定观察目标,观察学生实际,并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个案研究法:针对某一个学生、某一类学生、某一节课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

文献法:分类阅读有关文献资料,发现问题,寻找新的研究思路。

 

2、研究策略、措施

加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整合,争取与其它学科的合作,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其他学科的培养方法,学习吸取他们的先进经验;

树立起学习的意识,通过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并通过听课、说课、上课等方法,不断地学习总结,提高教学水平。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每学期必须上一堂与课题有关的示范课,写一篇与课题有关的教学论文,每月一篇课题阶段性反思或小结。

以行动研究法和实验法为主,并以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文献法等辅之。

  设立激励机制。

3、课题实施的原则

⑴、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坚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系统的科学知识,坚持把这条原则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

⑵、主体参与性原则。教师要把学生当作真正的教学主体,以学生活泼、主动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学措施、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共同参与。

⑶、激励进取性原则。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信性、主动性和进取性,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善于提问,帮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的心态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实践、追求探索、追求新知、追求创新的氛围之中。

⑷、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培养。

①、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形成个人质疑风格。

②、根据不同(城乡)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不同方法的质疑指导。

七、研究的程序

⑴、准备阶段(2004.5—2004.8)

   理论准备: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新课程理念、素质教育等理论。

  资料准备: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准备。

⑵、研究阶段(2004.9—2005.6)

  在教学中加以组织实施,以一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期间,课题组人员坚持写课后小记或个案分析,组织阶段性小结,不断地检查教学效果,并加以完善。探索出在科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形成新的科学教学模式。

⑶、总结阶段(2005.7—2005.8)

  召开结题研究会,汇总分析研究过程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推广。

八、研究成果形式

⑴、结题报告、教案、论文、。

⑵、示范课汇报,请专家、同行点评。并形成录象资料。

⑶、有关对教师、家长、学生的调查情况分析。

⑷、学生记载质疑问题、质疑荣誉角的原始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