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居兴牧—发展现代化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几点思考

 起来慵整纤纤手 2012-03-26
  (1)新疆草地辽阔,既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又是构建生态安全的屏障。

  新疆土地面积166.49万km2,其中天然草地面占国土面积的34.4%。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四周环山,北部为阿尔泰山和准噶尔西部山地,南部为昆仑山与阿尔金山,中部天山横亘,三大山系之间是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构成三山夹两盆地的地貌景观。由于远离海洋的地理位置和高山环抱的地形结构,形成温带极干燥大陆性气候,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但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却孕育了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三大山系的强烈隆起和复杂多变的地貌结构,使山地生态条件发生垂直变异,形成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从而在以荒漠为地带性植被的内陆干旱区,又发育了山地草原、山地草甸、山地森林、山地灌丛和高山芜原等多种植被类型,极大地增加了牧草种类的丰富度和草地类型的多样性。

  (2)草地超载过牧,生态环境恶化,是当前面临的最大危机。

  伴随经济社会发展,新疆天然草地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由于种植业发展,大面积草地被开垦;同时伴随灌溉用水增加,河流下泄水量不断减少,造成河流萎缩,湖泊干涸,湿地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使河谷草甸植被大幅度衰败萎缩,产草量降低。另一方面放牧牲畜数量持续增加,草畜矛盾日益尖锐,超载过牧越来越严重,新疆草地超载率平均为70%左右,部分地区超过100%。造成80%以上天然草地退化,其中重度退化占50%左右。可以说新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3)自然环境严酷,经营管理粗放,是当前面临的严峻现实。

  受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制约,草地牧区位置边远,交通闭塞,生态环境严酷。牧民靠天养畜,常年放牧,抗灾能力很低。尤其是新疆冬季严寒漫长,冬草严重不足,牲畜冻饿交加,掉膘瘦弱严重,遇到暴风雪和寒潮强降温,牲畜大量死亡。新疆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即倡导牧民定居和建设人工饲料地,改善牧区生产和生活条件。但由于投入不足,饲草料地建设速度缓慢,远远不能满足冷季舍饲圈养的草料需求。牧民至今基本上仍然沿袭靠天养畜常年游牧的传统生产方式,经营管理粗放,经济效益差,草地产出率低,牧民人均收入普遍低于农民。

  (4)正确处理草原生态保护与牧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

  统筹解决好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持续增收的问题,是实现农业部“两个可持续”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一个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大问题,对建设生态文明、繁荣牧区经济、促进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力度,草原生态环境实现局部改善,但扶持牧区牧业发展、促进牧民增收的政策和投入相对较少。一些地方甚至将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持续增收问题割裂或对立,对牧民的生存和发展不管不顾。将地区的公共利益简单粗暴地凌驾于牧民的个人利益之上,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牺牲牧民这一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这不符合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原则,也不可能真正实现自然与人的科学和谐发展。

  (5)草原生态畜牧业,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草原畜牧业最基本的特征是采取放牧方式,家畜的营养物质大部分来自于天然草原,经营畜牧业取得畜产品为主业。草原生态畜牧业不仅要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还要实现草原畜牧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以及两系统耦合的良性循环,也就是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草原生态畜牧业是新疆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现代化的草原生态畜牧业,就没有新疆现代化的畜牧业。只有把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放在草原生态经济的复合系统中来认识,才能找到符合实际的途径和措施。在新疆,建设现代化的草原生态畜牧业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和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有关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把草原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与草食畜发展、草畜产品加工、营销相结合,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和草畜良性循环,提高草原的生产能力和畜牧业生产水平,逐步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用管建相统一的草原畜牧业运行机制,大力推进草原畜牧业由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的转变,走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统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节约利用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6)定居兴牧发展现代化草原生态畜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应该充分利用新疆水土资源优势,建设人工草地,实行牧民定居和冷半年舍饲圈养,以新增饲料来源支撑“退牧还草”工程,把不适于继续放牧的沙漠草地、低质荒漠草地围栏封育,实行永久性禁牧;对严重退化草地实行休牧育草;对中轻度退化草地重新核定载畜量,实行减牧育草,依靠草地自我修复能力,恢复与重建退化草地。并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耦合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致富两大目标,研究牧区环境容量,实施牧民定居生态搬迁工程;建立草畜平衡制度,确保草地生态良性循环;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扶助牧民民生;大力促进农区草业发展,走农牧结合,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

  (7)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是一种激励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要经济手段。

  基于草原为社会提供大量公益性产品、草原许多经济价值不允许变现、草原退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以及由于草原地区贫困引起社会不公等原因,提出要进行草原生态补偿的观点。其目的是支持和鼓励草原地区更多地承担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责任的同时,维持和发展社会经济。草原生态建设和生态建设补偿机制,是事关草原生态建设持续有效性、缓解“三牧”问题、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谐新牧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研究命题。就目前环境保护阶段和市场经济而言,政府在建立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中仍然起主要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机制,宣传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力量加入到保护草原生态中来,共同为草原生态建设贡献力量。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法律机制,合理确定补贴标准和期限,建立草原生态建设补偿长期投融资机制,完善创新草原产权制度,健全草原生态建设补偿组织管理体系,实施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产业转型战略。

  (8)“3个1/3,3种定居安置模式”切合实际,符合新疆战略发展规划。

  新疆畜牧厅编制的“新疆现代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力争实现三分之一牧民从事草原生态畜牧业生产,三分之一牧民“农牧结合”从事农牧业生产,三分之一牧民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采取“集中定居、插花定居、分流转产”3种定居安置模式,2020年解决16.93万户、76.18万牧民的定居安置方案基本切合新疆的实际情况。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流域水土资源较为丰富,是饲草料地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适宜以中心村建设为基础进行集中定居,将北疆地区和东疆的巴里坤—伊吾盆地中的部分天然补充灌溉草场改良成优质高产的人工饲草料基地,进行集中定居也是可行的,通过集中定居,推进新型牧区村镇建设;吐哈盆地、塔额盆地、塔里木河流域、天山北坡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地下水超采严重,不宜再进行大规模的饲草料地开发,主要通过对现有灌区实施节水改造、土地整理、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依托现有农村集体土地进行插花定居,促进农区农民种草的积极性,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和草畜交易市场机制,使农户的草扭转到牧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牧结合”;同时,结合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大规模开展牧民劳动技能的培训,引导牧区民俗旅游业、民族手工艺和特色民族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加快牧民分流转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