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疆变革畜牧业生产方式 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双赢

 起来慵整纤纤手 2012-03-26
新疆变革畜牧业生产方式 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双赢


日期:2003-12-18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



草原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是合理利用草原的基本制度,是保护和恢复草原植被的有效措施。由于新疆草原牧区人口不断增长,牲畜不断增多,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不断增强,加之自然和历史的原因以及特定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制约,草原超载放牧,退化严重,生产力和牧草品质大幅度下降,效益低下,成为新疆生态环境保护、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突出矛盾。因此,建立草原科学利用制度,加大变革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力度,实现冬春舍饲圈养,加快舍饲养畜技术推广已迫在眉睫。
多年来,新疆在引导牧民从四季游牧向舍饲圈养的转变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建立不同的符合实际的定居舍饲模式。
新疆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形成和发育了广褒的类型多样的草地,各地州草地情况差异很大,牧民分布也不均匀,因此,在牧民定居模式上,按照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采取“大集中,小分散”、“小集中、大分散”、“沿交通干线”、“插花定居”、“异地搬迁定居”等不同的定居舍饲模式。
狠抓饲草料生产,全面实施“133”工程,为舍饲提供保障。
1996年新疆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三通”(即通水、通路、通电)、“四有”(即有草料地、有住房、有棚圈、有林地)、“五配套”(即学校、商店、文化室、卫生所、技术服务站五配套)的牧民定居标准,并提出牲畜越冬渡春的“133”舍饲工程(即一群畜有一个暖圈、畜均300公斤草、30公斤料)。“133”工程的实施使广大牧民从冷季以放牧为主、不重视舍饲的传统观念中走了出来,自觉地把“133”作为一项重要的牧业过冬生产措施抓紧抓好,加大了生产投入,通过种草、打草、利用秸秆和农副产品、青贮氨化等多种手段备草备料,增强抗雪灾的能力。
制定出台优惠政策,为舍饲圈养创造条件。
近些年来,新疆几乎每个地州都相继出台了定居舍饲的优惠政策,鼓励农牧民牧农结合,积极培育养殖专业户、专业村和养殖小区。如伊犁、博州的乡镇对农村养殖户的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养殖小区建设不但用地有优惠宽松的条件,还采取用水泥、砖头、木料等物资补助的办法予以支持,帮助其扩大养殖规模。昌吉州在养殖小区建设中采取了县(市)财政出资搞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村组集体和农户自建棚圈、购买牲畜的模式,使养殖小区建设迅速发展。和田地区为鼓励牧民定居出台了草料地建设、宅基地划拨、棚圈补助、水电费减免等十大优惠政策。
坚持科教兴牧,努力提高舍饲水平。
坚持科教兴牧,不断加大科技推广力度,牧业适用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尤其是草料加工、青贮、氨化、塑料暖圈养畜、冬羔生产、牛羊育肥、牲畜品种改良等技术的推广取得了良好成效。
牧区广大牧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改变了过去牧区信息闭塞,文化落后,居无定所的生活状况,定居牧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均收入相比定居前有明显增加。
欣欣
摘自2003年12月17日《农民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