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唏嘘啊。。。我之所以变成玻璃控,不鸟smc之后的各类镀膜神话,就在于此啊。早期镜头因为镀膜技术幼齿,所以解决镜头各种光学问题,只能在镜头结构设计、玻璃质量和做工这三个方面下功夫。而早期镜头结构就那么几种,做工也都差不太多(多数是做工业光学产品和军品为主,民用光学产品都是顺便玩儿玩儿),而玻璃用料,也没有太多成本的压力(那会儿买得起相机的人,不可能舍不得买几颗镜头),所以,今天看来,当时的玻璃用料简直是不惜成本。即便如此,以今天衡量镜头素质的主流标准看,当时最好用料的镜头,在抗眩光,反差度,像场平整等方面,都不如镀膜技术成熟后的现代镜头。但很多没真正用过那些老镜头的人不会知道,现代镜头一些顽疾,老镜头是没有的。现代镜头由于玻璃用料不如老镜头(成本压力,环保政策压力),加上镀膜因素,对高光层次的捕捉能力很差,暗部层次收的过快,体现为大光比下,对高光曝光,暗部层次差,容易死黑。如果对暗部正确曝光,那高光部分就死白掉,而明暗边缘,就容易出紫边。同时,由于镀膜原因,杂光被降低到最少,所以,老镜头可以更好的捕捉复杂光线的层次(多数时候,就是所谓的杂光),形成的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现代镜头就不太容易做到。尤其是收小光圈后,这个差别更大。更不用说迷人的眩光。总的来说,我觉得光学镜头从老到新的上述转变,有技术进步的因素,有市场竞争的因素,更有商业摄影驱动的因素。现代镜头的大光圈成像明显比老镜头讨好很多,通过镀膜消除掉杂光和眩光,也有利于棚照,摆拍这类商业摄影的需求。 同样的因素,也解释了非球面技术的大范围应用,镜头设计越来越重视边缘成像的提高等等。现代镜头同价位同档次的,成像风格味道越来越趋同,大概也是同样的道理。 举个例子,FA31这颗宾得公认的神头,高光层次就不行,远不如super takumar时代的宾得老头。更不要说紫边问题。很多五六十年代的老镜头,是完全没有紫边问题的。 非常感谢,非常在理。有点像电脑经常宣传CPU的主频而回避其他一样,最容易量化的东西从商业上是最容易做文章的。因此在镜头领域,MTF数值被疯狂追捧,而同样重要的焦外、镜头层次、色彩还原能力却因无法精确量化被回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