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倡导的交友之道

 人文心声 2012-03-26

孔子倡导的交友之道

生活中常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原本是爱得死去活来的恋人,或者割头换颈的把兄弟,或者无话不谈的闺中密友,因为某种原因、某种变故,却恨得咬牙切齿,仇得不共戴天。当事人困惑不已,旁观者也莫明其妙,大家百思不得其解。

看了一篇文章引用《论语》的一句话:“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很受启发,写点感想。

爱起来恨不能将心肝五脏都掏出来给了对方,恨起来却巴不得对方死无葬身之地。对于同样一个人,如此大的反差,真是令人困惑不解呀!不能不佩服孔子,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洞察了这种人类奇怪的现象。

当然,孔子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发现了问题,更在于给出了一些合理解决问题的答案。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半部《论语》解困惑应该更是不在话下了。

那么,按照孔子的思想,如何解决朋友之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爱恨情仇问题呢?我想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多交益友,不交损友。孔子周游列国,弟子三千,是很喜欢交结朋友的。《论语》第一篇孔子就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过孔子同时认为,交朋友应该有所选择,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就是说,朋友有益友和损友之分。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对自己是有益处的;而与不公正、不正直、爱走邪门歪道的人交朋友,与喜欢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则对自己是有害处的。人的一生,可能因为益友的一席话,茅塞顿开,成就一番事业,或者结了一段情缘;也可能因为损友的一次蛊惑,就阴差阳错走上不归路,毁了一生的前程。交上损友,就容易由爱生恨,由情成仇。所以慎择友、慎交友、只交益友、不交损友,是避免朋友反目成仇的关键。

二是以诚相待,恪守信用。这一点,孔子的一位学生子夏在《论语·学而》中说得最为直截了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就是说,诚信是做人之本,也是交朋友之本。与朋友交往,必须诚实守信。我们爱一个人,首先看中的基本品质应该是诚信。我们恨一个人,往往也是因为既然做了朋友,为什么还要言而无信,让朋友上当受骗呢。

孔子特别告诫说:“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就是说,交朋友主要看他是否忠实讲信用,不要与那些不象自己一样讲诚信的人交朋友。不是一路人,不进一个门。

孔子还特别瞧不起那些言过其实的伪君子,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就是说,如果你认为自己还算得上是个正人君子的话,对自己言过其实的品行就应该感到羞耻。有些朋友说话办事太不靠谱,常常是满嘴跑火车,好象是无所不能,其实什么事都办不了。更有甚者,象那些搞传销的人,还常常是杀熟,拿亲戚朋友开刀。与这样的人交朋友,就没有不翻脸的了。

所以,孔子提倡要“言必行,行必果”。如果我们自己恪守信用,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又不与那些不讲信用的人交朋友。大家都讲诚信,朋友就不会反目成仇了。

三是重义轻利,以友辅仁。交友之道,应该是重义轻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是说,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与朋友交往主要考虑的是合乎义理;而缺乏道德的人,与朋友交往主要是贪图个人利益。所以,交朋友特别要注意识别那些势利小人。今天看你有权有势,就极尽趋炎附势之能事;一旦见无权可用,就树倒猢狲散,门前冷落车马稀了。这样的伪朋友往往会当面说好话,背后捅刀子。当你有困难时,会跑得无影无踪,甚至还会落井下石。

《论语·颜渊》中记录了孔子的学生曾子的一句话:“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句话接近今天的白话文,几乎不用再做翻译了。我也很欣赏这句话。特别是在网络世界,我们写博客,就是一种典型的以文会友。大家都互不相识,没有什么世俗的功利目的,只是因为志同道合,通过空间互访,读读朋友的文章,写一条简单的评论,或者留一句温暖的问候语,形成了一种纯真的友谊,也帮助自己提高了各方面的修养。

相反,就象孔子所指出:“放于利而行,多怨”。如果处处从自已着想,总是追求个人的蝇头小利,就会生出许多的怨恨来了。在空间中,也不乏这样的人物和现象。对此,我们只能嗤之以鼻了。

四是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对自己严格要求,主动承担责任;对朋友尽量宽容谅解,不去横加指责,就会远离怨气了。很多人经常怨天尤人,就是因为总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总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总是替自己辩解,总是指责别人,结果是自己不痛快,朋友也怨声载道。

《论语》中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严于律已的榜样,就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说,这位曾子每天都要做一番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呀?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信用了呀?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呀?如此严格要求自己,他做人的境界不可能不提高,也不可能会与朋友产生怨恨了。

在《论语·卫灵公》一篇中,还记载了孔子与学生子贡的一段精彩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为人处世,如果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那就是自己所讨厌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凡事要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一想,如果对方是我,这么做能够接受吗?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为什么要那样对待朋友呢?

五是保持距离,适可而止。朋友之间,并不一定亲密无间就好。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于丹解释这句话说:“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你们俩离疏远也就不远了。”可能有的朋友并不认同这种解释,不过我认为,交友之道切忌过从其密,是有一定道理的。

孔子提倡的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就是说,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要保持自尊而不要处处与别人争执,要广交朋友而不要结党营私。特别是处理与本单位同事的关系,既要合群,又不要把关系搞得太近。同事往往在感情上、事业上、待遇上很多方面极有可能成为竞争者,一旦遇上矛盾就容易反目成仇。而且在领导和同事眼里,你们成天嘀嘀咕咕,他长你短。轻则有搬弄是非之嫌,重则认为是拉帮结派,不会有好果子吃的。而且这种密友一旦反目成仇,杀伤力会很强,容易两败俱伤。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适可而止。在《论语·颜渊》中,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朋友之道,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就是说,发现了朋友的问题,可以给朋友忠告,不过一定要好言相劝。如果对方实在听不进去也就算了,千万不要自取其辱。这并不是说对朋友不负责任,而是要讲注重效果。朋友之间甚至夫妻之间、亲子之间也是如此,如果你整天喋喋不休地指摘对方,还说是为了他好,一定会把亲人和朋友搞烦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六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朋友相处,有同甘苦、共患难,成为生死之交的;也难免会出现问题,甚至反目成仇,出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情形。应该如何处理呢?《论语·宪问》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回答:“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就是说,如果以德报怨,那用什么来报德呢?所以,孔子认为正确的做法是,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在这一点上,孔子摒弃了中庸之道,我是很赞成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朋友逆来顺受,以德报怨。你对我再不好,我还是一如既往待你好,无怨无悔,结果是委曲求全。又有一些朋友是以怨报怨,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结果是两败俱伤。这两种态度都不可取,孔子提倡以直报怨。就是公正对待产生的是非曲直,既不夸大矛盾,也不逃避现实。不做朋友了,如果是躲不开的同事关系,就公事公办;如果他一定要无理取闹,可以明确告诉他,你这样做不好,希望你自重,不然的话,后果自负;如果他实在太过分,即使是亲子之间,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抚养成人,子女却遗弃父母,忤逆不道,那也要诉诸法律,讨回一个公道。

应该说,朋友之间的互相帮助,是不求回报的。如果你把朋友关系理解为一种等价交换关系,我对你如何如何好,你就要求朋友应该对你如何如何好。否则这朋友就不够意思,这是一种庸俗的理解,这样交朋友一定会出问题。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朋友对你很好,你一定也要有颗感恩的心,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即使没有力量去回报对方,也要在内心深处为对方祈祷。以心换心,以德报德。这样的朋友就可以成为永远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如果是曾经的恋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走到一起,也会永远为对方祝福,希望对方过得比自己好。这样的朋友如果只是萍水相逢,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继续交往下去,也不会因爱生恨,只会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