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省宁国市以沼肥培育细叶雷竹笋成效显著

 雨霧山庄 2012-03-27
安徽省宁国市以沼肥培育细叶雷竹笋成效显著
作者:蒋业科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637    更新时间:2007-3-29    

项目由来

宁国市有5万亩雷竹林,是全省特有竹类品种,通过技术研究与早产高产机理分析,可以大面积提高特色林产品的优质生产,使雷竹笋生产手段先进、技术指导科学,通过生态施肥进行高产机理分析,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生产中单纯追求产量,忽视品质的盲动性,最终实现产量提高,质量稳定,品质优良。

建设必要性

细叶雷竹笋是早笋品种中最优良的品种,其产量高,品质好,口感鲜美,营养丰富。通过使用生态沼肥和合理的根外喷肥,可以有效地促进产量提高,品质改善,能防止单纯的追求高产和早产,引起竹林提早衰败,只能提前进行竹林更新。过去由于采用的技术单一,手段简单,加之不适当的管理方式,片面地单纯追求雷竹笋早产高产,造成“产量上去了,质量下降了”,同时林分质量也呈下降趋势,后续生产能力严重不足。(本项目技术负责人也是“雷竹笋早产高产技术项目”推广的主要负责人之一,93年在太阳村徐游水户第一位做试验点的人)。通过长期跟踪研究,其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过度依赖化肥、温度、水分,造成地力养分不足,有机质和微生物循环系统被破坏,有机质养料成分得不到协调利用。其外观表象是:雷竹笋品质下降,外色灰暗,品质不高,食之口感差,味淡,鲜美度下降。使广大农户增产不增收,雷竹笋价格近年来连续呈下滑趋势。更为严重的是三分之一以上的林分生产能力下降,竹鞭上浮,形成大量的“浮鞭笋”,严重影响竹林持续生长能力。

本项目的提出就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通过用沼肥培育雷竹笋,以生物技术手段为先导,采用农业生产循环经济理论,提倡“科学养殖、循环利用、有机种植”的科学发展观,结合多部门、多学科的优势,综合畜牧养殖、林业、农村能源、蔬菜种植技术,改变传统的水肥管理、保温增产技术,以培育“细叶雷竹笋”为目标,探索一条理论上有依据,实践中能实施,生产中有效果,经济上有提高的良性互动新路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生产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市场分析预测

本项目提出以提高细叶雷竹笋品质为着重点的新目标,就是分析了市场的需求,用培育优良品质的理念发展和生产雷竹笋,这就不是单纯的提高雷竹笋的产量,而是以品质为先导,生态种植为根本的生产发展模式。本项目从雷竹笋的生长与发育习性来分析,以生态种植为基础,从细叶雷竹笋的个体特性出发,综合生态与种植技术措施、用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实施生态养殖、生态种植、生态生产技术。本项目在实施之前,结合“猪--笋”生态能源模式,我们已经选择个别农户做了有益的偿试,20065月份,选择仙霞镇杨山村15户农户的雷竹林,采用沼液施肥,通过浇灌、叶面喷施,促进雷竹林行鞭、孕芽、发笋,到2007322,巳取得较好的成效。沼液培育的雷竹笋外壳红艳、光亮、肥大,口感脆嫩、爽口,味美、甜鲜。与对照相比,主要用复合进口化肥及少量农家肥,其生产与管理方式基本相同,但其生产的竹笋外壳颜色灰暗、笋瘦小、笋味淡、鲜美度下降,销售价格同比每斤少0.5元到1元。从林相调查,试验户竹鞭下行,没有浮鞭外露,生产的竹笋肥大而深长;对照户竹鞭浮现上行,竹笋短小。差别原因:沼液是有机肥通过微生物分解发酵后的液体肥,沼肥除了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元素外,还含有对竹林生长起重要作用的硼、铜、铁、锰、钙、锌等微量元素,以及大量的有机质、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等。此外,沼肥腐熟程度高。施用沼肥,不仅能显著地改良土壤,确保雷竹生长所需的良好微生态环境,还有利于增强其抗冻、抗旱能力,减少病虫害。沼液肥为液体肥,通过浇灌可以渗透到竹林根部底层;化肥通过撒施,渗透性差,肥效难以达到竹根底部。通过对比试验表明,用沼肥培育雷竹笋,可以促进竹笋个大、均匀,味鲜、甜嫩,外观色泽好,而且出笋期延长前后达2个月。

通过对比实验,培育以沼肥为纽带的雷竹笋,可以减少投入,培育地力,增加产量,提高竹笋品质,增加收入。同时最重要的是减少无机化肥用量,减少面源污染,为大面积培育无公害雷竹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满足市场需求

资源条件

永强农庄走生态养猪、生态种植与农家乐融为一体的观光农业之路,庄前屋后都是雷竹林,通过建设沼气池,使养猪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提高了农庄生态环境质量,减少了粪便污染;同时强化了沼肥综合利用,利用沼渣喂鱼,沼液培育雷竹笋,形成以沼气为纽带,上促养殖业,下带种植业的良性循环生产模式

技术条件

以农村能源技术为先导,综合养殖业,种植业,林业现代生产技术,全面推进生态循环经济,将有机种植和微生物技术应用到实践中。其技术路线为:发展养猪业→建设国标沼气池→培育雷竹笋→采用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标准化生产小区→开拓销售市场对接。同时紧密与产学研科研部门结合,对雷竹笋高产机理进行分析,找到理论根据,从而达到科学生产,科学种植。

基础情况

该项目现有的基础条件比较好,项目地点位于宁国市港口镇永强农庄,新发展的细叶雷竹笋生产基地,采用高标准、高质量、现代营林技术措施,巳成为宁国市雷竹林高标准示范基地林。由于采用集约化经营、精细化管理、规模化种植、生态化发展的格局,形成集种植、观光、休闲、游乐为一体的新型农业模型。

 

 

 

 

 

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建设规模

与条件

该项目落实在港口镇永强农庄,是基于农庄有着较好的养殖业和雷竹笋种植条件,加之永强农庄注重科技种养结合,己建成中型沼气池和规模化养殖业,具备沼肥充足,有一批专业培育雷竹笋人员,因而基础条件完全可以满足项目条件所需。

在技术研究与机理分析方面,聘请市林业局专业工程师和市农委能源办沼肥使用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并聘请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专家作为技术支撑,对雷竹笋施用沼肥后的生长发育机理进行定性分析研究,为进一步推广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方案或

主要功能

通过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猪--笋”生态能源模式,以生物循环理论为依据,大力推进有机生产和无公害生产,以雷竹笋生物学特性为基础,通过微生物发酵原理,促进清洁生产,最终实现“养殖业生产清洁化,人畜粪便无害化,雷竹生产高效化”,探索农业经济良性循环互动的新模式。

综合技术措施

以农村能源生态模式为基础,建立规范养殖业、高效种植业模式。通过沼肥的开发利用,加强雷竹笋林建设和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清洁生产,减少面源污染。其目标是养殖业粪便通过沼气发酵进行无害化处理,提供农庄生产与生活能源,减少薪柴采伐,用沼肥培育雷竹笋,有机剩余物提供猪饲料,形成有机物的循环过程,达到最大的节本增效。为农庄增收提供有效途径

实施具体内容

一是已经利用国债项目的资金建设了100立方米沼气池,可以有效地解决养猪业产生的粪便和旅游观光业人员的粪便,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畜粪便污染,更重要的是每天可以生产5个立方米沼气满足生产和生活用能,一年可产生沼气1500立方米,节本增效达15000元以上。二是对雷竹林进行垦覆松土,清除老鞭、竹蔸、石头等;三是通过根部浇灌和叶面喷施沼肥,促进雷竹林“深行鞭、满催芽、早孕笋、状笋大”。所有竹林杜绝使用尿素和复合肥,不用传统的农家肥表层施肥,减少竹林浮鞭上行;四是依据雷竹的生物学特性,用稻草、稻壳和竹叶覆盖林地,通过增加地温、保持湿度,提前出笋。五是注意合理留养母竹,实行分块集中留养的方式,达到林地内部轮作。

采用沼肥培育雷竹笋技术,不但可以提高竹笋产量,达到早产高产竹笋目的,而且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强竹林生产力,克服单纯的林业技术缺陷,是生态能源与生态林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项目总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表

序号

建设内容

投资费用

(万元)

占总投资额%

备注

工程建设费

2

2%

 

1

土建工程

1.2

 

沼气池建设费

2

沼气灶具

0.2

 

有国债招标提供

3

建池费

0.6

 

建池技工工资

项目试验经费

8

8%

 

1.

可研报告编制费

0.2

 

 

2

温湿度计

0.5

 

实验用地温计等

3

土壤分析仪

1.5

 

样地观察仪表

4

样点观测费

1.5

 

试验点用费

5

工人培训及作业费

1.5

 

 

6

资料建档费

0.2

 

 

7

机理分析费

1.6

 

省级分析

新建早竹林费

90

90%

 

项目建设总投资

100

 

+

资金来源

国债项目资金

2万元        2

农户自筹资金

90万元        90

建设单位自有资金

 

申请科技经费

8万元        8

 

 

 

 

 

 

 

 

项目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

项目前

现状

一般养猪户粪便无序管理,粪液横流,臭气熏天,蝇蛆滋生。传统方式雷竹林生产能力下降,雷笋品质下降,口感差,竹鞭上行浮裸。

项目后

状况

项目建成后,农庄有100立方米沼气池, 农庄养猪粪便全部进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提供农庄炊事用能。沼肥适时浇灌,叶面喷施,提高雷竹林有机化生产水平,改善林业结构,提高雷竹笋品质和产量。

新增生产能力或功能

本项目是一项综合技术工程,可以整体提高农户生产力水平,发挥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能源效益。

新增效益

每年可以为每庄增加综合经济收入160000元以上,其中沼气用能1500元,雷笋品质和产量提高,每亩增加收入300元以上。

投资效益

农庄建沼气池投入20000元,沼气增收与沼肥增产收入每年可增加60000元,投资回报率300%

社会效益

宏观效益

本项目是探索农业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是利用生态能源为载体,综合能源技术、畜牧养殖技术、林业生产技术、蔬菜种植技术,探索特色农业新路子。

生态效益

此项目完全是有机生产过程,目的是减少农药化肥用量,减少面源污染,进行生态养殖和种植。

其他效益

此项目建成后,使用面积达450亩以上,示范推广面积更大。可以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农业节本增效,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绿色产品。

生态效益

项目对当

地生态环

境的影响

本项目就是为了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科学养殖和种植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本项目是建立在“猪--笋”生态能源模式的基础之上,延伸生产领域、养殖领域的科技水平,对当前雷竹笋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治理,提高当地特色林产品优势,发挥特色农业对当地的影响力,其根本是进行无害化生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当地环境对项目的影响

项目实施地是特色林产品雷竹笋生产基地,示范带动农民养猪和培育雷竹笋,通过农村能源项目综合建设,以“猪--笋”能源生态模式为载体,综合农业、林业、能源技术,在当地具有独特的优势。

生态效益综合评价

该项目是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最佳结合点,是能源生态模式与农业生产模式的有机融合。实现此目标能有效地将生态经济与环境效益有机的统一。真正实现和谐社会与生态环境相统一,生态经济与人文经济相统一,能源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宁国市沼肥培育雷竹笋早产高产

技术研究与机理分析摘要

 

雷竹主要分布在浙江省的临安市与我市天目山一带,其栽培历史悠久,经营管理水平较高。自八十年代后期雷竹的生产与发展有逐渐形成规模,是因为雷竹笋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蔬菜品种,从而有力地推进了种植面积的扩大和种植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九十年初期人们开始引进覆盖保温技术,促进雷竹笋早产高产,极大的推动了雷竹笋用林的发展,也为当地林农增加收入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是由于人们长期采用单一的营林技术措施,破坏了雷竹林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造成雷竹笋“产量上去了、质量下降了”,农民增产不增收,其主要原因:一是技术手段单一,每年重复垦复松土、清理竹鞭、林地清理;二是每亩用尿素100公斤、复合肥100公斤34次施行鞭肥、催芽肥、孕笋肥和催笋肥,要求每亩用农家肥5000公斤实际上多数户做不到;三是用稻草、稻壳和竹叶覆盖林地,通过增加地温,保持湿度,达到提前出笋的目的。

93年在宁国市仙霞镇推行“雷竹笋早产高产技术”以来,大多数竹林地微生物数量下降、林分有机质流失,土壤呈板结状并有结壳现象;所产雷竹笋细小,外壳色灰暗,口感淡味,纤维粗,鲜美度下降。同时林地生产能力不足,林相衰败,35年后必须更新造林,增加农本,广大林农深感焦虑。通过调查,发现广大林农多年重复单一的营林技术,施肥多为化学肥,而且只是尿素和复合肥的反复使用,其它微量肥如钾肥、镁肥、硼肥、铜肥、钙肥严重缺失。改变传统的营林技术,综合养殖、生态能源、林业、现代种植技术,以沼肥培育雷竹笋,不用或者减少化肥用量,大力提倡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和有机农业生产措施,是当前提升雷竹笋用林生产技术的当务之急。

通过农庄典型示范,雷竹笋产量可提高20%,品质明显改善,销售价格提高30%,所产笋红润,肥大,口感脆嫩,味鲜爽口,有着显著性差异。更重要的是土壤有机质增加,微生物数量群增加,笋鞭下行,没有浮鞭,所有的生产过程没有用农药化肥,节省农本每亩地300多元,形成农庄内部生态养殖、生态能源、生态种植的良性循环。

本项目在实施沼肥培育雷竹笋技术研究时,加大与科研部门的紧密结合,对实施的早产高产机理进行分析,从生物学、林学、微生物学、种植学等方面入手,并集养殖业、林业、能源生态、种植业技术为一体,进行有机农业生产和农业循环经济分析,找到最科学的生产方式和早产高产技术模式。为进一步推动宁国市雷竹笋的发展找到理论依据。通过技术研究与机理分析,为进一步推动宁国市农户发展雷竹笋开创新途径,为建立品牌基地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20073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