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

 visionary555 2012-03-27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本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节,当时苏轼正任密州知府。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月光如雪,人在月圆时常常会思家乡,念亲人,词人苏轼此时想起了已经分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子由)。词人举杯望月,不禁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随作此词。上阙:本词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气势豪爽、潇洒,仿佛成了天地之见局外之人,似有超然物外之神态。“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天上与人间作时间上的对比,突出了他当时“仕”与“隐”的矛盾心理。“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不满与现实,企望天上的纯洁,可天上又如何呢?然而天上和人间没什么两样,同样也有不可逆转的缺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则是诗人的想象,诗人想象着自己已然身处“琼楼玉宇”,与仙人一同翩翩起舞。可能是酒的作用吧,觉得月下清影好像不是在人间。下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转动的月光照着华美的宫殿,照着雕花的门窗,照着难以成眠的思想思亲之人,叫人觉得凄清,冷落,孤独。按理说,月亮不应该有怨恨吧,可它为什么常常要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在思念亲人的时候才圆呢?仿佛与人过不去一般。

 

  

可事实上不非如此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及此,词人由情感的激越转入了理智的超脱,化悲怨为豁达,告诉人们,这原本是自然规律,没必要死死纠缠于其中,应退而思之。那就是此人所属发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还有可供千里亲人共赏的明月呢!只要健康常在,可以千里共赏一轮明月,共同寄托相思之情啊!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人乐观向山上的人生态度。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蕴含着人间情事。词作虚实并举,通篇观之,意境在虚虚实实中跳跃,情感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世间徘徊,借自然界中月的阴晴圆缺,品味浓厚深刻的人生哲理,词人终于求得出了出路——离合的悲欢,政途的苦闷,只可借自宽自慰来消解,只能以旷达的心态一笑而了之。

要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不要因为短暂的离别分别就痛苦不开心。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首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久负盛名的佳作。词中反映了作者由幻想游仙超脱凡尘转为热爱人世生活的过程,体现了一种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缺憾儿仍然豁达乐观的精神。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所称赞的名作.

----------------------------------------------------------------------------------------------------------------------------------------------------------------

【注释】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彷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睡不著人。

(11)婵娟:月里的嫦娥,代指月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七零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九,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小,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词,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它的意境光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