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麒麟合创】砖窑坊外文阁塔 温溪溪边康皇庙——探寻东城温塘老围旧迹(四)

 麒麟合创 2012-03-27

砖窑坊外文阁塔  温溪溪边康皇庙

总策划:舞者     作者:巨野子木 醉红颜


绿荫翠掩中的文阁.jpg

绿荫翠掩中的文阁.jpg

相关链接:

【麒麟合创】走进温塘系列:温溪水,塘边人家——探寻东城温塘老墟旧迹(一)

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964929&extra=page%3D1


【麒麟合创】温溪水,塘边人家——探寻东城温塘老墟旧迹(二)

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966778&extra=page%3D1

【麒麟合创】绍贤家塾声自远 中西合璧古仔多——探寻东城温塘老墟旧迹(三)

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968640&extra=page%3D1


     车停在温塘车站,我们出站左行,遁香味望去,一家大岭山荔枝柴烧鹅小店正在烧鹅,香气馥郁,令人垂涎。路左为温塘幸福园,后叙。过十字路口,顺水横涌路直达文塔。

温塘的大岭山烧鹅看似色香味俱全,下回定要好好品尝.jpg

温塘的大岭山烧鹅看似色香味俱全,下回定要好好品尝.

·

     文塔矗立在黄沙河的支流边,耸立于浓绿丛林珊栏之中。原来,此地辟为公园,公园门庭横书:砖窑坊文阁公园。

    “阿文,这儿原来有砖窑厂吗?”子木四处打量着,企图寻找砖窑标志的丝蛛蚂迹。

    “现在早已没有了砖窑和砖厂。不过,你们看,砖窑路上的‘东恒制衣厂’就是原来砖窑厂的位置。”阿文尚清楚地记得当年温塘砖窑厂的原址。

文阁就在砖窑坊文阁公园内.jpg

文阁就在砖窑坊文阁公园内

·

     顺公园的麻石小径,透过浓密的椰林,温塘文阁塔仰视可见。阿文指着文塔说:“你们看看这个塔,我觉得这个塔很漂亮!它真正体现了什么叫‘修旧如旧’。”
  
      “呵呵,阿文不愧是市收藏协会的成员。”我们感觉到阿文对文物的热爱和喜欢之情。

     “文阁与白庙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文阁被誉为温塘‘风水塔’,记载了温塘袁氏一族的文人学士、达官贵人,是彰显温塘‘名乡望族,诗礼仁义’的标志。”一边翻书一边给我们絮絮地讲着文阁象征意义。




温塘文阁“修旧如旧”.jpg

温塘文阁“修旧如旧”.jpg

        201234,我们在行走温塘的时候听当地的村民说,温塘陈氏最早定居在砖窑坊,后因变故才迁到各村或各地,甚至海外。在很久很久以前,袁氏族人想在温塘建一座文塔。可是遭到一陈姓老者的阻拦。双方正是争持不下间,一个袁姓少年从围观的人群中跳了出来,只见他十五、六岁的年纪,一身短打,举手投足之间透着一股英气。


文阁与康皇庙相辉映.jpg

据说当年建文阁还有段古呢!

     他对老者说:“嘻嘻,老伯,你现在不让我们盖文塔,我等你百年之后再盖!”老者一听这少年出语非凡,遂转身离去并于当天晚上连夜搬到别的地方,从此再也没有人阻拦建文塔的事。

     袁氏建成文塔之后,日渐繁荣兴旺,如今温塘袁氏已有人口6000多人,约占全村总人口之百分之九十。而陈氏迁居各地,据说也有到湛江等地,甚至海外马来西亚等地,枝叶繁衍,花开遍地。而居于温塘者,现在尚有200余人。


袁氏族人建成文塔之后,开枝散叶,日渐繁荣兴旺,.jpg

袁氏族人建成文塔之后,开枝散叶,日渐繁荣兴旺

·   “东莞目前许多地方尚存有文阁。寮步的浮竹山文阁、中堂潢涌的上下文阁、东坑的文阁……”红颜如数家珍地列举着东莞各镇区的现存的文阁。

    “可惜啊!莞城道家山的雁塔早被拆除了。”子木也有感而发。

    “大家围着文塔转三圈,可保佐你文思泉涌,高中头魁。”红颜笑着建议道。

围着文塔转了三圈,抬头看到的是塔身上如此精致而朴素的绘图.jpg

围着文塔转了三圈,抬头看到的是塔身上如此精致而朴素的图案

·

    “好啊!”大家表示赞同。于是,自右向左开始围着文阁转了起来,期待新的一年文昌星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

     我们站在文阁的正面,仔细地打量着这座始建于1484年,高达20米,呈六角形,分四层,青砖灰沙砌筑的古塔。

    “中国的塔是由印度的梵文‘浮屠’翻译过来的。记得佛教中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说。”子木仰望着蓝天白云映衬下的文阁。

    “看!这四层塔分别在红粉石上阴刻层名。”阿文一层一层地报着名字,“一层曰‘轫发冲天’,二层曰‘光照楼’,三层曰‘达诗’,四层曰‘云境’。”


“轫发冲天”耐人寻味.jpg

“轫发冲天”耐人寻味

·


“光照楼”果真佛光普照?.jpg

“光照楼”果真佛光普照?

      “是啊!这四层名字的刻石挺讲究的,”红颜一边附合着一边细心地观察着各层石刻,“第一层名 ‘轫发冲天’ 是块横石。第二层是‘光照楼’则是块竖石。第三层‘达诗’竟然用了椭圆形石。第四层‘云境’仍用横石。可是为什么塔上的字是从左往右读的呢?”

达诗?诗达?.jpg

达诗?诗达?

·


云境?境云?.jpg

云境?境云?

       大家细看,果然如此,莫非这另藏玄机?

    “‘云境’应该是文人的最高境界了。”我们开心地笑了。

     “咦!塔内怎么没有楼梯呢?子木走进塔内仰着脸。


可惜的是当年的木阁木楼梯被烧得一干二净了,文阁空余六堵墙.jpg

可惜的是当年的木阁木楼梯被烧得一干二净了,文阁内空余六堵墙.jpg


     “是啊!可惜的是这塔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曾经两度失火,现在里面已经看不到当年的木阁和木楼梯了!”

      因为不能登塔,只能望塔兴叹了。塔前有一石碑,记录了文阁的兴衰废建,也展现了保护古物遗迹的意义。


      今抄录部分碑文以飨读者:

    盖闻国有史,国无史则无以知宰仕之由;乡有志,乡无志则无以知文物之源。然而温塘乃名乡望族、诗礼文物为吾邑最著。自有明初始,建有文物经元坊、世科坊、传训坊、奕世坊科、迎翠楼、水心亭、松石轩、云萝书舍、燕超亭、知鱼亭、奕世科第等均已失存。唯有文阁一座幸免。追朔(应为“溯”)始建文阁系袁玉佩、袁应文、袁崇祚等倡议,于一八四八年鸠工建造,迄今已经五百余年。经风吹雨打,楼角损坏,阁身出现裂缝。欣逢盛世,国富民安,物阜民丰。国泰思安乐,民安念先贤,群情议论,重修文阁。有东城区府,温塘村力持重修。由二十九传孙袁淦堆仗义疏财,慷慨解囊,耗资二十八万元重修文阁,确保文物之全,以光先贤之遗志也,是以为记。

公元二OOO年岁次庚辰孟月吉日。




《重修文阁略记》.jpg

《重修文阁略记》

    文阁面对寒溪河分支,河水不丰,已被污染,然而我们可以想象,当年这里定然是河水青青,鱼虾如潮。文塔之右尚“康皇庙”一座,小小可可的。

     “哎?怎么是康皇庙呢?”子木深奇怪,“不是康王庙吗?”

     “就是康王庙,”红颜笑着说,“东莞话中‘王’与‘皇’是同音的。这两字经常混用。”


由于“皇”跟“王”在莞语中同音,故康王庙被写作“康皇庙”了!不管怎样,进庙要先拜神!.jpg

由于“皇”跟“王”在莞语中同音,故康王庙被写作“康皇庙”了!不管怎样,进庙要先拜神!·

    “记得我们去年行走石排镇塘尾古村时,看到“康王宝诞”的民俗活动。”康王,乃北宋抗辽名将康王(又名康保裔),其精忠报国、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为后人敬仰,随着后人世代祀奉,康王便由一名武将渐渐变成了神人。



康王爷威武地端坐在庙中,神态自若jpg.jpg

康王爷(左三)端坐在庙中,神态自若,威容不减当年

    子木抬头看看高悬的塔香,小心香灰落下,再看看庙门内的木隔板上的梅花鹿,似乎一切都给人很普通很民间的感觉。据说梅花鹿的“鹿”字在莞音中与福禄的“禄”字同音,于是,旧时莞人的家居、祠堂庙宇等建筑装饰都喜欢用梅花鹿。

松鹿图寓意得福禄添长寿.jpg

松鹿图简单朴素,寓意得福禄添长寿·

    “是啊!康王诞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至初七。据说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阿文对东莞的历史颇为熟悉,“康王庙就是纪念北宋辽大将康宝裔的。当年,康保裔与辽军激战,后孤军被困,力战至死。民间为纪念他的忠义,建庙供奉。”

    “康王庙在东莞极为普遍。几乎所到之处均有,但山乡似乎比水乡更多一些,”红颜转到庙内双手合十,虔诚地拜了拜,“《宋史》将康保裔列为《忠义列传》的首位,故而珠三角一带仍保存着供奉康王的庙宇。”


出康皇庙,读对联,感慨良多.JPG

康皇庙前我们祈祷,愿风调雨顺,愿国泰民安!


     我们走出庙门,回看庙前的对联曰:“康德英明扶社稷,皇功显圣护黎民。”顿觉“公道自在民心”的道理,凡是为国为民的人,百姓就会把他们永记心间。(未完,待续)

      在温塘,我们发现了一处据说是宋代建的筑,究竟这是怎样的一座建筑?它与皇室又有怎样的关系?敬请关注下周一《柴市村隐皇家庙  麻石街探先民居——探寻东城温塘老墟旧迹(五)》

温馨提示: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处处以及“总策划:舞者  作者:巨野子木 醉红颜,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