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宁花生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起来慵整纤纤手 2012-03-27

辽宁花生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2008年,辽宁花生播种面积达到263.3千公顷,总产80万吨,成为辽宁省除玉米、水稻外的第三大种植作物;2011年,辽宁花生播种面积达377.1千公顷,创历史新高。

一、辽宁花生面积及产量在国内位次

2010年国内花生主产区面积与产量

播种面积(千公顷)

产量(万吨)

103.39

37.7

113.14

27.3

135.42

37.1

西

152.37

40.8

广 西

170.33

43.5

189.26

64.4

194.61

86.4

259.29

61.5

广

328.51

87.1

332.36

96.1

367.40

129.2

804.99

339.0

989.49

427.6

我国花生种植区域以长江为界大体可分为北方和南方花生产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大部以及河北燕山东段以北地区又构成东北花生区,位于我国北方花生产区的东北部,自然条件的主要特点是:土质多为丘陵砂地和风沙地,花生生育期积温2300-3300降水量330-600mm

二、辽宁花生产业发展概况

辽宁位于北纬38°53'43°26′,适宜花生生产,光照充足,病害少,特别是影响花生品质的黄曲霉显著低于其他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优质花生出口基地。

(一)生产总量的变化

“十五”期间,辽宁省花生年均种植面积195.8公顷,是全国总平均数的4.02%,最高年份达到253.3公顷;年均总产量44.5万吨。“十一五”以来,辽宁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花生产业发展,辽宁省花生呈快速发展趋势,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63.3千公顷,成为辽宁省除玉米、水稻外的第三大种植作物,排在全国的第4位;2011年,辽宁花生播种面积达377.1千公顷,创历史新高。按辽宁省“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花生种植面积有望达到666.7公顷,发展空间巨大,任务艰巨。同时,近两年辽宁省也崛起了很多以加工花生油、花生蛋白、花生米为主的大中型企业,而且国内最大的花生加工企业鲁花集团也已进驻辽宁,更加剧了对花生的需求。由此推断,辽宁省花生生产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任务。

19912011年辽宁省花生生产情况

年份

面积(千公顷)

总产量(万吨)

单产(公斤/公顷)

“八五”时期年均

94.2

16.3

1730.4

“九五”时期年均

91.8

17.8

1939.0

“十五”时期年均

195.8

44.5

2272.7

“十一五”时期年均

210.2

55.8

2654.6

2006

96.1

24.5

2549.4

2007

98.7

25.0

2532.9

2008

263.3

80.1

3042.2

2009

260.6

53.5

2053.0

2010

332.4

96.1

2891.1

“十二五”时期

2011

377.1

112.2

2975.3

(二)省内花生生产布局特点

辽宁花生主产区由过去的大连、锦州为主,过渡到以锦州为主,再过渡到现在的以阜新、铁岭、沈阳、锦州、葫芦岛为主。花生是辽西乃至全省抗旱避灾的首选作物,且无黄曲霉污染,是我国优质花生出口基地。2011年阜新市花生种植面积182298公顷(预计数,以下同),占全省花生总面积的48.35%;铁岭花生种植面积67862公顷,占全省花生总面积的18%。五大主产区合计花生种植面积359666公顷,占全省花生总面积的95.38%。

产区间生产能力差异性大。以2010年花生产量为例,五大主产区中最高的铁岭市为3339公斤/公顷,最低的葫芦岛市为2096公斤/公顷。两地产量差异就达到1243公斤/公顷。而全省中最高与高低(本溪1473公斤/公顷)产量的极差值更是达到1866公斤/公顷。

2010年全省及各地花生生产情况

市别

面积(千公顷)

总产量(吨)

单产(公斤/公顷)

全省合计

332.4

961477

2893

沈阳

40.1

116784

2913

大连

5.7

15598

2727

鞍山

5.2

12216

2328

抚顺

0.6

1663

2781

本溪

0.4

595

1473

丹东

2.9

9102

3167

锦州

37.9

97478

2570

营口

0.3

568

2219

阜新

144.6

422354

2920

辽阳

1

2600

2493

盘锦

0.1

275

2254

铁岭

68.4

228487

3339

朝阳

1.3

4077

3107

葫芦岛

23.7

49680

2096

(三)省内花生主产区的主要竞争作物—大豆

1.产量与面积。大豆与花生是主要竞争作物,花生种植面积扩张,压缩了大豆。近几年来,受连续干旱影响,我省加大了辽西北地区结构调整力度,引导农民扩大耐旱作物花生种植面积。1978年,全省大豆、花生种植面积分别为515.9千公顷43.7千公顷,大豆是花生种植面积的11.8倍;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上是大豆种植面积不断下滑,花生种植面积快速增长。从80年代中期到2000年左右,随着国家对大豆产业的重视,大豆种植面积下滑的趋势得到缓解,花生种植面积也稳定在100千公顷左右。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质优价廉进口大豆快速增长,进一步压缩了辽宁省的大豆面积。2010年,全省花生种植面积达到332.4千公顷,比大豆种植面积多202千公顷。从2001-2011年大豆、花生产量对比中可以清晰看到。

2001-2011年大豆、花生生产面积、产量对比表

年份

大豆

花生

面积(千公顷)

产量(万吨)

面积(千公顷)

产量(万吨)

2001

290.4

55.2

184.1

42.1

2002

266.6

52.6

227.9

50.8

2003

285.2

63.7

253.3

54.8

2004

244.4

59.2

173.3

41.9

2005

184.9

43.5

140.6

33.0

2006

168.4

36.9

137.7

35.7

2007

155.4

37.5

166.7

47.3

2008

182.5

48.7

263.3

80.1

2009

160.9

31.4

260.6

53.5

2010

123.4

34.1

332.4

96.2

2011

127.4

29.4

377.1

112.2

2.种植成本、收益对比分析。选择2001-2010年中3个年份数据,将大豆与花生的生产成本和净收益进行对比发现,花生每亩的净收益明显要好于大豆的净收益。期间,除在2008年全省大豆亩产水平及价格较高的因素导致大豆的净收益好于花生外,2006年、2007年、2009年花生亩净收益分别为231元、838元、612元,均高于大豆净收益。另外,从现金成本和现金收益来看,种植花生也要比种植大豆有明显的优势。这是近年来花生种植空间不断被扩张的重要原因。

大豆、花生生产成本情况对比图

项目

单位

2001

2006

2010

每亩

 

大豆

花生

大豆

花生

大豆

花生

主产品产量

公斤

147.70

259.40

149.50

177.50

166.58

200.59

产值合计

287.89

532.08

449.11

777.42

714.05

1176.71

生产成本

151.61

344.18

235.95

401.34

337.03

574.95

净利润

108.22

156.26

94.57

251.70

183.45

368.12

成本利润率

%

60.23

41.58

26.67

47.88

34.57

45.53

三、辽宁花生产业发展空间分析

花生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宗农产品之一,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出口量在逐年增加。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的逐渐增强,花生因其高蛋白、全营养的特性,需求量亦急剧攀升。而且,花生在畜牧业及建筑业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种种迹象表明,巨大的国内外市场需求空间为辽宁省加快花生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花生产业发展将促进省内半干旱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带动运输业、包装业、仓储物流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发展花生产业不仅是优化区域农业结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在稳定粮食生产指标的前提下,推进辽宁省内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

从生产方面看,辽宁省耕地总面积4085.3公顷,其中旱田面积3442.1公顷,其中沙土化面积又占较大比例,花生种植发展潜力巨大。另外,辽宁花生平均单产2250公斤/公顷,而全国平均单产已达3455公斤/公顷,花生单产最高的省份—山东省,已超过4500公斤/公顷,辽宁花生单产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开展优质花生新品种的综合技术开发,通过典型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快新品种的示范推广进程,优化品种格局。针对不同地区土壤和气候条件,改进和提高栽培技术水平,达到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改进品质、增加收入和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如果花生新品种及配套新技术普及率达到40%,平均单产可以提高750公斤/公顷,全省可增产花生荚果0.7亿公斤,增加收入2.8亿元。可带动50万种植户增收致富,并通过龙头企业深加工,进一步延长花生产业化链条。

从需求方面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省内花生消费市场呈不断增长的态势。目前国内花生用途主要为油用、食用和出口,其中油用占60%,食用占20%,出口占10%左右,作种占10%。但是生产上品种多、乱、杂,专用品种生产规模小的问题普遍存在。而且花生生产与市场没有很好结合,仅山东、吉林等少数产区有订单农业,科技引导力度弱,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了解太少,生产存在盲目性。良种产业化和原料生产产业化程度都很低,既缺少专用品种的种子繁育基地,也缺少专用品种原料的生产基地,造成企业生产用的原料质量无法保证,生产的产品质量低劣,市场竞争力不强。

从花生价格方面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近50%55%比例的花生原料被油厂所消耗,花生市场行情受油厂收购策略的影响较深,在花生供应不足和需求增长这一大的市场行情下,最终导致花生价格和生产成本呈现上升趋势,食用油生产企业开始持续高价收购花生,致使花生价格续涨趋势非常明显2011年,花生价格幅动较大,花生仁从年初6.00/斤涨到11月份9.00/斤,收益递增明显。目前,阜新市在全国花生货源紧缺,加之国内食用油原料市场整体供需紧张矛盾的这一大的市场背景下,其发展前景很是乐观。

四、辽宁花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品种单一,品质较低

目前,辽宁地区种植的花生品种相对单一,85%以上的区域种植白沙系列品种,产量较低的四粒红也有少量分布。花生单产较低,平均产量2562公斤/公顷,比全国平均产量低657公斤/公顷。花生良种产业化和原料生产产业化程度低,品种更新速度慢,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花生品种缺乏,生产上品种多、乱、杂,这是造成企业生产用的原料质量无法保证、生产的产品质量低劣、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二)缺乏科学的栽培技术

一是浪费土地现象严重。从花生种植方式上看,密度偏低,株行距普遍偏大,绝大多数是粗放的夏直播和麦垄平套,宽幅麦套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很少在花生生产中应用。二是施肥不合理。花生产区基本未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多数凭感觉施用化肥。三是重茬严重。在花生主产区,尤其是一些老产区,由于花生种植效益相对高于其他作物,群众种植花生积极性较高,但耕地面积有限,造成重茬现象严重。四是种子质量把关不严。五是花生机械化生产相对滞后。花生机械化生产管理滞后,特别是现有机械设备播种质量低,缺苗断垄严重,没有机械清棵设备。起垄设备不标准,垄距偏大,覆膜质量不高,直接影响了花生生产。

(三)深加工技术和设备需改进

近年来,随着我国花生出口贸易量不断增加,花生分级加工业发展的速度较快。但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加工出口的分级花生、乳白花生等,基本上仍属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料,并没有收到最高创汇效果和最佳经济效益。据海关统计,我国出口花生仍以花生仁、花生果等原料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花生深加工基础薄弱,花生的精加工和深加工程度不够。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膜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短程分子蒸馏等现代食品工业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农产品加工中。另外,由于我国保健食品中功能因子的作用机理、分析检测技术落后,对花生中功能因子的研究贫乏。

五、辽宁花生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科技创新, 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一是要引进和选育适宜的高产优质抗旱花生新品种;二是加强高产、高效、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研究。生产中正确用肥、用药、用水, 合理密植, 精细管理, 及时播种收获, 并做好收获、贮藏的后期保护工作, 提高产品质量。

(二)继续以辽西地区为主扩大花生生产基地, 提高生产水平

进一步拓宽花生种植面积, 扩大种植规模。辽西地区土地瘠薄、地力低, 但土地资源丰富, 利用花生根瘤固氮肥田, 能够提高地力, 改良土壤, 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 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搞好深加工,加速产业化进程

发展花生加工综合利用、增加经济效益,是推动花生生产发展的有效途径。花生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的经济效益,从而影响其种植花生的积极性。

花生产业化发展的核心是发展龙头企业, 利用更多的政策带动,促进花生产业发展, 走“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之路。通过招商引进或强强联合等举措, 加强对花生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延伸花生产业链条, 实现花生转化增值。

              (辽宁省农委信息中心供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