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西方哲学的读书笔记(十五)生活的自我意识

 erin1717 2012-03-27

哲学的生活基础

哲学与社会的自我意识   在分析意义的自我意识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种深刻的矛盾:个体关于生活意义的自我意识,以及个体在“意义”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超越和自我反思中所形成的关于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自我意识,在其直接性上,总是呈现出不可穷尽的差别性和难以捕捉的随机性;而在其现实性上,则深深地烙印着“意义”的“社会自我意识”,即个体的自我意识总是烙印着社会的普遍性和规范性。这种矛盾,就是意义的个体自我意识与意义的社会自我意识的矛盾。分析这个矛盾,能够使我们进一步理解哲学的本质特征。

各个历史时代的人的生存状态和文明程度是迥然有别的,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度的人的生存状态和文明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不仅如此,即使是同一时代、同一国度的人的生存状态和文明程度等等也是千差万别的。

所谓“意义的社会的自我意识”,是指社会性的关于人类存在意义的自我意识;这种社会性的关于人类存在意义的自我意识,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人类性。它不是某个或某些个体关于人的存在意义的自我意识,而是每个时代的人类普遍具有的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2)历史性。这种人类普遍具有的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具有特殊的内容和特殊的形式;(3)理论性。以时代性的内容与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人类性的自我意识,不是零散的、杂乱的和任意的,而是概念化的、逻辑化的和体系化的。具体地说,这种人类性的、历史性的和理论性关于人类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就是通过哲学家思维着的头脑所建构的、规范人们如何理解和变革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哲学理论。

在个体性的关于意义的自我意识中,我们不难发现,它总是深深地烙印着社会性的关于意义的自我意识。这突出地表现在:(1)每个个体所寻求和反思的”意义“,总是具有社会内容的人生价值、社会正义、伦理道德、法律规范、政治制度、历史规律和人类未来等问题;(2)每个个体对”意义“的寻求和反思,总是对具有社会性质的真理标准、价值尺度、审美原则以及人的本性、文化传统、时代精神等规范人的思想与行为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理论体系的肯定或否定、认同或拒斥;(3)每个个体所形成的关于”意义“的自我意识,总是通过具有社会形式的社会自我意识而构成其稳定性、系统性、自觉性、转播性、可分析性、可解释性和可批判性。

人类的历史总是处于某种”二律背反之中,因此总是表现为某种片面性。这种开始发展的片面性形式,表现在个体的自我意识中,就是对“意义”的各异其是的片面性理解和追求。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需要对人类的总体行为进行全面的反应、深层的反省、规范性的矫正和理想性的引导,总是需要某种对人类的总体行为进行自我反思的自我意识。这就是“意义”的社会自我意识,构成了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具有特殊作用和独特价值的基本方式-----哲学。

(注:本文来自《哲学通论》孙正聿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