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服药喝对水,效果好

 图书 馆员 2012-03-27

服药喝对水,效果好(专家呼声)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中医科 陈建国教授 《 生命时报 》( 2012年07月06日   第 13 版)

  普通西药,一般宜用温水送服,但中药则另有讲究。传统上,中医主张用药引子来代替白开水,这样不仅可以起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作用,还可以固护人体正气、去除药物异味。

  淡盐水送服六味地黄丸。食盐也是一味中药,其味咸性寒,有清火、凉血、解毒的作用。因其味咸,可引药入肾,所以可以作为药引,帮助六味地黄丸直达病变处,更好地发挥补肾的作用。此外,可利用盐的寒性,给肾阴虚、有虚火的病人清火。有药理实验表明,服用六味地黄丸时用淡盐水送服比用白开水送服疗效可高出约38%。其他宜用淡盐水送服的中成药还有:金锁固精丸、四神丸、黑锡丹、大补阴丸、左归丸、左磁丸等,多为治疗肾虚的药物。

  蜂蜜水送服咳嗽、便秘药。蜂蜜有补中益气、缓急解毒、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功效。凡治疗肺燥咳嗽、阴虚久咳、习惯性便秘的中成药,宜以适量蜂蜜(约15毫升)冲温水送服。

  红糖水送服补血药。红糖有暖中、补血、散寒、祛瘀等功效。凡治疗内科血虚、血寒、产后恶露未净、乳汁稀少的中成药,用红糖水送服疗效更好。一般用红糖5—10克,温水溶化即可送药。

  葱白汤、生姜汤送服风寒药。葱白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等功效。凡治疗外感风寒及阴寒内盛的中成药,可用葱白15—20克,切碎煎汤送服。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功效。凡治疗风寒感冒、肺寒咳喘、脾胃虚寒、呕吐呃逆的中成药,最适宜用生姜3—5片(大约6—9克),水煎取汤送服。

  大枣汤送服中气不足药。大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效。凡医治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中成药,宜用大枣5—10枚,水煎汤后送服。▲

 

饭前吃胃黏膜保护药,睡前吃抗过敏药

看准时间服对药(专家谈药)

北京大学药理研究所副所长 肖永红 《 生命时报 》( 2012年07月20日   第 13 版)

中国人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在吃药时,很多人却没有注意“天时”。很多药物如果服用时间不当很可能导致药效减弱甚至产生毒性,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那么,常用药物都应该在什么时候吃呢?

  宜空腹服的药:部分驱虫药,如氯硝柳胺、鹤草粉应在清晨未进食前的30—60分钟服用效果最好。硫酸镁、硫酸钠等盐类泻药也应空腹服用,且服用后多饮水,使药物迅速进入肠道发挥作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氢化可的松等药物应尽量选择在清晨服药,并在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

  宜饭前服的药:可增加食欲和促进胃酸分泌的药物,如龙胆、大黄最好在饭前30—60分钟服用。收敛药物如鞣酸蛋白,饭前服可使药物较快通过胃进入小肠,分解出鞣酸,起止泻作用。胃黏膜保护药,如复方氢氧化铝、胃必治,饭前服可以起到保护胃黏膜作用。活性炭等吸附性药物在饭前服用,便于发挥吸附胃肠道气体及有害物质的作用。

  宜餐时服的药:助消化的药物如胃蛋白酶、淀粉酶等在餐前片刻或餐后立即服用能更好地起到助消化的作用。

  宜餐后服的药:对胃黏膜刺激性大的药物如阿司匹林、乳酶生、心得安等药物应在餐后15—30分钟服用,减少刺激避免影响食欲。

  宜睡前服的药:夜间人体肺部的工作能力下降,哮喘病人容易在此时发病,所以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哮喘药物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过敏药在睡前半小时服用,能够使嗜睡的副作用对生活的影响降低许多。胃酸在睡前有一个分泌的高峰期,因此胃溃疡药最好在睡前加服一次。▲

中药的服用方法与疗效
  

--梅--的博客中药的服用方法与疗效

--梅--的博客中药服用的方法与疗效有着颇为重要的关系,准确的服用方法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甚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依据“天人合一”的理论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笔者在中药房工作十余载,看到大多数人对中药的服用方法不了解也不重视,即使少部分病人询问,药房工作人员往往敷衍了事,病人回去后凭感觉服药,影响了药物疗效的发挥。以下就谈一下笔者在这方面的认识与体会。
--梅--的博客中药的服法包括:温度(汤剂)、时间、剂量及饮食宜忌等。
--梅--的博客1   服药的温度
--梅--的博客1.1  温服  一般汤剂均可作温服,温服一方面可和胃益脾如:散寒的当归四逆汤以及补益类的汤药,另一方面可减轻胃肠道的刺激如:栝楼仁、乳香、没药等。
--梅--的博客1.2  冷服  一般适用于呕吐病人或中毒病人。另外象玉女煎、蚕矢汤、鸡鸣散等古人亦要求冷服。
--梅--的博客1.3  热服  适用于解表药、寒证药以助药力。
--梅--的博客2   服药的时间
--梅--的博客古人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在这一方面非常重视和讲究。如唐代的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凡人春服小续命汤三、五剂诸补散一剂;夏火热则服肾涩汤三剂;秋服黄芪等丸一两剂;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则止,此法终身常示,则百病不生”。这就提示我们治病用药当顺应天时的自然变化,视人体的气血盛衰而调之。
--梅--的博客2.1  根据处方中的中药特性
--梅--的博客2.1.1 以滋补肾阳为主的方药,宜清晨和黄昏前服用。清晨乃是阳分正当向上之时,而黄昏时则为少阴肾经气血旺盛之时,故可进一步发挥补肾作用,若更有阴邪盛,阳气虚的证候,还可以在临卧前再服用一次,以协助人体抵挡阴邪。
--梅--的博客2.1.2 发汗解表的方药应当在清晨至正午前服用。古人认为“午前为阳之分,当发汗,午后为阴之分,不可发汗”。
--梅--的博客2.1.3 益气、调中、升阳为主的方药,宜于午前服用如: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
--梅--的博客2.1.4 攻下、消食、驱虫类的方药,宜午后或空腹服用如:麻仁丸、木香槟榔丸、肥儿丸。
--梅--的博客2.1.5 以滋阴养血的方药如:六味地黄丸,宜在黄昏食前服用,使之同食物中营养一并吸收,以利康复。
--梅--的博客2.1.6 安神药应在夜卧或午休前服用,此类方药还有二妙丸、桑螵蛸散、通窍活血汤,八正散以及止嗽散等。
--梅--的博客2.2  依据疾病类型
--梅--的博客如脾胃方面的疾患,宜清晨至午前即辰时和已时(7时~9时)为脾胃二经气血流注之时。肝胆方面的疾患应于睡前或药后即卧,宜静忌动。一方面依据“人卧血即归于肝”的理论,一方面子丑二时为肝胆二经气血流注之时。
--梅--的博客2.3  依据证候的规律指导病人用药
如《伤寒论》中六经病欲解时的规律:“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太阳病的病机是人体阳气为风寒所郁遏,古人认为“午前为阳之分,当发汗”,在一天的巳时至未时(9时~15时)为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可助人体解表透邪,病邪即有缓解的可能。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戍上”。阳明病病机是为太阳病或少阳病的进一步的发展,病邪入里,邪从燥热化,故阳明病为里热实证,其治则为清下二法,而申时至戍时(15时~21时)为阴分之时,行清下二法,可协助人体祛除邪热、实结。其他的四经也即同样如此。
以上所述只是有助于机体扶正驱邪,切不可胶执一端,按图索翼,当抓住有利的治疗时机,而不可消极等待。故《本草纲目》指出:“虽然月有四时,日有四时,或春得秋病、夏得冬病,神而明之,机而行之,变通权宜,又不可拘泥一也”。之所以讲究择时服药是为了取得最佳疗效,顺应了人体节奏的生理变化,而且择时服药还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梅--的博客3   其他特殊服法
以药汁送服如:以参汤送服至宝丹、桑螵蛸散;姜汁送服二妙散、茯苓丸等;清茶调服川芎茶调散;以醋的化瘀止痛调服失笑散;以酒的升提宣通送服固经丸、金铃子散等;盐汤引药入肾送服金锁固精丸、石斛夜光丸、大补阴丸、左归丸。
频服如:清燥救肺汤、三子养亲汤、苦酒汤,以及治疗咽喉以汤药代茶的。目的使药力在病变局部持续发挥作用。
顿服:是指服用一次后,稍待药力行走时再服,与频服有相近之处,此类方药有桑杏汤、瓜蒂散等。
噙化的:咳血方。有助于清火化痰、敛肺止咳、止血。
--梅--的博客4   服药的剂量
--梅--的博客4.1  首先,剂量与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年龄的高低相关。其次,与药物性质相关,毒性大或性猛的当中病即止或逐渐减量,不易长时用药。再次,与加水量,煎煮方法、煎药火候及时间有关。
--梅--的博客4.2  一般来说成人两次煎汁量300ml,分两次服,也有根据病情一天三服、四服如:旋覆代赭汤、温经汤等一日三服,半夏厚朴汤、活络效灵丹等一天四服。儿童则为成人的一半,5岁以下为成人的1/4,小儿以质厚量少,少量多次为妙。
--梅--的博客5   饮食宜忌
饮食宜忌即服药期忌用一些有碍药效和不利病情的食物。
--梅--的博客5.1  服药时一般少食豆类、肉类、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梅--的博客5.2  热性疾病,皮肤瘙痒应禁用或慎用酒类、麻辣、腥臭、油腻的刺激性食物。
--梅--的博客5.3  升阳、解毒类药物忌服生冷、酸涩类的食物。
--梅--的博客5.4  补益类的药物应少饮茶、忌食萝卜。
古代文献还记载了:茯苓忌醋;鳖甲苋菜;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土茯苓忌茶;薄荷忌鳖肉;甘草忌鲢鱼;蜜反生葱等。
--梅--的博客6  小结
古人不仅创建了防病治病的神奇学说,也积累了很多服药的经验,根据现代中药研究,这并不是糟粕,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大家对求医用药的要求也随着提高,作为中药药剂的工作人员也应当适应这一变化,我们不仅要在中药的鉴定、炮制以及调配工作中细心、认真,还要在服务上更加完善如:在煎药的器具、煎煮时的火候、煎药用水、服药的方法上指导患者,以发挥药物的最大疗效,早日祛除病人的痛苦。让病人得到完善而优质的服务,这不是我们的义务,而是我们药学专业人员的职责。

摘自《生活资讯网》

中药处方和配方不规范对中药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其防范措施

【关键词】  中国医药

  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近年来有些中药临床疗效不理想,现仅就中药处方和配方对中药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其防范措施作一粗浅剖析。

  1  中药处方存在的问题

  1.1  处方药名书写不规范  用同音字或简便字代替,如牛膝写成牛夕,蔓荆子写成万金子;对于一些药材之中有品种问题的,书写时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如药材防己有粉防己、木防己、广防己、汉防己等品种,前二者为防己科植物,后二者为马兜铃科植物,其化学成分不尽相同,临床疗效也有所区别,如书写时不加以注明,则要求配方人员准确配方,就十分困难了,若因此配方发生误差,不仅会影响临床疗效,有时甚至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副作用,用药安全性也要受到威胁。

  1.2  随心所欲并写药名,使配方人员产生误解  并写药名是医生开处方时为节省时间而采用的一种简便写法。如南北沙参、猪茯苓、泽佩兰等。而现在处方中出现了一些随心所欲的凑合,如双冬花、双勾枝等,令配方人员无所适从。

  1.3  药名用代号或古方名  某些医生怕处方外流,用代号书写,如祛风1号,除湿2号之类,只有在指定的药房才知道它代表什么,但这样既容易出错,又易给医疗事故埋下隐患;另有一部分医生喜欢故弄玄虚,开方时使用古方药名,给病患和配方人员造成困惑,影响正确确方,甚至引起纠纷。如将大黄写成将军,甘草写成国老,地榆写成玉鼓等。

  1.4  处方用量偏大,计量单位混乱  少数医生认为,现在中药质量不如以前好,就用大剂量来弥补所谓的质量问题,用量超过常用量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这种做法是冒险而又缺乏科学根据的,现在中药的计量单位一律要求采用公制单位,但仍有少数处方上用钱、两、片、个、张、只、段、寸等等模糊的数量概念,影响准确配方。

  1.5  处方用药不加脚注,使配方发生误差  中药根据其性、味、归经、产地及炮制方法不同而有着显著差异,如生、熟、煅、酒炒、蜜炙、先煎、后下、另煎、包煎、烊化等等。配方人员根据医生的脚注配方,并向患者说明煎法、服法,方能保证药物充分发挥其功用,否则将降低药物疗效甚至完全丧失疗效。

  2  配方中常见的问题
   
  (1)有秤不用,随意用手抓药,造成剂量不准,影响临床疗效。
   
  (2)不遵医嘱,未经医生同意就更换方中药物,打乱方剂配伍,使处方偏离治疗方向。
   
  (3)怕麻烦,对方中药前或旁边所加脚注置之不理。对需要另包的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冲服等药不另包,也不向患者说明,致使患者煎药时不得法,药物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如薄荷,其有效成分不耐热,应当后下,否则将失去疗效;矿石类中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当先煎;阿胶应等其他药煎好后用药汁趁热烊化服用。忽视了这些关键性事项,必然会影响中药应有的疗效。
   
  (4)不了解中药的处方应付,对处方中要求应用炮制品的药物不用炮制品,要求应用生品的未用生品,影响药物疗效。如有些矿物药和贝类药材煅或淬后,有效成分才能煎出,如用生品,将直接影响药物疗效;大黄生品和制品的泻下作用差别很大,对不同的病患应用不同的炮制品,如运用不当,将导致药效不够,达不到治疗的效果,或者药力过猛,伤及病患。

  3  造成中药处方和配方不规范的原因

  中药品种繁多,来源复杂;医药分家,使医不识药,药不懂医;临床医生和配方人员缺乏药材品种质量意识,医生书写处方用名不准确,配方人员素质较差,缺乏中药调配知识。

  4  中药处方及配方规范化的建议

  加强医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医生的药材品种质量意识,处方药名应按国家药典中药名书写;严格处方计量单位,一律以公制单位为准;按照治疗要求,须加脚注的不能遗漏,使中药处方规范化。对调配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使配方操作规范化、合理化。

  (编辑:齐  永)

  作者单位:212400 江苏句容,句容市人民医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