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溯精神之源:抚今追远话清明

 指间飞歌 2012-03-27

 

追溯精神之源:抚今追远话清明

[ 来源:山西日报 | 发布日期:2012-03-27 ]

 

     清明节对很多人来说除了扫墓祭奠先人、去烈士陵园拜谒,已经很少有别的深刻意义了。但作为传统,至少对中国人而言,清明节依然还是必须的。至少,民族的精神传承,是这个节日里不能缺少的内容。而且每一个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与内涵,都明白无误地展示出一个道理:尽管每个时代的价值观有所不同,但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检验,在人们生活中持续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心灵,并外化为个人的日常行为的价值观,正是今天我们在这里所呼唤的……

     马志超: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人文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马天景:长沙广播电视台天择传媒时事评论员、专栏作家

     清明祭扫各纷然,贤愚千载谁知?

     记者:岁岁清明,今又清明。在这个慎终追远的时节,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马志超:每当传统节日来临的时候,人们总是会这样问。比如清明节,按照传统,慎终追远,缅怀祖先。此时又是春天,是万物萌动的季节,人们要出去踏青,感怀大自然的变迁,以此来激发对人生的感慨。这是清明节很好的一个含义。

     马天景:一个节日有了文化意味,就值得思考了。扫墓是人们怀念先人,自然的情感流露。但国人的精神生活仅仅关注"此岸世界",缺乏一种终极关怀和对彼岸世界的信仰。就是祭祖,也仅仅是现实生活的投射和继续,太世俗,没有张力。

     马志超:现在的社会风气,第一很浮躁,第二很浅薄,第三没文化。为什么要缅怀祖先?没有这种追问。

     记者: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缅怀祖先就是感悟人生的沧桑!感悟人生沧桑,也就感受到自然的伟大。

     马志超:可是现在,谁还去敬畏自然?敬畏一切不可逆转的力量?无知者无畏。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约束,什么事都敢干。如果有文化,懂得清明节的意义,那么就会自然而然地有了敬畏之心,就会知道有些事情不可越雷池半步。

     马天景:中国人也是有畏惧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西方也有三畏,畏良知,畏法律,畏上帝。儒家的伦理在个人和家族的层面上是很有意义的,不过,随着大家族的解体,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以及近代以来传统文化的消失,大人和圣人之言已经不足畏了。惟一怕的,也就是天命的无常了。

     更上层楼千里目,杨柳羌笛何怨?

     记者:既然说到这里,那就谈谈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吧。相对于传统节日,现在过"洋"节还是很时髦的。

     马天景:让老百姓幸福的文化,才是好的文化,至于是传统的还是外来的,无所谓。世界上本没有绝对的传统文化,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是通过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而成长起来的。越善于吸收,就越有生命力。

     马志超:我们现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容易走入偏颇的误区。一个背负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其文明发展的各个领域、层次都沉淀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让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标识。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闭关锁国的时间太长,对世界上其他文化、文明接触和了解很少,所以在打开国门的时候,总有一种沉迷感、盲目感,一种不加选择地吸收的心态和动作。

     春节我们过了几千年,过圣诞节也就二三十年。为什么"洋"节过得就有兴趣?穿件新衣服、看部新电影,新的东西必然吸引眼球。更重要的是商家不断地渲染、鼓吹。而且过"洋"节,基本上是年轻人的事。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时代的年轻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向往、着迷程度,都要比中老年人强烈。

     马天景:是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中国,是女儿教母亲如何打扮入时;在美国,母亲是女儿的时尚教母。原因在于,中国的转型是文明的转型,是农业文明向工商业文明,甚至信息文明和城市文明的转型。在新生事物面前,通常总是年轻人走在前面,更何况是这样大的剧变。

     马志超:我们现在要把握的是,这些年轻人老了之后,我们的文化到底哪里去了?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

     记者:我不反对去过"洋"节,更对自己的文化抱有优越感、责任感。君不见社会上国学的热络、汉服的兴起?

     马志超:这是一种文化饥饿。是在被另一种文化广泛冲击下的反弹。我们所处的时代缺乏一种文化精神。正因为缺失,才导致了社会上沉渣泛起,各种各样歪风邪气的盛行,不符合人类道德规范、普世价值、约定俗成的情况的出现。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痛心、最为紧迫的。

     马天景: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一些腐朽的东西,有时候是披着新文化的外衣出现的,这种东西尤其容易麻痹人,甚至造成整个社会的大灾难。

     浪淘风簸自天涯,三千年后何在?

     马志超:现在各个地方都在提出各个地方的精神,比如山西精神。这种精神的提出,就是让我们有一种信念和信条。通过精神的引领,让人们寻求到一种文化认同感。通过文化认同感来实现我们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精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不仅要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起来,更主要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并不只是对外的一种力量,对内的文化凝聚力也是一种文化软实力。

     记者:文化价值与文化精神的重要性、紧迫性是毋庸置疑的,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炫富、坑爹的情况出现。

     马志超:前几天网上看到的消息,说某地婚宴上,主家向每一位来宾发钱,每人一万。这不是炫富,是颠覆了我们的价值观。按照传统,所有去祝贺的人,都通过礼金的方式表达一种祝福的心愿,钱不需要太多,只是一种心理的表达。现在反过来把钱给了宾客,你说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记者:正因为文化的缺失,所以任何一种行为的出现,好像都是合理的。

     马天景:我倒是不担心文化的缺失,不是有种说法叫"盛世的平庸"吗?我更担心的是,这个民族是不是富裕?财产的分配是不是公平?每个人是不是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他们的权利能否得到保障?实际上,这些有了制度的保障,精神层面的文化大爆发是迟早的事。

     马志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作品,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唐有唐诗、宋有宋词,时隔千年,人们仍然在咀嚼和回味。没有了文化价值,我们今天的文化产品能不能让千年之后的人沉浸其中?这是很担心的呀。

     马天景:文化,经常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马志超:文化是对社会风气的矫治,或者是对民族精神的引领。有这样一种文化精神、文化旗帜,才能带领这个社会朝着一个目标前进。尽管在前进的路上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但毕竟有种价值体系、观念性的东西在引领人们的思想。

(编辑:俞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