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句子知识点详解

 mhml 2012-03-27
句子知识点详解

句式

句子是由词或者词组构成,能够清楚地表达某种意思。汉语的句式变化多样,一个句子,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一个意思,也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句式主要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把”字句、“被”字句等。

复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通过关联词组合起来,就成为复句。不同的关联词在复句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复句的类型主要有:并列关系、选择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取舍关系等。熟练掌握各种类型的复句,有利于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修辞

修辞是指对词句进行修饰加工,从而使语言文字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也就是说选择运用恰当的表达手段,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修辞的方式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反问、排比等。

扩句

扩句就是在句子的主干上增加一些恰当的修饰或限制性词语,使句子的内容变得丰富、具体和生动。也就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把句子扩写成“枝稠叶茂”的长句子。

【教学要求】

通过变换句式的练习,让学生领悟不同的句式种类;学会在句子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各部分的关系明确清楚;学会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以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学会扩句,掌握复杂的句子结构,表达丰富的意思。

【例题剖析】

句式    根据需要,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或者语气表达同一个意思。适当地进行改换句式的练习,不仅有利于提高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理解句子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我们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运用不同句式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下面举例说明句式的变换:

1.“把”字句与“被”字句。如:“他弄脏了衣服。”“他把衣服弄脏了。”“他的衣服被弄脏了。”这三句话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句式变了,使用的场合和效果也有差别。中间一句,将“衣服”提前并加一个“把”字,是“把”字句。后面一句,在“他”和“衣服”间加食“的”,在“弄脏”前加一个“被”字,是“被”字句。

2.陈述句与反问句。一个意思可以用陈述句表达,也可以用反问句表达。两个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相近,但语气不同。如:“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真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这两句话中,第一句是反问句,第二句是肯定句,两句话的意思基本相同。

3.陈述句与感叹句。一个意思可以用陈述句表达,也可以用感叹句表达。两个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相近,但语气不同。如:“它闭息凝视,一定要把老鼠等出来。”“它闭息凝视,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这样句式变了,意思却未变。

4.肯定句与否定句。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也可以采用否定句式,好像数学中的“负负得正”一样,“否定+否定=肯定”。将肯定句式改成否定句式,除了将原句中表示肯定的词语(如“能”“会”“可以”等)改成表示否定的词语,(如“不能”“不会”“不可以”等)外,还要在原句的适当位置再添上一个表示否定的词,如:“这件事你应该去做。”改成“这件事你不该不去做。”这样句式变了,意思却未变。

5.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在说话与写作中,有时需要直接引用别人的对话,有时需要转述。如:“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子里什么也没看见。”’是直接引语,直接引用别人的对话;“雨来摇摇头说,他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是间接引语,将引用人物语言的句子改成转述语句。

6.改变句子中词语的顺序。如:“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可以改写成:“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多少条岭啊,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改写的关键是:用心多读几遍,把句子写通顺。

7.归并意思相关联的句子。如:“爸爸汗流侠背地搬回了四只西瓜。爸爸把四只西瓜放在乘满凉水的水盆中。”可以改写成“爸爸汗流侠背地搬回四只西瓜,把它们放在乘满凉水的水盆中。”

复句    根据关联词的不同,可以把复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转折关系。前后两个分句不是顺着说的,他们的意思是相对或相反,表示转折。如:太阳虽然离我们这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常用的关联词有:尽管……仍然……,连……也……。

2.并列关系。几个小句子并列地说出有关的几件事,或者说出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或者同时进行的几种动作。如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常用的关联词有:不怕……不怕……,既……又……。

3.递进关系。在说(写)话时,常常按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浅人深……一层进一层地说(写),表示后一个分句在意思上比前一个分句又进了一步。句子的重点在后一部分。如: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常用的关联词有:不光……还……,不但……还……,不仅……而且……。

4.选择关系。用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几种事(情况),表示从中选择一种。如:不是我的本事大,而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常用的关联词有:不是……而是……,是……还是……,不是……就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

5.假设关系。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设想,后一个分句说明在这一情况下要产生的后果。如: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常用的关联词有:如果……就……。

6.条件关系。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出在这个条件下发生的情况。如:只要多写多练,作文就会进步。常用的关联词有:无论……也……,有了……就能……,不管……都……。

7.因果关系。表示事情(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如:因为李刚刻苦学习,所以成绩优良。常用的关联词有:……就……,因为……所以……,既然……就……。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关联词,如:宁可……也不……,与其……不如……是取舍关系,又如:一……就……,先……再……  然后……是承接关系等等。

修辞  我们学过的修辞方法有以下几种:

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表明抽象的、难懂的、生疏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一个比喻句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叫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叫比喻词。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比喻的形式有三种:明喻,常常以“甲像乙”的格式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犹如、仿佛、似的、像……一样”等等,如:“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暗喻,比喻词有“是、变成了、成了”等等,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借喻,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如:“从一座桥上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2.拟人的特点是把物当作人来写,写成和人一样会思考、会说话、有感情。如:“鸟儿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商量着什么。”运用拟人的写法,既可以使文章生动有趣,又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

3.排比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连起来。排比句运用地恰当,可以增强语气,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如:“天快亮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到了。他感到指导员在望着他,战士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黄继光又站起来了。”句子中“指导员在望着他”到“祖国人民在望着他”这一连串的句子,生动地描述了黄继光扑向敌人火力点之前的心理活动,表现了革命战士高度的责任感和革命感情。

4.夸张是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人获得鲜明生动的印象,产生联想,有意夸大或缩小某事物的形象、特征、程度。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形容瀑布很高很高,仿佛是从天上落下来的。

5.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无疑而问,不需要回答。如:“他能做这件事,难道我们就不能做吗?”一般说,从肯定方面反问,结论是否定的;从否定方面反问,结论是肯定的。在一般情况下,陈述句和反问句可以互换而意思不变。可以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

6.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和思考,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把答案说出来。自问自答。如:“出什么事啦?哦,是红灯亮了。”引人注意和思考,加深读者的印象。

扩句    在句子的“主干”上“添枝加叶”。如:“少先队员参观体育馆。”可以扩成“一群少先队员在老师的带领下兴高采烈地参观了刚建成的体育馆。”扩句时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上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形象。扩句和缩句一样,也不能改变句子的基本成分和主要意思。

【技法传授】

怎样变换句式

汉语组合灵活,句式变化多样。同一个句子往往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同一意思往往也可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为了收到表达的最佳效果,我们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善于变换句式,挑选一种最合适的语言表达形式。常见的句式变换有以下几种。

1.常式句和变式句。

如:常式句:亲人再见了!

变式句:再见了,亲人。

2.把陈述句改成主动句或被动句。

如:他碾死了小青虫。

(1)主动句:他把小青虫碾死了。

(2)被动句:小青虫被他碾死了。

这两种句子的变换只要调换句中某些词的位置就行了。句(1)只需把“碾死了”和“小青虫”的位置调换一下,再在后面加个“把”字;句(2)则把“小青虫”与“他”之间加个“被”字就行了。

3.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相变换。

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或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要在相应的地方删改、调换词语和标点。例如,“讲卫生是一种美德。”是个陈述句,改成反问句“讲卫生难道不是一种美德吗?”在“是”的前面要加上“难道”,还要加上否定词“不”,句末的句号要改成问号。反过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要把“难道”和“不”等词删去,把句末的问号改成句号。

4.有些陈述句为了突出句中的某一部分,可交换词语的位置。如“我去过北京”与“北京,我去过”,前者突出“我去过”,后者突出“北京”。

句式变化有很多种,我们应该根据表达的需要去选择合适的句式。

反问句怎样改成陈述句

反问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有否定词的,如:“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另一种是没有否定词的,如:“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板凳?”

认清了这两种类型,反问句改陈述句就容易了。方法是:以句子通顺、意思不变为原则,动词前边有否定词的去掉否定词,动词前边没有否定词的要加上否定词,最后把问号改为句号。

先举动词前边有否定词的例子。如:“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可改成:“这是伟大的奇观。”为了加强语气可改成:“这就是伟大的奇观。”又如:“难道一件皮上衣比不上一本书吗?”可改成:“一件皮上衣完全比得上一本书。”.

再举动词前边没有否定词的例子。如:“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板凳?”可改成:“谁也没见过这么糟糕的板凳。”又如:“你有什么理由骄傲自满呢?”可改成:“你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

把直接引述句改写成间接转述的句子要做到三改一不改:

1.改换人称,将对话中表示“谁”的人称代词(如“我”“你”“我们”等)改成“他”或“他们”。

2.改动标点,将冒号改成逗号,双引号去掉。

3.适当地调整词语,使语句通顺。

4.不改变句子的原意。

怎样辨识比喻句

在学习中,有些同学机械地理解比喻的特征,只要看到句子中出现“仿佛、像”等词,就误认它是比喻句。怎样才能正确地识别比喻句呢?要识别比喻句必须把握两点:一要注意本体和喻体是否明确;二要注意本体和喻体之间是否有相似点。

下面举例说明:

1.朵朵傲霜的菊花,像节日的礼花一样,五颜六色,千姿百态。

2.花儿好像在朝我点头微笑。

3.我见过不少的大榕树,像这样大的榕树还是第一次看见。

4.弟弟仿佛飞到了那最幸福的地方去啦。

5.小明长得像他爸爸。

例1的本体是“傲霜的菊花”,喻体是“节日的礼花”,“像”是连接本体“菊花”和喻体“礼花”的比喻词,本体“菊花”和喻体“礼花”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五颜六色、千姿百态”。因此这个句子是比喻句。

例2似乎有本体“花儿”,没有喻体。换句话讲,在这个句子中没有将“花儿”比做什么。句子后面的“好像在朝我点头微笑”是“我”看着“花儿”产生的联想。这里的“好像”只是引出联想,根本没有打比方的意思。实际上,“朝我点头微笑”是“我”将“花儿”赋予感情的结果,把它当作人来写了。因此这个句子不是比喻句,而是拟人。

例3这一句中没有本体和喻体两个事物出现,句子的“像”只是表达了“比如”的意思,所以这样的句子不是比喻句。

例4从其内容来判断,它不属于比喻句,“弟弟”与“地方”只有行为者与行为目的地的关系,而没有任何相似点。至于“仿佛”一词在句中只是一种幻想而已。

例5讲了小明和他爸爸两个人,但两者并非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句子仅说明两人长相相似,所以它也不是比喻句。

我们在学习中识别比喻句,要从它的形式、内容和意义上全面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中真正理解比喻这种修辞形式,也才能使比喻在你的文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比喻和拟人的不同点:

1.拟人是把事物当做人,两者已融为一体;比喻是把甲事物比喻成乙事物。

例如:(1)蜻蜓飞过来,诉说它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游过来,讲述它昨夜的好梦。(拟人)

(2)弟弟壮得像小牛犊子一样。(比喻)

例(1)把蜻蜓、小鱼当做人了,而例(2)是用小牛犊子来打比方。

2.比喻中的喻体必须出现;拟人的拟体(模拟的人物)是不出现的。

例如:(1)翠鸟贴着水面像箭一样飞走了。

(2)两只小鸟在枝头悄悄地说话。

例(1)中用“箭”作比喻,如果没有这个喻体,比喻就不存在了。例(2)把小鸟当人写,拟体是人,但句子中并不出现。

扩句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局部扩句法。即把句子分成两部分——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先扩前面部分,再扩后面部分。如“小明读书”,前面部分是“小明”,先补充小明是谁,与我的关系,这样前面部分可扩充为“我的同学小明”;后面部分可补充“在什么地方”“怎样读书”,这样后半部分可补充为“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全句扩为“我的同学小明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

2.整体扩句法。就是把句子的两部分一下子扩充。如“红旗升起来了”,按“什么样的”红旗“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地”升起来,可扩成“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教学大楼的房顶上徐徐地升起来”。

扩句时要根据表达需要合理增添有效的成分,不要生硬地堆砌意思相同的词语,不要前后重复,也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