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动世界的成人成才励志故事美文

 星辉斑斓之星星 2012-03-27

一、浪漫主义的诗篇    永不沉没的生命

                                         屈  原

             屈原  创造的《离骚》,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与其洁身自好的人格魅力,爱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光耀千古。

            屈原自幼酷爱读书,加上天资聪颖,过目成诵,见识过人,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刻苦求学造就了学富五车的不凡少年。其父倾心于儒学,要求屈原熟读《易经》和孔孟著作,还涉猎先秦文学,尤其喜欢阅读《庄子》及孙武、孙膑的兵书,甚爱楚地民歌。白天读书,晚上习武,常年不辍。

            也就是这位知书识礼的少年,“米仓口事件”折射出他悲天悯人之心。当父亲知道是儿子所为,心潮激荡,教育屈原要担当大任,必须好好读书。

           屈原谨遵父亲教诲,愈加发愤求学,组建“平寇队”智退秦兵,此事让屈原名声在外,被推荐到京城宗塾学习,刻苦认真,孜孜不倦,成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刚过弱冠之年的屈原,当上了楚国左徒(位次于丞相),为了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制法令、限特权,却因旧贵族的诬陷屡遭流放。心中的忧伤没有动摇他坚定的信念,从《离骚》到《天问》融合了楚地民风,塑造了作为诗人的形象;将拯救苍生的励志,寄托在一个昏庸无能的楚怀王身上,纵有满腔的济世情怀却报国无门。五五端阳,屈子的荣辱升迁融入了悠悠汨罗,民间的粽子与龙舟定格的端午节,为我国成功申遗,屈原用生命在向国人表白,向世界宣言。

                                             二、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

            司马迁  屈受宫刑,忍辱负重著成《史记》,构建了纪传体史书的蓝本,后世文学、史学的兼容,成为中国伟大的史学先锋。

            司马迁的父亲是一位渊博的学者,给予他良好的启蒙教育,小小司马迁在山水环绕的故乡放牧读书,10岁后随父到长安,耳濡目染,师从董仲舒潜心攻读《春秋》、拜师孔安国静修《尚书》,奠定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兴趣广泛,为史书编撰做了前期准备。

            20岁开始人生万里漫游,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观培育他的文学素养。访问淮阴西汉开国名将的韩信故里,浙江夏禹大会诸侯的会稽山,汨罗江为屈原的忠君之情而潸然泪下,怀着景仰之情瞻仰曲阜孔庙,楚汉之争的刘邦故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真正贴近生活,都为太史公积累了第一手珍贵的历史素材。

         漫游归来,步入仕途,随汉武帝出巡,亲历巴蜀、云南民情风俗。奉帝王之命,编写《西南夷列传》。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司马谈不幸途中病逝,临终遗言,要司马迁承父之志,论著史书,成为《史记》创作的原动力。多方游历,广猎典籍。四年的酝酿,却因“李陵之祸”,宦海浮沉,以“诬罔主上”的罪名被处以宫刑。在著书的过程中求得生命的价值,在古人的身上找到支撑自我的勇气。

          司马迁用他“身残处秽”的生命完成了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学的鸿篇巨制——《史记》。

                                                         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风范

                                                                                                   陶渊明

            陶渊明  开创了诗坛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成为田园诗派的开山祖师。他不事权贵,退隐田园的隐士精神影响着中国历代文人。

           陶渊明祖上三代为官,在他8岁那年,父亲去世,陶家家境日渐败落。母子相依为命,自幼接受儒家教育,陶氏曾祖又是东晋名将,在那重视门第观念的时代里,青年陶渊明也无法真正免俗,由于家道消乏,难以跻身上流社会,又常常被大户人家耻笑,以致“少年罕人事”。他为祖宗歌功颂德的同时,激励儿子继承传统,有所作为。但在门阀制度等级森严的东晋,他自己仕途无望,只好以酒自娱,以贫自乐。

            他性情平和,在与社会抗争中,却显铮铮傲骨。曾任彭泽县令,难以逢迎上官,“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田。归去来兮,政治失意,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成为他生活与作品的重要部分。平淡自然、脍炙人口的名篇。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香格里拉的梦幻图景,在当朝虽不可能实现,但陶潜因山水而荣尊“田园诗之父”。

                                                        四、天生我材必有用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  白

               李白  非凡的才华、傲岸的人格、澎湃的激情、神奇的想象,造就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仙”。

              李白诞生在富商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5岁开始写字,10岁观阅诸子百家,15岁妙手著文章。少年早慧的李白也曾厌学过,“只要功夫深,铁杵成针”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件事对李白触动极大,厌学情绪有了很大的熟练。激励他勤学苦读。饱读诗书,勤练剑术,以求日后能治国安邦,18岁拜师赵蕤,对李白树立“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岁的李白开始求取功名,由于个性突兀,桀骜不驯,无人举荐,也无人赏识。后来巧遇贺知章,为官翰林供奉。为报唐玄宗的机遇之恩,同样是性格的原因,难以事权贵、尽欢颜。加上命高力士脱靴,令杨贵妃研墨,得罪了皇帝的宠臣爱妃。朝廷任职遭遇的是丑恶的力量,爆发的是愤怒的抗争。也许李白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但他更是一位天才的诗人;是盛唐文化孕育了如梦如幻、名传千古的“诗仙”太白。

                                                           五、忧国忧民   诗风沉郁

                                                                                                 杜甫

              杜甫  唐代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作品不仅数量浩繁,而且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杜甫出生在有着悠久传统的官宦世家,祖父杜审言位居武后当朝宰相,其人品和诗品对杜甫产生直接的影响。渊源的家学,从小接触家族的传统教育:一要做官,二要写诗。正统的家训:为官要经世济民,写诗要抒发胸臆,奠定了杜甫的人生目标。并由此走上写作之道,与有文才的李峤等人被称为“文章四友”。

           年少时居住的洛阳城学士荟萃,杜甫以文会友,结交名流,勤勉求学,虚心求教,通晓音律。在名士的指点下崭露头角,初现锋芒。杜甫并未满足,而是在大人的援引下继续使眼界变得更加开阔。

          先后两度辞亲漫游,一是江南文化的印象;二是应试落第,游齐鲁山川,访道寻友,幸会李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五岳之尊。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杜甫在成都草堂度过了兵荒马乱的5年。“三吏”、“三别”将社会与个人密切结合,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统一。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堪称中晚唐朝的恢宏的“史诗”。杜少陵因此成为一代“诗圣”。

                                                                   六、生不愿封万户侯   但愿一识韩荆州

                                                                                                               韩 愈

               韩愈  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秉承尧舜遗风和孔孟之道,维护儒家传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韩愈出生官宦世家,祖上既出过安邦定国的赫赫武将,也有过轰动朝野的锦衣大儒。他们拜相封侯,显赫一时。到父辈一代家道逐渐败落。韩愈幼失双亲,由富有才学的长兄韩会抚养。在韩愈9岁时,韩会因受宰相元载株连,贬为韶州刺史。“好谈经济之略,尝以王佐自许”的兄长,对韩愈一生的影响很大。韩愈11岁时兄长又病死,强忍亲人相继离世的伤痛,童年的不幸和生活的艰难,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逆境求学的精神。

              从19岁到24岁的6年间,先后三次应试,次次败北,屡败屡战的韩愈,第四次鼓足勇气踏进科举考场,本年度的主考官是清正廉洁、知人善任的宰相陆贽。此次及第,直到29岁在董晋幕府任职,这才是韩愈从政的开始。仕途的坎坷,因“特赦京兆府”恳求皇上停征赋税,被贬为广东阳山令。

               古文运动的掀起,在京城逐渐形成以韩愈为中心的文人圈,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发展的道路。

                                                                  七、同时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

             白居易  中唐久负盛名的诗人,他的诗作怀深意逸,雅俗共赏。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妇孺皆知。对后世诗词语言的发展,起着推陈出新的作用。

            幼年的白居易得益于母亲的启蒙教育,5岁作诗为文,9岁熟知声韵,小有诗名。接近崩溃边缘的唐王朝,影响了他的学业,11岁时举家外出避难,乱世中颠沛流离的生活,贫病交加,仞不忘刻苦攻读。“昼课赋,夜课书,不遑寝息”他立志济世救民,希望走仕途经济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16岁的白居易不远千里从越中来到长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深受顾况赏识,但并没有给他的仕途带来希望。20岁后的徐州兵荒马乱的生活,又为父亲守孝3年。27岁开始自己的“举业”活动。直至28岁才高中进士。生性耿直的白居易政坛失意,却把主要的精力倾注于文学。“可怜光彩生门户,不重生男重生女”的《长恨歌》,令江州司马湿青纱的《琵琶行》,以其通俗的文风,赢得广泛的读者群。

          白居易精湛的艺术水平,是他付出无数辛苦的结晶。“日午悲吟到日西”的“诗魔”当之无愧。

                                                                  八、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英雄人物

                                                                                                           苏 轼

          苏轼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一代文章之宗,是北宋文学的集大成者。

         苏轼生在书香门第,其母程氏是大里氏丞程文应的女儿,品学兼优,苏轼受到母亲良好的家教;其父苏洵志在科举,作学问时间太晚,年过而立却屡试不中,感叹自己怀才不遇,于是对儿子寄予厚望。

          苏轼出生不久,苏洵到京都游学,8岁之前的苏轼并没有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苏母的启蒙难能可贵。加上母亲是道教的虔诚信徒,让苏轼拜天庆观道士张易简为师,常常受到老师的褒奖,三年私塾,天资聪颖,在老师和母亲的教育下进步很快。

          宋仁宗嘉佑元年,19岁的苏轼随父参加科举考试,成绩优异,次年参加会试,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弱冠之年的才俊苏轼,第一次阐明了自己一生所追求的仁政治国的理想。文震主考官欧阳修,有探骊得珠之感。在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与兄苏辙同科进士及第,苏轼被授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由此开启了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初入仕途,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荒凉之地,却赢得“东坡居士”的美誉。黄州赤壁,留下千古绝唱,大江东去。黄州山水没有亏欠这位失意文人,文学、书法、绘画兼得。“一蓑烟雨任平生”,宠辱不惊的人格,为后人无限敬仰。

                                        九、婉约词派的鼻祖   光彩照人的女词人

                                                                                                      李清照

          李清照  中国文学史上蛮声词坛的女词人,宋词的旗帜,自成一家的“易安体”,婉约派的楷模。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有名望的书香世家,父亲李格非是齐鲁学风培育的典型学者,母亲知书能文,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对女儿的教习上。小清照自幼习字读书,对古书津津乐道,事事究其前因后果。

          父亲的挚友常来家中,黄庭坚、秦观等诗人兼词人的名流的风范,谈古论今,吟咏诗文,让天生聪慧的少年李清照神往不已,极力效仿。在前辈的赞扬和鼓励下,饱览家中卷帙浩繁的藏书,理琴、斗棋、练画作词,良好的文学氛围造就的作为才女的李清照。

         18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喜结连理,可谓琴瑟和鸣,度过了一段快乐而美好的时光。1129年金兵入侵的同时夫君病卒,王国之恨,丧夫之痛,苦难中的李清照一改早期欢快的文风,上升到戮力复兴中原的高度,怀念故土,追念身世。“冷冷清清”,“人必黄花瘦”李易安以她高超的艺术成就,荣登宋词婉约的宗师地位。

                                                                 十、民族的脊梁   民族的魂

                                                                                                               鲁 迅

         鲁迅  中国文化战线上的一名枭将,唤醒国人灵魂的文学斗士。以深邃的思想,犀利的笔触,仁者的情怀抨击社会的黑暗,为每一位有良心的中国人呐喊,成为新文化的先驱。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的封建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三味书屋里寿镜吾老师,近乎苛刻的背书、对课,“陷兽入阱中,放牛归林野”的巧对,让少年鲁迅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博览群书,古典文学,野史闲书,无所不读,为鲁迅将来的写作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逐渐成为学识渊博的人。

           15岁那年,为救治父亲的病痛,奔波于当铺和药店之间,还要替母亲分担家务,因一次的迟到,受先生批评,心里很懊悔。于是镌刻“早”字为座右铭,以告诫自己不误学业从未迟到。

           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就读南京水师学堂。接受新思想,痛恨外辱入侵,痛斥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抱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东渡扶桑学医,然而电影事件里,那些麻木不仁的看客,一种愤怒、悲痛、屈辱的情感,让鲁迅苦苦思索:救国救民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弃医从文的抉择,拿起手中的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用羸弱的身躯挺直了民族的脊梁,用含泪的幽默呼唤“民族魂”的回归。

               这就是中国的鲁迅!这就是世界的文豪!

                                                                        十一.立刻行动
        有两个学生同时报考某著名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但教授只能带一个学生。于是他给两个学生布置了相同的课题作为考核。
       几天后,两个学生都交上了自己的课题作业。教授看了看,两个人花的时间一样多,过程同样精彩,甚至连结果都大同小异。两个学生都认为教授会很难选择,但教授只沉吟一下,就选择了学生甲。两个学生都很惊讶,特别是学生乙,不明白自己输在哪儿。教授指着课题作业上的时间说:“课题是周五下午布置的,你俩一个是从周五下午四点开始做,一个是从下周的周一开始做。我选择周五下午四点钟开始的甲,因为一个立刻开始行动的人更具竞争力。”

                      十二.雕琢自己
      人的一生是设计、雕琢的一生。由别人设计,也由自己设计;由别人雕琢,也由自己雕琢。
     1919年元旦,乔治亚理工学院与加州大学在争夺玫瑰杯的年度冠军,在上半场快要结束时,加州大学有位名叫洛伊;里哥的球员,成功地拦截到乔治亚理工学院一名球员的失误球。然而他不知怎的,却慌乱地向着错误的方向猛冲65英尺,其结果,导致对方球队得分。
    中场休息时,教练尼布;普莱士脸色铁青,一语不发。毫无疑问,他正在考虑如何决定洛伊;里哥的去留,每个人都沉默无声地呆坐在那里。不久,计时员宣布距下半场比赛还有三分钟。尼布教练注视着球队,斩钉截铁地说:小伙子们,刚才上半场参赛的相同队员,将开始下半场比赛。
几乎上半场参赛的球员都准备再进球场,惟有洛伊;里哥仍坐着不动。尼布教练又催了一次,他还是不动。于是,他走到洛伊;里哥身边说:洛伊,你没听懂吗?上半场的原班人马将继续比赛!
   
洛伊;里哥这才抬起头来,眼里带着泪水说:教练,我做不到!我毁了整个球队,我让学校丢脸,我也毁了自己,我无法再回到球场面对观众!尼布教练伸出双手重重地放在洛伊;里哥肩膀上说:站起来,向前走,比赛才进行一半,还有下半场!
   
洛伊;里哥骤然醒悟,重新回到球赛现场。凡观看过那场比赛的每一个人,都难忘记那一幕,洛伊;里哥如拼命三郎般地来回奔驰于球场,连连得分,为加州大学赢得了玫瑰杯冠军。
    有些时候,我们也会接到球却跑错了方向,我们跌到过,也失误过,致使我们羞愧不已,犹如惊弓之鸟,不愿再试。然而,上帝说:“起来,回到起点!”那承认并离开过错的人,将获得另一次机会,要知道残缺的月亮,依然能够恢复圆满的风采;失败的猛士,依然能够取得成功的荣誉啊!

十三选择
      有一批中学生在进行登山活动,他们登到一座高山的半山腰时,遇上了大雨,他们慌忙地要赶下山去。然而,领队的老师却命令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往山上冲,终于冲上山顶。到傍晚下山时,发现在被山洪冲刷过的来路上,残留着无数石块和泥沙,而且越往下堆积的越厚。这时他们才明白,老师的决策是多么正确。因为往山顶上走,风雨虽然更大,但不足以危及生命;如果往山下走,却又可能遇到山洪而致人于死地。

十四 “发现
       1910
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休息,墙上挂着一张地图,就随意地观察起来。他突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地形好像是互补的,南美大陆东部亚马逊地区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西海岸凹进去的正好相对应,可以完全拼合在一起。这个发现让他十分兴奋,并引发了一连串思考:这两个大陆原先是不是连在一起的?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分开的?于是,魏格纳着手收集大量资料进行研究,终于证实了一个崭新的理论:大陆漂移说。
    世界地图每天都有人看,为什么只有魏格纳发现了奥妙?要有所发现,须付出比别人多的代价。但很多时候,却只需向前跨出一步。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说:“九十九步是一半,一步是一半。”

十五.喝厕所水的女大臣
       日本前任邮政大臣野田圣子,年仅37岁,是内阁中最年轻的阁员,也是唯一的女性。谁能想到,他的生活道路是从喝厕所水开始的。
       野田圣子刚参加工作时曾在帝国酒店当“白领”。职业培训期间负责清洁厕所,要求每天把马桶擦洗得光亮如新。圣子从来没有干过这种脏活,一伸手下去就恶心的几乎要呕吐。但是有一天,一位与她一起干活的前辈擦完马桶后,居然盛了满满一杯厕所水一饮而尽,意在向她证明,他清洁过的马桶干净得连水都能喝。这件事对圣子教育极深,她意识到没有极端认真的态度,就没有资格肩负起任何社会责任。于是她下定决心:“就算是一辈子洗厕所,也要当一个洗厕所的最出色的人。”在结束培训的最后一天,她擦完马桶后照样盛了一杯厕所水喝下。这一杯水,成为她日后走向成功的精神力量的源泉。

十六.拾破烂上大学的女孩
           20019月,河南泌阳的高三女生高旭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
           高旭的爸妈早就下了岗,奶奶多病。6岁时她缠着妈妈要上幼儿园,但家中实在没钱。小小的高旭知道,将来想考进大学,靠父母是不可能了。她发现,拾破烂的老婆婆一天能挣好几块钱,于是就背起编织袋也拾起了破烂。几个月下来竟挣了100多元,凭自己的钱踏进了小学校门。从此一直到高中毕业,高旭每天都提着一个编织袋。课余时间就在教室里、学校垃圾箱里捡废纸,上学、放学路上沿路捡破烂,假期里更是到处跑着去拾荒。她还把捡到的没有写字的废纸挑出来,放在枕头下面压平,装订成作业本使用。
      十几年来,高旭上学靠的全是自己卖破烂挣的钱。而且,她学习十分刻苦,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初中、高中。20009月,她还参加了第1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获河南赛区第二名的好成绩。2001年高考结束,她马上开始又拾起了破烂。有记者闻讯采访时,亲眼目睹她一天就给附近的废品收购站送了三趟破烂,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浸透。高旭对记者说,她要趁这段时间多捡些破烂,凑够上学的几千元学费。

                                                                            十七.  态度
            读书时代的一件事我印象很深——一次老师出了道数学难题,叫我和一名同学上讲台解答。我很快考虑好解答步骤,而那名同学还在那里凝神。为了表现一下聪明才智,我很得意地用粉笔在黑板上“刷刷刷”,三下五除二,就摆弄好了。这时,那名同学还在一笔一画地写着。我很自豪,将粉笔头一扔,大摇大摆地回到座位。我和那位同学都答对了,但老师给的评语却大不相同。她指着黑板上我写的字说:“看看,急急忙忙,马马虎虎,这是做学问的严谨态度吗?在能力相当的情况下,做学问其实就靠一个人的态度了……”说实话,我心中并不服气。我看重的是结果,而老师要的似乎还有过程。
          多年后,我去应聘一个会计职位。由于有相关工作经历和较高的职称,我的竞争对手们纷纷落马,剩下一个其貌不扬的家伙与我一同参加最后的面试。单位的会计主管接待了我们,他拿出一堆账本,要我们统计一下某个项目的年度收支情况。虽然只是“小儿科”,但我不敢懈怠,每个数字都牢牢把握,认真在算盘上加加减减。约一个小时左右,我完成任务了。10分钟后,竞争对手也收工了。会计主管拿着我们的“试卷”去老总办公室。
          结果令我吃惊和恼火——我落聘了!为什么?会计主管回答:“你没有做月末统计,而他不但做了,还做了季度统计。”我问:“不是要年度统计吗?”主管笑道:“是啊,但年度统计数据应该从每月合计中得到——这不算什么会计学问,但反映了做会计的严谨态度。也许你们能力相当,所以,我们最后要看的就是各人的态度了。”
          那以后,“态度”一词在我心中生了根——同样的能力,在不同的态度下,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未来。态度也许是另一种能力,有时比能力更重要。

                                                                             十八.机会只有三秒
         她名牌大学毕业,却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找了份戏剧编剧助理的工作,累死累活干了3个月,只拿到一个月的工资,于是炒了老板的鱿鱼。开始游荡,帮人写短剧,写电影,只要按时收到钱就好,前途茫茫,她希望发生奇迹。
          一次机缘巧合,她就聘到电视台一个节目当了编剧。半年后,一次在制作节目时,制作人不知为什么突然大发雷霆,说了句“不录了”就走了。几十个工作人员全愣在那儿,不知怎么办?主持人对她说:“下面的我们自己录吧!”
            3秒钟后,她拿起制作人丢下的耳机和麦克风。那一刻,她清楚地对自己说:“这一次如果成功了,就证明你不仅是一个只会写写小剧本的小编剧,还可以是一个掌控全场的制作人,所以不能出丑!”
          慢慢地,她开始做执行制作人,当时,像她那个年纪的女生做制作人的情况相当罕见。几年后,这个小女生成了三度获得金钟奖的王牌制作人,接着一手制作了红得一塌糊涂的电视剧《流星花园》,被称为台湾偶像剧之母。
          回首往事,柴智屏爽直地说:“机会只有3秒,就是在别人丢下耳机和麦克风的时候,你能捡起它。”

 
                                                                  十九. 最不后悔的活法
        泰莱是纽约曼哈顿区的一位神父。
        那天,教区医院里一位病人生命垂危,他被请过去主持临终前的忏悔。他到医院后听到这样一段话:“仁慈的上帝!我喜欢唱歌,音乐是我的生命,我的愿望是唱遍美国。作为一名黑人,我实现了这个愿望,我没有什么要忏悔的,现在我只想说,感谢您,您让我愉快地度过了一生,并让我用歌声养活了我的6个孩子。正在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但死而无憾。仁慈的神父,现在我只想请您转告我的孩子,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吧,他们的父亲是会为他们骄傲的。”
         一个流浪歌手,临终时能说出这样的话,让泰莱神父感到非常吃惊,因为这名黑人歌手的所有家当,就是一把吉他。他的工作是每到一处,就把头上的帽子放在地上,开始唱歌。40年来,他如痴如醉,用他苍凉的西部歌曲,感染他的听众,从而换取那份他应得的报酬。
        黑人的话让神父想起5年前曾主持过的一次忏悔。那是位富翁,他的忏悔竟然和这痊黑人流浪汉差不多。他对神父说,我喜欢赛车,我从小研究它们、改进它们、经营它们,一辈子都都没有离开过它们。这种工作和爱好难分、闲暇与兴趣结合的生活,让我非常满意,并且从中还赚取了大笔的钱,我没有什么要忏悔的。
         白天的经历和对对那位富翁的回忆,让泰莱神父陷入思索。当晚,他给纽约时报去了一封信。信里写道:“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才不会留下悔恨呢?我想也许做到两条就够了。第一条,做自己喜欢的事;第二条,想办法从中赚到钱。”
           后来,泰莱神父的这两条生活信条,成了美国人公认的最不后悔的活法。
 
                                                 二十.   聪明的猎人
          猎人在山里迷路好几天了,精疲力竭,饥寒交迫,偶然来到一间小木屋。屋主是个性格怪僻的隐士,传说他对任何闯入都会心怀敌意。但迫于饥饿,猎人还是走进了禁地。
          这时,猎人可以选取下列几种策略:其一,用枪迫使隐士就范,劫夺他的食物,但事后可能要接受法律制裁;其二,隐士可能出手夺枪,进而引发枪战,如果猎人射中隐士兵,他将被控谋杀罪,如果猎人自己被射中,同样是一场悲剧。
            但是,猎人采取的是更聪明的办法:他走向前敲门,等隐士开门,猎人先主动打声招呼,并主动将枪托递给隐士。隐士当然非常惊异,但仍把枪收下了。
        “能不能用枪和您换点食物?因为我实在饿得不行了。”猎人说。由于武器在自己手里,隐士感到很安全,同时猎人对他的尊重也使他很高兴。“进来吧!”他邀请猎人进来,为他准备晚餐。饭后,隐士将枪还给猎人,并指引他走出了森林。
 
                                                二十一.      生命的极致
        他颈椎以下的部位全部瘫痪,四肢已经变形、僵硬、泛黑。在木床上躺了23年的身体,只有头部还听使唤。但他还是庆幸自己能拥有一天又一天。
         他叫林豪勋,48岁,台湾台东卑南人。23年前,姐姐为了照顾中风的母亲,决定将旧平房改建为有阳台的两层楼房。25岁的林豪勋从台北赶来帮忙。没想到,一脚踩空从二楼摔下,摔断了颈椎。
        卧床的头两年,林豪勋几乎绝望。但姐姐告诉他:“自怨自艾只不过是在践踏自己,真正的男子汉应该有勇气开创未来。”
        1990年底,朋友送他一台淘汰的286电脑。从此,林豪勋开始成为“啄木鸟”——躺在床上,咬着加长的筷子敲击键盘。尽管门牙咬得缺了半截,舌头经常磨破了皮,但他仍然顽强地在电脑上“啄”着生命的乐章。
          他从理整自家族谱开始,陆续为260多位亲友写出家谱。接着又编写了《卑南字典》,以16个子音、4个母音,完成了5000个族语的记录。1993年接触电脑音乐后,便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卑南交响乐的创作。
          林豪勋说,自己一副破皮囊不知道还能够用多久,但只要活着,他就会认真地过好每一天。当生命被生活推向极致时,往往展现出一分从容之美。临乱世而不惊,处方舟而不躁,喜迎阴晴圆缺,笑傲风霜雨雪,生命才会更有意义。

 
                                           二十二.记住有人不喜欢你
         这是我在采访一个当红歌星时她给我讲的故事。2002年的夏天,歌星回东北老家。一帮读中学时的好朋友搞了个聚会,告诉她晚上八点到某某酒店吃饭。这次歌星回来带了近百张她的新专辑,她很认真地在封面上签了自己的名字。她知道,这些昔日同学如果向她要新专辑,那是不该拒绝的。
 
       歌星出了家门,打车去酒店。司机问清了目的地后,就一言不发了。这让歌星不免有些失落。到了酒店,车费是22元。歌星没有零钞,恰巧司机手里也没有足够的零钞了。歌星表示不用找了,可是司机不同意。歌星一看时间不早了,就拿出两张她签名的专辑:“师傅,这样吧,我用这两本我的专辑抵车费吧。”接着,她又问一句:“您不认识我吧?”但是司机的回答大大地出乎她的预料:“认识,你是干唱歌的吧,这次回来是看望爹妈?”说完,他一指歌碟:“不好意思,我不喜欢听歌,要不,车费就算了吧。”
后来歌星的口碑一直不错:没有绯闻,照章纳税,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演出。歌星说,她时常想起那位出租车司机——记住有人不喜欢你。
          有一个6岁的小男孩,一天在外面玩耍时,发现了一个鸟巢被风从树上吹掉在地,从里面滚出了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麻雀,小男孩决定把它带回家喂养。
         当他托着鸟巢走到家门口的时候,他忽然想起妈妈不允许他在家里养小动物。于是,他轻轻地把小麻雀放在门口,进屋去请求妈妈。在他的再三哀求下妈妈终于破例答应了。 
        小男孩兴奋地跑到门口,不料小麻雀已经不见了,他看见一只黑猫正在意犹未尽地舔着嘴巴。小男孩为此伤心了很久,但从此他记住了一个教训:只要是自己认定的事情,决不可优柔寡断。这个小男孩长大后成就了一番事业。

 
                                           二十三.  互逆的格言
        中国有很多道德格言,人们习惯于用这些道德格言来规范约束自己。可假如我们留意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有一些格言是互逆的。这里且举两例。
        第一个是关于人生的。有句谚语:半桶水晃荡晃荡,满桶水稳稳当当。这是说人应该求“满”。可又有一个来自老夫子的故事,说的是孔子一天带着学生来周公庙参观,一位学生指着一个倾斜的圆形木器,问那是什么。守庙的说:“那是宥器,是灌溉用的吸水陶器,拴绳的罐耳在下边,用绳悬挂,罐身倾斜,打水很方便,后来成了明君的劝戒器。”孔子看着弟子们疑惑的眼神,解释道:“我听说宥器这种东西,空虚时倾斜,半实半虚时中正不斜,如果一满就会翻倒。”守庙人打来水一试验,果然如此,孔子叹道:“中则正,满则覆。”这意思是指人永远不要求“满”。
         第二个是关于政治的。第一句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可又有这么一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其实这两组格言各自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有上进心,只要如此,他或她都可能求“满”。但当到了一定“满”之后,我们把它当作终点并以此自矜自夸自傲,这“满”很可能蜕变成对自己的“颠覆”。这样一来,前面两句是不是串联到了一起。对后面两句,我们是必须对人信任,在这个基础上,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选其贤者而用之,并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这不,这两句又组织到一块了。可现实中,谁又把这些相对立的同样是正面的道德格言给统一到一起呢?

 
                                      二十四.    麦穗和挫折
         过去上帝还住在地球上的时候,有一天,一个农夫找到上帝,对他说:“我的神啊,也许是你创造了世界,但是你毕竟不是农夫,我得教你点东西。”
          上帝借着胡子的遮掩,偷偷笑了,对他说:“那你就告诉我吧。”
        “给我一年时间,在这一年里,按照我所说的去做。我会让你看见,世界上再不会有贫穷和饥饿。”
           在这一年里,上帝满足了农夫所有的要求。没有狂风暴雨,没有电闪雷鸣,没有任何对庄稼有危险的自然灾害发生。当农夫觉得该出太阳了,就会阳光普照;要是觉得该下点雨了,就会有雨滴落下,而且想让雨停雨就停。环境真是太好了,小麦的长势特别喜人。
一年的时间到了,农夫看到麦子长得那么好,就对上帝说:“你瞧,要是再这么过十年,就会有足够的粮食来养活所有的人。人们就算不干活也不会饿死了!”
          然而,等人们收割的时候,却发现麦穗里什么都没有,空空如也。这些长得那么好的麦子,竟然什么都没结出来。
          农夫惊讶极了,又跑到上帝那儿去了:“上帝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那是因为小麦都过得太舒服了,没有任何打击是不行的。这一年里,它们没经过风吹雨打,也没受到过烈日煎熬。你帮它们避免了一切可能伤害它们的东西。没错,它们长得又高又好,但是你也看见了,麦穗里什么都结不出来。还是时不时需要些挫折的,就像白昼之间总有黑夜,风雨雷电都是必需的,正是这些锻炼了小麦。”

 
                                             二十五. 真理需要坚持
         一天,在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
          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面前走过,并叮嘱道:“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
           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了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人全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走到这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吗?”那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许多时候,我们已经接近了真理,但因为缺少自信,而离开了真理。柏拉图坚持真理的勇气就源于对事实的坚定信念。通往真理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要想不被假象所迷惑,关键就看我们能否对真理坚持到底。

                                               二十六.       足迹
           一天晚上,一个人做了个梦,他梦见他一直与神同行。他注意到有些地方有两行足迹在身后——一行属于他,另一行属于神。而有一些地方只有一行足迹,这些地方刚好都是他人生最低潮、最悲观的阶段。他感觉被神欺骗了。
            他问神:“神,你曾说一旦我决定跟随你,你就会一路陪着我走下去。但是,我注意到在我人生最糟糕的时候,却只有我的一行足迹。到底是因为什么?在我最需要的时候,你却离开了我?”
            神回答:“可爱的孩子,我爱你,而且永远不会离开你。是的,在你经历考验和挫折的时候,只有一行足迹,但那是我背着你留下的。”
            那人仔细查看了一番地上的脚印,突然说:“那是我自己的脚印呀!”
            神笑了:“现在你知道了,既然你在最低潮、最悲观的阶段,都能够背负我走过去,那你现在还需要我吗?”
                                              二十七     被斥责的勤奋
          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者卢瑟福对思考极为推崇。一天深夜,他偶尔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实验,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
          勤奋的学生本以为能够得到导师的一番夸奖,没想到卢瑟福居然大为光火,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
勤奋的学生遭到斥责,看似委屈,实际上大师是在传遍真经啊。很多时候人们宁可让岁月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碌中,却极不情愿拿出时间进行思考,以至于思维在低水平的层次上徘徊,最终一无所获。
          如果说智慧是创造的源泉,那思考便是智慧的起点。


 
后  语:              名人,在光环和荣耀的背后,他们要经受住多少意想不到的挫折与坎坷,要付出多少努力和汗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