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采用《“系列提问三段式”教学法》实施教学时: 第一步就是教师本身要通过研究教材、分析学生设计出“系列提问”,这是教师课外的活动; 第二步便是通过布置“系列提问”去组织学生课堂之外的课前预习活动; 第三步才在前两步的基础上进入“系列提问”的课堂实施即“三段式”过程,也即是组织师生在课堂之内的双边活动。 二、组织实施 组织课堂教学,不仅表现为组织好课堂的秩序,更表现为组织好整个课堂教学的活动程序,即组织好整个课堂活动。如:按教材内容的授课程序,哪一步需要学生的活动,哪一步需要教师的活动,这些活动如何按授课内容要求去组织,如何衔接和过渡,并最终构成相互配合的有机活动整体。 《“系列提问三段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就是这样。“系列提问”的实施方式就是“三段式”,即问、答、讲的过程:第一阶段是教师设问(引导);在教师引导下进入第二阶段,即学生思考回答(吸收知识的学习过程);再借用学生的回答进入第三阶段,即教师归纳(靠住教材内容导出新知识或出示板书)。这样,每一个循环中教师通过自然衔接和合理过渡完成了师生的配合活动,并通过教师的“导”、学生的“学”完成了授课内容。 同时,上一循环的终点(归纳),又可能是下一循环的起点(提问)。如此通过若干循环来实施“系列提问”从而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这一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组织教学,都是在教师边“导”边“演”的过程中组织实施的。 整个课堂活动,不仅是在一定的教法下从事,并且还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展开。比如,按授课内容,对板书、挂图、幻灯、仪器等教学手段及相应的提问、讨论、操作、演练等课堂活动如何从容不迫、自然合理地组织实施,都将直接影响到任何一种教法的课堂效果。可见,“施导”教学正是组织教学的内涵所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过程也正是教师的“施导”过程,它是教师“导学”的基本形式。简言之,“施导”教学即是组织实施。 三、组织素质 要成功地组织教学必须掌握编导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素质,并能综合性、创造性地发挥和表现。 (一)驾驭课堂 教师要从容自如地组织教学,首先应具备驾驭课堂的素质,即驾驭学生、驾驭教材、驾驭整个课堂活动。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拿得起放得下,能放能收、收放自如:放则能把学生的活动组织起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使学生的活动置于教师的监导之下,使其活而不乱;收则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把学生的活动成果也集中上来。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集中有散、散中有集、活而不乱、景然有序。课堂教学的一张一弛,全取决于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各种新的教学法的组织实施,更不可缺少这种能力素质。 (二)表演技能 “教态”是一个教师内在气质的外在表现。从静态上看,教师应着装整洁,显示其庄重自然的仪表;从动态上看,则突出地表现在教师对语言表达、举止神态的综合运用上。在课堂上,教师以责备的神态、提醒的目光凝视一个正在违纪的学生,即使是静止瞬间,也往往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在举止神态上适时表现出庄重、严肃或自然、放松的变化,则可能对课堂活动产生收放自如的效应;教师在语言表达上能适应课堂活动的需要而变换采用讲授、讲解、朗诵、对话等不同语音并辅之以姿势神态的配合,则会促使课堂上各种活动方式的顺利变换、自然衔接,并彰显各种活动的特色,产生相应的课堂效果。 一个教师要从容地组织课堂的各种教学活动,不能不具备运用自如的表演技能。教师以丰富的内涵外化为多姿多彩的表演技能,才可成功地组织教学。当然,这里不是教师的个人表演,而是突出地表现在组织才能上。 (三)驾驭教材 教材内容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依据。无论实施何种教法,采用何种教学手段,开展什么样的教学活动,都将服务于教学目标、适应于教学内容特色及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切教学活动,无论是教师的“导”还是学生的“学”,都将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双基教学仍然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任务。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要成功地组织教学,取得教学效果,必须具有驾驭教材的素质。 另外,课堂活动的形式多样且多变,特别是学生思想活跃程度不一,各种意外情况随时可现,如果教师不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就不能把活跃的课堂活动把握在设计的轨道上展开。而这种应变能力虽然与一个人的敏捷思维相关,但最根本的是来源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对内容精髓的把握及运用上。比如,在实施“系列提问”的“三段式”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即能这样发问又能变换角度那样发问,才可使学生选择易于接受的角度去回答,达到问、答这两个阶段的顺利实施;而教师的归纳更是这样,对于学生回答的边缘内容,教师如何通过归纳使其自然合理地归入新课内容,如何以其所归纳的内容为铺垫实现“上一循环”向“下一循环”的过渡等等。这都直接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驾驭程度。教师对教材越是胸有成竹,对课堂活动的组织就越会从容不迫。可见,组织教学的必备素质之一就是驾驭教材的能力。 (四)指导操作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其课堂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在活动,并不意味教师无事可做,学生的活动也不是无组织的自由活动,而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之下进行的。教师除了分组、布置活动内容之外,还要走到学生中间因材施教、实施指导点拨,这本身就是组织教学的过程。 首先要求教师本身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无论做实验还是搞操作,教师首先要做熟练的示范,并且教师自身要操作得法,以防指导操作不得要领。演练、实验、操作是在理论指导下实施的,也就是运用理论知识于实践的过程。无论什么学科、什么专业都是如此。教师能在组织教学时针对学生的演练和操作、面对个体学生及时指导点拨,才能保证学生正确运用和进一步巩固学过的理论知识,并从中把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的动手操作能力。总之,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不可分,学生与教师的其他理论学习活动与实践、操作、演练等实践活动不可分。教师如果不具备指导操作的素质,并成功地组织这些实践活动,就会失去这些活动与其他课堂活动的配合、衔接。这样,整个课堂活动的组织也一定是失败的。特别是职教办学的特色决定了指导操作是教师组织教学必备的素质。 四、组织方法 (一)语言表达方式转换法 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形式。教师组织教学的意向首先通过语言方式表达。课堂活动形式的“多样、多变”决定了教师也要相应采用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并适时转换。比如,教师归纳学生回答的内容或传授新知识可用讲授法;教师利用挂图、幻灯、仪器等教学手段可用讲解法;教师提示提问、组织讨论或实验操作指导可用谈话法;教师给学生读课文可用朗读法等等。总之,各种语表达方式的语调韵味各不相同,适时转换可创造各种课堂活动的不同情境,即组织“什么活动”向“什么活动”,从而利用各种活动的特点和优势实现教学目标。这一方法在教师组织教学的实践中,往往因素质的差异在部分教师身上自然地表现出来,并没有作为组织教学的方法艺术而被有意识地普遍关注。 (二)语言、姿势和神态交融法 学生作为教师组织教学的对象,不仅有思维,而且富有情感。因此,对教师举止神态的变化尤其敏感。教师要成功地组织教学,必须强化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为此,单纯的语言表达方式转换是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教师应该根据对教材内容特色的理解和对各种课堂活动特点的体会,有意识地以姿势助说话并辅之以神态的变化,实现语言、姿势和神态的自然融合。才可把学生的整个意境带入各种活动之中,并自然地实现各种活动的衔接、转换和展开。 (三)分组活动帮带法 (四)教材内容情境的模拟创设法 有些教材内容往往处于特定的情境之下,只有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才可深入体会和理解教材内容,进而增强应用能力。为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创设模拟情境,使学生步入情境之中亲自体会教材内容。比如,语文课讲到《药》这篇课文。课文有两条线索贯穿始终。其中之一便是通过课文中对不同人物细微语言和动作的描述隐示出这些人物的身份及独特的性格。对此,在教师与学生经过共同分析的基础上,让那些对课文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有较深理解的同学分别扮演不同人物,分别“示演”课文中各种人物的语言动作。于是,在课堂上再现了课文中的情境,通过各种人物之间在语言、动作上的交相辉映,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理解和自我体验,从而为学生在深一层次上揭示课文的另一线索打下了基础。这种方法,不仅在课堂上将学生的活动组织的有声有色,而且使课堂活动的组织更规范、更贴近教材的内容特色。 (五)“系列提问三段式”教学法 第一步:教师备课,设计“系列提问”。即根据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出有连贯性、循序渐进的一系列问题(教师备课、设计教案的活动)。 第二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外自学。即按教师布置的复习、预习题(系列提问)复习旧课、预习新课(学生课外的自学活动)。 第三步:“系列提问”的课堂实施。即“三段式”——教师设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这是师生在课堂内的共同活动。上一“三段式”的终点(归纳)往往是下一“三段式”的起点(提问)。经过若干次自然过渡的循环,使师生的共同活动渐次深入,最终通过“系列提问”的实施完成整个课堂教学。 究竟如何组织教学,这是一个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问题。一方面,应该从内涵上深入探索,因为组织教学的方法研究就其实质也是一种教法研究和学法研究;另一方面,又要从组织教学的形式、方式入手来研究如何取得最佳效果,这就是组织教学的方法研究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