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哈巴村晨景(图文)
白哈巴村以图瓦人为主,位于阿尔泰山山脉的山谷平地上,与哈萨克斯坦的大山遥遥相望,阿尔泰山上密密麻麻的金黄金黄的松树林一直延伸到白哈巴村里,村民住的木屋和圈养牲畜的栅栏错落有致地散布在松林和桦林之中,安宁、祥和。 一条200多公里的沥青路,从新疆布尔津县城经喀纳斯湖通往白哈巴村。这个村位于阿尔泰山的深山峡谷之中,四周森林密布,与哈萨克斯坦国只是一沟相隔,被称为“西北第一村”。 ![]() 从喀纳斯湖到白哈巴村弯弯曲曲的公路上,转场的牛羊成群结队,牛羊过后,沿途的清洁工们及时清扫粪便,40多公里的山路干干净净。村背后的山顶上白雪皑皑,山腰中层林葱葱,山脚下绿草茵茵,构成了一幅天然美景。公路旁的草原上,搭建了一排毡房、蒙古包,有卖烤羊肉串的,有卖抓饭、拉条子的,有卖食品杂货的。旅游的人大多都要在这里停车歇息,骑马、游玩、拍照。村口金色的白桦林中,顺着山势一字形排列着几十辆装饰得像花轿一样的“马的”,这是专门为游客准备的。公路从村中间通过,自然形成了一条街道。有不少商贩在道边摆摊设点做起了买卖。公路两旁的木屋上挂了不少商店、饭馆、旅社、度假村等牌子。村子周围的山中、林中、河谷中到处都是三三两两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家和旅游者。他们说这里的风光可与欧洲媲美,在中国独具特色,感叹白哈巴村就是人间仙境。 ![]() 这个村离乡政府40公里,离县城120公里,聚居着140多户、800多人,除了学校的老师外,其他人都是牧民。以前这个村人口并不多,都是蒙古族的图瓦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边境的安全,政府决定从山下其他人民公社搬迁了一批哈萨克族农牧民到白哈巴村定居。崇山峻岭的隔绝,这里的牧民生活很穷苦。这里冬季漫长,每年寒冷期有7个月左右。过去不通公路,人畜过冬的物资都要在大雪封山之前运到村里。遇到特大雪灾很难救助,出现过不少冻死牲畜和伤人事件。即使遇上好年景,因交通不便,肥壮的牛羊也卖不上个好价钱。
我们在途中见到穿着统一服装打扫公路的清洁工都是交通厅机关服务中心聘用的白哈巴村的牧民,每人每月工资800元。张天海帮助村里组建了“白哈巴村民族文化旅游公司”,参与这条线路的联合经营体。这个公司有10个管理人员,每人每月工资也是800元。村头的“马的”共有86辆,都是各家各户出的,统一经营管理。游客到了白哈巴村,下了汽车坐“马的”,钱从“一票通”中结算。赶“马的”的布尔吉高兴地告诉大家,他的“马的”不到3个月已挣了5000多元。白哈巴村民族文化旅游公司经理巴哈提介绍说,除了个人收入外,公司2006年收入20多万元。以前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交谈中牧民们都伸出大拇指说张天海是个好巴郎子。 ![]() 巴哈提家就是1964年从团结公社搬到白哈巴村的,他现在管理公司的公事,妻子料理自家的旅社和餐馆。他家旅社一次可以接待25个人,每人每晚30元,餐馆一次可以接待40人,请了一个厨师和服务员做帮工,月工资平均900元。我们在他家碰上了9个从广州来的学生,他们对吃住都很满意。巴哈提家还有马牛羊,交给别人统一代为牧养。巴哈提算得上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全家4口人,年收入近两万元。 ![]() 白哈巴村党支部书记赛别克告诉我们,现在村里从事经营的有140多人,还有许多从阿勒泰市、哈巴河县、布尔津县来开饭馆、旅社、商店的人。村里今年首次有几十万元的积累,除了给20多户贫困家庭补助外,其余的都将用于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白哈巴村的游客会越来越多,白哈巴村的牧民会越来越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