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养正堂认为整体论是中医养生的基础。本草养正堂比喻人体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可惜的是现在科学把它肢解了;本草养正堂发现与现代科学不同的是,中医自古以来坚持整体论。《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各部——外而四肢百骸,内而五脏六腑,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以脏腑为核心,经络气血相联系的统一有机整体。本草养正堂指出《黄帝内经》还详细描述了五脏之间的联系,提出了脏与脏之间相生相克的理论——依照五行学说,将五脏分属于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胃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肾水生肝木。相克为,肝木克脾土;脾土克肾水;肾水克心火;心火克肺金;肺金克肝木。由于五脏间的相生,所以五脏的生气才会生生不已,又由于五脏间的互相克制,所以又不会生而无制,从而保持五脏间的平衡。 本草养正堂认为正是由于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所以中医治病不针对病,高明的中医擅长把握全局调整身体五脏平衡。一旦身心平衡,疾病可不治而愈。可惜的是一般中医师的眼光仅在治病,就事论事已无真正中医的本色。往往解决了局部又打破了整体平衡。所以经常有人抱怨喝了几年中药汤却不见效果。为了便于读者朋友对人体这一有机整体有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本草养正堂将人体这一整体的核心——脏腑中五脏之间的临床关系简述如下: 本草养正堂简述心与肺的关系:心肺共处于上焦,为娇脏,极易受损。心主血,肺主气,心肺相佐,共司人体的血液循环。心气足则肺气充沛,肺气充沛则而循环正常。反之肺气不足就影响血液循环,心功能不好影响呼吸。人病危的时候往往是心肺衰竭。 本草养正堂简述心与肾的关系:心居上焦属火,肾居下焦属水,在正常情况下,两者互相联系,保持协调,即“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如果这种正常关系被破坏,就会出现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心肾不交”症状。 本草养正堂简述心与肝的关系:心主一身之血脉,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两者关系密切。若心血不足,以致血亏肝虚,出现“血不养筋”, 可见筋骨酸痛、拘挛、抽搐等症。 本草养正堂简述心与脾的关系:脾的运化需要心血的滋养与心阳的推动,而心的功能也需要脾输布水谷精微滋养。其次,心主血液的运行,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故心脾的关系密切。临床常见有“心脾两虚”, 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面色萎黄、食减、便溏等症。 本草养正堂简述肝与肺的关系:正常情况下,肺金克肝木,但在病理情况下,则往往肝反克肺。例如:肺气本虚,不能制肝,因而肝气上逆,则肺气肃降受阻,而见胸隔胀满不适。又如:肝火过盛则灼肺,出现易怒、胸肋痛、干咳、或咳嗽、咳痰而等所谓“木火刑金”的症候。 本草养正堂简述肝与肾的关系:肝肾关系密切,中医有“肝肾同源”之说。肝依赖肾水滋养,肾水不足,则肝阴不足,阴虚不能敛阳,就会肝阳上亢,出现头晕头痛、血压高症。 脾与肺的关系:肺依赖脾运化水谷精微进行滋养。临床上对肺气虚的病,有时用补脾益肺的方法治疗。 本草养正堂简述肺与肾的关系:肺主气,肾主纳气,肾可助肺气之肃降。若肾虚不能纳气,则见喘促。临床上由肾虚而致的哮喘,需从补肾进行调养。 本草养正堂上述所讲的五脏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这一特点,也体现了中医文化整体观的思维特点。几千年来的医学实践证明,《黄帝内经》对人体的这一认识才真正符合人体的真实情况,是正确而科学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