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费维权成本亟待降低

 三组 2012-03-28
消费维权成本亟待降低
2012年3月20日 11:17   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体】  

孙瑞灼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12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消费者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维权比较困难,维权成本高,有的时候‘追回一只鸡,得杀掉一头牛’。”他呼吁,社会各界充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全面建设消费友好型社会,增强消费信心。
  
  来自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各级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达60.7万件。面对如此常见的侵权现象,消费者该如何应对?一项调查的结果显示,有63.82%的受访者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默默忍受”,近七成受访者认为维权成本太高。消费维权何时才能走出“追回一只鸡,得杀掉一头牛”的困境?
  
  维权成本多高,就有多少人选择沉默!我们每个人都是消费者,能理解消费者的苦衷。消费者不是不想维权,而是迫于无奈。有一个真实的案例:蒋先生受骗购买9元的洁面乳后,打了3个多月的官司,为18元赔偿付出了3000多元交通费和误工费等,最终也未得到法院的支持。试问,类似这样,为了一件价值很小的商品,数十次往返于商家、质量鉴定等部门之间,这样的维权你愿意吗?为了维权,让你先垫付数千元的质量鉴定费,这样的维权你犹豫吗?而且,在维权过程中消费者还面临着取证难、投诉难、查处难、诉讼难、赔偿难等诸多问题。许多消费者在消费遇到损失时,首先会考虑维权的成本是不是会超过收益,可以说,维权成本过高,已经成为消费者“不能承受之重”,也成为造假、售假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给广大消费者创造一个公平、和谐的消费环境,不仅事关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更事关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在我看来,降低消费维权成本需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必须切实减轻消费者维权的成本负担。“谁主张,谁举证”,这对消费者来说,实在太难了。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坚持便民、利民、公益、服务的立场,尽量降低甚至免除消费者维权所需的鉴定费用,或者规定由商家承担相关鉴定费用;另一方面,要尽量缩短消费维权的流程,简化程序,降低消费者维权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其次,必须切实提高消费侵权的赔偿额度。目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行的是双倍赔偿原则,这显然远远不够,容易导致消费者维权成本高、商家违法成本低。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目前,中国消费者维权获胜后,每案得到的赔偿金平均为700多元人民币,而在美国,消费者平均每案获赔35万美元,是中国每案赔偿额的3000多倍,“尽管国情不同,但中国赔偿额度明显偏低”。因此,有必要借鉴《食品安全法》“损一赔十”的做法,一方面使造假者得到足够的教训,不敢轻易造假;另一方面使消费者能获得高于所付出的维权成本的赔偿,提高消费者维权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于洁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