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养生格言(2)

 梦兰阁 2012-03-28

2009-03-30 21:46:58

归档在 健康 | 浏览 1314 次 | 评论 0 条

【原文】
若能摄生者,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何名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屏虚妄,六曰除沮妒。六者若存,则养生之道徒设耳。

【译文】
如果要养生,当先除去六害,然后才能延缓衰老。什么叫六害?一是淡薄名利,二是禁绝歌舞女色,三是看轻货物钱财,四是节制饮食口味,五是除却痴心妄想,六是戒除败坏、妒忌他人。这六点如果存在,那么养生之道只是虚设而已。


【原文】
一切病在于心;心神安宁,病从何生?

【译文】
一切疾病都发生于心理;心理安宁,疾病从哪里发生呢?


【原文】
人身以心为主,心忿则热,心劳则汗,心恐则憟,心惊则颤,心忧则癖。

【译文】
人身以心理为主宰。心理上一忿怒,就会发热;心理上一疲劳,就会出汗;心理上一恐惧,就会瑟缩;心理上一惊吓,就会颤抖;心理上一忧虑,就会形成反常而固执的性格。


【原文】
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灵气。

【译文】
不为名利所诱惑,不因见祸害而恐惧,秉性仁爱、宽厚而舒畅,知足常乐,这即是具有灵性养生的气质。


【原文】
知大备者,无求、无失、无弃,不以为物易已也。

【译文】
心理精神完备无缺的崇高境界是,不贪求名利、不患得患失、不放弃原则,不因外物而影响正直的人品。


【原文】
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夫人之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厚。

【译文】
过多的嗜好和欲望可使人心气浮荡不安宁,过多的喜爱和憎恶可使人精气劳损。不少人之所以不能活到其应有的年岁,其主要原因是其营求太过之故。

【原文】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译文】
如想要身健长寿,必先养心静正其心,如想要养心,则必须先意念欲望恬淡寡欲而少思。


【原文】
清心释累,绝虚忘情,少思寡欲,见素抱朴,学道之工夫也。心清累释,足以尽瑕,绝虑忘情,足以静世;思欲俱泯,足以造道,素朴纯一,足以知天下安乐之法。

【译文】
澄清心灵解除思想负担,杜绝忧虑不动感情,少思寡欲,朴实无华,这是学习道的功课。心清纯去除负担,完全可以克服缺点;绝虑忘情,可以安静处世;忧虑欲望都泯灭了,足以成就道业;朴实纯真,完全可以知晓世上的平安快乐之法。


【原文】
知足不贪,安贫乐道,力行趣善,不失其常,举动适时,自得其所者,所适皆安,可以长久。

【译文】
知道满足、不贪名利,安于贫困乐于养生,努力追求人格的完善,不违背作人的准则,言行举止均适守时宜而心安理得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因而使自己的生活环境安适。这样常可健康长寿。


【原文】
心主血,养血莫先于养。心之不养,而多郁多思,多疑多虑,即日饵良药,亦何益之有。

【译文】
心主使血脉,养血莫过于先养心。如果心得不到保养,而是多愁多思,多疑多虑,那么即使每天吃最好的药,又有什么用呢。


【原文】
未来之事莫预虑,既去之事莫留念,见在之事,据理应之,而不以利害惕心,得失撄念。如此,则神常觉清净,事常觉简少。

【译文】
未来的事不要预先忧虑,已经过去的事不要留恋,眼前的事,按照常理对付,不要因利害而使心忧虑,也不要为得失烦心。如此则神常觉清净而事情也会变得简单。


【原文】
养生以养心为主,故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

【译文】
养生应当以养心为主,因为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