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各民族简介——仡佬族

 清南文兵 2012-03-28

中华各民族简介——仡佬族

仡佬族概况

 

 

历史: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仡佬 ” 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人口:仡佬族约有人口43.8万。

分布: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经济: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类型。

 

仡佬族风俗

  图腾:

 
 

  信仰:仡佬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仡佬族认为万物有灵,供奉“牛王”、“神树”、“山神”、“灶王”等。除每年逢节要祭祀外,在天灾、病痛时,还有烧香、烧纸钱敬供。祈求消灾除病,丰收平安。仡佬族还受佛教、道教影响,兼收并蓄,各种宗教互相渗透混杂。

礼仪:诞生礼:仡佬族非常重视婴儿的出生。婴儿出生后,其父亲马上向外祖母家报喜。外祖母带上将早已准备好的婴儿衣物及肉、蛋、面、油到女婿家,并确定“月米酒”的日期。即庆贺婴儿满月的酒宴。满月酒宴一般由外祖母家出面,邀请亲友、族人、朋友,前来喝满月酒,庆祝家中又添新成员。找“保爷”:即为小孩找一个“保护”人。主要目的是为了孩子体弱“命薄”,需要借助别人的力量来保护,才能驱邪避鬼。

禁忌:农历正月初一到初五,忌扫地、挑水,忌向门外倒污水,忌烹饪生食物,不骑马,不犁田,男人不事农,女不动针线。忌妇女上栏棚睡觉;两个男人谈话时,忌妇女从中间走过;忌妇女犁田;三月三全寨祭神树日,禁忌女出门,亦不准洗衣晒衣,恐冒犯了神灵。在农历正月过年的头几天,妇女不得步出家门。个别地区,父母弥留之际,不许女儿靠近。

婚俗:仡佬族姑娘出嫁前三五天便开始“哭嫁”。娶亲时新郎不亲迎,而是于婚期前一日派轿夫天黑时到女家。进门前,女方有专人主持“栏门礼”,要行敬酒、铺毡、恭候等礼数,每道程序都有传统的对答礼词,必须说唱得合乎规矩,否则要遭轰笑。姑娘出嫁时先将花轿抬进堂屋,由新娘的兄长或叔叔将新娘“拉出”里屋,给祖宗父母磕头,尔后“强抱”入轿中,表示对娘家恋恋不舍。娘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给男方轿夫。轿前有两人持大刀开路,花轿周围有彩旗和蓝伞簇拥,途中鸣号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热闹。到新郎家拜堂后,新娘要重新梳妆打扮,然后到寨中宽敞处让大家欣赏、逗笑,以便和乡亲们建立友好感情。

食俗:仡佬族习惯日食三餐,早餐稀饭或酸汤烫饭,中餐和晚餐多为大米干饭或玉米干饭。糯米食品,是仡佬族最喜食用的食品之一。仡佬族大都喜欢把鲜菜做成酸菜和腌菜再吃。    肉类主要有猪肉、羊肉和牛肉、马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风味菜肴是用猪骨头。仡佬族很喜欢吃辣食,吃法很多,如将嫩辣椒放在干锅内爆成半熟,然后用油炒糊。仡佬族善酿酒,以“爬坡酒”最富特色,酒用玉米、高粱、毛稗、稻谷等酿制而成,常用作礼品赠送亲友。

丧俗:仡佬族的丧葬仪式纷繁复杂,一般有为死者洗身、换衣、装殓、开路、绕棺、择地、安葬等仪式。古代的仡佬族葬式独特,实行崖穴葬与石棺葬。崖穴葬有自然穴洞和人工凿穴两种。人工穴分崖上凿穴、石板镶穴、石灰竹竿拱穴、土砖拱穴数种。

 

仡佬族文化

 
 

语言: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未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语。

文学:中国仡佬族的文学,以传统的民间口头文学为主。在仡佬族中间,至今流传有许多神话、传说、故事和民歌。有关天地形成、日月运行、万物存在和人类起源等内容的神话,仡佬族的创世古歌《十二段经文》,也包含着许多有关天地开辟和民族早期生活的生动描述。仡佬族的民间传说,包括"族源传说""人物传说""风物传说"等多种。在民间故事中,反映社会矛盾和斗争生活的作品很多,如《龙女和老哥》等。

名人:聂树楷:贵州务川县人。在贵阳与他人倡导组织“贵州不缠足会”,从事早期妇女解放运动。1913年担任兴义县知府时被举为贵州全省清廉六官吏之一。1920年他不愿卷入政治旋涡,辞职返乡,一心著书立说。

居住:仡佬族民间建筑。住房一般分作三间,中间为堂屋,不住人。也有分作两间者,一间作卧室,一间作厨房。以前的建筑形式有土筑房、篾编房和石砌房、小树条编织成的篱笆房、用枝枝作架盖以茅草的塌塌房和四脚棚。塌塌房檐下有矮小墙壁,四脚棚一般成三角形,屋檐触地。还有一种穿斗房(也称“高架房”),用大木柱和厚木板建成,以瓦片或薄石板盖顶。

舞蹈:仡佬族有著名的《酒礼舞》,是在传统婚礼时跳的一种舞蹈。领舞者执手帕领众人在屋前场地上围成圈,沿逆时针方向边唱边跳。一领众合,气氛热烈。舞蹈动作简朴。特点是顺手顺脚,屈膝向右顶腾。步伐为起伏的横垫步,有时向前走跳。仡佬族群众性的娱乐舞蹈有龙舞、狮舞等。当代的一些舞蹈工作者也根据仡佬族的传统舞蹈编演了一些舞蹈,丰富了仡佬族舞蹈艺术。 

民歌:仡佬族的民歌,分为"苦歌""情歌""劳动歌""仪礼歌"等部分,《清明菜》、《九妹和绕琬》、《薅草歌》等是代表性的作品。

民乐:仡佬族常用的乐器有铜鼓、唢呐、二胡、萧、锣、笛、芦笙等。其中仡佬族传统乐器是泡木筒和铜鼓。泡木筒,是簧震类气鸣乐器,它是用泡木桐树干掏空木芯而制成。铜鼓在仡佬族历史上曾即是乐器又是礼器。后因社会动荡变迁,仡佬族的铜鼓逐渐流失,仅有一些有关铜鼓的残俗和传说留存民间。

 

仡佬族服装

 
 
 
 
 

服装:仡佬族妇女上衣仅及腰,袖背上绣鳞状花纹。下穿无褶长裙,裙子分为三段。中段用羊毛织成,染成红色,上下两段多用麻织,一般有青、白色条纹。外罩青色无袖长袍,长袍前短后长,均绣有花纹,穿时从头上套下。脚穿钩尖鞋。男子穿对襟衣,男女均以长帕包头。

 

仡佬族娱乐

 
 

节庆:春节是仡佬族最大的节日。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用一升或几升糯米打成一个大的粑粑,放在簸箕或方木盘内,供奉祖先,三天之后才可食用。在端阳节、重阳节及其他所有节日,都要宴请宾客,均要做粑粑。民间广为流传着“端阳打粑送亲家,重阳打粑封龙口,谷熟打粑献新人”。

牛王节是仡佬族民间特有的节日,在农历十月初一。每到这一天,当地的仡佬族杀鸡、备酒、敬奉牛王菩萨,祈愿牛王保佑耕牛体魄健壮,凡养牛户届时都要让耕牛休息,用最好的饲料喂牛,还要用上等糯米打两个粑粑分别挂在牛的两只角上,把牛牵到水边,让牛“照镜子”,使它兴高采烈,然后取下粑粑喂牛。

游戏:仡佬族民间较普遍的体育游戏有打篾鸡蛋、打花龙、打鸡毛球、赛马、跳筋舞、磨猫等。打篾鸡蛋,是用楠竹或金竹细篾编织成一个鸭蛋大的球,球内塞满稻草或碎布旧棉做成,在平坦地上划出分界线,参赛两队各自进入自己的半场。比赛开始,甲方用手把“蛋”拍击到乙方场地,乙方再打过来,或用脚踢过来。蛋被打出界外,或没有接住,或触到了手足之外的身体部位,对方便可得分,以得分多少计胜负。  

“花龙”是在蔑编的球中装了些铜钱和碎磁片,拍打或投掷时能发出悦耳的声音。比赛时不分队,先由一人抛掷“花龙”,参赛者去抢接,接到手后再抛,并喊叫自己要抛“花龙”了,谁接抛的次数多,谁就是优胜者。因为争抢激烈,又没有固定的场地范围和比赛时间,所以很热闹,也很容易看出谁最机敏,最有耐力。  

广西隆林地区的仡佬族在老人大病初愈后,跳牛筋舞庆祝,祈望老人健康长寿。主跳者是老人的大女婿或大侄女婿,陪跳者是女性亲属。主跳者背一个竹编蒸笼,笼中放只空碗,手执一条30多公分长的熟牛筋。陪跳者手拿一根筷子,设法相机敲响笼中的碗,敲响一次,主跳喝一杯酒,陪跳者的筷子若被牛筋挡住落地,陪跳者也要被罚饮酒一杯。舞毕,将数斤鲜牛肉和牛筋献给老人,祝福他身体强健,生命顽强,犹如牛筋一样坚韧有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