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觉悟,佛家之语也。实由感而觉,由觉而悟。觉者,菩萨也;悟者,佛也。凡书画诗文之成大功者,必经此三境界。夫感者,师其物也;觉者,师其心也;悟者,师其性也。师物,即摹仿,摹仿前贤,摹仿自然,其善者曰: “ 能 ” ;极善者曰: “ 妙 ” 。师心者,即中得心源,先有所思,后以手状其思(以手写心),其佳者曰: “ 奇 ” 。师性者,则任性而发,不知然而然,随其意也,此化也,其绝者曰: “ 神 ” 、 “ 逸 ” 。越此三境,尔后成大家。
“ 八面受敌 ”
欲读之书,欲为之事,无穷尽也。人生有涯,学也无涯。若盲目读书,无的做事,或至死为书所困,何能突出?故不可凡书皆读,凡事皆做。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东坡云: “ 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 八面受敌 ” ,切不可八面出击。盖八面围困之敌必百倍于已,人之精力有限,八面出击必为敌所灭。须集中兵力,于一角一隙冲破,突出则生,不出则死。读书亦然。无穷之书,如八面受敌,若一一功之,即泛泛涉猎,亦至死不能毕,何能突出?《老子》云: “ 少则得,多则惑。 ” 须每次作一意求之, “ 人 ”“ 专 ” 则 “ 传 ” , “ 广 ”“ 发 ” 则 “ 废 ” 。 “ 人 ”“ 多 ” 则 “ 侈 ” , “ 侈 ” 者,浪费也。《韩非子 · 解老》云: “ 多费之谓侈。 ” 物侈尚可得,人侈不可再。学者不可不知。
吴、浙、蜀之地与人
吴地以苏州为重,重文轻武,故状元居全国之首。绍兴次之,蜀地又次之。然大才华之士,吴不如绍兴,绍兴不及蜀。韩愈《城南联句》有云: “ 蜀雄李杜拔 ” 。李白长于蜀,游于蜀。杜甫入蜀而后成诗圣。三苏皆蜀人。黄庭坚入蜀而后诗变,《苕溪渔隐丛话》云: “ 余读《豫章先生传赞》云: ‘ 山谷自黔州以后,句法尤高,笔势放纵,实天下之奇作。自宋兴以来,一人而已矣。 '” 陆游乃绍兴人,入蜀后, “ 细雨骑驴入剑门 ” ,而后方气势磅大。孙位入蜀而为一代画圣,边鸾、刁光胤入蜀而开花鸟画科,王诜入蜀而画变, “ 文彩风流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 ” , “ 郑虔三绝君有二,笔势挽回三百年 ” 。郭沫若蜀人,张大千蜀人,傅抱石入蜀而画雄 ┅┅ 皆天下士矣,盖江山之助也。绍兴山水之佳,故强于吴,然比之蜀地雄奇秀旷又甚微,地灵人杰,信不虚也。若状元之流,寻章摘句之徒耳,吴地宜之。
诗有三远
郭熙谓山水画有 “ 三远 ” ,诗亦然。李太白: “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 此高远也。杜子美: “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此深远也。陶渊明: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此平远也。高远之意突兀,深远之意重深,平无之意冲融。高远气势高阔,深远浑涵汪茫,平远平淡天真。少年多喜高远,中年多喜深远,老年多喜平远。心志异也。
诗与人
苏东坡诗云: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余曰: “ 此学士诗也。 ” 王安石诗云: “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余曰: “ 此宰相诗也。 ” 或曰: “ 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 ” 此非王霸者之诗乎?善哉,诗与人一也。心与手不可相欺乃如斯。
真隐者和使气者艺文必异
真隐士作画作书必清高淡逸,倪云林、弘仁是也。好酒使气者书画必狂放磅礴,不可一世,吴道子、徐渭是也。作诗文亦然。真隐者如陶渊明,诗文皆清高淡逸。好酒使气者如李白,诗文皆狂放磅礴。亦有真隐而好酒者,如陶源明也。真隐者心如死灰,酒不足以扰其心,故虽好酒不足以使气也。李太白未尝一日真隐也。然真使气而不好酒者,鲜也。盖人长久于世必伪诈,使气者性皆真, “ 醉之以酒而观其侧 ” 。借酒之力,去其伪诈,而存其真,是以故。
聊天避讳
聊天,与画家莫问画,与书家莫问书,与医家莫问医,与史家莫问史。何哉?盖专门家日夜从事之事,于聊天时复置之,已令人沉闷,倘问者浅薄,何不更使人厌烦,以至无聊者也。
知己
张潮《幽梦影》有云: “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之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 …… 一与之订,千秋不移。若松之于秦始,鹤之于卫懿,正所谓不可与作缘者也。 ” 查士标云: “ 此非松、鹤有求于秦始、卫懿,不幸为其所近,欲避之而不能耳。 ” 余曰:块然处之,宠辱不惊,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此士之行也。
“ 远有楼台只见灯 ”
荆公诗云: “ 远有楼台只见灯 ” 。余曰: “ 此盖为艺文作者道也。 ” 见灯而知有楼台,则何须历历俱足、外露巧密,乃至谨毛而失貌。此其一也。见灯而知乃楼台之地,则楼台之盛、之雅、之无限,尽可以想象,若全见楼台之形,则有限之形,不容想象也。大雾行船,方可思空中仙子来亲,若晴空万里,一目了然,则无可思。此其二也。见灯实则见光,光者,无常形,意到便成。若画楼台,界尺巧历,不胜其烦,尚使觅者不顾,是知写意胜于写形。此其三也。西洋画抽象,全无形象,吾国画抽象,抽其楼仍见其灯,是不可全抽象也。此中、西之别也。
法之意
作文如作画。白石之画,意高于法。宾虹之画,法高于意。 然则,意高者,必有法,无法则无可达其意。法高者,必生意,无意之法不可高。是以,法高与意高,各有偏至而已。昔人评郭沫若诗意高,闻一多诗法高。然则郭诗岂无法哉?闻诗岂无意哉? 画者学画,当以练法起,以练意达。练法以增其技巧,练意以达其性情。练法以至理解为后得,练意以至纯真为后得。作文类之。刘熙载论文曰: “ 盖法高于意则用法,意高于法则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 ” 乃至言也。
情与理
吾尝论傅抱石与潘天寿之画云: 抱石之画,以激情胜。天寿之画,以理性胜。激情以才为基,理性以学为基。才自内发,学以外成。然才高者不可无学,学多者不能无才,二者亦非绝燃不可接也。 治学与作文者如此,亦当有所悟焉。
题画
余尝画一雄鸡立树枝上,一洋人购之,复索余题,余略思,欣然命笔题曰: “ 桑叶三片待罗敷,雄鸡一只唤刘琨。 ” 斯人喜若狂,连呼 “OK”“ 。以为宝。后乃知,彼虽洋人,实为汉学专家也。
人无癖,不可与交
在昔张宗子云: “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 癖者,大抵爱一物而不能而不能自己;为得一物而至倾家荡产;为护一物,乃至投之以生命。爱物尚如此,况爱人乎?爱人尚如此,况爱国乎?待物尚如此,况待友乎?然其能如此者,皆因深情所至也。凡余之友,皆有癖,或书画癖,或古砚癖,或集邮癖,或藏书癖,或酒癖、茶癖、竹癖、花癖、山水癖,或陶瓷癖,或石癖,或玉癖。数年前,一友独癖紫砂壶,屡屡出示所藏壶,余始视之,不以为然;久之,则喜焉;今亦癖也。余友癖壶,则动手冶之,今已名动海内外,其壶又为好事者癖。余癖壶,则著之于书。愿览者亦癖之,则神与万物交,智与百工通,终生乐之,则亦乐之终生也。
藏与露
妓至,程明道相背而不视,程伊川直对而视之。初闻之,人皆褒明道之正经,而以伊川好色为不齿。其后有论曰:背妓而坐者,目中无妓,而心中有妓;对妓而坐者,目中有妓,而心中无妓。背者藏也,对者露也。藏者在于内,虽不露于外而内在思之不止,可谓丰富;露者在于外,外在简显而内在无物。伊川对妓而视,赏其色之美,神韵之佳,心中何暇多想也。故藏者持重,露者失态。然,藏者之过深,压抑太重,则损精神;露之过分,放纵无羁,则成轻薄。书画用笔同之。然今人多知藏锋不露,不知藏之过深,亦病也。盖压抑太过,则捐精神也。姜白石论用笔曰: “ 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 ” 真至语也。董其昌云: “ 画欲暗不欲明。 ” 亦此意, “ 暗 ” 者,藏也,非黑暗也; “ 明 ” 者,露也,陋者释为明亮,谬也。董又云: “ 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纸素,成板刻样。 ” 故后之师董者,用笔一味求暗,深忌 “ 棱痕 ” ,藏之过深,乃成馆阁体之软媚,既不持重,又无精神。学者若识白石之语,则何至有此弊也。
大商人、大文人
大商人必无商人气, 大文人必无文人气。 大英雄或有流氓气, ① 大流氓或有豪杰气。
老子云: “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 ” 苏轼云: “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 事之极者必向其反,物之极者必见其非,人亦然。 ① “ 或 ” 原稿作 “ 必 ” ,友人劝改之,云: “ 不必得罪天下英雄也。 ” 下句同之。
暂时相赏
见风吹波起,杨柳摇曳;见蝴蝶频扑,蜂儿恋花;见云起云消,雾来雾散;见朝霞夕晖,月白风清;见小草覆地,大树连荫;见台花盆竹,古陶旧瓷;听风声雨声,泉音瀑音;听雷鸣电击,水流浪滚;听钟声号声,笛鸣哨响;听鹂叫莺啼,鹊语雀喳 ……
会心处不必在远,目之所触,耳之所闻,无处不美,虽须臾变幻,过眼烟云,犹足娱人。老杜诗云: “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忘。 ” 一时之得,足以宜人,时时得之,即足娱终生。若求天长地久,则费尽心机,而无可得,所遇无故物,天地未尝一瞬不变,又何求乎人心、人事、人情乎?又何求乎世道、世风、世情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