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伯温和他的政治寓言《郁离子》

 木柳书屋 2012-03-29
 刘伯温和他的政治寓言《郁离子》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china.com.cn  时间: 2012-03-27 11:07  责任编辑: 任子鹏
 

在谈论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时候,刘基打了一个比方。元末明初的这位作者,把国家比作航船,对这艘在狂暴海面上航行的船失去舵手充满忧虑。而身处这艘船上的个体命运,用他的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一旦哪天情况有变,我将何去何从呢?”

这句话写于元朝末年,载入《郁离子》中。但这个比方并不因时间久远而显得过时。一个例证是,大约600年后,有人曾用一个相似的比喻谈论时事:“吾与足下,同舟人也。舟若靠岸,吾亦可登。”

同样,在《郁离子》中,有一个关于“猪”的故事,很难让人不联想到后世作家王小波的作品《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时隔一千多年的两名作者,谈论的都是猪的自由。王小波谈论的,是一只无法忍受束缚的猪逃离控制、追求自由生活的故事。刘基谈论的则是事情的另一面:若想不让猪反抗,必须迎合并满足猪追求自由的天性,而不能强迫、约束,以致使其感到窒息。

事实上,这难免让人好奇:是什么让我们从一个生活于多年前的古人那里,找到至今仍然闪光的精神资源?

最近出版的《刘伯温哲学寓言故事》,其实是《郁离子》的翻译、点评版。原先以各种比喻来讲述的道理,在此书中往往被一针见血地点明。这种点题式的评析,更是让我加重了这种讶异感:刘基所讲的道理,可以妥帖地用于谈论当今的话题。

刘基是谁?如今,人们更多用“刘伯温”这个名字称呼这个明朝开国名臣,并在种种宫廷剧里杜撰各种事迹。但在元朝覆灭前的动荡时刻,他更多时候是一个神童、进士、基层官员,以及饱览群书的知识分子。

他曾长时间担任“县丞”一职,相当于如今的县长秘书。尽管他一度饱受排挤,辞官退隐,从他留传后世的作品来看,他并未因此放弃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选择。

作为远离高层的一个江西小官员,他不因大环境的污秽而自甘堕落,反而追求能力所及的成就。同样,作为一个被官宦体系踢开的读书人,他并不自怨自艾,对社会报以冷淡。以《郁离子》为名结集的文章,大多写于这段时间,既有对君王品性的评点,有对吏治的提醒,又有对个人处世之道的谆谆劝谕。在社会纷乱之际,他保留着无限的忧心和关切,上至制度、律法,下至平民道德,无不进行勤奋而真诚的思考。

刘基以其职业经历和学识,对政治有若干洞见。在《郁离子》中,他以寓言的形式,谈论民心向背的原因,谈论治国、防贪、官员选拔等问题,既有对昏君和贪官的尖刻嘲讽,也有建设性的建议和劝诫,包括如何人尽其材,统治者如何通过减少税收、藏富于民以保护自己,以及君王如何施政会导致天下大乱等。

但这并不是他唯一关注之处。事实上,更多时候,刘基将目光投于个人的道德和日常生活。他的论述,既有人通过宽容可以得到的好处,也有人对金钱的态度,甚至包括对溜须拍马等小节的评判。

刘基对政治和治国大事的关注,以及他对个人生活的体恤,从来不是分开的。正如他用“航船”所打的比方一样,他也曾以大树为喻,树倒之后,人将无处乘凉。国家、社会的兴衰,将波及一切生存其中的个体;而个体的行止,则对国家和社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事实上,很多时候,你很难分清他是在谈论治国,还是在谈论个人的德行,因为在他看来,统治者的私德也就是治国大事,而能够将个人行为约束在正当范围内的方法,同样可以用来约束君王的行为。

进行这些思考的时候,刘基个人命运同样随着时代飘摇不定。他或是在官位上艰苦腾挪,或是在战乱中勉力支撑,又或是弃官隐居,难以施展抱负。但从他的作品中,人们很难感受到晦暗和消极。相反,他面对乱局,尽己所能,拒绝放弃自己坚持的那些信念。

大概正是这些东西,让刘基历时几百年仍不过时。他深知,个人无法远离时代的波澜,而任何人都可能为时代留下印记。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刘基在当时所作的选择,并不随着时代变换而失去价值。相反,在一切社会里,一个知识分子所作出的这种选择都是可贵而重要的。他通过挑刺来警示社会,他像一只看门狗一样预警社会的不良走向,他坚持个人在任何环境中都应自省和自爱,所有这些,都是他至今仍值得阅读、借鉴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