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MouseHappy 2012-03-29
 第四讲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古今汉语的句法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古汉语的句子类型就句子的语气和语调而言,也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古汉语的句子成分也同样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但是同中有异,古汉语的某些句式,某些说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或者被现代更为明确、严密的表达方式代替了。我们要特别注意古汉语的特殊句式,立足于“同”,着眼于“异”,才能事半功倍地掌握文言句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现将古汉语的四种基本句型及其句式,分别说明如下。

 

(一)  句——所谓“陈述句”,即告诉别人一件事,表示

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断定语气的句型。表示肯定语气的陈述句叫

“肯定判断”(肯定句);表示否定语气的陈述句叫“否定判

断”(否定句)。肯定判断句和否定判断句,统称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是通过主语+判断词+判断词后面的宾语来表示的,形成“主词(不)是宾词”的句式。但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在文言文中一般不用作判断词,而是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里、这样”等。如“吾父死于”的“是”,即指代“捕蛇这个差使”。又如“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所以,善于使人民亲附的人,这才是善于用兵的人。)此句的“是”(这)字后面,用副词“乃”(才是)表示判断,这就清楚地表明这个“是”字是指示代词。在古汉语中用“者”、“也”这两个虚词表示肯定判断,最为常见的肯定判断句式有三种:(1)“”。例如:“粟,民之所种。”(榖米是农民种的。);(2)“……也。”例如:“农,天下之本。”(农业是国家的根本。);(3)“也。”例如:“陈胜,阳城人。”(陈胜是阳城人。)

      上述的三种判断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肯定判断句式。古汉语肯定判断句式中的“者”表示语音停顿,不是代词。“也”是语气词,表示一句话的完了。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两种表示肯定判断的特殊句式:一是用“乃”、“则”、“即”、“皆”等副词置于名词谓语前,表示肯定判断。例如:“当立者(应是)公子扶苏。”//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就是)退。”// “梁父(就是)楚将项燕。”// “环滁(都是)山也。”二是用“为”(是)作为判断词,表示肯定判断。例如:“生当作人杰,死亦鬼雄。”//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橘,生于淮北则枳。”

      文言文用“非”这个特殊否定副词,表示否定判断。例如:“此计(不是)我谋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ou)者,(不是)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古汉语中,表示一般否定语气的否定句中常用的否定词还有:“不、弗、毋、勿、未、否、无、莫”等。例如:“大(不要)侵小。”// “己所不欲,(别)施于人。”// “师道之(没有,不曾)传也久矣。”//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不)能用也。”// “小学而大遗,吾(没有)见其明也。”// “今为君计,(不)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悔矣。”// “少(年轻),未知可(不可)?”

   古汉语的陈述句中,还有一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表示被动的特殊句式。现代汉语常用介词“被”字,构成“”的句式表示被动,而古汉语中常用介词“于”、“为”、“见”、“为”等虚词表示被动。例如:“兵败(被)陈渉,地夺(被)刘氏。”// “邑有成名者为人迂纳,遂(被)猾骨报充里正役。”// “其印予群从得。”// “秦城恐不可得,徒(被)欺。”古汉语还可用“受”字放在动词前面,动词后面加介词“于”,“于”后面再加主动者,构成“受(动词)于(主动者)”的句式表示被动。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制(挟制,动词)(被)人(主动者)。”(我不能让吴国的全部国土和十万民众被他人挟制。)

        古汉语的陈述句,除上述用“者”、“也”表示肯定判断;用“非”表示否定判断;用“于”、“为”、“见”等表示被动等句式外,还有常在句尾用“也”、“矣”、“耳”、焉”等语气词作为一般陈述句的句型标志。例如:“吾尚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了)。’”// “权曰:‘老賊欲废汉自立久(了),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罢了)。”//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北面),无陇断(了)。”

 

   (二)疑 句——古汉语中的疑问句,一般都要借助于疑问词来表示疑问。有时用疑问代词“誰”、“孰”、“何”表示疑问;有时用疑问语气词“乎”、“ 欤(与)”、“邪(耶)”表示疑问;有时两者齐用。例如“且行千里,其(哪一个)不知?”// “是(这件事)可忍(忍心),(什么)不可忍?”// “吾与徐公(誰,哪一个)美?”// “王曰:‘(什么)为(做,干)者也?”// (哪里)可胜道者也哉!”//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呢)?”// “王曰:‘齐无人(么)?”// (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呢)?”//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吗)?”

   古汉语中的疑问句一般可分为问句、测度句、设问句、反问句四种形式。“问句”即提出问题,要求对方回答问题,是“疑而又问”;“测度句”即告诉对方一件事,表示一种猜度和怀疑的语气,具有迟疑不决的感情色彩,但不一定要求别人回答,是“疑而不问”;“设问句”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的“自问自答”,常用的语气词有“何”、“孰”等。“反问句”是用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反问对方,表示断定的语气,是“不疑而问”。古汉语“一般问句”常用的语气词有:“乎”、“哉”、“邪(耶)”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测度句”常在句首或句中用“其”、“盖”、“似”、“若”等语气词作为标志;“反问句”常用的语气助词是:“岂”、“宁”、“得无”、“无乃”、“不亦”等。

一般问句,如:“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吗)?”//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呀)?”// “王曰:’齐无人(吗)?”测度句,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大概,可能)皆出于此乎?”// (大概)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山有小口,仿佛(好像)有光。”// (好像)闻蔡(国)先卫(国),信乎?”// “叶徒相(像),其实味不同。”设问句,如:“所以然者(什么)?水土异也。”// “然则(怎么,怎样)为近?曰:有初为近。(怎样)明之?由封建而明之。”“反问句”,如:“赵王(难道)一璧之故欺秦耶?”// “王侯将相,(难道是)有种乎?”//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莫非)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君返其国而有私也,无乃(不是)不可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不是)说(yue高兴)乎?”。

 

     (三)  使 句——祈使句,即说话人请求或命令对方去做某

件事,或者劝阻、禁止对方不要做某一件事的一种句型。古汉

中常用“唯”、“愿”、“其”、‘请”等虚词,放在句首或

中表示请求、命令或劝阻、禁止的语气。例如:“(请)大

与群臣孰计议之。”// “阙秦以利晋,(希望)君图之。”//

(希望)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吾(还是)

还也。”// (应该)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寡人窃闻

秦王好音,(请您)奏瑟。”// “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

入,臣(请允许)完璧归赵。”// “璧有瑕,(请让我)指

示王。”

   在古汉语中,“请”作为表示祈使的语气词,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叫听话人有所行动,如“请奏瑟”;一方面是说话人表示自己将要有所行动,希望能得到听话人的同意,含有“请让我”或“请允许我”的意思。如“请指示王。”(请让我指点给大王看。)

 

(四)  句——感叹句的目的在于抒发说话人的感情,要求

听话人表示同情或使听话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感叹句大致可分

为两大类:一类是表示惊喜和赞叹;另一类是表示悲伤和厌恶,

包括愤怒和憎恨。古汉语中常见的表示感叹的语气词有“嘻”、

“嗟”、“嗟乎”、“也夫”、“哉”、“也哉”、“矣哉”、

“呜呼”等。这些叹词没有固定的用法,可以表示各种不同的语

气和感情,视具体句子的意思而定。例如:“(咳),技亦灵

矣哉(啊)!”// 嗟乎(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莫我知(呀)!”// “九世之亲族,一举而灭亡,可哀也哉

(呀)!”// “民言无嘉,can 警戒)莫惩,(哦)!”//

呜呼(啊哈)!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先生欺余

(呀)!”// “有是(呀),子之迂也!”(你的迂腐竞是

这样的呀!)古汉语的“哉”字表示感叹,一般用在句尾,而这

个例句的“哉”却用于谓语,倒置在主语(“子”)的前面。这

是一种极为少见的感叹句的特殊句式。

 

             由上述感叹句四种类型的例句可见,感叹句的特征不是表现在词句的形式上,而是表现在句子的语气和语调上。据此,便可确定有关叹词在句子中所表示的具体感情。本讲所述的古汉语的四种基本句型,就是根据句子的语气和语调来划分的。总之,在古汉语中哪种感叹句属于哪种类型,一般都是用语气词作为标志的。不论它是放在句首、句中或句尾,语气词的作用是贯穿全句,决定感叹句的性质的。

 

                                                   (第四讲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