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千山万水隔不断骨肉情深
2012-03-29 | 阅:  转:  |  分享 
  
千山万水隔不断骨肉情深

徐柳宏

2002年12月,我和妻子离开新疆,来到西安。在大女儿家欢度本世纪第一个春节,没想到卫平在北京学习结束后来到这里,晶晶从杭州赶到,利平和她丈夫大年三十从新疆赶来,只差卫文未到。除夕之夜,由大女婿做东,在饭店包了一桌酒席,有几道南洋特色菜,喜是未到南洋先尝南洋菜。席间,大家频频举杯祝贺新春,酒过三巡后上了饺子,这就是传统的年夜饭。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山万水隔不断骨肉情深。大年初一早晨,我给远在马来西亚的母亲拨通了电话,向她老人家拜年,并向所有的兄弟姐妹祝贺新年。其间,我的妹妹柳英已从伦敦回到母亲身旁,我和她通了话,我们从未见过面,她听到我的声音感到非常高兴,她说将来有机会一定到新疆旅游并看望我。

三月中旬,接到罗添记旅游公司广州代办处的通知,安排我们3月29日从广州白云机场乘南方航空公司班机之飞吉隆坡。3月25日,我们坐火车离开西安,于第二天到达广州,直奔罗锦生表哥家,兄弟一见如故,非常高兴。3月29日,飞机按时起飞,经过3个多小时飞行平稳得降落在吉隆坡新机场。大弟柳常和他的儿子秉纬老早就从80公里外的家中开车赶来接机,弟弟先发现了我的身影,叫了声柳宏阿哥,我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柳常是马来西亚大学文科毕业,硕士学位,同时还获得剑桥文凭。他当过中学教师,后提升为马国教育部督学,现已退休。弟妇趁柳君出自书香门第,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有著述问世,也已经退休。

转眼清明节到了,这里的华侨华人仍然保持着中国传统的清明时节扫墓的习俗。我们有幸赶上新世纪第一个清明节参加祭扫先父的活动,我们先回怡保与母亲团聚,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公路两边无论平地还是山野,到处郁郁葱葱,繁华似锦。时儿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油棕树,时儿是看不到边的橡胶园,还有那高耸挺拔的椰林,太美了。不知不觉到了怡保,这个曾经哺育过我的地方,我又一次回到她的怀抱,哪怕是短暂的。

徐门堂上慈母情

踏入家门,我们首先拜见母情,当时她正在为自己洗衣服,我叫道,阿妈!我们看您来了,您老人家还好吗?她放下手中衣服,准备起身,我上前把她搀起,此时此刻,母子之情难以言表,眼泪情不自禁地多眶而出。我端祥了一会,母亲比九年前苍老多了,大不如以前,毕竟87岁了,岁月无情啊!也许她还没有完全从失去老伴的悲痛中解脱出来,神情有些孤寂和忧伤。

为了表示对母亲的敬意和孝心,我特意在西安为她买了玉枕和玉镯,她接过后很是高兴。在我们相处的日子里,她精神好多了。虽然母亲的腿脚不如从前了,但还常常陪我们在附近走一走,拜访了年逾九旬的好邻居阿纳姆和孩童时代常年给我理发的林阿惠师傅,以及林银娣老人和她丈夫,他们都是祖辈、父辈的好邻居、好朋友,相处了数十年,而我也算得上是当年他们得忘年交吧,对我们的来访感到非常高兴。

我们探亲之行得以实现,全托母亲的福,是她日夜牵挂着远在天边的我们,盼在有生之年再相见,把自己多年省吃俭用而积蓄下来的私房钱,买了双程飞机票,使我们感到慈母恩情重如山。每当谈起我10岁那年离开父母的怀抱,被我祖父带回唐山(中国),母亲总是含着泪内疚的说:“不该让你离开我,你是长子,应该留在我的身边的。”我说:“这不是你的过错,这是命运的安排。祖父一直把我当作掌上明珠,走到那里带到那里。那时我还不懂事。事情已经过去,不要挂在心上了。”

母亲1913年出生于广东兴宁县一个叫羊角山的小山村,农家女子,不识字。年少时,入徐家门成为童养媳,长大成人后与父亲结为夫妻。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夫妻恩爱白头偕老。

母亲一生勤老俭朴而有善良。她一共生育了12个儿女,十月怀胎和哺育子女之苦可想而知。母亲一生信佛,屋内恭有观音菩萨、佛主等神明,每日焚香参拜,逢农历初一、十五吃素。她深信因果报应,行善做好事是她的本分。当我们难舍难分地与她告别时,她特意为我们烧香祈祷,求菩萨保佑我们一路平安。

敬爱的母亲,我们有机会还要来看您,祝您身体健康,寿比南山。

波赖山前忆父亲

父亲1913年出生于广东梅县大立堡(旧称)泮坑、竹园里。这里是我们的祖居地。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老大,12岁那年跟随祖父到马来西亚(旧称)谋生。在怡保做过商店学徒、伐木工和锡矿工,还在橡胶园做过割胶工,日本统治时期耕田、养猪。他一身辛苦劳碌、生活俭朴,全靠自己劳动所得养家糊口,供子女上学。我和祖父祖母及一个堂弟一起回国后,他在经济上一直给予接济。1971年、1977年、1986年和1995年曾先后四次回国探亲,不远万里来新疆和硕县看望我们,县有关领导对我的父亲母亲从国外远道而来亲自登门拜访,统战和侨务部门为两位侨老的到来,特意举办了有归侨侨眷和广东同乡参加的茶话会表示热烈欢迎。

父亲虽然很穷,但对公益慈善事业非常热心。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家乡,对修桥、筑路、办教育等需要捐助的事,他都尽心尽力、慷慨解囊。1955年,他回家探亲,得知村道要铺水泥路面有村民捐款修建,他一次捐出五百多元。他一生捐过多少款无法统计,无论当地华侨还是家乡父老对他的善举给予了很高评价,深得大众尊敬。父亲出殡时,许多社团送了挽帐、花圈,华校的学生和乐队专门前来为父亲送行和奏哀乐,场面十分感人。父亲,只是个普通人,受到如此礼遇是不寻常的。可见他公德高尚,受人敬仰和怀念。

父亲对子女的教育是很严的,他渴望自己的子女学有所长、做一个有用的人。记得马来西亚一份华文日报曾发表过一篇题为:“一个穷苦打柴工家庭,出了个硕士生”的专访,里面的主人公就是我的父亲和大弟柳常,并刊出了弟弟戴硕士帽的照片,这份剪报我一直保存着。

父亲生前没有留下遗嘱,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遗产,但他的精神财富是无法估量的。

父亲和我一起生活的时间不长,但我们非常投缘,半个世纪以来,我们总是书来信往从不间断。父亲的最后一封信,写于1997年6月,离他逝世仅3个月。从此以后,我再也看不到他的信、领受他的教诲了,使我陷入了无限的思念之中。

4月3日,是我们约定为先父扫墓的日子。我们三兄弟、三妯娌和堂姐金英乘车前往新邦波赖华人公墓,这座华人安息的小山丘,叫做波赖山,面积很小,不足一平方公里,背山面水确实是块风水宝地,已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坟冢。我们从山下步行来到先父墓前,顿生无限的哀思和无尽的怀念。墓碑上方镶嵌着父亲的遗像,是烧瓷的,他的音容笑貌犹存,碑两侧的石柱上刻有:“明月清风照吉穴,高山流水泽佳城”的对联。此墓为“鸳鸯”墓,为母亲预留了墓穴。我和梅珍是父亲逝世四年后第一次来到他的陵墓,怀着崇敬的心情手持一把香下跪叩拜,念道:不孝的孩儿看您来了……敬爱的父亲,您安息吧。拜完后焚烧纸宝。



接着,我们到另一个华侨公墓,这里长眠着我的大叔徐云华(金英姐和柳新弟的父亲)。我还清楚地记得叔叔的音容笑貌,他视我为亲子,给了我许多爱。他开过裁缝店,打的“源和”号招牌,曾经兴旺一时,无奈病魔缠身,1946年病故,年仅32岁。时隔50多年,又一次来到叔叔幕前,表示深深的悼念,亲爱的叔叔,您安息吧。

4月5日是清明节,再次来到先父墓前,献上一束香。我肃穆地站着,不断抚摩他的遗像,缅怀他含辛茹苦为子女,为公益慈善献爱心的业绩,特别是我难以忘怀的是他对我的爱。敬爱的父亲,您没有死,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再见吧,南洋!再见吧,母亲!

4月20日,我们告别了马来西亚。飞机象离弦的箭直上云天,从航空眺望碧水蓝天,层林尽染如一幅美丽的图画。再见吧,南洋!你碧波绿海云长;再见吧,南洋!你椰子硕、豆蔻香,你是我的第一故乡……

此次马来西亚之行,我们见到了双方都已年近九旬的母亲以及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感到幸福极了。再亲人的陪同下,游历了怡保的风光名胜,如霹雳洞、龙头岩、博物院、百年火车站等;畅游了避暑胜地金马仑;还到了芙蓉等地,饱览了美丽的热带风光。在这些日子里,我们沉浸在亲情、友情之中,过的很开心。相聚总是短暂的,但却是一生都难忘的美好回忆。























1









献花(0)
+1
(本文系热力无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