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林黛玉是温暖的
2012-03-29 | 阅:  转:  |  分享 
  
林黛玉是温暖的

风之子之《红楼笔记》



第四十五回,说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林黛玉与薛宝钗交心,从此成为情同亲生的姐妹(见拙文《林黛玉和薛宝钗到底是什么关系?》)。第二件事情就是林黛玉于风雨之中写诗:

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时候了,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了,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为《秋窗风雨夕》。词曰: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秋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泪烛。

泪烛摇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在这里,我想指出一个事实,那就是同样是作诗,即便是愁苦之诗,林黛玉的和薛宝钗的都是大不相同的。本质的区别在于,薛宝钗的愁苦之诗透着一股“孤独与寂寞”,而林黛玉的愁苦之诗则是透着一股“感伤和痛苦”。这是为什么呢?

根源当然来自于两人的境况。林黛玉虽然父母双亡,虽然孤单,但她并不孤独,因为她还有贾宝玉,还有贾母,还有紫鹃,这些都是真心为她好的人。而宝钗则不同,她虽然还有母亲还有兄长还有姨妈,但这些人并不是真的为她好,或者说在她身上是有功利的希望和寄托的,他们历来漠视薛宝钗的内心和情感,所以宝钗虽然并不孤单,但内心却是孤独的。

而这,也就成为了林黛玉的《葬花词》以及海棠诗、菊花诗、螃蟹诗的基本格调,痛苦和哀伤,但不孤独,而薛宝钗的海棠诗、菊花诗、螃蟹诗以及后来的一些诗歌则虽然厚重却是骨子里沁出来的孤独与寂寞。

由此,我们来看林黛玉这首《代别离》的诗歌,就应该把握住两点:

1.是《代别离》,是看了《秋闺怨》、《别离怨》之后的一种代这些怨妇寄托哀思的诗歌,不是真正说的林黛玉自己。而且,我倒疑心,曹雪芹在这里是借林黛玉之笔代宝钗做“怨妇诗”呢,不正是薛宝钗不能来了,林黛玉才作的《代别离》吗?这恐怕不仅仅是一种巧合,更是一种暗示。而且,宝钗后来真的成了怨妇。

2.标题里说得很明白“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林黛玉写这首诗时的心情是“闷”,是烦闷无聊解闷而已。

但即便是这样,曹雪芹也是大大的不忍心了,由此可见曹雪芹对林黛玉的爱意。所以,才做完,贾宝玉就来了:

吟罢搁笔,方欲安寝,丫鬟报说:“宝二爷来了。”一语未尽,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道:“那里来的渔翁!”宝玉忙问:“今儿可好些了?吃了药了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着灯儿,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

太长了,虽然无比的温馨,却不能引了,不然有凑数字之嫌了。但是我请大家自己去看,贾宝玉的到来,是何等的温暖。林黛玉那一笑,说渔翁来了,包含何等的欣慰和幸福呀,而林黛玉那失口变成渔婆,又是何等的娇羞与妩媚。而更妙的是,宝玉居然“却不留心”。这说明什么?说明贾宝玉早已经相当的自然了。你看他对林黛玉的关心,难道不是相爱之人的关心?是的,贾宝玉沉浸其中,竟然丝毫不觉,多么好的爱人呀。林黛玉,还有什么遗憾呢?

而且,林黛玉的“谢你一天来几次瞧我”以及临别担心宝玉摔倒,给的玻璃绣球灯,责怪贾宝玉稀罕东西不稀罕自己,多像一对幸福的情侣呀。

然而还不止呢。曹雪芹真的是太爱林妹妹了,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爱。爱人贾宝玉刚走,姐姐宝钗又派人送燕窝过来了。所以我说,林黛玉是温暖的,甚至是幸福的。

至于结尾时这样的描写:

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有兄;一回又想宝玉素昔和睦,终有嫌疑。又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方渐渐的睡熟了。

我想,是这样的。宝钗身上承载着太多的痛苦和压力,而黛玉身上则承载着太多的幸福和温暖,这泪水,其实是幸福的泪水,是怕承受不住的泪水呀。毕竟,至少在这一章里,林黛玉的幸福太过于完美了,完美得让人想要流泪,而太过完美的东西,也正是脆弱的东西。不是吗?













































献花(0)
+1
(本文系wgs900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