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赣地有佳砚

 星河异彩 2012-03-29

   “武士好剑,文人爱砚。”在“文房四宝”中能与人长相厮守、终身为伴的,不是笔墨纸张,而是砚台。因为,砚的材质美、造型美、纹饰美均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由此产生美的联想,与其长期相濡,更让人爱慕生情。

   “笔砚精良,人生一乐。”“心苦砚冰知。”等,这就是历代文人所发出内心的赞叹。有的爱砚成癖,如宋代大书法家苏轼在睡觉时竟与砚同床而卧;明代文人吴宽在一则砚铭中写道:“予依石,石依予;年百年,在一处。”有的还为砚封官加爵,称砚为“即墨侯”;还有的称砚为“润色先生”、“石友”等等。

    本人与文人不沾边,却也爱砚。与其说是爱砚,不如说是门外观砚,我之“爱”基本停留在“看”的份上,每到名砚产地,总想看个够。日前,参加在黄山市举行的一个专业研讨会,有了一次与位居“中国四大名砚”第二的歙砚亲密接触的机会。

    歙砚的主要产地在江西婺源的龙尾山,“龙尾山亦名罗纹山,下名芙蓉溪,石坑最多种,延蔓百余里,取之不绝。”(宋曹继善《歙砚说》),虽然,歙县、祁门、休宁等县也产砚石,相比之下以婺源的龙尾石最优,按照苏轼的说法,龙尾石具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穀里,金声而玉德。”的特点(苏轼《孔毅夫龙尾砚铭》)。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无疑指的就是婺源的龙尾砚。因此,龙尾砚又称歙砚。

    据宋人唐积《歙州砚谱》记载,龙尾石的开采最早在唐开元时,距今已有1260多年的历史。明人李日华在其《六砚斋笔记》中也说“端溪未行,婺石称首,至今唐砚垂世者,龙尾也。”可见龙尾砚早于端砚称首。龙尾砚自唐代开采制砚以后,到南唐,龙尾砚的采制业由官方组织开展,而后,两宋、明、清一直沿续。宋代龙尾砚的采制业进入历史上的鼎盛时期,龙尾石以其优良的材质和美丽的天然纹理而名扬天下。南唐后主李煜称龙尾砚为“天下冠”。但自元代之后,龙尾砚的采制业日渐衰退,一直到解放前夕。解放之后,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下,龙尾砚的采制业重新焕发生机,并出现了继宋之后的又一繁荣时期。在婺源、黄山、歙县均有龙尾砚制作与销售,并成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龙尾砚石的天然纹色十分丰富,以青灰色为主,也有青、黄、红、绿色等。砚石中的纹理可分为金星、金晕、眉纹、罗纹、鱼子等五大类上百个品种。而好的砚石却来之不易,龙尾石的开采十分不易,宋人曹继善在《歙砚说》中曾有记叙:“麻石三尺,中隐砚材数寸而已,犹玉之在璞也。坑往往在溪涧中,至冬水涸合,三二十人方可兴工,每打发一坑,不三数日必雨,雨即坑垅皆烟塞,较其工力,倍金银坑中取矿者,此其所以贵也。”

    其实,在“物华天宝”的赣鄱大地上,除龙尾砚外,还有玉山县的罗纹砚、星子县的金星砚、修水县的赭砚、吉安的永福砚、石城县的石城砚等砚中佳品。其中龙尾砚、罗纹砚、金星砚、赭砚被冠以“江西四大名砚”。

    罗纹砚的产地在玉山县,玉山县在婺源县南面,两县山水相连。也许正是这种地缘上的亲近关系,罗纹砚石质温润细腻,坚硬似玉,颇具龙尾砚的特点;其石品罗纹有粗有细,也与龙尾砚中的罗纹相似。可以说,它们是“一脉相承”、或者是“近亲关系”。总体上,玉山的罗纹砚不如婺源的龙尾砚,但因庇其余荫,也属砚林中的上品。

    金星砚因其砚材上常有金星闪闪而得名,金星砚又称庐山砚,其产地星子县位于风景秀丽的庐山和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之间,可以说是山清水秀、得天独厚的一块宝地。因此,生产出来的金星砚,石质坚润,光润细腻。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他的《砚史》中曾谈到这种砚,他认为“庐山青石砚大略与潭州谷山同”。而他在介绍潭州谷山砚时,说它“色淡青,有纹如乱丝,理慢,叩之无声,得墨快,发墨有光”。由于金星砚的砚材资源丰富,现在,除了工厂制作以外,周围的农民也把制砚作为一项家庭副业。这样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虽说金星砚的质量很好,但是市场售价却上不去,对当地百姓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赭砚,顾名思义是用一种含氧化铁的赭石制成的砚。赭砚的石色丹红,有似芙蓉出水,非常迎人;石质细腻似玉,呵气生津,发墨护毫。在砚林当中,赭砚是一种难得的稀有品种,也是一种集使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于一体的珍贵石砚。难怪宋代文人高似孙在《砚笺》中介绍“丹石砚”时说“粲然如芙蓉出水,杀墨宜笔。”并记载了一方镌刻了铭文“彤池紫渊,日出所浴;蒸为赤霓,以贯旸谷;是生斯珍,非石非玉。”的丹石砚被米芾用同期著名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换走的故事。这也是修水的赭砚以其石质石色取悦于世,千年不衰的原因。

    古吉州(现为吉安市)可谓“人杰地灵”,南宋主张抗金的著名诗人杨万里和民族英雄文天祥,都是吉州人。吉州不仅人才荟萃,而且早在北宋时,就开始生产一种深受当地文人喜爱的吉砚。宋代文人高似孙在《砚笺》里,对吉砚曾做过这样的评论:“吉州永福石砚色近紫,理粗不润。”他还引用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话说:“永福县紫石状类端之西坑,发墨过之。”也就是说,吉州永福砚色泽与端砚相似,发墨比端溪西坑石砚还要好些。清代文人谢慎修在《谢氏砚考》中说:“按云林石谱,吉州数十里土中产石,色微紫,叩之有声,可做砚;甚发墨,似云岫,遗山有诗。”这里所说的《云林石谱》,为宋代文人杜绾的一部品砚专著。只是像这样一种石质和石色都属佳品、而且还有着悠久历史的名砚,为什么没有被列入江西省的“四大名砚”,原因不得其详。

   相较于上述几种砚,石城砚则于20世纪90年代初才与世人见面,乍一出现就星光耀眼,观者无不以其美妙的天然纹色而留下深深的印象。我国著名鉴赏家史树青、著名书法家沈鹏等均欣然挥毫为石城砚题词赞美。石城砚色重如硫黄,于黄石中间,有淡白点,又因其天然纹理,色彩丰富,美妙动人,而极具观赏性。对如此佳砚,有说石城砚制砚始于北宋时期,并由一朝廷命官陈恕(石城人)将此砚带入朝廷后,深得皇帝赏识,并赐名“龙砚”。然而,如此受皇帝赏识之龙砚,却在有关砚的史料中无从考证。也许这只是爱者想赋予它历史的厚重感,爱之深切,可见一斑。

    作为一种雕刻工艺品、或是一种雕刻艺术品,自古以来,龙尾砚与其它砚一样,具有实用与欣赏两个基本特征。砚的欣赏性从属于砚的实用性,两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一方名砚,从它的形制、雕饰到铭记,蕴涵了砚雕艺术家的智慧和精血,也体现着拥有者的志向。从外形上讲,砚分几何形、仿物性、随形和天然形四类。砚的不同形制有不同的寓意,四直形的含义是:做人处事要正直,不搞歪门邪道,古时的抄手砚大都是这种形制;正方形的砚,隐喻为人处事要端方正直,讲究原则。圆形的砚,寓意是处事要周到,办事要灵活。有些正方形的砚体上,刻上圆形的墨海,具有“天圆地方,包罗乾坤”的含义,所以又被称为“乾坤砚”,其隐喻是为人处事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讲究灵活性;葫芦形的砚,隐喻逍遥自在。在这些砚的形式中,刻砚者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多布置上雕刻纹饰。砚上的雕刻纹饰有繁有简,纹饰的图案形式和图案中的题材也显得十分丰富和广泛,纹饰中的刀法的运用也是灵活多样,各具特色,各臻其美,并且寓意深刻:龙凤图案,代表祥和与发达;山川草木,隐喻宁静而自然;老牛代表勤奋,瓜果代表丰收,等等……。

    但是,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砚同毛笔字一样,在人们的生活中由实用向欣赏转化。而今人们对砚要求更多的是砚的美,即砚的欣赏性。因此,大大催生了砚雕行业的发展和砚雕艺人的涌现。就拿现代来说,江西名砚人才辈出,龙尾砚大家有胡中泰、王祖德、甘而可、方建成等,罗纹砚高手有张国清、周粟等,金星砚有王秋平、汪顺清等,赭砚有李东海、赖冬生、赖车生等。而说起石城砚,就不能不提起赖德康,现代始用石城石制砚者,为赖先生也。

   长期以来,在人们采石、制砚、用砚、藏砚、赏砚、评砚等一系列的砚务活动中,有官方、民间、文人的多方参与,为砚著书立说、赋诗填词者,比比皆是。可以说,一方方砚台,叙述着一个个故事,一方方砚台,体现出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