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开道家修炼养身的一款神秘食点

 闲之寻味 2012-03-30

揭开道家修炼养身的一款神秘食点(六)

/王明军

   七返膏七卷作四花恐是糕子”是唐代“烧尾宴”第六道食点。这道云里雾里的食点至今无人对其作出解释,食文化研究者大多回避绕开走,原因是五代陶谷自己也弄不清楚这是什么食点,只能给后人留下“恐是糕子”的文字遗憾。

    唐宋时期,中国饮食文化最为辉煌,道家的修炼养生,佛教的兴起,都对当时的饮食文化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清异录·馔羞门》,其中介绍花色拼盘的鼻祖梵正:“比丘尼梵正,庖制精巧,用鲊臛、脍脯、醢酱、瓜蔬,黄赤杂色,鬬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则人装一景,合成辋川图小様。”也就是说,20人用餐的规模,尼姑梵正让每人享受一碟造型各不相同的风景冷盘,可谓功夫了得,在现代也可称得上大师级人物。唐代大型土木,佛教寺庙雨后春笋,规模大的寺庙都设有豆腐坊,素斋已成中国饮食文化的一支。可以说“七返膏七卷作四花恐是糕子”正是那个时代各文化融合、创新的代表作。

    “膏”“糕”同义,七返糕原是道家修炼时的重要食物。道家不但给人以信仰,还给人以健康、长寿、美食,这是世界上任何宗教所不可比拟的。道家的养身肴馔本身也在随着对自然界的理解、地域间的交流、相关食文化影响,烙上时代的印记。宋代流行的馉饳美食,在明代兰陵先生笔下《金瓶梅》,被吴道官做成惟妙惟肖的素食“烧骨朵”,惹得杨姑娘不敢下手。七返糕最初以五谷为食材起,逐步演变到唐代“七卷作四花”连陶谷都怀疑是不是糕类食点是可能的。按现今的菜肴分档,“七返糕”属于冷菜类。

    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离不开太阳、月亮和星星,道家养生理论认为人体生命离不开“精炁神”(“炁”“气”同音同义),它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和基本要素。修炼“精炁神”有七个过程,道家术语为“七返”。具体过程:常爱惜精,握固闭口,吞气吞液,液化为精,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神复化为液,液复化为精,精复化为气,气复化为神。然而“炁”是指人体内的炁,人吸收五谷精微之气,所以“七返糕”很可能是五谷合一制作的一种道家独特修炼时的食物。既然是特定的食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总是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变异或派生出全新的东西。“七卷作四花”就是七返糕融合了婆罗门教、佛教的吉祥之花所创新的新派食点。

    法华经为诸佛出世本怀之经,故于说时必先现六种的祥瑞,作为开经之由序缘起,叫做“法华六瑞序”。其中的雨华瑞就是从天上落下如雨般的四种天华(“华”“花”同义)。这四种天花有两种说法,一说即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二是分陀利(白莲华)﹑优钵罗(青莲华)﹑钵特摩(红莲华)﹑拘物投(黄莲华),我倾向后者,因为中国的佛教与莲花更为亲近。

揭开道家修炼养身的一款神秘食点

揭开道家修炼养身的一款神秘食点

揭开道家修炼养身的一款神秘食点

揭开道家修炼养身的一款神秘食点

揭开道家修炼养身的一款神秘食点

揭开道家修炼养身的一款神秘食点

揭开道家修炼养身的一款神秘食点

揭开道家修炼养身的一款神秘食点

    天上落下如雨一般的美丽花朵,如此万般祥瑞的气象不正是上到皇帝下至黎民百姓所祈求的社稷吗?!唐代能出此精妙绝伦的食点,完全与大唐的辉煌盛世所吻合。

    有一位网民在新浪微博发了一张西晋时期的绘画,并说奏乐琴师的发型从当今的眼光看也属前卫。我一眼就认出这是曼陀罗花发型;而且乐师上方的四珠花,就是表现四珠曼陀花。这是一幅展示宗教、音乐、憧憬和谐世界的温馨美景。(见下图)

揭开道家修炼养身的一款神秘食点

    为此,我理解的食材“四花”并不是具体的实物,花卉虽美并不一定上口食用,用类似的色彩食材替代,已经是那个时代庖厨的通常的做法。所以我认定这是用四种不同颜色的食材替代的,而且一定是用薄饼把四种不同色彩的食材包裹起来平切,并分七柱装盘。

揭开道家修炼养身的一款神秘食点

    烧尾宴出现“奇异”食点玄妙之处,绝非庖厨一时的兴致作为,必有渊源可循。

    让我们从新疆阿斯塔纳出土的唐代食点来分析,我想,读者一定会从中选出选出属于“七返膏七卷作四花恐是糕子”(见下图)。

揭开道家修炼养身的一款神秘食点

揭开道家修炼养身的一款神秘食点

    专家解释这是春卷,稍有吃过春卷的经验的读者是不会同意这种解释的。古时吃春卷还叫咬春,哪有切成一段段吃的道理;这个断面比出土的春卷粗得多,为何要切开,切开目的就是要展示断面的色彩;展示“四花”的色彩。仔细看,还能分辨出呈椭圆形两边捏过,有点像元宝的造型,这无论如何与春卷比相差甚远。

    这绝非巧合,那个时期的新疆高昌文化,已经隶属强大的唐代文化,出土的这些食点,基本涵盖了中原食点文化乃至御膳的经典作品。

    我认为,如果新疆阿斯塔纳出土唐代食点的墓葬不是很奢华的话,很可能是宫廷庖厨之家。出土的这些的唐代食点,都经过事先风干处理,它们不是专为随葬而做,而是日常的祭祀和宫廷奢侈豪宴充当“看食”的道具!(后续博文将会专门解读唐代“看食”)

    解读“七返膏七卷作四花恐是糕子”,我又想起突然在宋代兴起的“签菜”,“签菜”是不是继唐代“卷四花”后,南宋迁都临安在南方的繁衍;如果是,它的传承就定格在现代传统肴馔的蛋卷上了。当然,明代兰陵先生在《金瓶梅》中也偶露“菜卷”,现代酒店也有各种卷菜之类,但卷菜肴馔是否归为“七返糕”的渊源,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揭开道家修炼养身的一款神秘食点

揭开道家修炼养身的一款神秘食点

    五代陶谷把此食点归为“奇异”也是可以理解的。“七返糕”很可能本身已经在中国素斋食点上占有一席之地,但经过御膳的镀金,成为风靡一时的时尚美食(并带有迷信色彩)也不是没这个可能。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每一道传统肴馔,都有它上百甚至上千年的渊源。细细探究,感慨万千,其乐无穷。

    从这个意义上讲,爱国也可以从美食开始。

现代版卷菜

揭开道家修炼养身的一款神秘食点

 

现代版卷菜
揭开道家修炼养身的一款神秘食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