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各民族简介——藏族

 清南文兵 2012-03-30
 中华各民族简介——藏族
 

藏族概况

 
 

历史: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

人口:藏族现有人口约45.9万人。

分布: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

经济:西藏经济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

 

藏族风俗

图腾:

 
 

礼仪: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习俗: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禁忌:生活方面的禁忌有,老年妇女不食当天宰杀的肉食;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家庭不顺,户外插青枝柏叶或石头上放有红线,或用石压刺,以示谢绝客人;屋内不准吹口哨,唱情歌;年头忌要债;家中佛坛不允许别人乱摸,也不得随便指问;语言方面的禁忌有,在长辈、尊者及父母前,忌讲丑话脏话;在家中忌讲不吉利的话,特别是喜庆佳节;忌以下流秽语咒人;忌用不吉利的语言骂牲畜。生产方面的禁忌有,不打杀鹤、雁、鹰、雕、乌鸦、家狗、家猫等,雨季,忌在高山上砍伐木材或高声喊叫。在防霜防雹期,忌火化尸体,忌妇女外出不披披肩。

婚俗:西藏和平解放后,旧的不合理的婚姻形式被彻底抛弃,实行一夫一妻制。自由恋爱成为男女青年择偶的主要方式。男女双方有意,先请活佛卜合属相,如果卜算结果吉祥,即进入第二步,求婚。一般由男方家长向女方家长献哈达和各种礼品并提出求婚,若对方同意,就将礼物收下,并回赠一条哈达。然后,选定吉祥日子,举行订婚仪式,向女方父母赠“吾仁”(养育费、奶钱)及其它礼物,向证婚人献哈达。然后制定婚约,举行庆宴。结婚前一天,男方要向女家送服装、头饰、手镯等。第二天,男方要派一位有地位有名望的人为首的迎亲队到女方家接亲。新娘迎到夫家,举行献哈达及歌舞等活动。婚礼活动一般持续三天,婚后三个月或六个月,新婚的丈夫陪同妻子回娘家住几天,即“回门礼”。至此婚礼结束。迪庆藏族结婚的时候,要向新娘新郎身上泼水。传说迪庆藏人婚礼上的泼水,是一种神圣的礼节,表示新婚夫妇互敬互爱、互相体贴,感情象流水一样长,像海水一样深。

食俗: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炼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尤甚。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其他地区的藏族喜用木碗并漆上红、黄、橙色的油漆。比较讲究的还要在碗上包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肠,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奶发酵后制成。

丧俗:藏族的葬仪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水葬五种,并且等级森严。界限分明。至于采用以上哪种葬仪主要取决于喇嘛的占卜。塔葬是将尸体保存起来,并贮于金质或银质的塔内,供人膜拜。这种葬法仅用于达赖、班禅及少数有名望的大活佛和大土司。火葬是将将尸体火化,敛起骨灰盛入木匣或瓦罐中,埋在家中楼下或山顶、净地。天葬用于一般的农牧民。专食人尸的鹫鹰,不害小动物,藏族人民称之为“神鸟”。尸体敬献诸“神”,祈祷赎去罪孽。经济条件较差、雇不起喇嘛的人家死了人时或死者是孤寡、幼童时,一般用水葬。土葬是最次的一种葬仪。

 

蒇族文化

 
 

语言: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卫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3种主要方言。藏文系参照梵文某些字体于公元7世纪前期创制,经过三次修订发展而来,为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通用至今。

文学:藏族文学其创作历史之悠久,作品数量之丰富,民族风格之鲜明,文学语言之精湛,足以让世人惊叹。它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藏族文学名著有:《格萨尔王传》:被称为“仲鲁”的《格萨尔王传》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它以说唱的形式描写和反映了藏族古代历史,是研究青藏高原古代社会史的重要文献。《米拉日巴道歌》:内容除宣扬佛法外,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统治者残暴贪婪的反动本性,抨击了某些上层喇嘛假佛济私的卑劣行为,还有一些诗篇则生动地描绘了西藏高原优美的自然风光。《萨迦格言》是藏族第一部哲理格言诗集,他以宗教家的身份观察评论各种社会现象,提出处世、治学、识人、待物的一系列主张,内容涉及区分智愚、扬善贬恶、皈依佛法等各个方面,全部格言以每首七言四句的诗歌形式写成。

美术:酥油花:酥油花是塔尔寺的三绝之一。酥油花就是用酥油制成的奇花异草、亭台楼阁、飞禽走兽、各种人物。唐卡是用纸或布作底,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彩色卷轴画。壁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100多年前就开始萌芽。西藏壁画艺术构图严谨、丰满,布局疏密有致,层次丰富,活泼多变。

艺术:藏族雕刻技艺高超。位于西藏首府拉萨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堡建筑群,以其建筑特色、辉煌的绘画、雕塑艺术和珍贵的文物闻名遐迩。

科学:藏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药讲求炮制技术,尤对兽医有独到之处。医药学著作主要有《医方四续》。算学可以预测日、月蚀及地方近期气象。

信仰:藏族信奉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藏族对活佛高僧尊为上人,藏语称为喇嘛,故藏传佛教又被称为喇嘛教。

名人: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藏传佛教格鲁派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4910月致电毛泽东主席及朱德总司令,表示拥护中央人民政府。19514月到北京,参与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1989128日因心脏病发作圆寂于日喀则。著作有《菩提道次第广论简释》、《双身喜金刚生、圆次第》。

居住: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舞蹈:藏族歌舞种类、形式很多,各地区的名称也不相同。民间歌舞“谐”是一种以歌为主,歌舞结合的群体舞蹈,一般是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边唱边舞。民间舞蹈还有“卓”、“热巴”、“锅庄”等。“羌姆”是藏族的宗教舞蹈,表演时有鼓、钹、铜号、骨号伴奏,喇嘛颂经伴唱,气势壮观,寓意深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藏戏:广泛流行于藏族地区的以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艺术。藏语称“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大姐”。相传是15世纪初由噶举派喇嘛汤东杰布为化募修建雅鲁藏布江铁索桥资金而创。传统剧目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历史传记、历史事件,如《文成公主》、《诺桑王子》等。连台演出,并穿插歌舞,演唱时,其他演员也合声帮腔。唱腔变化较多,舞蹈动作舒展。一出戏一般分三个段落:①出场仪式,藏语称为“顿”;②正戏,藏语称为“雄”;③演出结束时的祝愿形式,藏语称为“扎西”。伴奏主要用鼓、钹等。化妆、道具都根简单,过去多在广场演出。民主改革后,艺人的地位得到提高,剧目也经过改革,得到新的发展。

民歌:西藏民歌是西藏民间文学中瑰丽的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纵观西藏民歌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西藏民族社会历史、时代生活、风土人情以及文化艺术演变的基本概况。早在西藏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文学的民族形式,已经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了。藏文产生和运用后,不仅促进了藏民族社会的进步和文化发展,民歌也因此被文人充分采用而得到丰富和发展,从发现的藏文文献中看,古代藏族人民的语言交流,常用民歌作为表达方式。

民乐:根卡,是藏族弓拉弦鸣乐器。历史悠久,最早只用于古典歌舞“囊玛”的伴奏,未在民间流行。20世纪50年代改革制成高、中、低音系列根卡。音色富有浓厚的高原风味,已用于独奏、重奏、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深受藏族人民喜爱,流行于西藏自治区拉萨、日喀则等地。

 

藏族服装

服饰:藏族人喜欢穿长袍。尤其在牧区,长袍的好处更明显。藏族聚居的这几个地区,大多处在高原地区。无论农区还是牧区,日照都很充足,气温多变。常常是太阳当空时气温很高,云彩遮住太阳时,气温一下子就变得很低,而且常是一会儿晴,一会儿雨,甚至还有冰雹。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穿长袍自然很方便,热的时候,人们就把长袍的一只袖子脱下来掖在腰间用以散热。到了晚上,气温下降时,长袍摊在床上,又是一床挺不错的被子。只是长袍的袖子总有一只被脱下,时间一长,它似乎变成了装饰。于是,藏民们习惯了只穿一只袖子,另一只掖在腰间。藏袍的袖子一般比较长,平时挽着,舞蹈时,长袖甩起,十分好看。藏袍为直身大摆,穿起来宽松自在,束腰时人们常常先往上提摆,使胸前形成一个口袋似的空间,可放随身物品。

 
 

男人们要在自己的服饰上显示的似乎不是财富,而是英武与智慧。他们也戴镶嵌着红玛瑙、绿松石的金银大耳环和各种珠宝串成的项链,但是他们更注重腰间佩戴的腰刀。腰刀长短不一,通常是银制的刀柄,上面镶有各色宝石,刀壳用上好的木料,外面包银或牛角,雕有精细的花纹和动物图案。

 
 

最显示华贵的要算女性的头饰了。女孩子长长的头发被编成许多细细的发辩时,说明她已经成年。她们的头发上就会戴起越来越多的饰物。其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是头顶正中戴一个类似银盘的发饰,银盘上铺以红色毡片,周围镶嵌着珊瑚珠和绿松石,中央是一颗硕大的红玛瑙珠。此外,头发两侧还要戴上一串串由各种宝石串成的饰物。有些妇女的头饰戴在头发后面,这是一条长长的带子,用布或氆氇做成。从头顶一直垂到腰际。带子上镶嵌着众多大大小小、不同造型的金的、银的、珍珠的、珊瑚的饰物,真可说价值连城。

 

藏族娱乐

 
 

节庆: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历为阴阳合历,以“五行”(指木、火、土、金、水)阴阳配合十二生属系年,每60年一周,以阴火兔年(丁卯)为始年,月有大、小建,一般三年置闰;藏历元旦是最重要的节日。藏历正月十五,当地群众有观酥油花灯的习俗。4月15日纪念佛诞和唐文成公主入藏的吉日良辰,民间举行庆祝活动。藏族的节日还有萨噶达瓦节、雪顿节、花灯节和望果节。

藏历年 每年藏历正月初一。藏历年一般从藏历十二月就开始准备、置办年货,家家都要用酥油炸果子。除夕时打扫卫生,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出象征永恒符号,表示祝贺吉祥如意。云南的藏族除夕晚餐家家吃面团(类似于饺子),在面团里分别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每一种东西都有一种不同的说法,比如吃到包石子的面团,说明在新的一年里他心肠硬;而吃到包羊毛的面团者,表示他心肠软。正月十五,大部分西藏都要进行宗教法会活动。

“雪顿节”  每年藏历七月一日,原意为“酸奶宴”,届时家家都要制作大量的酸奶食用,后来又增加了演藏戏的内容。雪顿节很多人都要提酥油筒、茶壶、保温瓶,带上食品到风景优美的地方饮茶喝酒。

“望果节” 在每年秋收以前,过望果节时要互相宴请并进行各种野餐活动,以迎接秋收。还要过“沐浴节”、“降冬节”等传统节日。

娱乐:抱石头:抱石头是藏族的一种传统体育项目,多在喜庆日及集会时举行。比赛前将重一百至一百五十公斤的圆形石头抹上酥油,使之滑腻不易抱住,比赛者将石头捧起,从腋下移到背上,然后按规定范围抱石头走。走一圈者为胜。抱石头还有将石头向前或从肩部向后抛的比赛方法,以抛得远者为胜。

藏族赛马:赛马是藏族人民所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当雄的“当吉仁术”、江孜的“达芒节”、青海的“盘坡草原盛会”及四川阿坝“草原赛马会”等,都是传统的赛马大会。

射碧秀:“碧秀”即“响箭”。藏族传统体育活动。碧秀长80厘米,箭杆竹制。尾部插天鹅羽毛。头部有木制椭圆形装置四侧有小孔。比赛时,射程30米,靶场空中悬吊20厘米见方的靶子,靶心是活的可以脱落。参加比赛的选手,每人射两箭,中一箭献哈达一条,中二箭献哈达两条,两箭都失利者,罚喝酒一杯。

格吞:藏语中“格吞”为“把带子套在脖子上拔河”,是藏旋传统的体育项目,流行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进行格吞比赛时,于地划两条平行线为“河界”,在套于双方颈或肩部的布带中间,系上红色标志,标志垂直干“河界”中央。

藏棋:藏语称藏棋为“密芒”,意为“多眼棋”。藏棋棋盘纵横各十七道,对局前要摆好十二个子,黑白相间各六个,执白子者先走。藏棋与围棋相似,但它可以两人对下,也可以四人或六人对下,玩时没有时间限制,一般要三、四个小时才能下完一局。

登山: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对高海拔、低气压环境适应性极强,他们善于登山。在我国两次登上珠穆朗马峰的十二名队员中,有九名为藏族运动员。藏族人民在发展我国登山事业中作的突出的贡献。

俄多:藏语意为“用羊鞭甩石头”。原是牧民吆喝牲畜停止的一种办法,后发展为一种体育比赛。藏族牧民用毛线或牛皮制成的软鞭,中间有一小块兽皮可以包石块。比赛时,手提软鞭,套上石块,快速旋转到用力均匀,将石头甩出,以甩得远或准者为胜。

风筝:藏族的风筝外形精巧美观,多为正方形或菱形。儿童和青年放风筝,不仅要比高远,而且要看谁能把对“打”下来。比赛时,风筝线大多涂有掺着玻璃渣子的胶水,加大摩擦力,用以割断对方的风筝线。老人放风筝,在风筝和线的接头处,插上一柱香,风筝飞到一定高度,香火将线烧断,风筝便随风飘去,飘得越远,越说明自己健康长寿。

赛牦牛:赛牦牛是藏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由经验丰富的牧民驾驭性情暴躁的牦牛进行赛跑比赛,原在十一月二十五日进行,现改在望果节。比赛时,牧民骑手待于起跑线,发令后即驭牛疾奔200-300米,以先到终点者为胜,获胜者将受到观众的热烈祝贺并受酒肉奖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