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军平
毛泽东曾说:“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我是毛的信仰者,受着毛的话语启示,在二十年前读书求学期间多次和学友光顾书店,买下了我书架上这一本至今捧读的书。这本古色古香的《菜根谭》,它,淡蓝色的封面,显得清雅而怡人;古籍式的装帧,显得素朴而庄重。虽然它经历了岁月的蒙尘,自出版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年的光阴,但我无论走到哪里,总是把它轻轻地置于身边,就像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它时时都散发着香远益清的光芒,又像一位良师益友,始终陪伴在我的身边,启迪着我的思想,滋润着我的心灵。
作为一本受一代伟人青睐的书,我觉得肯定有它不同寻常之处。接识一本书,犹如接识一位导师,它的性格,它的思想,它的趣味,它的品位,它的情操等都无处不在的悄悄影响着你,改变着你,启发着你,甚至在“润物细无声”的塑造着你,因此,读书不可不选择,读书不可不思考。
正如秉性不同的导师一样,书的性格也是人的性格,正如人的性格都不是完美的那样,书的性格也同样存在着性格上的缺陷。所以读书不可不全面,这样才能纠正书的性格的缺陷和差异,而使读书的人避免了性格的缺陷和不完美。
古人有“少不读《水浒》之说,是有它的道理的,因为年轻人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而《水浒》正是讲的除暴安良,杀富济贫,梁山好汉打打杀杀,快意恩仇的故事,在一定的时代,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在青少年成长的黄金阶段,就必须要冷静地看里面缺乏理智和法律意识的的“暴力”倾向和“血腥”色彩,否则,就容易使青少年走入歧途,而报刊上不也经常报道无知青少年看了《水浒》后,就“仗义行侠,抱打不平”锒铛入狱的事情吗?因此,《水浒》尽管是优秀的古典小说,但它的“非理智,非法律”色彩还是要冷静的看待的!
因此,此后,读《水浒》,就得增加一条:戒之在斗。《水浒》的缺陷看来也很明显了。那么《三国》呢,何尝不是这样,一部讲历史上三国争斗的故事,同样也是打打杀杀,有血腥,也有谋略,纵横捭阖,钩心斗角,设圈套,布战阵,将人心的险恶演绎的淋漓尽致,因而也让人们对读《三国》有了这样的说法:老不读《三国》。老不读《三国》,自有它的道理,大概无疑是在告诫人们在年老体衰以后要抱着平常心,要返朴归真,要活出真道行,不要劳神费力地为那些事情你死我活地争个斗个不停,因为毕竟人生苦短,“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该淡泊就要淡泊,该放下就要放下,不至于老死了还是个糊涂虫。对于另两部名著如“男不读《红楼》,女不读《西厢》”之类的说法,至于全面不全面,反正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看来,各个名著的缺陷性显然是一目了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