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资源魔咒”打造幸福毕水兴 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推动毕水兴(毕节、六盘水、兴义)能源资源富集区可持续发展,以毕节、六盘水、兴义为节点城市,充分发挥能源矿产资源优势,建设我国南方重要的战略资源支撑基地。重点发展煤电煤化工、钢铁有色、汽车及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 如何抢抓国发2号文件的历史性机遇?如何将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变成真金白银?3月29日,毕节市、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在六盘水召开“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发展研讨会”,并签订了《“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携手布局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合力打造资源富集发展“高地”。 时隔十年之后三地终于真正“牵手” 毕节市、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山水相连,能源矿产资源富集,生物资源多样,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且资源组合条件较好,布局相对集中,是贵州乃至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2011年三地的GDP总量占全省的30.8%,是贵州省经济总量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的经济板块之一。 据六盘水市委书记王晓光介绍,10多年前,我省就有人提出过毕水兴资源富集区战略合作的观点,但由于诸多原因,这一观点一直都没能上升到全省战略的层面,毕水兴三地也一直没能真正走到一起。昨日在六盘水市召开的“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发展研讨会”,毕水兴三地党政一把手联合签订了《“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地的区域合作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根据三方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毕水兴三地将共同建立合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三方相互借鉴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积累的经验,进一步开阔视野,促进发展;完善合作联动机制,建立稳定的联席机制,三市州政府主要领导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调度相关工作推进情况,共同研究合作发展工作。三市州发改、交通、经信、旅游等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联系机制。 据了解,三地将在省发改委牵头编制的“毕水兴经济带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协调,全力协助省发改委编制“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发展规划,经省政府审查后报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同时在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的支持下,加快推进“攀西-六盘水经济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共同将该规划上升到国家层面进行编制和审批。 在今后的规划编制工作中,三地将在能源资源、交通水利、物流园区、文化旅游等方面加强协调,共同编制该区域的相关规划,争取纳入省或国家层面实施,促进该区域共同发展。 在三方战略合作协议之下,三地将强力推进三市州跨区域以重大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据悉,三地将加快开展毕节经水城至兴义铁路项目的前期工作,“毕水兴”铁路定位为客货共线,时速按160至200公里/小时设计。 由于毕节至六盘水段已按客运专线完成规划研究报告编制,需抓紧对该项目按照客货线标准进行补充完善,并尽快开展六盘水至兴义段的前期工作,向省及国家争取时按整体项目汇报,请求纳入国家规划,适时开工。 争取今年开工建设盘县至兴义高速公路,在打通“毕水兴”高速公路主线的基础上,推动威宁至六盘水、纳雍经六枝至晴隆、赫章至六盘水等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及建设。 为突破资金瓶颈,对三市州属于国家政策支持发展的交通水利、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项目,集中打捆上报,争取国家发债支持。 此外,三方还将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领域方面的合作,在公路、水利等方面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同时,充分利用三市州地独特的旅游资源,广泛开展旅游合作,培育文化旅游品牌,共同打造两广进出“毕水兴”的精品旅游线路等。 “贵州要实现跨越发展最大的潜力在毕水兴” 是国发2号文件的颁布,让毕水兴终于走向区域联合,而国家为什么要把毕水兴在空间布局上划分为一类区域?国发2号文件的起草人之一、国家发改委西开司综合处处长于合军对此作了详细的解读。 据于合军介绍,国家发改委相关专家在研究起草国发2号文件时,对贵州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颇费思量。因为贵州的交通是鸡爪型的,而不是网状型。毕节、六盘水、兴义之间没有鲜明的经济轴线。以贵阳为原点的鸡爪型的交通,并没有形成经济上的聚合点。贵阳市的首位度不高,集聚作用不强,贵州的经济流向相对分散,呈发散型。 “在某一特定区域,一个商场有生意,两个商场抢生意,多个商场大生意。”于合军说,把毕水兴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经济区,是因为三地在经济形态的相似性和相通性,大家形成合力,避免相互恶性竞争,最终大家才能获益。 同时,毕水兴三地地缘相连、人文相近、经济联系密切,尽管现在直接的交通还没有形成,但随着国发2号文件的实施,这个问题将迎刃而解。 于合军认为,把毕水兴划分为一个类型区域,是保障国家能源资源战略安全的需要。贵州最大的比较优势就是能源资源富集,包括煤炭、矿产、生物、旅游等方面,核心还是煤炭,其储量是我国南方12省总和,同时具有水火互济的特点,是我国重要的西电东送基地,对维护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平稳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这些资源主要集中在毕水兴地区。 把毕水兴划分为一个类型区域,也是支撑贵州实现跨越发展的需要。 “贵州要实现跨越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哪,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哪,我想最大的潜力就在毕水兴这个区域。”据于合军介绍,当时在研究起草国发2号文件时,大家最初印象中贵州的产业发展还马马虎虎,还有一些亮点,但仔细一分析,无论从总量还是市场占有率,真正能够立得住的还是能源资源加工业,而这块主要就集中在毕水兴地区。 “可以说,没有毕水兴的腾飞,就没有贵州的经济跨越。”于合军说。 于合军说,毕水兴资源产业特点相近,若各自为战,很容易产生恶性竞争,不利于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仅就毕水兴一个市来讲,想做到可持续发展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只有三家联合起来,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发挥整体效益,才有可能有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 依托但不能依赖贵州要打破“资源魔咒”怪圈 “毕水兴要依托能源资源,但不能依赖能源资源。”昨日的研讨会上,于合军以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管部副主任、博士史育龙,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龙如银等专家纷纷提出忠告,毕水兴要避免陷入资源魔咒,要打破资源魔咒的怪圈。 据相关研究,地区的资源充裕程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相关。也就是说,资源富集不但不成为促进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反而会成为该地区发展的一个拖累,人们将这种统计上的现象称为“资源魔咒”。 于合军说,尽管资源富集地区可能会由于资源品价格的上涨而实现短期的经济增长,但最终又会陷入停滞状态,富集的自然资源最终成为赢者的魔咒。另一方面,资源富集,但老百姓贫穷。比如,山西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但资源开发了这么多年,留给山西的是大气污染和千疮百孔的生态环境,富了极少数人,穷的是地方政府和老百姓。山西煤老板可以花费7000万元给女儿办婚礼,但全国最穷的县在山西,山西也是经济较落后、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省份之一。于合军建议,毕水兴地区要居安思危,主动承担起探索的责任,探索资源开发富民新路子。 龙如银也提到,我国不少能源大省的产业结构特征,大多是以采掘和原料工业为主的工业比重过大,各类产品的加工链很短,中间产品比例高,最终消费品比例低,挤占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最终产品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龙如银建议,毕水兴是新兴的资源型工业富集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兴能力不够强,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资源环境压力较大,支柱产业能耗相对较高,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毕水兴要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工作重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促进毕水兴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他还建议,毕水兴应该通过产权、税收、政府的再分配以及社会保障来遏制资源富集地区的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打造幸福毕水兴。 “资源地区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个新富阶层,这个阶层占地区人口的比例非常小,但是财富的占有比例非常大。所以,应当大力改善教育、医疗、居住和其他人文环境,使得资源富集地城市成为真正宜居的城市,成为本地人真正的家园。”龙如银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