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娟
广东省韶关市中医院耳鼻喉科 512026
【摘要】 目的: 观察自拟中药治疗喉源性咳嗽的疗效。方法将我院门诊收集到的120例喉源性咳嗽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服用自拟中药,对照组60例服用抗生素(阿莫西林胶囊或罗红霉素胶囊)及酮替芬,非那根止咳糖浆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0%和18.3%;有效率88.3%,对照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1.7%和23.3%,有效率65%。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后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拟中药治疗喉源性咳嗽优于传统疗法。
【关键词】自拟中药, 喉源性咳嗽
喉源性咳嗽是由国家级名老中医干祖望教授首次提出的。喉源性咳嗽顾名思义就是喉部疾患所引起的咳嗽。它的主要特点是:痒为主症,咽痒如蚁行,阵发性咽痒,干咳,不痒不咳,咳的起点在声门之上,多为阵发性咳嗽,咳甚则痉挛状,咳嗽后吐出少许白粘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4~74岁,平均45.5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3年半,平均31天。对照组60例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4~74岁,平均37.5岁;病程最短8天,最长3年,平均28天。全部病例均在应用本方前用过中西药,效果欠佳而就诊治疗。所选病例有如下特征:咳嗽为初始症状,随即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咽痒或痛,更加引起咳嗽,呈阵发性,甚至痉挛性咳嗽,少痰或无痰。可因寒冷、异味刺激加重,饮水可缓解。查体:咽部可见红或红肿,有的有滤泡,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或粗,无干湿啰音。放射线检查:胸透或胸部正位片检查未见异常。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等无显著性差异。
1.2 临床表现:
全部患者均有近期感冒病史,经治疗后其它症状消失,唯剩咳嗽不愈或较前加重。其特点是咽喉作痒之后即咳或咳必喉痒,而且连续呛咳直至恶心而稍缓解。干咳无痰或少痰,受凉或闻吸刺激性异味咳嗽加重,咳声高亢,甚至呛咳连续不断
1.3 治疗方法:
自拟中药方剂,药物组成:荆芥9g,防风9g,,桑叶10g,桔梗10g,陈皮10g枇杷叶10g,杏仁10g,甘草10g,款冬花10g,射干12g,白前15g,枳壳10g,地龙15g,僵蚕10g,甘草15g。随症加减:无痰或少痰、口干者加沙参15g,麦冬15g。痰粘难咯:浙贝10 g,青黛3g。音哑、咽痒者加木蝴蝶15g,蝉蜕10g。咽部肿痛者加玄参15g,牛蒡子10g,入肾、肺经,滋阴降火,散结利咽,解毒祛肿。诸药加水煎2次,武火煮沸后,第1次煎20分钟,第2次煎15分钟,合二为一,日2次口服,每日1剂。小儿酌减。治疗4~7日,观察治疗结果。服药期间停用抗生素制剂,忌食生冷、辛辣、烟酒、避风寒。
对照组服用阿莫西林胶囊,每次0.5g,每日3次,或罗红霉素胶囊150㎎,每日3次及酮替芬1㎎,每日2次,非那根止咳糖浆治疗。两组均1周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4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而定。治愈:咽痒咳嗽消失,咽后壁淋巴滤泡消失,咽部充血不明显。显效;咽痒、咳嗽基本消失,咽后壁淋巴滤泡明显减少,咽部充血明显减轻。有效:咽痒、咳嗽减轻,咽后壁淋巴滤泡减少,咽部充血减轻。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1.5 结 果
治疗组 治愈42例(70%),好转11例(18.3 %),无效7例(11.7%)。总有效率为88.3%对照组。治愈25例(41.7%),好转14例(23.3%),无效21例(35%)。总有效率为65%。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后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拟中药治疗喉源性咳嗽优于传统疗法。
典型病例:患者,女性,34岁,2010年2月17日就诊。诉近2年来经常咽干痛而痒,痒则便咳,干咳少痰,常夜不能寐,每因食辛辣、生冷食物及遇冷风、异味刺激而诱发。查体:咽红,双肺呼吸音粗,未听及干湿啰音。舌质红、苔少,脉细。胸部正位片所见:两肺未见异常。诊为喉源性咳嗽,治疗以滋阴润肺,清利咽喉为主。服用上方3剂后痒咳明显减轻,咽部较前润泽。原方加玄参15g,麦冬15g牛蒡子10g,以滋阴降火,散结利咽,继服4剂诸症基本消失,半年内未复发。
1.5讨 论
喉源性咳嗽属中医“慢喉痹”的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过敏性咽炎,病位即非在表,又未及肺,喉源性咳嗽临床较为常见,以咽痒即咳,难愈为特征。此类疾病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咽痒、痒时即咳不止,病人很痛苦。病因多为外邪入肺,疏解不彻,或自乱服寒凉收涩之药物,或长期乱用抗生素等。邪滞肺脏,宣泄不利,肺气郁滞,肺失清肃,气逆而咳。咽喉为肺之门户,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之通道。若有外邪、异味等刺激作用,里外相加,脉络受阻,气血壅滞,即出现咽痛、痒,而咳不止。肺失宣肃,肺不布津,聚津成痰,痰阻气道,影响肺气之出入,上逆而咳。基本病机为肺气壅遏,气郁痰阻。治宜宣肺理气,化痰止咳,利咽生津。由于咽喉作痒引起的咳嗽,故有别于内科之支气管炎与肺部感染之咳。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可能与过敏、空气污染、病毒感染以及体质下降等因素有关。中医学认为,本病乃患者禀赋不足,体质较差,易感外邪,即风寒或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郁闭于咽喉,影响肺系,肺失宣降则令人咳嗽,或风寒化热、风热化燥,热邪熏灼咽喉,或燥热伤津,均可致咽喉干痛作痒,痒则作咳,甚至呛咳不止。
方中紫苑、款冬花能温润肺气、止咳下气化痰,因其性温而不热,润而不燥,故对于温热之邪郁于肺经不得疏泄而咳嗽不止者,亦能治之,二药合用,寒热皆宜;杏仁宣肺止咳祛痰;陈皮、白前,枳壳理气宽中,燥湿化痰;地龙古为疗热治惊之剂,现代应用治肺,证其具有善启上焦,宣降肺气之功理气化痰,使肺气得以肃降;苏叶理气散寒、化痰利肺,与荆芥、防风配伍能祛喉间风邪;僵蚕咸辛平,祛风散结,枇杷叶清肺止咳,降逆止呕,与桔梗配伍,也用于气逆呕吐。桔梗宣肺止咳化痰,又能载药上行,直达病所。甘草扶正祛邪,又能调和药性。全方共奏祛风利咽、润肺止咳、下气化痰之功,则邪去正安,咳嗽症除。中医药治疗喉源性咳嗽的病机上有其独特见解,结合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方法,对喉源性咳嗽进行治疗,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1王东方,干祖望,覃都安;喉源性咳嗽病因学调查及其病理生理学基础[J];辽宁中医杂志;1995年04期
2宋文华,黄经文;徐蝉止嗽汤治疗喉源性咳嗽[J];山东中医杂志;1998年07期。
3刘毅[,韦子章,中医药治疗喉源性咳嗽进展;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12卷第1期,72-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