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新闻报

 咖啡加浓茶 2012-03-30
 理性看待长寿问题
本报记者 贾延宁

  长寿,是古今中外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愿望。而当今科技的不断发展也确实给不少希望自己长寿的人带来了希望。然而,长生不老一定是好事吗?

  健康的追求,抑或狂热

  56岁的拉伊·库茨魏尔是个追求长生不老的狂热分子。为此,这位发明家和企业家小心翼翼地选择自己的食物,同时非常注意进行科学的锻炼以保持体重。此外,他每天还精心设计膳食来补充身体所需。库茨魏尔对自己的一整套“生活战略”非常满意,也难怪,在最近的一次全面体检中,医生说他的健康年龄只有40岁。但库茨魏尔心里明白,即便如此,他也有死亡的一天。不过,他还是希望通过努力使生命尽可能地延长,没准儿将来的科技发展真能帮他实现梦想呢。

 

  作为二战结束后美国“婴儿潮”中的一员,库茨魏尔的想法颇具代表性。据统计,那一代出生的美国人共有7600万,如今他们都已接近退休年龄,许多人开始加入日渐流行的“生命延长运动”。据美国有关机构调查,美国人2002年用于抗衰老产品和治疗方面的花销已经达到430亿美元左右,而到了2007年,这个数字可能将达到640亿美元。不少有钱人寄望于未来的生命复活技术。目前,已经有70多人立下遗愿,要求在死后被冷冻起来,以期有一天能被未来的科学家用复活技术唤醒。

  在《狂喜:生物技术是如何成为新宗教的》一书作者布赖恩·亚历山大看来,这种对长生不老的狂热追求不亚于宗教信仰。他解释说,“库茨魏尔们”是在二战束后繁荣的经济环境中看着科幻电影长大的一批人。他们接受的教育告诉他们,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事实现不了。于是,这些人就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不想死,我要为此做些什么。”可当进入老年的时候,他们却发现自己“可能是最后一代不得不死亡的人”,“他们极有可能与长生不老擦肩而过,而这些都让他们怒不可遏。”

  科学界争论长寿问题

  科学界对于“人类什么时候能够大幅度延长寿命”的话题至今仍在争论不休。持乐观态度的人认为,突飞猛进的科技能在未来数十年内实现人类的这一愿望。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三一学院生物伦理学学者詹姆斯·休斯称,对动物进行的多年研究证明,减少一半的热量摄入能够延长寿命。当然,很少有人愿意长时间处于半饥饿状态。“但我们很快就会有基因或是药物手段,启动人体的这些机制。这样,人类的预期寿命就有可能增加30%到50%。”休斯还预言,本世纪就会诞生的纳米机器人能够完成身体内红、白细胞的任务,与侵入身体的细菌和病毒“作战”、更加有效地运送氧气。人类的寿命将因此大幅度延长。

  但更多的人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一些专家称,虽然美国人的平均寿命预期的确有了大幅增长,但这主要归因于早期死亡率的降低。美国芝加哥大学公共卫生教授杰伊·奥利尚斯基指出,人类寿命的上限并没有发生改变,“一百年、一千年前,都有百岁老人。如果把一个生活在5000年前的人带到现代社会,让他按照现在的方式生活,他们的寿命会和我们的一样长。从生物学角度而言,(人的寿命)并没有任何变化。”他还不无嘲讽地说:“每当攻克了某种致命疾病时,人们总是会飘飘然,认为如果这个可以改变,其他的也能改变。”还有人认为,对现代医学进步的夸大是在“助纣为虐”。普利策奖得主、科技记者劳里·加勒特指出,从18世纪以来,抗生素以及其他医学成果对于延长人类寿命的贡献微乎其微。相反,人类平均寿命预期延长应该归功于清洁的饮用水、完善的污水管道以及穷人能够获得更好的营养等基本公共卫生措施。

  如果每个人都长生不老

  其实,目前不少旨在改善人类基因试验的结果并不如人意。即便技术上的难题能够解决,由此带来的生物伦理问题也足够让人头疼的。试想,如果世界各国有朝一日都有不计其数的百岁老人,解决他们的赡养问题就是各国政府的一大挑战。换个角度看,已经60多亿人口的地球还要继续承受大量“不死的人口”,这是否现实?对此,奥利尚斯基教授说的很对,“人们为了自己的追求总要付出代价,而这些代价未必是我们心甘情愿付出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