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德军装甲兵战术的讨论系列全集

 联合参谋学院 2012-03-30
德军的装甲部队作为二战中德国陆军的核心力量,无疑是战争中的佼佼者。它开创了现代立体式战争的先河,充分发挥了各兵种尤其是装甲部队和空军的战斗力。相对于一战时的,部队机动性大大提高,从而使得由堡垒,壕沟,地雷和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阵线的威力大打折扣.坦克本身就是作为突破堑壕战而发明的新式武器,随着战争艺术的发展,坦克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前一次德军苦战几年,伤亡数百万人,仍未达到其作战目标,并最后溃败。而20多年后,德军只以伤亡数万人的代价,绕过了马其诺防线,从阿登山地突破了联军战线,几十天内英军溃败,巴黎投降。

 

作为闪电战的主要突击力量,装甲部队的任务就是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强大得空军配合下,装甲部队快速突击敌军防守的薄弱处,以迅猛的攻势打开敌军阵线缺口,而摩托化步兵快速跟上,巩固并扩大突破口,向敌军的防御纵深进行突击,并且向敌军侧翼延伸,对敌进行包围。空军的主要任务是,抢占战场制空权,攻击敌军坚固的堡垒,为装甲部队的进攻先初步扫清障碍,继而向战线的纵深强力突击,摧毁敌军的交通枢纽,指挥系统,阻击敌军增援部队,尽一切力量消灭敌军有生力量。装甲部队再达成突破后,迅速机动,切断敌军退路或补给线,或快速穿插将敌军分割包围。总之,一句话就是,不停的快速突破,先发制人的打乱敌军的部署,不给敌军以喘息之机。

当时的世界,对坦克应用主要还停留在作为步兵突击的支援火力上,当德军装甲部队革M性的战术被世界所认知的时候,它的威力就大打折扣了。东线的后期失败就是最好的例证,后期德军的进攻不利,和苏军防线的巩固有很大的关系,那时的闪电进攻已不能达成其战役目标了!

装甲兵战斗队形是决定装甲兵作战中作战效益的关键。装甲兵部队在行军、开进、接敌和追击等战术行动时,根据敌情、地形和战术任务等不同,装甲部(分)队可采取不同的战斗队形,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出整体的作战威力。因此,可以说,一个优秀的装甲部队指挥官,其实就是一个战场上很会“排兵布阵”的能手。

最高统帅部最后的一份战报的最后一句话号召我们:“在这艰难的时刻,武装力量要怀念我们已经牺牲的战友,他们责成我们遵守纪律、服从指挥、无条件地忠于我们曾经浴血作战的祖国”。

实际的攻击正面应基于部队的任务。比如狭窄正面应用于主攻点(Schwerpunkt),而稍宽正面则用于进攻的其他地段。如果在攻击中前方出现了一个未曾预料到的主攻点,则所有的力量应立即增强在该进攻地段上的部队密度,从而减小其攻击正面。部署在主攻点的部队应得到最多的压制武器和最充足的彈藥补充,以满足其打击力度。

原则上,主攻点应当是在敌人防线上突破的最深处,其同样也具有“核心”(Anschluss)。在一个排的进攻地段中,一个班将成为核心,其它所有的班将根据这个核心班行动。同样在一个更大的进攻地段中,一个核心排将指引一个连的行动,一个核心连将指引一个营的行动,一个核心营将指引一个团的行动。而达成最深渗透的部队将自动成为“核心部队”,所有的邻近部队将由其指引行动---也既是德军著名的“自由换型战术”(Gestattendtaktik)。

“自由战术”或“核心准则”是德军进攻以及防御战术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概念,它通过“核心部队”和其临时侧翼部队之间的联系来避免战线上的缺口,保持其密度和完整性。理论上,核心部队应比邻近部队达成更深的渗透距离,它的侧翼将得到平行部署本部队进攻地段两翼的重机枪和反坦克炮的集中火力支援。对敌防线持续不断的重心打击将对其造成“渗透”(Einbruch)。

如果随即将渗透点作为主攻点的话,部队将得到更猛烈的火力支援,并且最终形成“突破”( Durchbruch)。一旦达成突破,所有的力量将立即投入战线,而机动部队将进行穿透。最终达成合围。

行动部署(Entfaltung):主要依赖于地形,能见度,敌军力量和己方指定的编队进攻地段等因素。一个掷弹兵连长将他的部队移动到进攻阵地后,随即将命令部队组成“连级楔子” 阵型(Kompanie-Keil),即1个排在前,2个排预备。或者“连级倒楔” 阵型(Kompanie-Breitkeil),既2个排在前,1个排预备。如果是“楔子”阵势,向前的那个排将自动成为“核心排”。而在“连级倒楔”阵势中,“核心排”将被特别指定。连部将部署在核心排后方。同样的,排长也将在本排阵地和下属班的阵地中相应使用“楔子”和“倒楔”阵型。

一般来说,“楔子”阵型适用于一场交战的开始阶段,因为连长可以比较灵活的派出任意一支未交火的排向前,攻击一个已被确定的敌军阵地。在这种情况下,剩下的排可以进入中枢预备阵地。然后再进行穿插攻击或者侧翼攻击,迅速转换成“倒楔”阵型,就这样轮流转换“核心排”。

战术部署(Entwicklung ):在与敌接触后,掷弹兵班将以一列纵队队型穿越他们的指定地段,这种阵型具有有利指挥和视野的优点。在每个排和连之前的侦察部队应当将敌情完全查明。然后每个组在进攻时将展开战斗队型:一个“核心班”指挥官将下令轻机枪组由一列纵队队型改为散兵队型,以获得良好的射击位置。而同班内的掷弹兵组将继续前进,直到抵达一个处在己方火力掩护下,与敌人阵地直面的突击位置为止。由于机枪组和掷弹兵组的指定任务不同,所以德军一般很少会将他们同时展开。根据敌人各个阵地的重要程度,排长可以将选择将全部3个班内的机枪组集中起来,打击一个目标。如果一个排内有重机枪班或者组,他也同样将被集中。
  精确的战斗队形是德军装甲兵的优势之一
  要想使坦克能机动作战,必须对其实施灵活而正确的指挥。为能利用地形迅速前进,并能在规定时间以全力冲击敌人,必须采取适当的行军队形、临战队形和战斗队形。各种队形必须简单,以便能根据地形条件和战斗情况迅速变换队形。死板地采用某种队形,不符合现代的坦克战斗运用原则。
  德军是大战前精确研究战斗队形运用和队形功能的军队之一,而且在反复的训练和演习中,积累了远远高于对手的经验与教训。这就使德军能够在大战初期,以凌利的攻势,以灵活的队形,总能在对手防御体系中找出可以利用的缺陷,并迅速加以放大,从而经常将战术胜利发展成为战役胜利。
德军装甲兵编组战斗队形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1、“为便于指挥各分队及其火力,必须使每个分队作为一个整体行动,为此,就必须使分队指挥官自己确定行军队形、临战队形和行军队形。”
  2、“排的行军队形为一个纵队;连和营,特别是在开阔地形上,可成两个纵队。”
  3、“战斗以前,连和营根据当前地形和战斗情况展开成临战队形。”
  4、“战斗时,连成一线式战斗队形,各排展开成散兵线。”
  5、“各排成一线进攻时,即构成一个梯队。梯队的数量依以下条件确定:上级长官命令中规定的战斗队形、坦克的数量和地形性质。”
  6、“根据任务、战斗情况和地形条件,坦克集结时可采取各种保障安全的配置方法。”
  7、“如果进攻是由团或旅实施的,这时的战斗队形可成一个梯队,也可成若干梯队(坦克营一线配置或前后配置)。”
  8、“坦克部队(分队)指挥官根据情况应位于最便于观察和指挥所属部(分)队的地点。”
  德军装甲兵战斗队形的分类
  德军装甲兵的战斗队形可根据加强兵力的大小,战场地形情况,当前敌情及上级任务可分为:装甲队形和混合队形。其中,装甲队形就是指由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摩托车、工程车等机动力和防御力大致相等的车辆组成的战斗队形;混合队形则是由上述车辆与徒步步兵组成的战斗队形。必须注意,在部队整个战斗队形上空,还应当包括航空兵战斗支援机群。战斗队形分类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就是:灵活便于机动,优势便于发扬火力。“灵活便于机动”就是:战斗队形应当尽可能地使队形的整体简单易用,能够应付战场上的不同的意外情况。“优势便于发扬火力”就是: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与同一个对手交战时,战斗队形所形成的整体火力占据优势,即火力的集中。
  1、装甲队形。
  可分为:梯次队形、线式队形、梯队队形、三角队形、楔形队形和棱形队形。梯次队形包括左梯次队形和右梯次队形。当战场左侧有敌情顾虑时,装甲部队组成左梯次战斗队形;当战场右侧有敌情顾虑时,装甲部队组成右梯次战斗队形。梯次队形主要是为了沿前进方向运动时,防备侧方威胁。线式队形,也称横队队形。线式队形一般是在敌情明确,地形开阔,便于装甲部队以高速冲击时采用。在所有队形中,线式队形是能够发扬坦克最大火力的队形。梯队队形是在冲击防御纵深大的阵地时采用的队形,目的是增大进攻的冲击力,保持进攻的连续性。梯队队形分为二个梯队队形,三个梯队队形,根据敌情和战场地形情况,可以编成为四个梯队或者更多的梯队队形。梯队队形最大的弱点是,不便于保持队形“转向攻击”的灵活性。三角队形实质上是由梯队队形发展而来的,也就是在梯队队形的基础上,将各梯队中的坦克前后位置调整一下。形成各梯队的三角形。它包括前三角和后三角两种。以一个连为例,德军坦克连共有17辆坦克,每排5辆,连部2辆。展开成三角队形(以前三角为例)时,1排5辆在最前方展开成三角形队形,2排在1排后的左侧展开成三角形,3排在1排右侧展开成三角形,连部则位于三个坦克排中间偏后位置。三角队形是德军装甲部(分)队最常用的进攻队形。楔形队形实际上又是三角队形变化出来的。三角队形虽然进攻凌利,冲击力强,但仍然不能有效地发挥连三角队形中2排和3排内侧共4辆坦克的火力,而且,在突入敌人阵地纵深中,如何在向内贯通时有效地打击突破口两侧敌人火力点,就成了诞生这种队形的根本原因。与三角队形不同之处就是,2排和3排的坦克同时沿进攻轴线成“竖形”向前运动,但火力的打击点则是队形两侧。坦克连以上的单位均可采取“楔形”队形。“棱形”战斗队形实际上是由“前楔形”和“后楔形”合并而成的综合战斗队形。当整个队形停止运动形成配置状态时,则被德军称之为“刺猬”队形,亦指这种队形可以使整个队形迅速地向任一方向前出,并便于在任一方向构成火力正面。那么,它在运动时,主要目的是防御对方侧后和翼侧攻击,并保持攻击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2、混合队形。
  混合队形基本采取与装甲队形一样的战斗队形。但也有不同,这就是步坦协同战斗队形。当采取坦克与步兵混编进攻时,尤其是坦克引导步兵攻击时,步兵只须编组在上述装甲队形中。当地形不利,步兵引导坦克攻击时,坦克最好采取的是宽正面的“线式队形”,也就是横队队形,以便以更多的坦克火力支援步兵战斗。
  德军装甲兵成功运用各种战斗队形的战例
  1、进攻作战战例:在进攻莫斯科的“台风”战役中,德军在莫斯科远郊和近郊接近地突破苏军防御阵地时,根据森林多,道路泥泞,苏军防御纵深不大的特点,多采用“楔形”战斗队形。突破后,由随后的步兵部队对被围苏军实施攻坚作战,装甲部队则采用“楔形”的临战队形搜索前进,有时甚至成一路行军纵队直接开进。如,在向图拉的追击行动中,古德里安的部队则直接采取一路纵队开进。但随着苏军持续不断的顽强反冲击和反突击,德军装甲部队遭受翼侧和侧后的攻击越来越多,在莫斯科近郊地的战斗中,德军被迫采取“棱形”战斗队形,以保持进攻的稳定性。但在罗斯索科夫将军强大的炮兵火力打击下,德军坦克因为密集的战斗队形,导致坦克大量损坏(注意:不是毁坏,榴弹炮打坦克的效能非常低,只能损坏坦克的外设装备,破坏坦克的战斗队形。)战役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德军坦克在连续的战斗中,已丧失初期的战斗威力,而且由于地形和气候也严重限制了德军坦克的行动。更重要的是,苏军已具备了反攻的能力,德军则成了强驽之末。在库尔斯克会战的“堡垒战役中”,德军终于将传统的“楔形”战斗队形发展成为“钟”形战斗队形。这个“钟”形战斗队形实际上是战役和战斗行动必然引起发展趋势。在“堡垒”战役行动中,进攻的坦克为了集中火力,为了便于控制指挥,采取超重型坦克在中央,中型坦克在左右侧后成“八字形”,轻型坦克在重坦克后边,随时准备实施追击的新型战斗队形,则称“钟”形战斗队形。战斗中,该战斗队形能够有效地压制苏军宽正面、大纵深的反坦克火力,并使坦克指挥官与重武器观察员能够一道,有效地进行陆空协同。德军坦克兵将军甚至认为,编组这个队形实施进攻,如能组织好各兵种的密切协同,一般在复杂地形上都能获得成功。
  2、伏击战战例:在乌克兰的防御作战中,当苏军通常集中占绝对优势的坦克进攻时,德军的装甲兵通常处于下风,而且经常实施小范围的机动作战。德军这种相当范围内的机动作战所起到的“消防队”作用,仅仅是减缓了德军防线崩溃的压力。在长期的实战中,德军面对优势的苏军坦克部队,也采取了许多令人拍案惊奇的战斗队形。如在一次防御作战中,根据防御战线一侧是森林,防御前沿在森林东北侧的拐弯处的地形特点,在查明苏军可能进攻时间和路线后,根据苏军夜间进攻时,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之间的距离以坦克尾部的红灯为准这一特点,决定在劣势情况下实施伏击作战。双方的坦克数量对比是:德军不足百辆坦克,苏军一个坦克军,约三百多辆坦克。德军决心实施阵前伏击作战。他们利用夜间悄悄地将伏击坦克隐蔽在苏军坦克必经的路线上,战斗决定在第二天凌晨打响。第二天凌晨四点,苏军准时发起了进攻。第一梯队七十多辆坦克与第二梯队保持间隔不足十公里,机动时间差为二十多分钟。苏军坦克按预定时间和预定路线向德军前沿接近。当苏军第一梯队开出给五公里时,德军隐蔽的坦克也成相应的队形,悄悄地加速跟上去。这里,在苏军一二梯队之间实际上多出一支德军坦克部队。一梯队指挥员向后看了看,噢,第二梯队在跟进。二梯队指挥员向前看了看,噢,第一梯队在向前行进。殊不料,亏就吃在这里。快接近德军防御地带了,苏军一梯队指挥员正准备下令成疏开队形,苏军坦克也准备展开成连队形了,大家警惕地注意着前方。突然,背后传来一阵雷鸣般的开炮声,几分钟内,七十多辆坦克顿时被击毁六十多辆,仅有六辆逃脱。苏军第一梯队坦克基本报销,但第二梯队却浑然不知,以为前面已经打响了,也加速开进。却迎头撞上早已休息几分钟的德国坦克,双方一阵猛打,苏军第二梯队又基本报销。仅此一战,德军只损失为数不多的坦克,而苏军损失了十倍于此坦克。后来,德军经常借用这种打法,利用战场地形,多次伏击成功。苏军吃了几次亏后,也变的小心翼翼起来。从而影响了整个战线的推进。
德军装甲师的主力核心是装甲团,德军在1935年以前一共只有6个装甲师,不包括轻装甲师。这一时期的德军装甲师大部分是2装甲团编制的,到了41年德军的装甲师数量已经达到了21个装甲师,此时的装甲时大部分也是1装甲团编制+3个机械化团/摩托化团,实际大部分的德军装甲师的步兵仍然乘坐卡车而不是装甲车,所以职只能称为摩托化步兵,此时1团制装甲师的势力已经大不如前,因为此时41年的装甲师都是在38年装甲师的基础上砍掉一半组建起来的,所以1团制装甲师的冲击力已经下降了,鉴于此德军组建了一些装甲团制装甲师,这些师里下辖2个装甲团但实力并不是简单的是1团制装甲师的2倍,由于1团制的团下辖4个营而2团制的装甲团却只有3个营,所以实力大一些但有限,一般1团制装甲团拥有150-180辆坦克左右而2团制有200-250辆左右。
德军的装甲师拥有16000名士兵,他们却只有不到200辆坦克,和这一时期的苏军的机械化军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苏军机械化军下辖5万名左右的士兵。而他们却用有800-1200辆坦克,而英军在欧洲的战斗旅级装甲部队就拥有100辆以上的坦克,无疑德军装甲兵违反了集中力量这一制胜的要素。
其次绝大部分的装甲师里的步兵仍然乘坐卡车,而不是250/251系列的装甲战斗车,这大大削弱了德军步机协调能力,就是有了装甲车的部队也因为这些车辆太脆弱也无法开到400米以内的前线,于是就出现这样的现象,德军坦克加速前进来躲避敌人的射击而步兵则拼命追,等到了100米以内步兵冲锋枪的作战范围已经筋疲力尽无心再追,而坦克已经被敌人的步兵团团围住。
再有突击火炮不编入装甲师,德军的主要火力来源是150MM炮,81MM炮,50MM反坦克炮,75炮还没装备,88MM高炮,主要是由几个高炮军和少量装甲师,88炮除了反坦克外基本不对地支援,37MM炮对轻型坦克和支援步兵巷战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尽管有威力小的缺点,但由于重量轻,射速快,供给方便,体积小而在巷战中大受欢迎。以及少量火箭炮,我们很容易看得出其中除了50MM炮没有一款适合直接支援坦克支援,而于是德军装甲师冲锋的时候往往得不到有力直接火力支援而损失惨重,严重影响了装甲兵的冲击力。
战争初期的苏军装甲部队的最高编制是军级的,一个机械化军拥有2个以上的坦克师+上一些摩托化部队,整体实力是很强大的,但是由于编制过大协调起来非常不容易补给可很困难可以说机械化军根本无法适应现代战争,到了基辅会战以后苏军统帅部取消了名存实亡的机械化军,同时也解散了很多坦克师把他们编为旅级部队.这样苏军的装甲力量变的很弱小,,这样的旅至多也超不过2000人和100辆坦克,除非集中使用否则至多也就是袭扰一下敌人,也就谈不上什么冲击力了。
但战争的深入苏军元气的恢复到了42年苏军统帅部开始考虑运用自己的装甲力量冲击德国人了。但是要怎么样进行编制呢?苏军统帅部发明了一种新型编制--坦克集团军,这样的集团军比德国的装甲师要大的多,通常下辖5个师级部队,最多不超过6个师,但只有1-3个是坦克师,通常有5 、6万人,这样的集团军里面编有炮兵部队,机械化/摩托化部队可以有效的协同坦克作战,而且较大的编制可以保证集团军拥有相对富裕的兵力对敌人展开冲击时保证了兵力充沛,而且各个兵种可以有效的进行协同,实现真正的多兵种合成化作战,对比德军比较单一的装甲师要有很大优势
但有利也有弊,这样大的编制和这么多种兵种混合在一起势必给指挥带来难度,所以苏军开始对这种编制相当不适应.........

突破的理论

J·F·C·富勒 [英国]

[出自《装甲战》] 1932

突破的主要困难在于要不间断地前进。突破时通过敌翼侧威胁地带比遭敌正面抗击困难要小些。有趣的是,在上次世界大战中,突破所形成的突破口的侧角一般都是四十五度,没有大于四十五度的。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突破必须以对突破深度和敌防御性质等因素的严密计算为基础。这些计算(记住按四十五度角突入侧翼)使我们能够判断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兵力承担负定正面的进攻。如图二十三,假如敌防御纵深A-B为五英里,那么我们就知道要进攻的正面C-D为十英里。但是,只派少数兵力自A突破是不够的,因为突破的缺口必须有适当的宽度,足以使担负扩张战果任务的部队能迅速向前机动,也就是说能够不遭敌机枪火力的杀伤。这样的缺口至少得五英里宽,如E-F。这也会使一个两英里宽的前沿G-H完全免遭火力攻击,同时也会有一个相当大的区域GIJH能够配备部队。因此,我们必须给原来十英里宽的进攻正面每侧加两英里半,从CD扩大到KL,这样KL就有十五英里。


  我们弄清这个问题以后,就必须查看敌防御阵地,把它们分成具体目标,给每个目标指派一个攻击部队,并且确定扩张战果所需要的部队。最后,我们必须把这些数字综合起来,权衡一下我们有没有足够的兵力。如果没有,那么进攻就是招惹祸秧。在上次大战中,成千上万的人丧生,其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突破要从侧翼按四十五度角突进去这一道理。

  部队数量不够怎么办?有两个办法——即两面突破和坦克突破。我将逐个谈谈这两种办法。

  假如在敌方翼侧某处可以找到一个突破部——如图二十四中的ABC。如果从DE和FG两面发起正面进攻,其目的并不是要从这两个正面突破敌防御,而是要使这个地区的敌人不得安宁而只好从这个地区撤退,敌人一撤退,我们即沿着JK线实施突破。


  这种进攻办法的困难在于需要大量的兵力,因为两个正面进攻需要大量的兵力,以便吸引大部敌人,使敌人无力抵抗沿JK线发动的攻势。

  这种进攻办法实际上仍是权宜之计,因为并没有克服突破翼侧向内倾斜的主要困难,如果我们不使翼侧向内倾斜,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正好就是坦克能够使我们做到的事情,因为坦克可以防子弹。

   ……坦克分三路机动,见图二十五。中路照直前进。……翼侧的两路冲进敌的凹部,再向外迂回,涌向各侧的敌后方。这样会导致什么结果呢?随着突破的深入,最初的进攻正面就会扩大,而不会缩小。


在两面突破中,从翼侧扩大突破口的能力可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因为它可以使两路进攻之间的间隔距离较大,那么两路进攻之间对敌的威胁地区也扩大了,从而给敌防御造成较大的破坏,直至重创敌人而将其置于死地。


  现在谈谈对隘路的进攻。主要困难是什么?隘路是避不开的,因为贯串隘路的峡谷地是后勤补给线。敌人占领了两侧高地。正面攻敌意味着要遭受严重损失;从翼侧包围敌人往往是不可能的;如果敌人翼侧被包围,即敌人后方遭到威胁,十之八九它将放弃阵地。1926年我在印度西北前线视察了许多这类隘路,几乎全部隘路对轻型坦克的机动都不能或很少构成困难。轻型坦克在几分钟内就可通过谷道,凭借迫击炮和机枪火力就能夺占敌后方地区(见图二十六)。这种进攻的作用就在于把敌人堵在两侧火力之间,敌人的退路不是被切断就是遭受威胁。我可以肯定地说,一旦山地居民遭到这样的攻击,他们一看到坦克开来,就会一轰而逃。


先头分队或前哨遭到射击,就应立即停止前进,并用火力牵制敌人,同时侧卫应前出,并设法在先头分队火力掩护下绕过敌人翼侧,攻击敌后方。这是一种我们熟知的作战行动,即牵制、机动、攻击。

  在森林地作战中,最好的编队形式是菱形或弹性方队:一个先头分队、两个侧卫和一个后卫,每个队都准备担负下述三项任务中的任何一项。如图二十八所示,战斗纵队以B为先头分队。如果A遭到攻击,A即牵制敌人,B和C向敌之翼侧机动,D留作预备队。如果B遭到攻击,那么B立即牵制敌人,A和D则机动,依此类推。


   1780年,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在金斯芒廷发生了一次这种战术的有趣的实例。帕特里克·弗格森少校领导的几名英国军人和当地民兵,同摩根领导的人数相当的美国森林地带的居民遭遇了。摩根把他的部队分编成三个队——A、B和C。见图二十九。当A与弗格森的纵队D接火时,A撤退。当D紧追着A前进时,突然D翼侧遭到B威胁。于是,D改变方向,转而对付B的威胁。这时A又转回来攻击D的左侧,而C攻击D的后方,很难设计出比这更漂亮的森林地战术的战例。再者,这种战法不仅在过去是适用的,在今天也同样是适用的。


沙漠地战斗中的决定性因素是水。因此,那些几乎总是骑马的沙漠部落,往往不是设法突击进攻者或把进攻者赶回去,而是把敌人一圈圈地围住,目的是将敌人的行动局限于两个有水地点之间,使敌人不是渴死,就是屈服,迫使敌人投降。

  这种战法是有战争就有的古老战法。塞西亚人、帕提亚人和阿拉伯人都一而再、再而三地运用这种战法消灭了强大的敌军,就象公元前53年克拉苏在卡雷被消灭那样。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不论面对有组织的军队、游击队、山地部落,还是自身已被包围,在战术上总是有相应的策略。他采取了迄今都难以与之相比的狡诈战术,挫败了塞西亚人的围攻。他首先把一支强有力的轻骑兵和骑射手队伍派出去,远离他的主力——见图三十中的A。塞西亚人一看见这些人,立即就散开,并开始把亚历山大的轻骑兵和骑射手围起来。然后亚历山大使步兵以半月形队形推进(B),并派重骑兵(C)跟在B后面。突然,一声信号,他的重骑兵飞奔向前,穿过或绕过步兵,填补了D和E的缺口,把塞西亚人堵在轻骑兵和步兵之间。这样,敌人很快就被消灭。


战略的目的是以武力而不是以文字来维护一种政治主张。这通常以作战来实现,其真正的目的不是摧毁物质力量,而是在精神上压倒敌人。必须消灭敌人的这一观点,只是在它能导致有益的和平状态时才是合理的。这样如果敌人是不文明的野蛮人,它遭屠杀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对人类是有益的,如果它是有文化的民族,对世界有作用,那么它遭屠杀,即使这是不可避免的,也应看成是不幸之事,如果它遭屠杀是可以避免的,那么这就是一种罪恶。

  了解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作战的最终目标是歼灭敌人这一点已成为当今一个普通原则。在上次战争中,这种作战目标不仅使德国及其盟国遭到失败,而且也毁坏了战争目的本身,因为歼灭敌人的行动会严重扰乱民众的精神和思想,以致在精神失常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这种和平也受到了破坏。

作战的最终目标是歼灭敌人这种有害的信条,在理论上否定了战争的真正目的,即建立更加美好的和平生活。这种理论之所以盛行,是因为人们不深入思考问题。当然,象动物那样简单反应,比象哲学家那样思考问题,要轻松得多。这种理论认为步兵的进攻力量弱,强调使用大量的步兵,因为在军事史上兵力多的军队,是战争中最有破坏力的手段。

要实现战争的真正目的,就必须终止使用破坏性手段,这就是说,战争必须逐步地由武力争斗发展到智谋与士气斗争的阶段,换言之,指挥艺术必须基本上代替BL,用瓦解士气或精神上的打击,代替武力争斗或肉体的攻击。

由于步兵部队运动速度慢,需不断休息和取得给养,因此要求改革作战方法,发挥指挥才能。事实上,步兵部队不能适应激烈紧张的运动(这是指挥艺术的核心),于是只好以一种消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结果强调后勤补给,忽视了发挥指挥才能。

  为了重新强调发挥指挥才能,就需改变部队的编制装备,并基本上以打击士气(即实施出敌意外的突击)代替破坏性攻击,部队必须高度机动化,并须尽可能小型化。因为部队小型化,其后勤补给组织就可缩减;一般来说,后勤补给组织缩减了,其机动性就会加强,就易于防护,其安全保障的困难和弱点也可得到某种程度的克服。具有一支编配均衡、机动灵活的小型军队,一支能适应激烈紧张运动且不经常在固定的交通线上活动的军队,指挥官的指挥才能就可得到高度发挥,就能运用智谋指挥作战,而不只是把作战当成一种流血的行动。在这一方面,部队摩托化和机械化对我们是非常有利的,可使我们通过改变组织编制,重新发挥指挥才能。较重要的改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装甲:我曾指出,子弹已成为我们目前面临许多困难的基本原因。子弹阻挡步兵逼近敌人,迫使炮兵远离步兵阵地前沿,并使骑兵丧失突击力。装甲则可顶住子弹,进攻中,坦克能代替步兵,因为它能顶住步兵的防御火力。步兵难以攻击坦克,但如步兵没有充足的武器,缺乏坦克难以对付的防御工事,那么坦克能在任何适于机械化部队机动的地点攻击步兵。这就是说,当与坦克遭遇时,步兵就失去了机动性,就不再是野战部队,而应作为固守堡垒的部队。

  虽然装甲能抵抗子弹,但可被炮弹击毁。这不是说装甲失去作用,而是说,装甲的价值与射弹威力有关,它能抗住威力小的射弹,但不能抗住威力大的射弹,这就是说,炮兵将日益压倒步兵,但炮兵要防子弹攻击,就要配备装甲。因此对付坦克的手段是坦克,目前的步兵作战将被机动的装甲炮兵作战所代替。虽然在作战中,所使用的装甲也许不能顶住炮火攻击,但仍须使用装甲,以防子弹的攻击。

[注:在所有开阔地形上,这是完全正确的。]

   (2)机动力:在野战条件下,防护如不与机动力相结合就会明显削弱其作用,而机动力的任何改变,尤其是有防护机动力的改变将会引起战术的改变。当把有防护的机动力在没有道路的地区进行越野运动时,战术将会引起剧烈的变化,因此现在的线式战术将被地区战术所代替——这一点我已提到过。在地区战术中,部队正面不再能如现在那样有效地保卫其后方勤务部队和交通线。进攻不只是在前沿而是在地区纵深进行,而且会从各个方向实施进攻。因此突击的威力明显加强。瓦解士气将日益重要,其目的是通过瓦解斗志而不是破坏杀伤,引起敌方部队的混乱。

[注:1940年法国陷落,就是一个典型战例。《参谋军官的日记》的作者(无真实的姓名)写道:“盟国总参谋部被异乎寻常的运动战所瘫痪……1914年负责制定盟军作战计划的法国将军们的头脑的已不能应付这种新的突如其来的情况”。]

  由于攻击后方的行动将日益盛行,威胁日趋增大,其必然的结果是,不仅在驻地,而且在运动时均须组织环形防护。

[注:俄国似乎已意识到这一点,所以1942年德军多次进攻俄军后方均遭失败。]

后方仓库必须构筑防御工事,在后勤系统中机动的后方部队或警戒线,机降场以及防空设施,必须有对付敌人袭击的防护力量。部队在驻守时将越来越变成一个固定的堡垒,运动时将成为一个机动的堡垒。

(3)地形:我曾指出,装甲车辆的机动受地形的影响。地区作战日益重要。这就更有必要联系地形来考虑装甲车辆的使用。由于武器使用只有与地形条件结合起来才能在作战中减少损耗,由于将来在很长时间内,坦克和步兵将成为两个主要的战斗兵种,因此战场可能会分成两个地区,即坦克地区和步兵(反坦克)地区或分为坦克易于运动的地区和地形有利于步兵防护的地区。前一种地区一般为开阔、平坦或起伏地,后一种地区一般为丛林、沼泽或山地。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从总体上确定未来作战的特点:逐步用坦克——机动装甲炮代替步兵。

[注:虽然远在1925年,我们已拥有设计良好的发射十八磅重炮弹的自行火炮,但在1941年利比亚的秋季战役中,我们受到德军七十五毫米火炮(装在PzKw3型车底盘上)的攻击而大为吃惊。]

  其结果是:子弹降到次要地位,炮弹升到主要地位。为了保障越野机动力的安全,强调达成突然性,提高了组织环形防护和设置地面和坦克障碍物的重要性,这些因素是将来发挥指挥才能的基础。

作战

  宣布战争之前,或与此同时,根据制定的作战计划,部队将从战略部署地区(将用以代替目前的集结地区)开进。如果交战国双方都有坚固的反坦克防御配系,那么双方也许不会突破这些防御配系,也就是说,在主力部队未开进之前,双方会坚守其边境。如果其边境防御较弱,则须立即出动大量配有反坦克武器的摩托化部队去占领和防守敌坦克接近路和对完成作战计划有重要作用的地区。这种摩托化部队应及时得到由坦克和装甲车辆组成的强大特遣队的加强,坦克担负掩护任务,装甲车辆协同飞机担负侦察任务。

  由于翼侧和后方受攻击的危险增大,纵队应采取梯次配置。应根据地形和道路的数量来确定开进队形,因为必须记住,坦克和装甲车辆虽具有强大的越野能力,但它们只有在避开江河、丛林、围墙和铁栏时,才能在道路上运动。如果在进攻部队的右翼存在不可通越的障碍物,那么可采取图1所示的队形,如果没有这种障碍物而道路很少,那么可采取图2所示的队形;如果道路多,则可采取图3所示的队形。不论采取哪种队形,后方勤务部队可在作战部队与障碍物之间行进,或位于作战部队之中行进。一般来说,部队开进时应避免使用过多的机动车辆,因为运动速度与部队规模是成反比的,各个小规模部队以互相能支援的距离在宽正面上行进,如不发生阻塞现象,就能加快运动速度,因为机动的兵力十之八九不如集聚在一起的兵力好集中。


接敌运动

  与普通行军不同,接敌运动是在先头摩托化部队的掩护下实施的。部队分别编成许多小的纵队,利用多条路线越野运动,行进中保持环形防护,而不采取由特种警戒和特遣队掩护的大的纵队队形。当部队到达国境并进入敌国领土时,可以不改变部队前进的正面宽度,但为了加强部队攻防作战能力,多半使各纵队向内靠近,在主要接敌路上形成强大的战斗群,每个战斗群由大群的摩托化游击分队掩护。

  我认为战斗群的正常队形应是箭头式(见图一3),或四角队形(见图一2,拿破仑采用的菱形队形),最接近敌人的战斗群应作为前卫。如果采取菱形队形(见图二),a首先与敌接触,它应力图牵制敌人,而b和c则机动到敌翼侧攻击敌人。


  重要的是部队部署的序列(区域式部署)就是战斗队形,也就是说,部队根据战斗需要来部署,而不局限于行军的序列

与敌首次接触

  航空兵或先遣摩托化部队将与敌首次接触。我认为在冲突开始后的某个时候,任何一方通常不会立即取得决定性胜利。我认为,此时双方将力图使对方惊慌失措,而不是击败对方。

[注:现在我考虑这一点是不正确的。相反,只要有可能,前卫的战斗行动应力争取得迅速的压倒一切的决定性胜利。这好比是装甲骑士开始冲锋那样。]

  因此,这种进攻也许是为了影响敌方士气,而不是歼灭敌人。

  在施放的烟幕掩护下,前卫部队,将尽快向前运动,与敌交战,不是消灭敌人而是牵制它,不是攻击它,而是迫使它陷入困难地域或面临障碍物。通常用火力阻止敌步兵前进,但火力往往不能阻止敌机械化部队,而是靠己方部队机动来阻止敌机械化部队。

[注:这就是在俄国的1941年战役中德军装甲部队往往不能完成任务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战斗群的队形必须尽可能灵活。由于通常须靠部队机动来阻止敌前进,因此a战斗群必须在任何方向能迅速实施机动,b、c和d战斗群将随a战斗群机动的方向运动。这时,问题不在于跟随先遣梯队行进,而在于在一个地区保持正确的运动方向,因为地区的一边即a战斗群的运动方向是迅速变化的。如果地形象一个台球台,就如同在海洋上航行那样,保持一致是易于做到的,但实际上往往受丛林、高山和谷地的影响,开进的部队不能保持一致的运动方向。

[注:换言之,战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地形条件的影响。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在俄国战场采用的战术与在利比亚战场采用的战术有明显的不同。]


作战计划

  兵力部署是计划的萌芽阶段,作战行动则是计划的充分发挥阶段。将来作战的速度会比现在的作战快四至九倍,因此将来我们制订计划、修改计划、下达命令和指令的时间将由现在的一小时下降到十二分钟至六分钟。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思想来制订计划,而必须用灵活机动的思想来制定计划,也就是说,计划必须包括若干个预备方案。计划中也许没有正式的进攻或防御作战方案(虽然一般来说,能从各个方向威胁敌人的进攻作战方案,或能粉碎敌人一系列的防御作战方案是理想的作战方案)。其原因是,未来的作战可能更多的是地区防御而不只是阵地防御。

  除敌人的行动外,影响作战计划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条件——即给机械化部队运动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其它影响的因素是风和阳光,风影响毒气和烟幕的散布,阳光影响视力和射击。

[注:据报道,隆美尔将军主张在傍晚发动进攻,使军队背向太阳。同时须在战场上增加尘埃和尘暴。]

  将来,作战计划必须主要以机动而不是以进攻行动为基础,这不是说,进攻的重要性降低了,而是说,其作用将更加取决于正确和快速的机动,一旦出现实施攻击的机会,必须用信号而不是用作战命令迅速通知部队实施机动。

[注:很明显,在利比亚,德军很重视这种做法。]


  对敌人发起决定性进攻之前,应将敌人包围在一个地区内,除了这个一般通用的进攻样式外,选用其他进攻样式是比较困难的。

[注:英国和法国在敦刻尔克三面被围。在俄国和北非的战役表明,要实施这种包围的机动样式是多么困难。]

  但下列的进攻样式值得重视:

   (1)突破:如果对敌人扼守的防御阵地己方部队不能迂回,那么须对其正面实施突破。实施突破时宜采取菱形队形。a战斗群打开突破口,b、c战斗群扩大突破口,d战斗群向前急速推进,进攻敌后方(见图三1)。

[注:在1940年5月,德军曾用这种战斗队形突破法军在色当的防线。]

   (2)一翼包围:如果把敌人调动到斜向难以通过的障碍地带,则可向其实施一翼包围。这样,如图三2所示。如果z是一片沼泽地,那么a战斗群可从正面进攻敌人,而b战斗群可机动至y处,这样,就可切断敌人的退路。

[注:直至1942年夏季,由于有盖塔拉洼地,南部翼侧没有广阔平坦的地形,这就为在利比亚战役中采用一翼包围机动样式创造了条件。]

  不难看出在这种进攻中,取胜的基础主要是机动,而不是进攻。

  实施这种进攻时,还可通过主动退却,诱敌进入障碍地区,或两面受围的地区,然后攻击之。

   (3)两翼包围:如果没有障碍物,机械化部队则必须在其所在地区实施机动,如图三3所示,当a战斗群向敌正面推进时,c战斗群向x处机动,当b战斗群向y运动时,a战斗群就猛冲敌人。

  还可采取主动退却来实施这种进攻样式。a战斗群后撤,诱敌人跟进,在敌人向前运动时,b战斗群和c战斗群分别向敌人运动,实施分进合击(见图三4)。这种进攻是向心夹击而不是翼侧攻击,因为使用的是不同方向的两支部队而不是一支部队。实施这种进攻,值得注意的是,要隐蔽己方进攻部队,以便给敌突然袭击。

[注:在埃及西部沙漠地的开阔地上,隐蔽大量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的一个明显的例子是,1940年12月7日夜,韦维尔将军即将向格拉齐亚尼元帅的部队实施进攻之前,将部队进行了这种隐蔽部署。]

进行这种隐蔽部署需要做三件事:(1)必须取得制空权;(2)以当地丛林、山谷和洼地作为隐蔽地;(3)使用摩托化游击部队去寻找这种隐蔽地。

战斗展开

  在接敌运动中,所采取的多路纵队队形将变为疏开的或密集战斗队形。部队以纵队队形行进,其主要困难是,部队疏开时由纵队展开投入战斗,或远距离行军时,部队不能快速行进。机械化部队基本上能克服此种困难。虽然机械化部队在前进或后退时,如有可能将利用道路,但部队不能只依靠道路运动。

后方补给组织

  从战术上来说,目前战场的补给问题是比较简单的,因为军队的前方部队通常会保卫其后方。在地区作战中,由于侧翼和后方较易受敌人进攻,因此难以保障后方的安全。其结果很可能是,重新采取十七和十八世纪行之有效的补给系统,即用护卫队来保卫野战仓库。

[注:虽然对德军进攻俄国时的补给系统情况了解很少,但可以看出,由于苏联采用游击战,在某些地方德军采取了野战仓库和护卫队的补给体制。]

  部队的机动主要依赖油料,显然,护卫队对后勤补给的护卫将日益重要。因此,保卫后勤运输交通线的部队,必将成为野战军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保卫系统的组成情况可能是:基地仓库配有强大的防空力量,通过设防的各个前方仓库,保持与野战集团军之间的联系。每个战斗群或军将从前方仓库得到后勤补给,并负责保卫补给纵队。如同过去的独立骑兵部队那样,军的补给纵队可能配有两套重复的组织:载有补给品的运输部队随军运动,不载补给品的运输部队则返回基地仓库装载补给品,以便轮换。设在补给运输线上的仓库应由其建制部队保卫。

  虽然补给物资通常通过道路或铁路输送到前方仓库,但往往需要越野运输,因此后勒补给线的组织可能需包括一个或更多个越野运输工具——能在通常坡度向上拖运上百吨物资的马力大的拖拉机。

[注:我认为,如果德军补给纵队的运输车(配属给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是履带式而不是轮式,那么1941年冬季来临之前苏军很可能遭到惨败。]

  这些后勤运输工具好比是现已废除的运输马队,但在采用运输货车后的几年内,仍保留马队作为后备运输工具,以便在货车的补给被破坏或失效时,遂行补给任务。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可能重新采取掠夺敌国物资的手段。这种做法约在一个世纪以前是相当普遍的,但现时已废弃,因军队规模增大了,靠掠夺物资不能解决问题。鉴于未来摩托化部队和机械化部队的规模将缩小,而且油料已成为这种部队日常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资,因此将想方设法掠夺敌国领土上的储备物资。

[注:某些统计表明,1940年5月至6月,德军的坦克和车辆使用的完全是未摧毁的法国油料。]

实际上,西欧每个城市和村庄现在都有一个或几个加油站,毫无疑问,这些加油站战时可用于补充油料而且不需运输。

指挥官的位置

  指挥官应位于最重要的地点,但这种重要地点不是一成不变的。

[注:隆美尔将军多次获得成功也与此因素有关,坐在办公室的将军(除非其办公室就是坦克)在坦克战斗中是没有其位置的,他只能指挥固定的阵地战。]

  因此,当部队进行作战准备时,指挥官应处于最有利监察作战准备的地点,当部队向前开进时,他应尽量靠近先头部队,当部队发起进攻时,他应处于最适于组织陆、空部队协同作战的地点,当部队遭到突击时,他应在遭突击的部队的先头或后尾指挥部队。

  由于机械化部队规模较小,一般来说,在进攻中,其指挥官应亲临前线指挥部队作战。事实上,对他来说,不远离部队而与部队在一起是最安全的。对舰队司令官来说,他在战舰上比在远离舰队的小艇上更为安全。同样机械化部队的指挥官也必须坐在坦克里,而不是坐在远离其部队的办公室里。

情报的一般原则

  情报是战斗的基础,而战斗则是交战部队采取的战术行动。因此情报随着参战部队的特点、武器装备、机动和防护的手段,实际上是参战部队的编成与一般组织等因素而变化的。例如,步兵部队受道路和铁路等交通条件的影响,而机械化部队则在很大程度上不受此种条件的限制。因此,机械化部队能越野运动,并能用越野车辆输送补给物资。机械化部队的行动或其作战企图不易暴露,因为其运动速度快、不十分依赖交通条件,它能在较宽的正面和更大的纵深实施机动。它掩护一个地区而不是绵亘的战线,能以更快速度交互掩护行进,能在夜暗掩护下迅速改变其位置。

  在飞机发明以前,步兵作战的最大困难之一是发现敌人。飞机发明后,发现敌人就不难做到。步兵部队规模大、运动速度慢,因而一旦被发现,不易疏散。机械化部队虽然规模小,运动速度快,但不难发现其坦克和其它部队,真正的困难在于与它们保持接触。除非能握有制空权,不然将展开一场隐蔽与侦察之间的斗争,而且在夜间变换阵地,往往不易被敌空中侦察所发现。

[注:这方面的战例是,韦维尔将军指挥的第一次利比亚战役,当时他的部队利用夜暗实施机动,终于彻底战胜了格拉齐亚尼元帅率领的部队。]

  特别是在战役开始时,由于摩托化和机械化部队广泛疏开,运动方向难以掌握,此外,还存在另一个困难:虽然在步兵作战中其战略、战术和军事原则一般是有明确规定的,并以交通条件为依据,但在我们现有的地图没有作大的修改以前,对机械化部队的战略、战术和军事原则往往不作明确的规定。

  目前的地图在战略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显示了道路、铁路,在战术上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显示了江河,山脉等,但机械化部队需要掌握更多的情况。它要了解哪些地区可实施机动,哪些地区不能实施机动。山坡、地面、河岸、丛林地等地形条件均影响其机动。一般来说,它要了解哪些地区坦克能顺利运动,哪些地区有困难,哪些地区坦克完全不能运动。

  机械化部队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及时报告敌部队运动情况。更重要的问题是,能充分利用这种情报;因为随着机动力的增强,情报的有效时间将会缩短。还可设想,飞机和无线电通信的发明将消散“战云”。确实可消散某些地方的“战云”,但我认为,大部分“战云”仍然是稠密的,因为增强的机动力会使情况发生迅速变化,会使一个指挥官在不断从空中和地面获取的自相矛盾的情报当作完整一致的作战情报使他不知所措。最后,我认为,否定性的情报日益重要,因为了解到敌人不在某个地区,往往比矛盾重重的肯定性的情报更为重要。

侦察的一般原则

  虽然几年以前,侦察的方法限于骑兵和步兵巡逻,现在则必须增加:(1)飞机,(2)固定侦察气球,(3)汽车和摩托车,(4)装甲车,(5)坦克。由于侦察手段明显增多,就必须更精确地分工,以便最大限度地节约使用力量。过去侦察只包括两种范围,即外层战略侦察和内层战术侦察。第一种侦察由骑兵部队实施,第二种侦察由骑兵和步兵部队协同实施。今天侦察包括三种范围:一是纵深战略范围,二是前沿防护范围,三是这两者之间的广泛的战术范围。第一个范围的侦察由飞机实施,第二个范围的侦察由坦克、骑兵(在适用骑兵活动的地区)和步兵(徒步步兵、步兵乘汽车或摩托车)实施,第三个范围的侦察利用汽车和装甲车实施。第三个范围的侦察是极其重要的。我认为,鉴于摩托游击部队将在下次战争中起重要作用,战术侦察地区将由这种快速运动的战斗部队占领,它不仅搜索前进地区,设防的桥梁、战术据点和阻塞的道路,而且将击退敌部队,清除前进地区的障碍。

[注:这种情况发生在1940年5至6月,当时德国摩托化部队和侦察部队相当于上述那种摩托游击部队,但法军却没有与之对抗的部队。]

  如果敌人用坦克加强其摩托游击部队,那么其对方也会这样做。但一般来说,把坦克用于游击战未免代价太高。

  在各游击部队之间设有许多流动航空通信站,用以接收空中发回的情报,必要时,可通过这些通信站向前方派出装甲车巡逻队,进行侦察并击退敌摩托化游击部队。

  正规部队将在游击部队的掩护下进行运动和休息,当离敌人较近时,游击部队的正面兵力应逐步减少,其翼侧兵力应逐步增多,当与敌接触时,除少数巡逻队外,其正面兵力应全部撤完。

  虽然,如我所指出的,侦察手段增多了,但并不能认为实际的侦察工作就非常容易了。主力部队规模小以及游击部队广泛分散活动会使侦察产生困难,敌情判断不准。

[注:德军摩托化部队在法国作战时就出现过这种情况,它们运动速度很快,以至对方报道他们在某一地点行动时,它们却又占领了另一个地点,对方还得再行报道。]

运动速度快将有利于改变运动方向——在丛林地、雾天或夜间运动可能会使判断不正确。

作战前的空中侦察

  在机械化战争中,空中侦察的第一个原则是,侦察应不间断地进行。从开战之时起,就必须掌握敌人的空中情况,在与敌接触情况下,须昼夜保持侦察。因此对飞机的侦察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没有夺取制空权之前,除非在战争开始时己方力量明显超过敌方,不然飞机将不可能对敌城市和工业中心进行持续的攻击。

[注:可以参考下述情况,德国在与法国没有媾和之前,对英国不断空袭;德国在向俄国发动进攻之前,立即停止了对英国的轰炸。]

  在与敌保持接触时,摩托化游击部队与装甲车辆应作为先头部队。它们应控制飞机所发现的目标。一旦飞机侦察到敌部队位于某个地点,摩托化游击部队和装甲车辆就须转向该地并占领所有道路和出口,封锁敌人,不管它向哪个方向运动,必须发现或控制它。

[注: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是,1940年5至6月,德国摩托化部队在法国的行动。]

  如果敌人的飞机占优势,为了取得空中行动的自由,就有必要使用机械化程度更高的侦察部队,这种部队能独立地在主力部队先头行进,控制和占领一定的地域,并以高射炮和探照灯进行掩护,以建立保护空战用的基地。这样一种侦察部队实际上是一种流动堡垒。它包括由坦克和在外层的摩托化游击部队和装甲车辆快速反坦克防御保护的强大的高射炮部队系统。

  现在通常采用的一种方式是,飞机从己方部队后方越过前线向目标攻击。虽然这无疑将是一种正常方式,但在进攻敌人城市时,应将航空兵基地转向部队正面,更可能是转向部队的侧方,以便与部队分开,采取这种方式时,必须有独立补给和防护能力。

战前的地面侦察

  根据上述的飞机侦察情况,地面侦察和空中侦察一样,也必须不间断地实施,这两种侦察是相互依赖的。

  上面我论述了摩托化游击部队,对装甲车和坦克谈得很少,下面我扼要地谈谈地面侦察的任务。


  如果摩托化游击部队的运动被敌摩托化部队阻滞,这就必然导致处于摩托化游击部队中央位置的主力部队也将被阻滞。由于双方摩托化部队通常正面交战,为了减轻敌游击部队对中央主力部队的压力,最可靠的方法是用侦察坦克或装甲车(更可能是用装甲车)向敌游击部队后方或翼侧实施攻击。图四说明了此种方法:a表示主力部队,周围配有摩托化游击部队b,c和d表示两支装甲车部队,当a和b向前运动时,d和c也向前运动,但是向外层作两个大圈运动。d清扫了a和b将进入的地区,c围绕b的外层运动,向冲入或突破b的任何敌车辆的后方或翼侧实施攻击。当d到达e地时(此时a和b已到达f地区)又一次在外围进行包围,而c(现已处于d的位置)将再次遂行其绕圈任务,实际上,这种绕圈运动不会象图四所示那样正规,而会在b圈外层直接沿道路实施绕圈运动。

  另一种方法是对地形进行侦察。为了正确部署机械化部队,指挥官必须详细了解战斗车辆将通越的地区的地形状况。因此地面侦察不应一般说明地形情况就简单结束,而应分析有关地区的地形条件是否适合各兵种部队运动。应用侦察坦克来遂行此种任务。当d(装甲车)绕圈运动时,侦察坦克向前运动至f地区。装甲车能向侦察坦克提供情况,而侦察坦克在装甲车遭敌坦克攻击时可支援装甲车抗击敌坦克。

由于侦察必须持续进行,夜间也应保持侦察。我不是说应保持不停顿地运动,这是做不到的,因为人和机器必须要休息,但务必与白天发现的敌人保持接触。我已说过,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是,进行对敌监视。

作战过程中的侦察

  一旦与敌开战,主力部队投入战斗,摩托化游击部队应集中在主力部队翼侧,向敌翼侧和后方攻击。由于在接近敌人机械化部队的情况下,采取这种行动可能是危险的,因此,应由侦察和搜索坦克来遂行主要的侦察任务。摩托车辆和装甲车逐步向外运动,在翼侧监视所有的敌接近路,并及时报告向己方进攻的车辆。

  虽然作战中最重要的是,大量汇集有关敌人的情况,但只有能预见到敌人可能采取的作战行动并作好对付其行动的准备,这种情报汇集才有价值。这并不是说,如果敌人可能采取六种作战行动,己方也必须制定六种作战方案;己方可以制定一个包括六种有效对策的作战计划。

 [注:1941年11月,英国在利比亚的进攻计划的主要缺点是缺乏灵活性。当时有人曾设想,如果隆美尔将军受到突然袭击,他会后退的。当发生这种情况时,隆美尔并没有这样做,其结果是坎宁安将军的计划破产了,他的一系列行动就乱了套。正如《泰晤士报》驻开罗特约记者1941年11月25日所报道的,“他们没有明确的界限,没有明确的计划,而是大量遭攻击的坦克实施机动、进攻和反攻,总之一片混乱。]

  如果不采取上述做法,那么就应选择下述一种做法:或者将部队分编成各个支队,或者保持一支强大的预备队,以便对敌人实施决定性的打击。必须有计划地实施侦察,以便对敌人可能采取的作战行动采取对策,排除敌人不会采取的作战行动,从而使预计的敌人可能采取的作战行动基本上与敌人实际的作战行动相一致。如果不能从地面上侦察敌人的预备队,那么必须对它进行不间断的空中观察。侦察飞机不仅要与指挥部经常保持联系,而且要与摩托化部队和装甲部队保持联系,以使它们根据飞机报告的情报进行战斗。

  除了上述各种侦察手段外,不能忽视的是,每个部队都负有侦察、战斗和保卫自己的任务。在机械化战争中,更需要这样做,因为部队通常疏开配置和快速运动。今天,部队的侦察速度较慢,侦察工序繁琐。首先根据任务进行侦察,然后将全部情报报告指挥部,指挥部对情报进行摘要,再下达新的或修改的命令。现在我们必须记住,机械化部队每小时可以前进二十英里,每隔半小时作战情况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作战部队等待命令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但它们必须根据计划作战。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这种控制呢?我认为解决的方法是:将所有地图划分成许多方格,每个方格标有号码,如果是坦克用的地图,应标明哪些地方适于坦克运动,哪些地方坦克运动有困难,或不能运动等情况。

[注: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不是要保守秘密,而是要加快运动和作战行动的速度。]

  制定的计划应有几个选择方案,每个指挥官均应知道这些方案。作战一开始,飞机应立即飞入蓝天。此时,指挥官为了指挥作战要了解哪些主要情况呢?他要了解:其所属各部队的位置、敌部队的位置和实力,己方各部队的作战行动、敌人的作战行动以及己方各部队的状况。还有其它各种情况,但作为举例,上述这些情况也就足够了。然后,给这些情况编代号:地图上每个方格标上号码,每个部队标一个代号,如Ex、Zw等。作战行动的代号是,A表示进攻,B表示扼守,L表示后退,D表示运动等。实力则用文字表达。态势的代号是:E表示良好,F表示一般,G表示不佳。接着将电文从前线传到后方或指挥中心。电文是:“Ex100AEnl01fiftyD98F”或“在100地点的第1营进攻101地点的敌人,其兵力估计为50辆战斗车,正向98地点运动,其态势一般。”

  在指挥部,在野外,或在坦克内,指挥官将如摆棋盘那样,设置一个标有方格的地图。图上每个方格有几个小孔。在地图附近放一个盒子,盒内装有涂色的标有号码和字盘的塞子或小钉(如玩王牌游戏所用的那种塞子)。作战一开始,就设立地图板,当电文通过无线电陆续传来时,记录员将根据情报在方格之间来回移动塞子,并改变它们的号码或字母。随作战情况的发展,指挥官以同样的代码修改其计划,并将其代码命令发送到所属部队,或由战地指挥官机断行事。这样,他可通过无线电发出如下命令:“ExEyAEzFxBFyFzD213GxD209”,其内容是:“第一营和第二营进攻敌人,第3营和第4营牵制敌人,第5营和第6营向213地点推进,第7营向209地点开进。”

采用此种方法要掌握两个重要环节:(1)指挥官必须不断掌握情况;(2)其下属部队指挥官须参照总的指导思想机断行事,而不能按解释性命令行事。

从战俘和缴获的文件获取情报

  由于当前的情报具有军事价值,以及在机械化作战时代,情报往往可能分成五或六级,因此,从战俘和缴获文件所获取的情报将失去价值。同样,由于密码命令和口头命令优于书面和解释性命令,因此士兵可能对他参加的作战行动或整个作战意图了解甚少。参加战斗的士兵将日益成为机器的一个部分,而军官则成为上级指挥官头脑的一部分。

[注:这就是隆美尔将军指挥系统的基础。]

关于情报的保密问题

  情报的价值受战术机动速度的影响。在作战开始之前,显然须绝对保守秘密,如我所说,通过作战初期宽正面、大纵深的兵力配置可部分保守秘密。在徒步步兵作战中,由于运动速度较慢,作战部队可在整个作战过程中保守秘密;而在机械化部队作战中,一旦双方接近而发生战斗,除了预备队、翼侧部队和司令部的调动及补给物资的运输以外,在其它方面,明智、大胆和有信心的指挥官会解除保密,而使用公开的代码通信,代替密码通信。

[注:在1941年利比亚战役中,英军司令部坚持用密码下达命令,但德、意军司令部却不这样做,结果丧失了时间,造成了混乱。]

  另一个可利用的有利因素是用内容不真实的代码通信迷惑敌人,使敌惊慌失措。应记住,在未来战争中,计谋和策略将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部队运动速度越快,将军的头脑须更加灵敏。如同实力强大一样,足智多谋也会赢得战争的胜利。

一般性防护

  重新采用装甲和广泛使用摩托车辆日益改变整个战术。装甲可直接防子弹,摩托车辆可使装甲防护机动化,因此进攻行动就有了新的防护手段,这是一种新的更强的防护手段,为使用更有效的战术创造条件。在使用子弹作战时,地形是防护因素。为了免遭子弹射击,步兵之间加大了间隔距离。在机械化战争中,机动装甲的防护作用超过了静止的地形,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运动速度提高了疏开配置的作用。过去攻者必须由运动状态转入停止状态才能战斗,现在如同在海上的舰只那样,行进间就能战斗。

  摩托车辆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它可以配装甲,也可不配装甲;如我所说,它可把步兵分成两种,即机械化步兵和摩托化步兵。前者是防护后者的箭,后者是防护前者的盾。

  由于机械化给突袭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在地区战争中就没有明确受威胁的前线,因此全面防护和局部防护将日益重要。今天部队不论在何处都是不安全的,它可能遭到远距离以外的飞机的攻击,也可能遭到相当距离以外的摩托车辆和装甲车辆的攻击。在离敌人二、三十英里以内,它还可能遭到敌坦克的攻击,因此,局部防护日益重要,在未来战争中,设置一些警戒哨和步哨是很不够的。

  兵营应设在离前线一百英里或更远的后方地区,彈藥库、铁路、运输终点站须有对空防护和对装甲车辆、摩托化车辆攻击的防护能力。

[注:在各次利比亚战役中,有许多这方面的战例。]

  保障司令部、运输线和炮兵阵地的对空和对地面防护日益重要。同时,在反坦克地区也需有这种防护能力,并需进行隐蔽,不被敌观察。

  在进攻作战中,第一个防护问题是,正确选择适合配置武器的地形;第二个问题是,适当配置火炮,使它能支援具有重要作用的任何一个兵种部队;第三个问题是,反坦克武器应配置在有利于击退敌人攻击的地点;第四个问题是,坦克应集中在利于发展进攻的地点。整个进攻作战的组织应包括制定防护计划和设置防护基地(由此基地发起进攻)。

  防御中的防护与进攻中的防护基本相同,由于主动权掌握在敌人手中,因此,尽力保持一支强大的预备队是极其重要的。阻挡或迟滞敌人的防御配系应包括反坦克武器,并配有作为预备队的坦克部队,以能及时从敌翼侧或后方反击敌人。

[注:1942年5至6月的利比亚战役中,隆美尔将军巧妙地利用了反坦克武器。在作战中,他率领的坦克常有反坦克火炮的掩护,一旦这些坦克遭敌攻击,就在火炮的掩护下后撤;如果火炮遭到敌攻击,这些坦克就可冲向敌翼侧,袭击敌坦克,以支援己方火炮。因此,两者协同颇为密切。1942年10月,当蒙哥马利将军的部队实施进攻时,情况完全不同,因为隆美尔将军的反坦克武器不是实施机动,而是作固定配置,支援反坦克武器的坦克的机动受地雷场(设有反坦克据点)的限制。在此次战役中,隆美尔的错误在于把固定防护和机动防护混同起来。如果他保持反坦克武器的机动,那么这些反坦克武器会迂回地雷场,从而可保持与坦克的密切协同支援。由于没有这样做,结果其坦克和反坦克武器被各个击破。]

如果防护配系能阻挡敌坦克,应记住,敌人几乎肯定会转向己方翼侧和后方实施攻击,因此,在这些方向也须作好对付敌进攻的准备。

运动中的防护

机动部队

  由于在机械化部队作战中,部队翼侧与后方是通常受敌攻击的部位,因此采取一路长径纵队行进会招致麻烦,因为部队翼侧会更加拉长,并会给敌空袭提供有利目标。显然,采用象旅群这样的小型纵队更为合适,如我在前面所指出的,旅群应以梯次队形或成箭头队形,或成方角队形行进,使其战略翼侧后退,一旦旅群受大批敌人攻击,应组织防御,等待其他的旅群前来增援。

  当我们讲到防护性警戒时采用摩托化游击部队会明显地改变其原来的任务。它们不是独立活动的单位,而是警戒主力部队的核心。有时要突破敌防御地区和其它障碍物,以便保卫车辆防护圈的机动性和完整无损。

前卫

前卫的兵力和编成

  机械化部队的前卫将包括各种车辆,即侦察担克、搜索坦克、进攻坦克、战斗坦克、火炮坦克、架桥车和装甲车。机械化部队还会配属有侦察飞机、摩托化步兵(占领和扼守阵地)。在机械化部队先头行进的是飞机和装甲车,在翼侧行进的是与侧卫和后卫保持联系形成防护圈的摩托化游击部队。

  与现时的前卫不同,将来前卫的运动将不是从一个战术性重要目标向另一个战术性重要目标运动,而是在主力部队先头从一个作战地区向另一个作战地区运动。在作战地区中,战术性重要目标如同在一个海域或湖泊中的突出滩头和小岛一样。

前卫指挥官

  由于前卫不过是防护圈内的一个强大环节,虽然前卫必须有一名指挥官,但整个防护圈应由一个总指挥官指挥其所属的前卫部队,因为不这样做,分散的独立活动会导致混乱。因此,我认为,有必要设一名防护圈总指挥官指挥四个前卫指挥官以及摩托化游击部队指挥官。总指挥官的位置,根据情况而定,但一般来说,他将跟随直接受敌威胁的警戒部队行进,有时跟前卫部队行进,有时跟其它一个警戒部队行进。

前卫的行动

  一旦前卫部队的计划下达,防护圈指挥官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要按地区制订一系列实施机动的计划,并给各兵种部队下达有关任务的规定性指令。指令明确各兵种部队的具体任务。指令内容应包括:一般兵力部署,飞机和装甲车的侦察任务,摩托化游击部队的行动以及前卫的行动。

  至于前卫,主要问题将是保持防护圈按所要求的方向运动。可采取下述兵力部署方式:装甲车在先头,其后是侦察和搜索坦克部队的前卫以及战斗和侦察坦克的本队,其后是反坦克联队。如与敌人遭遇,敌人会立即被击退,如果不能击退敌人时,侦察和搜索坦克的前卫牵制敌人,本队的坦克向外运动,派出反坦克联队巩固前卫地区,并建立作战据点。依托此据点,可实行一翼或两翼包围,并由摩托化游击部队在其翼侧进行支援。

  如果在前卫翼侧的摩托化游击部队被敌阻挡,前卫应放慢运动速度,并派出部队攻击敌人翼侧或后方。实施攻击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快速包围,避免正面攻击,更要避免实施突击。

后退运动中的前卫

在实施后退时,己方机械化部队的后面会有敌方的机械化部队追击,真正的危险在于被迫转向。因此,当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时,前卫(配有反坦克联队,并得到坦克支援,应采取一种我起名的“漏斗状队形”。

[注:1942年5至6月的利比亚战役中,在卡耳特隆地区作战期间,隆美尔将军就是这样做的。他指挥部队摧毁了敌地雷场后,其坦克部队向前推进,坦克部队后面跟随的反坦克火炮部队分别在两翼对坦克进行掩护。]


这就是说,前卫部队应组成两个掩护部队(a和b),分别部署在机械化部队(c)的两侧,处于中央的机械化部队随时能迅速从漏斗队形的顶端跃出,向对其翼侧攻击的敌人,从敌翼侧和后方实施反击。

变换队形时的防护

一般来说,实施防护时,变换队形对机械化部队是不适用的。如我所说,机械化部队基本上不需要对其原来队形作扩大或收缩性的变动。扩大或收缩队形适用于防护圈,其目的是减轻主力部队在驻守或运动时的防护任务。离敌人远,防护圈的范围可扩大,接近敌人,防护圈的范围可缩小。警戒部队在主力部队外围的先头行进更有利于防护。

侧卫的编成与行动

  在地区作战中,侧卫的组成应与前卫相似,因为没有明确的前线界限,随时可指定它担负前卫任务,而且如前卫一样,它是防护圈中一个强大的核心。因此,它的行动与前卫相同,即抗击敌人坚决的进攻,或进攻敌人的翼侧,阻止敌人突入己方部队。

  如果在战斗中,机械化部队采取特种队形,并以梯次配置行进,那么其翼侧就会减少受敌攻击的可能性。例如,图六所示,b的正面由a掩护,b又掩护了a的后方,c掩护a和b的右翼,而c的左翼又由a和b掩护,c的正面和后方则可由那些能对敌实施侧击的部队来掩护。

当部队停止前进时,如果可能使其侧翼依托在天然障碍物上——反坦克地区。


后卫掩护撤退部队的行动

  部队撤退时,其后卫的掩护行动与部队前进时前卫的行动相同,它应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运动。但不能把后卫看做一种特遣部队,因为不论在运动或停止前进时,在前进或后退时,它是整个掩护圈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即当敌人被迫以线形队形通过隘路时,后卫可作为特遣队使用。在此种情况下,不再存在防护圈,而应派出后卫特遣队。

  后卫也应采取“漏斗状队形”,其外层配置摩托化游击部队,并尽可能保持与敌接触,以便滞迟其行进。

[注:我们可以看出,1942年5至6月,正是因为隆美尔将军在加扎拉-比尔-哈坎姆地雷场东部的坦克部队后方配置了采取“漏斗形”队形的坦克部队;其坦克部队被迫后退时才免遭大的损失。采用“漏斗状队形”的反坦克部队象两个坚固的障碍物在坦克部队左右两侧掩护了坦克部队的后退。事实上,“漏斗状队形”只是一种特殊的车阵队形。]


图七显示了一种典型的后卫掩护行动。图1表示掩护行动的第一阶段;图2表示第二阶段。在图1中摩托化游击部队仍在外围活动,但逐渐被敌逼向后退;图2中,摩托化游击部队则以字母a1和a2来表示;b1和b2是后卫的反坦克联队,c1、c2和c3是机动部队。一旦敌人d突入b1和b2之间的地区,c2就能向前推进,抗击敌人,同时c1和c3从敌翼侧和后方实施攻击。如敌人攻击b1,c1就能攻击敌右翼,而c2或其部分兵力就能攻击其左翼。此种特殊队形的奥秘就在于:(1)它能建立一种防御基地,机动部队可依托这种基地对敌攻击;(2)它能诱使敌人暴露其翼侧,有利于己方部队实施反击

在与敌接触情况下后卫的行动

  在机械化部队作战中,主要的一个危险是,由于出现与原计划完全相反的情况而导致溃败,因为对快速运动的战斗车比对慢速运动的徒步步兵更难控制。

[注:这方面的明显战例是,1942年5至6月的第六次利比亚战役中英国部队的运动情况和同年10月至11月第七次利比亚战役中德、意部队的运动情况。]

  在中古时代,骑兵的攻击结果通常是,双方必有一方被击毁;然而可利用的通畅的道路是很少的,因为每个骑兵部队一般在其后方直接跟随步兵控制的马车车队。

[注:骑兵比现代人更为聪明。现代战争给我们的启示是,适当组织反坦克联队或机械化车队是完全必要的,在战术上是很有意义的。]

  这些车队实际上是机动堡垒,骑兵可依托它进行防御。我认为,它本身不是一种能用于摆脱敌追击的简易方法,而是作为一种机械化部队可借以发起攻击的反坦克基地——是一种利于对坦克防御的地区,或利于反坦克联队占领的地区。采用这种方法,战斗部队就能顺利摆脱战斗,在反坦克防御阵地的掩护下后退,重新补充装备和彈藥。

保持一支预备队也很重要,因为没有一支充足的预备队,就很难摆脱战斗。在此种情况下,预备队不应在后退部队(通常是步兵部队)的后方而应在其翼侧,掩护撤退,以便敌人进攻时,能从其翼侧威胁敌人。

迟滞敌人运动的爆破计划和方法

  如果对爆破没有预作准备,那么战时通常就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准备。

[注:1940年5至6月,在法国已基本作好了简易爆破的准备,而在1941年6至11月,据报道,俄国人准备炸毁他们撤退时所经过的地区。]

  炸毁桥梁无疑会迟滞敌人,但敌人装备有两栖坦克,因此这只能暂时迟滞敌人的运动。滞迟敌人更有效的办法是,设置反坦克警戒哨和在退却的部队后方组织对敌防御。其作用将在下一讲内论述。

[注:1940年6月魏刚将军的计划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但此计划的制订为时已晚,因为法国军队已处于解体状态。]

部队前进时的后卫

  部队通过己方领土时,后卫部队可能不起作用,它将编在摩托化游击部队中,并得到其掩护。但进入敌占区时,后卫部队可能须实施攻击,因此,须随时作好立即投入战斗的准备。

当部队推进时,后卫部队规模可扩大,因为须建立有防护的交通区。后卫部队可配有用于保卫野战仓库和护送运输队的部队。此问题将在下一讲中论述。

警戒的一般情况

  显然对增强部队的机动力驻守时防护好坏是有影响的。目前警戒部队主要由步兵担任,其配置应有利于保卫驻守部队,免受敌骑兵和步兵的攻击。把警戒部队配置在足够远的距离上,以使驻守部队有时间准备对付来袭的敌人。在摩托化部队、机械化部队的作战中,情况就不同了,警戒部队必须准备对付装甲部队的攻击,装甲部队进攻后,随时会由搭乘装甲车的步兵部队突入。由于这两种形式的进攻都是使用快速机动车辆,所以警戒线必须设在更远距离上,并准备击退敌坦克的攻击。

  在此次战争中,警戒线的设置是为了在选定的地区清除敌人。实际上用“警戒线”一词,是不恰当的,应改为“警戒圈”或“警戒外围”。很显然,适于担负警戒圈任务的部队应是摩托化游击部队,它由四种警戒部队掩护,即前卫、后卫和两个侧卫。警戒部队的一般部署见图八。图八中a表示驻守部队,b表示摩托化游击部队,c、d、e、和f分别表示前卫、后卫、左卫和右卫。在警卫部队向外约二十英里处应派出装甲车巡逻队,进行游动警戒(图八中g所示),再向外层,则由飞机进行不间断的观察(图八中h所示)。这样我们就有三个防护圈——飞机、装甲车和摩托化游击队防护圈,整个防护地区的纵深取决于距敌人的距离远近。如果离敌人近,掩护区则缩小,如果离敌人远,则掩护区可扩大。


  空中巡逻机应立即报告敌人的位置。应派出装甲车或摩托车辆巡逻队保持与敌人接触,以侦察敌阵地与警戒地区之间的通路。当敌人推进时,这些巡逻队应向后撤退,当敌人进入b圈时,它们不再后退,而是向敌翼侧运动。同时,如我在上一讲所说,警卫部队将准备向企图突入b圈的敌翼侧进攻。

  由此可看出,部队驻守时的防护,原则上与部队运动时的防护几乎是相同的,唯一的不同是,驻守部队更易防飞机攻击,因为其防空系统——防空火炮和探照灯——是处于静止状态的。

49. 影响防护措施的因素

  影响防护措施的主要因素是:(1)敌人的机动;(2)地形条件;(3)制空权;(4)有效侦察敌人的能力。如果拥有空中优势,那么装甲车巡逻队将掌握其活动的主动权。当敌人运动能力低于己方时,装甲车巡逻队的活动范围就能相应扩大。

  就地形条件来说,驻守地区四周最好由江河、山地作屏障,因为处于这种地形条件,敌人的摩托化游击部队只能利用少数道路。敌游击部队将给驻守部队造成很大的麻烦,尤其在敌领土上活动时更是如此。

[注:我不知道俄国游击队是否已全部摩托化,但它们与南斯拉夫游击队曾给德军很大的麻烦。]

  机械化部队通常不宜在夜暗条件下攻击警戒部队,因为在夜暗条件下,对机械化部队的控制较困难,但不能忽视的是,敌坦克可能在夜间接近己方,停留在丛林中,到拂晓发起进攻。如果在警戒区附近有这种隐蔽地,则应派出警戒特遣队予以占领。

当敌主力部队处于攻击距离以外时部队的防护措施

  如果敌人处于攻击距离以外时,即它与己方的距离在一百英里以上,那么正如我所指出的,己方部队在驻守或运动时的防护圈范围应扩大。在此情况下,侦察应向前扩展,直至发现敌占区,并侦察到所有通路。此时,飞机将是唯一可用于攻击的手段。因此,驻守或运动部队的部署范围越大,它就越易隐蔽。

  除非敌人拥有制空权(这种情况不经常出现)通常敌人将会处于攻击距离以内,因为现在的轰炸机航程可达一千二百英里。

[注:当然,今天轰炸机的航程已明显增加。]

  由于部队实际上不会处于飞机攻击距离以外,往往也不会处于摩托车辆攻击距离以外,因此,防护的重要性更加明显。人们通常认为,徒步步兵作战的中心思想是加强进攻力量,但机械化战争却相反。防护的作用,不论在装甲部队作战中,还是在筑垒地区和防御部署中都将日益明显。

[注:这一点在俄国表现得十分明显。所谓“刺猬”筑垒地区具有并正在起着重要作用。]

当敌主力部队处于攻击距离以内时部队的防护措施

  这个问题我已部分作了论述。它与上述问题的主要区别在于敌人占领区的范围以及该地区是否是敌国领土。这一点我已谈过,下面我将作进一步的阐述,因为它提出了防护的另一个方面的问题。

  我认为,摩托化游击部队在未来作战重将起重要作用,(我相信会如此),其最有利的活动范围是在其本国国土上,因为它们不仅处于己方民众支持的环境中,而且其补给问题也很容易得到解决。

  当突入敌国时,当地的环境条件很快会使入侵军的安全和机动受到威胁,入侵军除非对其对手有明显的优势力量,不然将会在边境附近地区进行决定性的作战。因此我们可以预科,在未来的边境地区,将要建立对付摩托化和机械化部队进攻的防护系统,在没有取得明显优势以前,就需进行非决定性的持久作战。

[注:不仅要构筑象马其诺那样的工事,而且要设置大纵深的防御配系。]

  这也就是说,当一方取得优势并突入另一方的领土(在反坦克区域以外)时,入侵者必须在密集的步兵防护圈掩护下运动,驻防时还需构筑工事,就如朱利叶斯·恺撤在二千年前所做的那样,其理由是相同的。那么这将是什么性质的防御呢?

  这种防御不象我们在上次战争中所见的堑壕式防御,堑壕是用于掩护防御部队。堑壕这种掩护方式正在被装甲防护所代替。装甲不仅可用于掩护防者,也可掩护攻者,这种防御是使用铁丝网防御思想的一种发展。设置这些障碍物是为了阻碍攻者的机动;同样,在反坦克防御中,也是要阻碍攻者的机动——必须阻止战斗车辆开进。

  这些战斗车辆将向哪里开进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供战斗车辆使用的大比例尺地图清楚地标示了敌人可能利用的接近路和地区。

  为了阻止和击毁这些战斗车辆,将采取下述防御措施:用地雷场代替铁丝网,用坚固据点网代替堑壕。

[注:据报道(是否真实,我不能肯定),1942年6月,托布鲁克陷落主要是因为缺乏地雷掩护。]

  这些坚固据点可能采取两种形式:(1)小型方形堡或坚固碉堡;(2)小型可移动的防弹(也可防炮弹)圆形炮塔和盾形装甲碉堡(用履带车载运或用马力大的拖拉机牵引)。我将在下一讲中论述这种防御工具的特点。

52. 战斗中的掩护

  战斗期间的掩护要根据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地形特点也许适用于进攻,也许适用于防御。如果双方企图进行决战,那么将利用适于作为进攻地区的开阔地,但通常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力量较弱的一方将退入有天然障碍的地区或预设的反坦克区域。

  战斗中的掩护可按下列三个项目进行检查:

   (1)机械化部队(突击部队)的掩护;

   (2)非机械化部队和后方勤务部队的掩护;

   (3)对摩托化游击部队进攻的防护。

  根据这种防护范围,我们可以得出一种概念:组成一种坚固据点或碉堡,在其外部设有一层防护圈,装甲突击队可由此迅速出动,与敌在开阔地战斗。与此相似的情况是,中古时代的作战,即一种坚固的车阵,其外围配置粮草运输队和穿盔甲的骑兵,他们互相挑战,在其堡垒以外的地区交战。

  中古时代的作战基地是车阵;在机械化系统中,作战基地则是经过改变的车阵;不是马车堡垒,而是反坦克堡垒,即根据地形条件选定的,由一系列反坦克炮塔和有防护的火炮掩护的地区。

[注:1942年5至6月使用的“骑士桥哨所”实际上是一种仓促改进的固定车阵。]

  这种可移动的堡垒的外围设有游击部队,这不是一种固定防护性的外围工事,而是一种可机动的外围工事,在不与敌接触和在强敌进攻时,向外移动,这种工事必要时撤入机动堡垒。至于机械化部队本身的防护,由于有装甲防护,因此其主要防护力量在于其进攻行动。在制订作战计划时,应考虑地形、日光、风向及机械化部队的有利部署(受敌进攻时能抗击敌向其翼侧进攻,并能攻击敌侧翼)均是防护手段,在制订作战计划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

[注:据报道,隆美尔将军往往在太阳处于西方位置时命令其坦克发起进攻,以迫使敌人受阳光照射而刺眼。]

  如果机械化部队处于不利条件,它不应冒失败危险而应撤入机动堡垒,在其掩护下重新整顿或隐蔽地补充武器彈藥。也许有人认为,越出包围圈是会遭杀伤破坏的。但我认为通常不会有这种危险,因为敌人可能在其堡垒以外活动了几个小时或一两天之后,它就须返回加油和补充武器彈藥。更可能的是,它将用飞机对密集的护卫部队进行多次轰炸,同时使它自己处于堡垒与最近的前进仓库之间。

[注:1942年6月在比尔哈凯姆之战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警戒部队的指挥官

  我谈过这个问题并指出,由于机械化部队作战中,防护部队必须以防护圈队形代替线式队形,因此,要求指挥官控制防护圈,而不是防护部队的人数。从理论上讲,总指挥官应负责整个部队及其勤务部队的安全。在现在作战中,派出一名指挥官对部队进行指挥,这是不难做到的,因为现在战斗行动之间的区别不象将来机械化部队作战那样明显。在机械化部队作战中,防护圈指挥官、机动堡垒指挥官的任务与突击部队指挥官的任务是有明显区别的。因此,总指挥官需下辖三名指挥官(防护圈指挥官负责指挥警戒部队),如我所提出的,这三名指挥官又各下辖五名指挥官,即一名摩托化游击部队指挥官和四名警卫部队指挥官。

 

其它的防护方式

  其它的防护方式包括夜间运动,利用烟幕和佯攻的掩护等。

  夜间提供两种掩护。第一种是避免被敌直接观察,第二种是夜暗运动,不被敌发现。坦克部队在夜暗掩护下能在一两个小时内运动数英里,因此使敌人不能掌握其情况。

  众所周知,使用烟幕可制.造一种伪装雾,当坦克交战时,它有极重要的作用;烟云不仅可以迷盲敌人,而且可以形成烟幕,掩护部队运动。

  由于机动力增强,运输佯攻的能力和完成佯动的能力也随之增强。通过假集中、假撤退等手段可达到掩护的目的。这些手段可迷惑敌人,使它犯各种错误。正因如此,防御性的进攻在机械化部队作战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敌人先是判断不清,接着会失策,然后陷入错误境地而遭到致命攻击。伪装的纵队运动有时在战斗中会起决定性的作用。

其它防护任务

炮兵掩护部队

  今天炮兵是进攻和防御的骨干力量,它通常与进攻和防御部队保持相当的距离。在出现摩托车辆以前,部队的正面——展开的步兵部队——是由炮兵掩护,以防敌突袭。由于摩托车辆和坦克的出现,这种防护就逐渐发生变化。当使用摩托化游击部队时,这种防护可以说是机动的,在此防护圈内,火炮也是机动的,随时可投入战斗,因此,没有必要配备其它防护部队。如果没有使用摩托化游击部队,则须配备防护部队,包括在炮兵阵地的四周配置反坦克武器。

护运队的防护

  在运动和驻防中,后方勤务部队应位于防护圈内,以便在防护圈和补给基地之间建立一条或多条交通线。这些交通线须有掩护,防敌游击队袭击。因此,部队距其补给基地越远,其防护任务就越繁重。

[注:德军在俄国的交通线就曾发生过此种情况。]

  交通线可能采取下述组织形式:基地仓库应设在某个主要交通中心或港口。这将是个非常坚固的筑垒地区,可防敌坦克或摩托车辆的攻击,并可防飞机袭击。当部队行进时,部队与基地仓库联系的范围将是地区性的,而不是交通线。当接近敌人时,这个地区可能是圆锥形的。在文明国家,这个地区根据部队补给需要,可包括一条或数条铁路以及多条道路。可选择其中一条或几条作为主要交通线,并每隔六十英里左右设一个前进仓库。如果选用道路(我认为对机械化部队的作战,道路比铁路的作用更大),交通线的一般布局如图九所示:a是基地仓库,f是野战部队,b、c、d和e是前进仓库。

[注:德军在进攻法军时,采用的就是这种补给线的形式。由于俄国的道路数量少、质量差,德军在俄国没有使用此种形式的补给线。]


  为了保障后勤补给的安全,可采取下述防护措施:每个仓库将是一个简易的防坦克和防空用的堡垒。每隔六十英里设置一个,每个堡垒负责其四周三十英里范围内的巡逻任务。此种巡逻将由飞机和摩托车辆实施。地面巡逻队可编有坦克(主要是侦察坦克和攻击坦克),负责在其责任地区范围内护送运输队。此种运输队从基地仓库出发后,从a至g,由g至b,再由b至h,依次逐段交替护送,直至最后护送到野战部队。这种护送可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随伴运输队护送;另一种是在运输队翼侧护送,负责侦察交通线周围地区的敌情。

  如果不设置有防护的交通区,那么运输队和护送队的车辆在夜间的停车场应选在有利于反坦克的地点,如缺乏通路的江河和丛林的环形地区。在该地区必须设有对付敌人从后方或空中攻击的防御配系。

对铁路的防护

  我认为,铁路的防护仍将采取南非战争期间我们所采用的防护系统,但有下述不同之点;不是在靠近铁路的一边设置地堡,而是在离铁路一定距离的两边设置地堡。两边设置地堡的目的是,防止铁路四周地区遭摩托车辆的攻击和步兵射击。其防护地区的范围将根据地形条件而定,但两边地堡应与铁路相隔一定的距离,以使敌人在通常机枪射程的距离内不能进行观察。

飞机的防护

  由于机械化部队规模较小,其人员有装甲防护,其部署比今天步兵部队有更大的灵活性,因此其对空防护所需的武器将大大减少。但其基地仓库和前进仓库将如现在一样易遭攻击,因此,防空部队应主要用于防护这些地区,其优点是,此种防空部队将以防护圈方式随运输队行进,防护圈的部队能以机枪射击低空飞行的飞机。

  至于空中防护,最重要的显然是争取制空权(不是绝对的而是局部地区的制空权),然后发现敌人的位置,最后对敌实施攻击,以迫使它对自身进行防御。

对空隐蔽

  在没有夺取制空权以前,对空隐蔽是难以做到的,但在使用机械化部队的情况下,较易做到,机械化部队在丛林地能隐蔽运动,在开阔地能在夜间运动。

  作战原则并不随着武器性质的变化而变化;发生变化的是与武器威力有关的战争的条件。因此,不论使用什么武器,都应当发现敌人,抓住敌人并击中敌人,同时又要不被敌人发现,不被敌人抓住,并且不被敌人击中。可是,凡是武器不仅无不受到地形、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而且还无不受到其它武器——包括敌我双方的武器——的影响。新式武器的投入使用不能不引起条件的变化,而条件的每次变化又都会要求军事原则应用的变更。

  一旦发现敌人,就应当把整个进攻理论放在精心研究有关攻势行动和警戒力量的地形,以及双方越过该地形所需的时间上。结果,正确地把握运动的时机就成了决定性因素。所以我已指出命令和运动必须简单,一旦机械化部队开动起来,要加以控制是困难的。

[注:1941年11月18-20日英军坦克在利比亚的各次进攻就是一例。]

  假如地形不利,或者没有充足的时间占领有利的地形,敌对的任何一方就有可能放弃战斗。我认为,这种情况将是经常发生的,除非一方在机动力上占有明显的优势,或者在数量上占有明显的优势,使它敢冒较大的风险。有人认为,在战争爆发以后将即刻发生重大战斗,这并非我所持的观点,我的观点是,在战争爆发以后会即刻发生许多小的冲突和机动,当一方犯了大错以后,如果对方又及时地认识到这一大错的话,才会发生大的战斗。

[注:这种观点已被证明是错误的。在法国是因为机械化程度不高,而在苏联则至少部分是因为突然性。]

  当出现这样一种机会时,就应在安全的基地上发动攻势。在今日的战争中,炮兵为步兵提供一个基地,因为火炮压制敌步兵,这样就便于我方步兵向前运动。在坦克之间的战斗中,主要基地是反坦克堡垒,当坦克部队距离甚远时,它是战略基地,而当坦克部队受其掩护时,或者在其邻近地区作战时,它又是战术基地。

[注:1941年,德军坦克在苏联的进攻,许多只是突袭,向基辅的第一次进攻尤为明显。假如这些进攻有坚强的基地,它们就完全可能发展为决战。]

  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几乎栩栩如生的图画,它显示了与城堡在战略和战术上的用途,唯一的区别是与城堡不能由一地向另一地移动。因为在战斗期间很少有可能移动这种基地,所以建立前进战术基地的任务就落在自行火炮的身上,用自行火炮掩护进攻的坦克。

[注:我们虽然在1925年就拥有大威力的发射十八磅炮弹的自行火炮,但当我们在1941年遇到德军的有装甲防护的七十五毫米自行火炮时,仍感到吃惊。]

  虽然主要基地能够自卫,但它却不能保证掩护通向敌人的接近路。这些接近路应由进攻坦克加以掩护,如果进攻坦克不可能担任掩护,那就应由为此目的而派遣的特种部队加以掩护。这就是说,凡有可能,进攻部队应在这样一个地区寻求战机,如不成功,它可由该地区退回其反坦克堡垒,或退入隘路——即翼侧设置有反坦克障碍物的地区。

[注:在1942年5-6月间,隆美尔在袭击“骑士桥哨所”失败以后退却时,他就退守到由其反坦克炮轰成的人工隘路和他开辟的通过盖扎拉-比尔哈凯姆地雷场的通道上。10月,他虽然占领了一条隘路——即地中海与盖塔拉洼地之间的阿莱曼位置——但其后方最近的隘路却是西边二百英里处的苏卢姆隘路。假如他仅使用实际数量一半的地雷来掩护正面,同时把另一半埋设在其后方四五十英里处,他的阵地是会得到相当大的加强的。那么,假如其前沿被突破,他就能够沿着后防线实施迟滞行动,然后再向苏卢姆撤退。]

  由于不容易找到既便于作战、又便于退却的地形,这也说明了为什么陆战同海战一样,与其说是规则的,倒不如说是不规则的。

[注:一位特约记者在1942年9月28日的《泰晤士报》上撰文时指出:“(在利比亚)利用地形使坦克呈半遮蔽状态隐蔽起来并非易事,而坦克在机动时必须互相看得见,就象一百年前的军队机动时那样。当加入战斗时,通常就极少有机会运动,敌对双方面对面地相互射击,直到任何一方打够了为止……当坦克在完全暴露的情况下开始作战以后,双方都企图利用野战炮和反坦克炮加强防线,常常正是这一点最后迫使任何一方的坦克部队脱离接触。”]

  当能够发现这种综合的战术价值时,假如敌人愿意应战(这是大好事,除非敌人很走运),下一个作战行动就是要把敌人逼入困境,敌人要摆脱此困境就必须应战。这可称之为牵制性机动,因为这种机动虽然不一定把敌人牵制于一地,但它却要把敌人困在一个地区内,敌人必须脱离这个地区才能避免灭顶之灾。这种机动的目的与其说是要进攻敌人并歼灭之,不如说是要断其补给,迫其投降。因此,进攻是针对敌人的战斗力还是针对其机动力,这大致上要取决于被困之敌所在地区的性质。

  这些不同的作战行动都将取决于兵力的节约,同样也都将取决于兵力,这就是说,都将取决于使用的兵力刚好满足各个作战行动的需要,因此手中就可以掌握一支强大的预备队,直到敌人落入陷阱或者实施一定的作战方案时为止。

[注:就机动作战而言,但不是就在阿莱曼的固定作战而言,隆美尔表现出对兵力节约的原则极为了解。]

  在机械化战争中,不能夸大预备队的作用,因为机动力提高以后,达成突然性的力量也随之增强,意外的情况越有可能发生,预备队就必须越强大。将来的难题之一将是对敌之企图的估计,要把敌人固定在某一确定的位置也常常会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如果手中没有掌握强大的预备队,那就不可能应付意外的情况。

[注:在战争期间,这一点已经一再地得到证实。可以通过不断地集结兵力以及通过快速的野战修理来补充和节省预备队。]

而且,军队的机动性越高,就越难以控制,如果手中没有掌握预备队,那就容易失去控制,并随之失去指挥,一支军队就会变成一群没有领导的乌合之众

目标和正面

  在步兵战中,选择目标的意图一般是要加强一方的战斗力,并要对另一方不利。在机械化战争中,目标的选择将更经常地受到增强和减弱机动力的观点的左右,因为在获得机动力的优势以前,进攻力量具有次要价值。

  不应把目标与决定性进攻点相混淆,因为目标象梯子的横挡一样,它仅是最后下决心的手段。能够下决心的地方被称为决定点,就一支军队而论,该点总是后方的一个地点,其交通线由此通向其补给基地。以前,要打击敌之后方而又不暴露自己的交通线,这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因为机械化部队现在能够快速越野机动,他们要改变自己的交通线和突然攻击敌之交通线都比较容易。

[注:今日战争的特点之一是坦克和空军直接攻击交通线的频繁性,如在法国、在非洲和在苏联。]

  今天的军队实施机动以保护其交通线,而在机械化战争中,将经常需要利用交通线,以便向军队提供补给并使其在野战中保持行动的自由。由于移动公路和铁路是不可能的,正如我已经提到过的那样,有可能要采用越野辎重队。

[注:我认为,德军1941年在苏联的战役因缺乏越野辎重队而失败。早在8月份,因为气候条件,辎重队不能离开苏联的泥泞道路,最后,先遣装甲师常常不得不退却或连续停留数日。]

  当使用机械化部队实施决定性进攻时,必须首先抓住敌人,或者减弱其机动力,从而限制其行动自由;如果不这样做,从后方攻击很可能是徒劳无益的。

[注:法国自动地把较大部分法军固定在马其诺防线上。德军在苏联未能把苏军固定住,这是德军1941年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假如把修筑马其诺防线的资金用于制.造中型坦克,那就能够生产六千辆中型坦克,用这些坦克可以装备二十个装甲师。]

  换一句话来说,应当首先把敌人抓住,从这个牵制行动发展为从后方进攻。由此将会看到,一支由活动在交通地区内的越野辎重队提供补给的军队要比一支依靠铁路和公路交通提供补给的军队更难以固定;因为决定性攻击点将是灵活的,可以说其目的将不是占领一个位置,而是要在一个地区内机动。

  有一些目标,夺取后会增强警戒或加强攻击行动,还有一些目标,会增强或限制机动力,其中应包括地区和地点,占领后会分散敌注意力的,使敌人不得单独顾及一个方向。分散敌注意力的攻击并不是佯攻,而是迫使敌人改变计划或消耗预备队的作战行动。

[注:宣传就是分散敌注意力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1940年夏季空袭英国以前的宣传就是一例。在出现真正的恐慌以前,德军电台不停地叫嚣“入侵”。]

  选择目标一般是一个地区,必须首先考虑其翼侧的接近路。由这些接近路向目标前进安全吗?如果不安全,那就必须安排翼侧警戒。再者,各个目标通常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是一项确定的计划的一个步骤。目标不加以限制,即使在追击时也可能总被认为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只能导致混乱,事实上,目标之间不应相距太远,以利于部队经常集中和重新编组。

[注:在德军进攻苏联时,坦克的最初目标距离太远,而当德军装甲师缺乏反坦克部队的支援和越野辎重队的补给时尤其如此。进攻的纵深应与补给能力成正比。]

  下面从目标转到谈正面。正面并非直线或距离,而是具有相当的纵深和宽度的作战地区;因为如果没有纵深,翼侧警戒就极少有存在的可能,而如果没有翼侧警戒,实际的进攻正面就可能受到削弱。在机械化战争中,正面并不是一条连续不断的直线,而是呈箭头或弯月状,它围成一块半圆形地区,其底线可在必要时由一支独立部队加以封锁。


若在接敌前进中采取的队形是以反坦克部队居中的开放式正方队形,那么假如四个机动群中的任何一个发动攻击或受到攻击,进攻正面将包括受到攻击的机动群及其右翼和左翼的机动群。因此在图十中,假如a群进攻或受到攻击,b群和c群就立刻成为其进攻的两翼。因此,正面分为两类:(1)最初正面——即a群按战斗队形配置——和由自b群到a群再到c群以及它们之间地区组成的潜在正面,这个地区将随着战斗的发展扩大或缩小。与步兵战斗相比,确定的进攻正面是不存在的,这与海战没有什么两样。假如战斗发展很快,那就必须保持最初具有保护性的进攻队形,直到反坦克部队(e)展开并建立其行动基地时为止。在这样做之前,应派d群去实施保护,之后将d群归入总预备队。

与敌接触应予考虑的特别问题

  关于与敌接触的问题,我已经谈了一些,与敌接触的成功将取决于战前的准备,运动的快速和战术的判断。凡有可能,就应避免正面进攻,并应尽一切努力占领一些地区和地点,而占据这些地区和地点将迫使敌人改变计划。这样会争得主动权。建立在可靠情报基础上的大胆和对敌高级指挥官心理的了解是成功的最大保证。

[注:1940年,德军正确地估计了法国的心理状态。而在1941年,他们似乎对苏联的心理状态作了完全错误的估计。]

进攻应予考虑的特别问题

  与敌接触能获取最确实的情报,遇到的敌人是被盯住的敌人,并且正象一场摔跤比赛那样,在接触之后很可能会用脚使绊子。时间仍然是决定性因素,而在这个时间内要根据接触所获取的情报修改计划。为了节约时间——即要充分利用时间,不仅要有战术眼光,而且要胸有成竹。了解敌人的特点、敌之高级指挥官的个性、敌军部队的士气,同样又了解敌军部队的武器装备的威力和惯常采用的战术将加速对情报的评定,正如统一的思想、精确的计划和总指挥官个人的知识将加速作战行动一样。

[注:德军在进攻苏联时,看来完全低估了苏军士兵的士气。]

  我还要重复一句,在每项作战计划中,使用的武器必须与地形相适应,并按一种想法配置,因为战斗是在一定的地形上而不是凭想象进行的。现在同过去一样,地形是一种因素,它可检验想法是否合理,从而把此想法变为现实。进攻的方法在理论上总是简单的——即建立一个保护性支点,在这个支点上来移动攻击性杠杆。也就是说,建立一个自我保护的行动基地,从这个基地投入攻击力量。

  在机械化战争中,遭遇战可能会变得更加频繁,特别是在战役的开始阶段。与过去相比,现在的遭遇战会由规模小得多的部队实施,并很有可能采取一系列前进行动的形式,其目的是要为预有准备的进攻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

  这样一种作战行动必须有下面这个前提,即敌人或因被逐入其不愿进入的地区,或因退却到他认为有利于打败对方的地区,而被迫转入防御。随着机动性的提高,预有准备的进攻可能会变得不甚频繁,但是在进行预有准备的进攻时,却不应当想当然地认为,目的就是为了击溃敌人,因为如果能使敌因饥饿而投降,那么结果将是更加肯定的,代价也要小得多。

  饥饿与其说是指缺少粮食,倒不如说是缺少汽油。要迫使敌人继续运动,切断其与补给部队的联系,然后再把其赶入无法脱逃的地区可能证明是比正面进攻要更加有效的作战方法。敌人之所以不能从该地脱逃,并不一定是因为该地被障碍物包围着,而是因为其汽油供应不足而使其脱逃。

  为了有助于这种与其说是对人力,不如说是对机动力的战争,由摩托游击部队对敌之交通地区实施象蚊子那样快速进攻,可能证明是很有效的。

  现在从预有准备的战斗转到谈三种战术行动——对村落、丛林地和河川线的进攻。这三种战术行动是一支机械化军队常常不得不要面临或避免的。

  对坦克而言,村落不是一个适当的目标,因为装甲车辆大致上受道路的限制,从建筑物上层丢下来的炸彈能使装甲车辆失去战斗力。

[注:这一点一直证明是正确的,在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之类大城市中,情况更是这样。凡是反坦克障碍物,都没有象大城镇那样难以克服。夺取城市的最有效的兵器是毒气。]

  在这些行动中,应当使用坦克包围村落的侧翼并切断其交通。如果坦克用于正面进攻村落本身,坦克就应当在炮兵和坦克歼击车的保护下运动。后者应准备即刻向敌方的反坦克武器开火。与此同时,还应向所有可能配置有反坦克武器的阵地实施反坦克机枪拦阻射击。

  对较大型的坦克来说,丛林地不是适当的目标,可是,如果丛林地没有低矮的丛林,侦察坦克一般是能够通过的。然而,当侦察坦克除了经过公路、土路和马道别无它途通过丛林地时,如果道路两旁有丛林,步兵应在坦克前面掩护前进,随时准备对任何可能封锁道路的反坦克武器射击。这里所说的作战行动与丛林战中前进的作战行动相类似。

  再者,可能时,坦克应向丛林地翼侧和后方行动。

  除了水陆坦克,不能徒涉的江河是明显的反坦克障碍物。当必须渡河时,第一个问题是要形成一个小型反坦克桥头阵地,其次是要用浮桥使一批侦察坦克渡过河去;这些侦察坦克一旦登岸,就应当立刻向外出击,进攻扼守河岸的敌人,以扩大桥头阵地的规模。然后,应在这些侦察坦克的掩护下,为重型坦克架桥。江河虽然是明显的反坦克障碍物,但是因为坦克机动力强,能比步兵威胁更多的渡河点,这一点却不应忽视。因此,在未来的江河突击中,佯攻可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进攻的一般实施

  进攻的实施将首先取决于兵器根据地区的目标以及根据与坚强的保护性反坦克基地紧密相关的向前运动的正确部署;其次取决于通过阻挡敌人进入一定地区并把其逼入其它地区来限制其机动力的能力;第三取决于直到获胜之前一直保持的对各部队的控制。

  关于第二点,自行火炮将起重要作用,因为它们通过使用烟幕弹能够致盲敌之观察所,通过对地区和接近路的轰击,又将对在该地区之内和通过接近路的机动造成危险。除非正面进攻不可避免或者必须封闭隘口,将极少象在世界大战期间那样使用炮兵拦阻射击,但有可能会经常利用机枪对反坦克阵地实施拦阻射击,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通常,进攻的发展可能要经过以下阶段:

   (1)从反坦克基地向前机动。

   (2)占领阵地的机动以及为迫使敌人改变计划和动用预备队而实施的分散敌注意力的进攻。

   (3)把敌赶入一个角落,使其不得不在不利的条件下作战,或使其缺乏燃料而投降。

   (4)向前移动反坦克基地并把已攻克之地区移交给占领军。

  在战斗中将会出现许多问题,其中,保持控制很可能会是最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

[注:在利比亚,这已经一再地被证明是正确的,在苏联,情况肯定也是这样。]

  无线电话技术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是可能经常会有干扰,因此,不能仅仅依靠这种通信形式。我再重复一句:要控制进攻中的坦克,作战计划就应当尽可能简单,并应当使所有参战的指挥官都详细了解。应按地图精确地实施跃进,部队要经常集中并报告其位置。友邻单位之间应保持接触,空军情报应不间断。

  为了扰乱和削弱敌之控制,敌之指挥所——无论是固定的还是活动的——一经发现后,就应当予以轰击,凡有机可乘,游击部队就应渗透到敌之交通地区,分散敌注意力并攻击其指挥机构。

进攻中的步兵

  在第二讲,我曾谈到了在机械化战争中可资利用的步兵的种类。我指出,如今天所知的那样,步兵已不适应于机械化战斗,我们现在所要求的是:

   (1)野战工兵,装备有反坦克武器并用越野车辆输送,任务是为占领军构筑防御阵地。

   (2)野战警察,装备有机枪、步枪,并可能还装备有非杀伤性毒气施放设备,任务是占领已攻克地区和领土并加以组织。

   (3)轻步兵,装备有轻机枪和步枪,任务是在诸如森林和山区等不适于坦克机动的地区作战。

  关于第一种,我已经用一些篇幅谈过了,因此,在这一节,我将谈谈第三种。

  今天的步兵依然是为冲击而训练的。换句话来说,步兵的射击战术、机枪和步枪,一切都由刺刀来决定。

[注:夸大地说,白刃战是永存的。在这次战争期间,记者们屡次为其唱赞歌。早在1865年,少校军医G·哈特在描写美国内战时写道,他看到过不少的“非战斗创伤……我认为,我所包扎的六例就全部是这种性质的创伤。”]

  在开阔地的野战中,冲击在七十年前就消失了,把冲击作为一种主要的战术思想,显然不适用于森林战和山地战,因为冲击要求有密集队形,而森林战和山地战却要求有疏开队形、一系列单兵群,而不要求集体组成的人墙。

  山地战和森林战的秘密与机械化战争的秘密相同——即机动力的维持和保护。坦克部队应有安全的侧翼和后方,所以轻步兵部队也应当这样,一般地来说,轻步兵只能采取箭头状和开式正方队形。就坦克部队而论,侦察坦克要为战斗坦克实施侦察,而就轻步兵部队而言,步枪手就要为机枪手实施侦察。他们向前运动,搜索地形,选择阵地,然后当机枪手跟上后,他们就向侧翼运动,机枪手同时用火力压制敌人。步枪手在机枪火力的掩护下,应再次向前运动,机枪手在其后跟进,直到用火网把敌围起来并压住敌人为止。完成包围后,最后的行动不是向敌冲击,而是派遣一支部队断敌退路,迫其投降。

  由此可以看出,在轻步兵战术和坦克战术之间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两者的中心思想都是要通过保护自己的机动力和打击敌之机动力来维持自己的机动能力。只要冲击有利,正面进攻并不总是无用的,但从全部战争史来看,突击总是证明要花大代价的,鉴于彈藥的威力日益增强,今天,冲击付出的代价将是空前的。

  正面威胁和正面牵制进攻是差别甚大的作战行动,前者的目的是要迫敌采取防御,而后者的目的则是要迫敌困守,也就是说要把敌困于一地。完成正面牵制进攻以后,即按翼侧或后方机动的形式,发起真正的进攻。

进攻中的炮兵

  将来进攻中的炮兵与我们今天使用的这个兵种之间,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因为机械化战争中的炮兵与今日战争中的炮兵之间的差别,是机动作战与固定作战的差别。这并不是说将来不会发生固定作战,固定作战肯定是会发生的,正如我在讨论坦克进攻的反坦克基地时所说过的那样;但是,通常,固定作战将与机动作战相分离,将来一般也不能靠炮兵火力来支援固定作战。我们现在所处的状态与海战中所见到的状态非常相似,因为如果把坦克可比作舰船,那么就可把反坦克基地比作设防的港口;但是由于有这样一个区别,即反坦克基地是机动的,所以能把反坦克基地集装起来,由一地运动到另一地,而港口则不能。

  现在,所有炮兵战术的基本思想是要支援步兵接敌、进攻以及最后的冲击。事实上,它在战术上犹如钓杆的粗端上连接的刺刀。现在,刺刀早被子弹淘汰了,而子弹又越来越受到装甲的制约;因此,现在把炮弹当作主要武器,这是能够击穿装甲、使坦克丧失战斗力的炮弹。当坦克丧失战斗力后,不论从那一点上来说,士兵都失去了武装和装甲防护力。

  因为这毫无疑问是在军事发展中正在发生的情况,所以合乎逻辑的结果就是,战斗正在变成炮战而不是子弹的互射。这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专用炮兵坦克的说法的确是一种误解,因为所有坦克都是火炮——机动的、有装甲的火炮装置,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它们安装的火炮的种类不同。如前所述,火炮在战术上将分为两类,即用于近战的火炮和用于远距离战斗的火炮。

[注:在北非,在1942年夏季以前,英军坦克的远距离战斗能力一直劣于德军。到美国的“格兰特”、“李”和“谢尔曼”等型坦克抵达时,情况才有了好转。]

  当我们由这些需要考虑的问题转而谈到进攻中的炮兵时,就立刻会看到,我们的真正意思是进攻中的坦克,因为象海岸炮通常不参加海战那样,反坦克基地的火炮通常将不再参加战斗;因为反坦克基地的这些火炮虽然最有可能实现摩托化(若不实现机械化的话),但其目的却是要保护而不是攻克一个地区。在围攻战中,可能又是另外一种情况,因为这时的反坦克基地要抵近待攻位置,并会象在今日的作战中那样,掩护冲击。

  从上述可以看出,要把现在的炮兵战术的概念套在机械化战争上,犹如削足适履,是荒唐的。今天,炮兵进攻的指挥是集中的,而在机械化战争中,炮兵进攻的指挥则是分散的,就象在今日的战斗中步枪射击那样分散。在不久以前,一个营的滑膛枪火力曾经象现在的炮兵火力那样集中。采用来复枪将火力分散了,因此,采用机动的装甲车辆也会使炮兵火力乃至炮兵指挥分散。

进攻中的坦克

  要讨论进攻中坦克的问题决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尚无实践经验作为讨论的基础。在上次战争中,坦克受到了步兵的严重束缚,因此,能够从那个时期的战斗中学到的经验寥寥无几。自从上次战争以来,坦克的作战思想已掺杂进了许多其它作战思想,例如炮兵掩护射击、反坦克防护、与步兵乃至骑兵协同,使之陷入毫无解决希望的境地。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唯一要做的事情似乎首先是要尽可能简单地计划交战之前可能发生的各种行动,然后要制定特别简单的战斗计划,并根据此计划处理可能发生的情况。

  首先由飞机发出关于敌军接近的通知,在敌对双方的装甲车辆和游击分队之间几乎肯定会发生实际接触。假设敌为X,我为Y,以后会发生什么行动呢?

   X一方当然不会盲目地向前运动,它将决心在没有得到充分的情报以前不采取任何明确的行动。

[注:这看来是隆美尔在北非使用的方法。]

  同时,装甲车和游击分队将开进,也有可能实施佯攻和分散敌注意力的行动。

  如果双方决心打到底(这种情况将是很少的),双方将不得不制定进攻计划,其中制约因素将包括:敌之兵力、地形性质以及敌之反坦克基地的位置。敌之反坦克基地的位置或近或远。假如双方兵力大致相同,那么X一方之目的将是:

   (1)歼灭Y一方之坦克部队并攻占其反坦克基地;

   (2)或者切断Y一方之坦克部队与基地的联系,迫使其因缺乏燃料而投降。

   (3)或者迫使Y一方撤出其作战地区,退到其它某个地区。


  现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见图十一)。X一方和Y一方所在地区如图所示。X一方决定将其反坦克基地由a运动到b,并向c佯攻,以便把Y一方吸引到该方向。然后,在夜暗的掩护下向d运动,并由此插到Y一方之坦克部队和其位于c的反坦克基地之间,因此,X一方的目的就是上述的第二个目的,也就是说,要迫使敌方因缺乏燃料而投降。

   Y一方通过游击分队获得关于X一方移动反坦克基地的情报,根据当地的地形来衡量敌之基地的移动,怀疑X一方向c之运动是佯攻;因此,它仅在f地区留下一支缩额部队,而将主力后撤到e。

   X一方因对这一机动毫无所知,故于次日晨由d进到g;但是,Y一方在猜出其意图后已离开其在e附近的阵地,向h前进,转到X一方之右翼,尔后将其赶向位于i的沼泽地和丘陵地。为此,它配备兵力如下:一支侦察坦克部队在其右翼和后方有侦察车的掩护下,向h前进,留在f的一支部队在此前卫的左翼侧配合行动,这支留在f的部队,目的是要与敌交战,并把敌吸引到自己方向上来。主力部队在有侦察车保护右前翼侧的前卫的掩护下机动,其后方是预备队。主力部队的目的是要在X一方调过方向与前卫交战时打击其左翼侧和后方。

  然而,X一方并没落入这个陷阱。当与Y一方之前卫遭遇时,它尚未肯定Y一方之前卫是否从f来,并有本队在后面跟进,也就是说,Y是否在j-k-l-m地区行动,或者从e进入k-n-o-m地区。当通过空中侦察获悉其敌方部队位于这两个地区中的后一个地区时,由于不希望与其正面交战,它即缓缓后退,最后退到其位于b的反坦克支撑点。虽然会发生一定数量的小冲突,但没有发生战斗,因为双方都没有做出有失面子的事情,我认为,在机械化战争中,这种情况是会经常发生的。

[注:在北非的坦克战斗,有许多都证明了这一点。]

  上面是关于战斗的一般概述,下面将讨论分队战术并详细考察两种作战行动,即对运动之敌和对驻止之敌所采取的行动。

   (1)坦克打坦克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没有任何值得讨论的实际战争经验,所以我所说的纯粹是假设。通常,似乎会发生难以分辨敌友的混战。

[注:在1941年11月18-25日间,坎宁安将军在托布鲁克以南进攻隆美尔将军之战是最明显的例子。]

  全部问题的确是一个保持控制的问题。如果侦察坦克在战斗坦克之前机动,显然会保持较大的队形,因为战斗坦克的队形不大可能分散。然而,侦察坦克与侦察坦克交战的时刻是会到来的,这就是说,这支屏护部队将迅速地发展为机动射击线上的部队。那么,这支部队以及战斗部队或主力部队应当据之行动的一般战术理论又应当是什么呢?我认为,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一般地貌中去找。地面是不可能绝对水平的,地面很可能到处起伏不平,并从而提供隐蔽的接近路。应当尽可能地利用这些接近路,以掩护运动,尤其是占领能够实施短停射击的阵地。换一句话来说,进攻术大致上将在于建立能够把精心指挥的火力导向敌坦克的机动支撑点,而其他部队的运动中的坦克则把敌赶向这些支撑点。

[注:德军在北非和苏联都曾经常这样使用坦克。实际上决不应当忘记,坦克仅仅是一种自行的、有装甲防护的野战炮。]


  假设有一支装备有侦察坦克、战斗坦克和自行火炮的部队,图十二以简单的形式示出了这些战术,而这些战术又使人们回想起与骑兵协同的马挽炮兵的老战术。敌之前进路线在图中以字母a表示,我军的配置如下:b1、b2和b3为侦察坦克,c为战斗坦克,d为自行火炮。随敌之前进,b2与之交战,而c则在b1火力的掩护下进入战斗,并因而发生了遭遇战斗。与此同时,d在b3的保护下,利用地形的掩护,迅速向e机动,c则试图将敌赶向e。若c达成意图,那么敌就直接进入e的有效射程以内,d就向敌开火。

  虽然就我看来,这些战术将导致令人吃惊的或迅速的决心,这与其说是规则倒不如说是例外,但是,越经常地重复这种简单的“锤与砧”的机动,敌之损失就越大,并且随着敌之攻击力的减弱,他将被迫节节后退,直到被赶入一个角落,因缺乏燃料而投降为止。

  虽然关于坦克战术的这个例子本身是简单的,但为了说明它可能会变得多么复杂,只要把上述双方的兵力扩大五倍就够了。这时将会看出,为了集中兵力并防止分散,控制就一定会成为一个特别困难的问题,因为根据计划,双方各自使用的六个群或装甲连之间将存在一种总的关系,以及不是因为计划而是因为敌之行动的影响,任何一个群及其友邻群之间也存在一种个别关系。为了指挥一个群抗击敌之一个群,制空权将有很大帮助;但要指挥一个群抗击数个群,或要指挥若干群抗击若干群,制空权成为主要的了,因为没有制空权,即使战场格外开阔,要发现敌之各种阵地和运动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就这些战术而论,还有一个小问题需要加以考察,那就是坦克将怎样与坦克交战,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可能是:通常,不是一辆坦克对一辆坦克交战,而是坦克部队与坦克部队交战。当然,假如一辆坦克与敌之一辆坦克遭遇,它们之间将要发生战斗;可是,如果实施有效的控制,这种交战可能证明与其说是规则倒不如说是例外,因为这种交战的多样性将表明已经失去了控制。

  再者,当坦克部队与坦克部队交战时,不应毫无目的地开火,而应集中火力,首先打敌之指挥坦克(若能识别敌之指挥坦克),或者打敌之先头坦克;假如敌之先头坦克被打得丧失了战斗力,尔后就打其下一辆坦克。

   (2)坦克打反坦克武器的问题。除了地雷之外,还有两种真正的反坦克武器:火炮和反坦克机枪,它们都能从坦克内发射,也都能在坦克外发射。当在坦克外发射时,虽然失去了机动力,但却获得了极大的射击精度,因为从固定平台上发射的火炮,与从快速运动中的平台上发射的火炮其精度是不能相比的。

[注:正是这个特点才使反坦克火力有别于坦克火力。虽然反坦克火炮本身必须靠越野车辆运输,但其最有效的发射阵地是在地面上。它的体积相比来说较小,故不易暴露,一般也能隐蔽。]

  当一辆运动中的坦克被迫在开阔地进攻一门非装甲火炮时,对其最危险的射距介于八百和一千码之间。

[注:这指的是1932年的条件。自那以后,条件是否有了变化,我尚不能肯定。从固定阵地上发射的一发二十五磅炮弹,其有效射程应达一千五百码,也可能更大。]

  虽然坦克在较近的距离上暴露的目标较大,可是,坦克越靠近目标,其本身火力的死界也就越大。另外,若坦克按之字形的路线跃进——即与火炮的射向呈角度地前进,越接近火炮,火炮就得越快地调动方向,而火炮越快地调动方向,其射击精度也就越低。假如这个情况发生在距火炮五百码以内,火炮十有八九被摧毁。

但是,当我们考虑到有装甲防护的火炮时,无论火炮是安装在坦克上还是安装在防弹转塔内,进攻的问题就还要困难得多,虽然依旧存在着要调动方向来对付运动目标这个固有的不利条件,但是,火炮的装甲能防坦克机枪的火力这个事实将使局面发生逆转。坦克越接近,不论是否与火炮射向呈角度地接近,坦克被击中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们在这里所面临的问题与一艘战舰进攻海岸要塞的问题非常类似。

  由此可以看出,应当避免正面进攻,除非经过充分准备对正面进攻进行掩护。因为准备需要时间,并因为野战进攻发展快,所以能够用于准备的时间将是很少的。

  总的结论是,有装甲防护的、静止的反坦克武器是不利于运动中的坦克进攻的目标。

[注:在北非,这已一再地得到证实。]

当然,如果是正面进攻,甚至在翼侧或后方发动进攻的条件上,也必须记住,坦克或装甲转塔上的火炮或机枪能够在数秒钟内转动一周来抗击这种进攻。防御越机动——即越能在防御地点调动武器,其威力就越大;因此,威力最大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坦克本身——坦克是一种能够机动、带有装甲、在行进间和静止间都能射击的武器。

进攻中的工兵

  在机械化战争中,工兵,无论从这个词的那种意义上来说,都是战斗员,是反坦克组织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注:这是这次战争最突出的教训之一。]

  工兵要设计反坦克防御——挖什么工事,布设什么地雷场,架设或炸毁什么桥梁,使用什么毒气以及建立什么反毒气防御。为了帮助工兵完成这些不同的任务,在将来的战争中,工兵多半要装备有反坦克壕挖掘机、布雷装置、机械式或诱爆式扫雷器材、架桥车以及坦克,并且坦克要配备施放毒气和有毒烟云以及用化学泡沫剂洗消地面的装备。

[注:扫雷器材已在这次战争中得到了使用,可是成效显然不大。假如在1942年10月23日蒙哥马利将军有足够数量的良好的扫雷器材,他就有可能在十二个小时内(而不是十二天),突破隆美尔将军的阿莱曼地雷场,他也没有必要向前派出步兵去挖地雷。在1918年,架桥坦克和毒气施放坦克以及其他特种坦克,或已制.造出来,或正在制.造,可是据我所知,在这次战争中,没有一个交战国曾经使用过这些坦克。创造精神似乎完全集中在攻击型坦克上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因为特种坦克和一般非战斗坦克是达成突然性所必不可少的。]

进攻中的飞机

  飞机在进攻中与机械化部队协同时,有以下三个目的:

   (1)通过直接击败敌空军,或者通过攻击距离遥远的、敌不得不加以防御的某个指挥中心,把敌空军调离战场,从而取得局部制空权。

   (2)发现敌人,保持与敌接触,观察敌之运动并迅速报告,以获取情报。

   (3)详细地对地区以及有可能发现敌设置火炮和反坦克武器的所有位置进行侦察,以保护进攻部队。如果不用飞机对敌军和地形仔细地进行侦察,在进攻中,坦克就会失去其大部分威力。空战的战术基地不是遥远的飞机场,而是反坦克基地,因为为了节省时间和获取最多的情报,在空中的机械化兵种和地面上的诸机械化兵种之间的协同必须尽可能密切。

[注:克里特岛的失守大部分是因为缺乏这种协同所造成的。]

  因而,反坦克基地应当包括飞机着陆场,并应编有防空部队,因为它有可能遭到敌机的空袭,如果没有防空部队,它就不能构成对飞机的保护性基地。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整个部队都要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不仅空军必须与防空部队紧密协同,而且他们和野战部队也一定必须接受统一的指挥——形成“三位一体”的指挥。

进攻有组织的堑壕防御体系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特殊条件

  昨天的特殊条件,到明天,往往就变成了一般条件。火器在首次得到使用时,是特殊武器,经过一、二个世纪以后,就变成了一般武器,因而战争形式完全变了。在使用火器之前,战争大体上一直采取从据点突然袭击的形式。骑士开出城堡,在开阔的野外作战,然后又退回城堡,当时,减少这些作战基地唯一肯定的方法是对城堡实施围攻并断其补给,因为那个时期的抛掷式武器一股是不能打破城墙的。后来出现了能够破坏筑城壁垒的加农炮,这样,加农炮就使进攻成为更有力的战争形式。最后又出现了来复枪,由于来复枪在射程和射击精度上的优势,显著地拉大了战斗双方部队之间的距离,致使冲击乃至进攻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由于任何一方在不宣布失败的情况下都不会撤离战场的,因此,为了保持其阵地,它就挖掘掩体,也就是说,为自己构筑防弹城堡并开进防弹营房。

  上次世界大战明确地表明,虽然使用1914年的旧式武器有可能从这些城堡——堑壕战——实施突然攻击,即使集中最猛烈的炮火,这些城堡也是很难摧毁的。结果,战争就表现为坚决围攻的形式,双方的目的都是要使对方饿死;事实上是恢复了十二、十三世纪的战争形式。防御又一次明确地变成了更有力的战争形式。

  从这次战争的最后几个阶段得到的教训是,当集群的军队相互对峙时,没有汽油就没有真正的机动力。一支比较小的摩托化部队即使没有装甲防护,也应能够使集群敌人吓得要死,正如一群麻雀能吓死一只老鹰一样。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我在这几讲的开头如此着重地强调了摩托化游击部队,摩托化游击部队虽然主要受到公路运动的限制,但其机动力优于徒步士兵,一般能使徒步士兵退居守势。

  摩托化士兵的主要强点在于能达成突然性,而其主要弱点则在于不能逼近敌人——他们能使对手惊恐不已,但不能致敌于死地。若装备有装甲车辆,这个弱点就不存在了;若其装甲车辆具有越野机动力,其“自动推进能力”就显著加强。因此,汽车和坦克又使进攻成为更有力的战争形式。尽管如此,这个事实并不证明我们关于机动战将永远持续下去的假设是正确的,但它却证明下面这个假设是合理的,这个假设就是迟滞坦克进攻的方式或迟或早会得到利用,新形式的城堡还会再一次出现。

[注:在苏联,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随着战争的进展,防御工事越来越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其结果是对步兵——即静态部队——的需要日益增大。]

  军队将再一次面临围攻战,但又是什么形式的围攻战呢?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将有两个,即线式防御和地区防御,只要集群部队观点持续下去,就会使用线式防御,而随着坦克观点的发展,或者更准确地说,随着反坦克观点的发展,地区防御就会逐步取代线式防御。线式防御由堑壕——如我们所知道的世界大战中的堑壕——组成,并得到反坦克武器和器材的加强;而地区防御将包括由相互支援的反坦克工事组成的地带,它不仅将构成抗击坦克进攻的屏障,而且还通过保护其后方的所有部队,将建立安全的空军基地,由此能对敌军及敌方人民进行空袭。

对有组织的堑壕防御体系进攻前的命令、会议及预先安排问题

  本节所讲的安排将取决于反坦克防御阵地究竟是在平时还是在战时构筑的,还将取决于双方是否处于僵持状态。

  假如反坦克地带是在平时构筑的(考虑到成本,这个可能性不大)那么,“打破”反坦克地带的任务将多半交给有关的空军去执行。

  但是,假如这种防御阵地是在战时构筑的。首先构筑的无疑将是那些封闭主要接近路的防御阵地。

[注:从德军1941-1942年在苏联冬季防线的总准备中也许能够看出这一点。铁路枢纽,如勒热夫、斯摩棱斯克、布良斯克、奥廖尔、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被牢牢地控制着。在中间的屏蔽墙则仅由侦察部队驻防。]

  由于这种对机动力的扼制将对攻击行动有不利的影响,可以预计,进行的战斗将以防止防御地域的构筑为目的。这样,我们就面临两种形式的围攻战,第一种形式的围攻战,目的是突破平时构筑的防御地域,而第二种形式的围攻战,目的则是破坏在战时构筑不大强固的防御地带。换句话来说,就是攻击永久性筑城和攻击临时性筑城。

就第一种情况而言,进攻前的准备工作显然要在平时进行,故要按照有利于进攻的防御地段的数量,详细地制定出若干计划。在第二种情况下,必须立刻临时制定出进攻计划,就我看来,进攻计划将以威胁一个方向之敌同时打击另一方向之敌为主要基础。虽然这些进攻的准备时间比野战中的进攻准备时间要长,但这个时间决不足以允许象上次大战中那样使用固定的方法发动堑壕战。

对有组织的堑壕防御体系进攻中的特别准备措施

  在上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中,一直到康布雷战役(1917年11月20日),方法和BL排斥了突然性和诡计。就进攻反坦克地带和筑城地带而言,方法必须与突然性相结合,而诡计则必须是BL的补充。可是,在所有这些突破作战行动中,因为主要目的是突破一系列防御工事,不论是首尾相连的还是相互支援的,机动都必须服从于攻击力——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压制或摧毁防御工事,然后才能有机动的希望。为达此目的,将需要两种武器:榴弹和毒气炸彈、毒气炮弹或弥漫性毒气。这样就必须使用攻城车队。

[注:攻城车队应包括前面已经提到的扫雷车和施放毒气的坦克,芥子气是攻城夺隘的理想武器。]

  这种攻城车队的机动力越强,达成突然性就越迅速,因此,攻城车队必须能够越野机动。

对有组织的堑壕防御体系进攻的一般指挥

  我已经指出过,在围攻战中,坦克进攻的样式将取决于敌之防御体系是否包括反坦克地带或反坦克地域。下面,我将依次讨论这些问题。

   (1)进攻反坦克地带。就进攻反坦克地带——即若干道堑壕防线——而言,进攻坦克将遇到的主要障碍是限制机动的障碍,如堑壕和反坦克武器。

[注:马其诺防线就属于这一类。]

  若不能越过堑壕,进攻显然会失败,若不能压制反坦克武器,攻方肯定会损失惨重。

  在康布雷战役,坦克利用束柴来克服越过堑壕的困难。坦克把车顶上载运的大捆普通束柴放落在堑壕内,以便在坦克越过堑壕时用支撑坦克的尾部。后来,这些束柴因为很重,故用六角形框架以代之。这两种器材都能使一辆二十六英尺长的坦克越过十五英尺宽的壕沟。第二个难题是利用烟幕弹来解决的。

  在这类性质的战斗中,困难并不是要越过一道堑壕防线,而是要越过若干道堑壕防线,因为每辆坦克只能带一捆束柴或一副框架,因此必须采取的机动样式就相当复杂,在康布雷战役中,机动样式如下:

  进攻的整个正面分为若干个坦克地区,每个地区的四周都是堑壕——即,该地区的前后各有一道堑壕,左右两侧还有交通壕。因为要越过三道堑壕防线,故每个地区都配置了一个分排(三辆坦克)。分排的每辆坦克都带有一捆束柴。在每个分排的后面都有三个独立的步兵组跟进:(1)堑壕填塞组,该组停留在先头坦克过壕点,并在该处填平堑壕。(2)堑壕肃清组,该组在一辆坦克的掩护下,把堑壕内之敌赶向左侧下一个过境点。(3)守备组,该组在肃清堑壕内之残敌的同时负责守备,并担任预备队。


  坦克进攻的样式如图十三所示。先头坦克没有步兵在后面跟进,它向前运动,压出一条穿过铁丝网的通路,抛下束柴,越过堑壕,驶入坦克地区的中心,并在此转为前卫,两辆跟进的坦克,即2号和3号坦克,利用1号坦克放落的束柴越过堑壕,3号坦克以及其后跟进的步兵一直前进,与此同时,2号坦克及其后跟进的步兵(欠堑壕填塞组)向左运动。3号坦克开到第二道堑壕时,象1号坦克开到第一道堑壕时那样放落束柴,并按照2号坦克的方式行动,尔后,1号和2号坦克就在3号坦克后面跟进。到第三道堑壕时,2号坦克放落束柴,依此类推。

  可以看出,这种进攻战术过于机械,可是,这种进攻却能达成突然性。

  在我准备对这些战术实施现代化改造以前,我想,先对战争期间考虑的另外两个进攻计划作概述将是有一定意义的。

  第一个计划的目的是,利用坦克向前载运机枪手,并把他们留在堑壕的后方,以切断堑壕地区守备部队与其后方预备队的联系。实际上已为此目的制.造了大型坦克,每辆坦克除坦克乘员外,还可载运四个机枪组(每组五人)。这些坦克未获成功,这不是因为这种想法不合理,而是因为这些坦克的发动机功率不足,行驶速度太慢。

  第二个计划是派遣一支装备有车体长、发动机功率大的坦克的部队直接通过堑壕地带,攻击堑壕地带后方的敌军指挥部,同时又象康布雷战役中那样,使用坦克和步兵进攻敌之正面。这种进攻样式的真实目的是要使敌之指挥陷于瘫痪,并因而使敌军陷于混乱。这是新颖的,但是,还没有来得及试验出一个结果,战争就结束了。

  请记住这三种方法,即康布雷战役的坦克和步兵进攻、机枪手的前送和对敌军指挥的攻击。下面,我将说明使用这几讲中所研究的坦克如何把这三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如何改善整个进攻。

  我们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我们使用机动力提高了的坦克,应能在大范围内加快进攻的速度,情况肯定是这样的,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点。第二件事情不是那样明显,那就是,如果能把坦克与步兵分开,整个进攻正面就能增加一倍,也可能增加两倍。其原因是,如果没有步兵,坦克就不需要象在康布雷战役中那样按密集队形前进,而应按疏开队形前进。即在各坦克群之间以及在各群的目标之间应拉开相当的距离。这一点可能需要稍加解释。

可以看到对突破进攻中使用步兵或坦克的区别的全面阐述,主要区别是,步兵进攻时,进攻的两侧是内缩的,而坦克进攻时,进攻的两侧则可外张,如上述第十讲中图八所示。在康布雷战役,进攻正面是连续不断的,因此运动中的坦克所构成的“铁壁”就保护了在各辆坦克后面跟进的步兵。假如进攻正面是断续的,如图十四所示,未遭攻击地段的敌军——即b、d、f和h地段——就可能对步兵实施纵向射击,结果会使计划遭到失败。

[注:1941年6月,德军在苏联的坦克进攻正面是断续的,尽管原野十分开阔,德军坦克进攻也是分开进行的。一般来说,这些进攻是由两个相互独立的坦克群实施的,这样,当坦克群前进时,他们之间的苏军部队就被留在突出部上。]


  如果假定进攻正面是断续的,并且假设要越过的主要堑壕防线有三道,这些堑壕的宽度和深度又象在康布雷战役中那样,我认为,坦克一般应当按下述方法配置:

  第一波。第一波的目的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突破整个堑壕地带,并为第二波和第三波的前进做好准备。

[注:如在1940年5月,德军最初在色当附近发起的坦克进攻。]

  第一波应由突击坦克(a)、歼击坦克(b)、架桥坦克(c)和烟幕施放坦克(d)编成,如图十五所示。

[注:若必须通过地雷场,还应编配扫雷坦克。]


  突击坦克一直向前开进,越过堑壕。越壕时是否使用越壕框架,应观堑壕宽度而定。架桥坦克随后跟进,并在堑壕上架桥,以便使较小的坦克能够越过堑壕。

[注:在1932年,我发明了一种自动坦克桥,它是坦克的一个组成部分,故能使坦克连续通过宽达二十五英尺的任何数量的堑壕。不用说,这种桥没有得到采用。假如德军的轻型坦克安装上这种桥,它们就能够轻而易举地越过敦刻尔克的沟渠。令人奇怪的是,有关坦克架桥的整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重视。]

  歼击坦克由这些桥上越过堑壕,其任务是在突击坦克两侧行动,保护突击坦克免遭反坦克火力的杀伤。至于烟幕施放坦克,它必须根据风向施放烟幕,最有利的风向是顺风,逆风次之,最不利的是横风——即与进攻方向呈直角的风向。在顺风和逆风的条件下,烟幕施放坦克应在突击坦克两侧驶出,在突击坦克两侧各形成一道烟幕。而在横风条件下,烟幕施放坦克应位于突击坦克前方,以便在突击坦克前方形成一道烟幕。到达桥的位置时,所有坦克都应收拢队形,但在过桥后,歼击坦克和烟幕施放坦克则应疏开队形运动。

  第二波。第二波的目的是清除堑壕中之残敌,保护第一波免遭反攻的杀伤,并建立前进反坦克基地。它应包括战斗坦克、侦察坦克、反坦克部队,并且还可能包括乘坐装甲输送车的步兵。显然,战斗坦克应按大集群行动,整个进攻正面配置二至三个坦克群,不必一个坦克群负责一个进攻地段。

[注:德军在法国和苏联使用的方法。]

  如果是三个坦克群,那么,很可能在进攻正面的中央配置一个坦克群,两侧各配置一个坦克群。在这些坦克群以及第一波的掩护下,反坦克部队应随后在突破地区的前方建立前进反坦克基地。假如敌军把占优势的坦克部队调到该战场,该反坦克基地将形成集合点、作战基地以及避难所。

[注:如前所述,因为缺乏这种基地,德军在苏联的坦克进攻多被瓦解。]

  与此同时,步兵和侦察坦克就肃清该地区之残敌。

  第三波。第三波的目的是使战斗继续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如果可能,孤立敌之反坦克基地,切断其与机动部队之间的联系,防止这些部队集结,并攻击敌之指挥机关。它应包括侦察坦克和歼击坦克。总预备队在其后跟进。假如敌狼狈溃散,就应毫不留情地实施追击,不给敌建立反坦克基地(或防坦克地区)、卷土重来的喘息之机。

[注:明显的例子有德军在1940年6月对法军的追击,还有蒙哥马利在1942年11月对隆美尔将军的追击。]

   (2)进攻反坦克地域。关于反坦克地域的性质和防御,我将在第十二讲进行更加全面的阐述。反坦克地域可以比喻为一张张开的网,每个网结都是一个反坦克工事,各网结之间都是射向。

[注:F·O·米克舍在其《闪击战》(美国版《进攻》)一书中把此称之为“网状防御”。]

  如果这些工事理应是防坦克工事——也就是说,如果它们不能被坦克撞垮,或者不能被坦克武器严重破坏,那就应当想出除坦克以外的一些措施来打掉这些工事。


  在所有的突破进攻中,时间都是决定性因素。因为在这种进攻中,如果破坏防御工事的速度不比构筑防御工事的速度更快,突破就不可能成功。因此,破坏防御工事应与迫敌撤离相结合,而迫敌撤离的最好方法是对突出部实施两面进攻,也就是要剪除突出部。例如图十六所示,从a地发起的单面进攻极难对c地的交通构成威胁,可是,假如同时又从b地发起进攻,那么,c地后方地区就会处在危险之中;假如a、b两地发起的进攻推进到足够远的地方,那么,敌军就不得不从c地撤走。

  至于说到削弱反坦克防御工事,可以采取两种方法:或者不得不用炮火摧毁,或者必须实施毒气攻击,使敌不能坚守。在这两种方法中,第二种大致证明是见效比较快的方法,特别是在使用糜烂性毒剂的条件下。

  假如发现不能突破反坦克地域,那么,攻击行动须转交空军实施,竭尽全力袭击敌之城市、工业中心和居民地,使敌丧失斗志。机动战意味着对武装力量的攻击,而固定战则只能导致一个结果——即攻击民心。

[注:无疑,这已为事实所证明。就我们自己来说,当德军占领了法国以后,英吉利海峡就直接诱发了固定战。其直接后果是英国遭到了飞机轰炸。当英、美联军在北非牢牢地站稳脚跟以后,意大利可能也会遭到飞机轰炸。]

最后几个阶段应予考虑的一般问题

  假如事实证明攻方在宽大正面上的突破获得成功,那么守方肯定会发现自己处于极为困难的境地,因为它不仅要顶住对方的机动部队,或将其击退,而且同时还要撤出其驻守反坦克地域的部队,或者在难以达到目的时,把反坦克地域及其驻守部队部弃之不顾。

[注:这正是德军在色当突破防线以后法军发现自己所处的困境,因为他们不能撤出驻守马其诺防线的部队。]

  假如形势许可,守方的最佳作战方案是占领与敌军前进方向呈直角的侧方阵地,从而迫敌向左、右迂回,而不能直接向前机动。守方如能做到这一点,也许就能赢得充裕的时间,使被突破的防线两侧恢复原态势——即封闭突破口——同时,在突破口两侧或稍远的地方构筑防御工事地带。

追击应予考虑的一般问题

  在机械化战争中,追击将取决于尔后发生的是野战还是围攻战。若尔后发生的是野战,那么,追击部队的目标将是遮断退却之敌,并借此阻敌建立反坦克基地,使其不能休整和补充油料。

[注:韦维尔将军在1941年1月正是这样干的。他采取侧翼追击,遮断了格拉齐安尼元帅坦克部队残部,从而在贝德富姆战斗中予以歼灭。]

  在如现在理解的追击中,退却的部队,其第一个目的是要撤退其运输工具,为此就必须迟滞敌之前进。而就明天的追击而言,将会出现同样的困难,因为主要问题是要在撤退部队之后方建立反坦克基地,一般来说,要这样做就意味着必须迟滞敌人的前进。因此,我们作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追击部队应组成两翼,一翼紧紧咬住敌之机动后卫,另一翼则实施翼侧包围,插入退却之敌与其反坦克基地之间,切断两者之间的联系,而不是试图进攻敌之反坦克基地。

[注:韦维尔将军于1941年1月对格拉齐安尼的追击就属于这一类的绝妙例子。其追击部队之一部紧紧咬住沿海岸公路退却的意军,而另一部则越过默格利沙漠小道,插入退却之敌的先头部队和其基地之间。格兰特将军在1865年4月实施的追击,也是这类相同的例子,这次追击导致罗伯特·伊·李率领的美国南部同盟军在郡府阿波马托克斯全军覆没。]

  我再重复一遍,机动部队的目的是攻击敌之机动部队,避免对反坦克部队和防御阵地实施攻击。

  如果追击是在达成突破以后实施,那么最好的作战方案看来不在于试图切断退却之敌机动部队的退路,而在于将敌拖住,并在此行动的掩护下,使部队向被突破地域的左右两侧迂回,切断反坦克地域内工事之交通线,迫敌弃之不顾。我这样说的理由是,倘若能够缴获这一地域内装备之大部,敌方也许就不可能再用这些装备构筑反坦克地域。

[注:1942年6月托布鲁克的丢失以及里奇将军第8集团军整个后方地域丢失都是灾难性的,与其说是因为失地倒不如说是因为损失了装备。假如托布鲁克与亚历山大之间的距离小一点,奥金莱克将军就很可能因为缺少装备而丢掉埃及。空间救了他,就象空间一而再地救了苏联那样;因为空间是补给的一个最凶恶的敌人。]

  倘若如此,那么敌方就丧失了重新实施围攻战的力量,结果就不得不依靠野战来达到目的——即没有牢固基地的战斗。

一般原则

  在战争史上常有人说消极防御必然导致灭亡,而我还没有听人断言:无休止的进攻——即法国人说的“进攻到底”——十之八九也会导致覆没。正确的理解是:作战艺术有赖于进攻和防御之紧密结合,犹如建筑大厦少不了砖和水泥一样。由于防御是不甚壮观的作战样式,往往被人忽视,和平时期尤其如此。但是,防御对于正确的进攻行动正如弓对于箭一样是不可缺的。有鉴于此,我一次又一次地强调,一切机动攻势行动都必须具备一个坚实的战术基础。如果我对其重要性有些言过其实的话,那也是对正确内容的夸张。

  正确的作战艺术取决于攻防行动的紧密结合,换言之作战的胜负取决于两者结合的有效程度。几乎也可以说,搞好攻防结合就胜利,搞不好攻防结合就失败。因此,一般来说,作战的目标在于使敌方的进攻行动脱离其防御基地,也就是使敌方的进攻行动失去基础。

  可以称之为防御队形的首推古代战争和中世纪战争中的战术队形。亚历山大的骑兵以重步兵为基础,罗马的步兵以有经验的后备队为基础。在中世纪也是如此,骑士以他们的城堡或马拉战车形成的临时防御阵地为基地,后来齐斯卡的车阵堡垒成了他的骑士们安全的避难所。在机械化战争中也是这样,因此,我以为重新研究齐斯卡的车阵堡垒是极为有益的。机动战的秘诀在于牢记:打算进攻时必首先考虑到防御的因素。这对于行军、宿营、野战、围攻、护送、撤退和追击等一切作战行动都是大有好处的。简言之,人们终归既要有盾又要有剑。在机械化战争中这个盾即是我所说的野战中的反坦克基地,围攻中的反坦克地带。

[注:至今,在现代战争中,所有交战国都忽视了这一问题,这是极其有害的。]

确实,有时打算用防御行动来避战。但是,这并不是彻底避战,只是暂时或局部的避战。避战是为了在更加有利的条件下再次作战;在一地避战是为了在另一地更有力地作战。这样的避战行动可稳定战斗,即为尔后战斗(如不是当前战斗)奠定基础。因此,让我们永远牢记:防御是进攻的基础,也让我们永远不忘记:适时的防御是胜利的基本保证。

防御阵地的选择

  我们选择防御阵地时必须经常自问:要达到什么目的?其目的不外是以下三者之一:

   (1)为进攻行动提供基地;

   (2)彻底阻止敌方进攻行动;

   (3)暂时阻止敌方进攻行动。

  在前面几讲中,我已概略论述过第一个目的,因此,在这里我只谈第二,三个目的。

  要实现第二个目的,所选定的防御阵地或地区应只受敌正面攻击。要实现第三个目的,防者应使攻者的后方和翼侧暴露,易受攻击。敌方的后方和翼侧应再次成为我们拟定防御计划的确定决心和指导思想的要素。在上述两种情况下,观察敌情是最重要的“加强”,因为阵地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作战区特点的限制,很少有某个地区会是理想的防御地区,我们越了解敌人的行动,并通过敌人的行动了解其意图,我们就越能充分地保卫自己。

  在现代战争中,炮兵是步兵行动的防御基础,炮兵瞄准是间接瞄准,因而防御阵地应拥有良好的炮兵观测哨。但是,在机械化战争中,地面观察并不象空中观察那么重要,因为机动部队——坦克——的基础不是炮兵而是反坦克部队。反坦克部队很少采用间接瞄准的方式实施战斗,因为他们必须看到目标才能击中目标。尽管绝不应忽视地面观察的作用,但是它已不如发现敌人运动方向那么重要。一旦了解到敌人运动的方向,必要时就可以重新组织防御,因为对于机动防御来说,重新组织防御并不是难以实施的。

[注:但是,现在还没有任何军队明白以下事实:只要可能,防御就应该是机动的。现在是机动的时代,机动是防御的关键。]

  这样,空中力量对防者极其重要。其次就是用装甲车辆和摩托化野战部队同敌方保持接触。因此,如果在防御地区内有一个良好的着陆场,就会具有很大的优势。实际上,一个着陆场比一系列良好的炮兵观测哨更为重要。


  如果防御地区是用于彻底阻止敌方进攻行动,则要避免有一个或数个突出部;如果防御地区是用于暂时阻止敌人进攻行动,我们认为有突出部就有优势,尤其是防御地带横贯防御基地时,有突出部则优势更大。图十七表示:如abc构成突出部,敌人d只能攻击a-b或c-b或b;如果敌人攻击a-b,可从b-c突击其左侧;如果敌人攻击c-b,可从a-b突击其右侧;如果敌人攻击b,则可从a-b和b-c予以突击。

  显然在选择防御地区时,必须将地形与防御的目的联系起来加以认真考虑。如果防御的目的是为了阻止敌人的行动,防御地区的反坦克条件就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如果防御的目的是暂时阻止敌人的行动,那么为坦克可能的机动提供条件就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在前一种情况下,应寻求良好的射界。这不仅是为了能从远距离向敌人的装甲车辆开火,而且也是为了反坦克工事能相互支援。如有可能,在防御地区前沿正面和翼侧应有河流或低堑道路之类的防坦克障碍物。

[注:在这里应加上地雷场。]

  如果敌人忽视这些障碍物,那么敌人就会受意外的挫折。由于这样构成的障碍物群在一般情况下难以找到,我认为谷地和隘路在未来防御战中很可能起重要作用。防者如能将其翼侧依托天然障碍物,他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在正面设置人工防御工事。这种类型的防御在希腊古代战争中是十分出色的。

[注:1940年5月,英国人在敦刻尔克的阵地大体属于是这种类型,尽管那时其翼侧的障碍物只是两条泛滥的河流——阿河和叶塞河。但是,由于英国人翼侧安全,他们所要考虑的只是正面,而正面又因有无数沟渠而得到防护,因为这些沟渠未架桥之前,德国坦克是无法通过的。]

防御的准备

  全部防御准备的基础在于发现敌人。如果已经发现敌人,就在空中和地面与其保持接触。防御障碍物分天然的和人工的两类。天然的,有山脉、河流、沼泽、森林和村庄。人工的,可设置水障、地雷场,反坦克壕和反坦克障碍。

  我在上一讲已谈到,地雷场对坦克的作用犹如铁丝网对步兵的作用——前者阻止坦克运动,后者阻止步兵运动。

[注:例如盖托拉-比尔凯姆和阿莱曼地雷场。]

  地雷场应由一排排成对角线斜置的地雷组成,其目的在于阻止敌坦克运动或迫使敌坦克偏离运动路线。一般来说,地雷场应有火力掩护——也就是说,地雷场应与反坦克武器结合使用。为了防止人和动物踩踏地雷,地雷场可用铁丝网围护或掩盖。这些预防措施可能暴露地雷场的位置。然而,可设置许多伪装地雷场迷惑敌人从而可部分地弥补上述不足。

  反坦克壕可采取三种形式,即坦克爬不上的堤岸;坦克不能通越的宽壕;陷住坦克履带的窄壕。第一种形式即有洼路的斜坡,铁路路基的斜坡和河流堤岸之类的陡坡处是很合适的障碍物。它们很容易构筑,只要把陡坡改造成六、七英尺高的垂直面就行了。第二种形式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但是这类壕沟最后要达到二十五英尺宽、十英尺深的要求,需花很长的时间构筑,如不作为永备工事,通常是不被采用的。作为野战防御工事,第三种形式最容易构筑。它们由一排排十英尺长、两英尺宽、三四英尺深、间隔适当的裂沟构成。坦克一旦开过,其一条或两条履带陷进去,就会被架空或跌落沟内。

  最后,我谈谈由土、水泥或钢条构筑成的反坦克工事。我已经提到过这些问题,现在更详细地谈谈。这些反坦克工事可分为固定的和可移动的两类。固定的将采用古老的马特罗塔式碉堡的形式,再护以一道外壕或一个环形反坦克壕或一个地雷场,也可同时护以上述三种形式的工事。这些塔式碉堡一般比古时著名的塔式碉堡低得多,如果围上一道外壕,正好能从外壕窥视出去。

[注:如果克里特岛的三个机场有这样的工事防御,那么德国空军能否占领它们,这就值得怀疑了。]

  这些工事可以用泥土构筑,并用树枝等编成的篱笆和盛满土、石的蔑筐加以防护,或用水泥构筑。只要有可能,就要配置一门装有旋转式炮塔的高速反坦克炮以及两门反坦克机枪,这些武器也可用于防空。在这样一个据点内人员,可编配约与南非战争中圆形碉堡的守备分队大致相当——不必超过一名指挥官和九名士兵。

  可移动的反坦克工事,可采取两种形式构筑。第一种是拆散携带式的防弹钢板炮塔,这是一种略重的装备;第二种是反坦克小碉堡,由几块半圆形的普通波状铁板构成,放在一起能构成两道弧形圈,就象南非碉堡的墙一样,铁板之间的缝隙用沙或泥充填。这些反坦克小碉堡不仅移动方便,而且构筑费用低廉。由于没有顶盖,小碉堡中的反坦克武器应该装备有斜面的半圆形防护板。

防御的组织

  防御的组织显然取决于土质特性和可发现的天然障碍。重要的通道(不是要点)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因此,防者在定下防御决心前,应仔细观察其翼侧和后方。

  在各种情况下,防御的组织均应包括一个反坦克工事体系和一支位于后方、能对敌明显暴露的翼侧实施机动反击的部队,以便在敌人企图迂回反坦克工事时打击其侧后方。

  至于天然障碍物,最重要的是树林、河流和村庄。

  树林应有反坦克机枪掩护,并得到炮火支援。尽管茂密的丛林能对坦克进攻构成一定的障碍,但是,它们也常常是极好的荫蔽接近路和潜伏地。如果派坦克去支援丛林地守备分队,应把坦克配置在一旦敌人被反坦克火力牵制住,能攻击敌翼侧的地方。

  除两栖坦克外,河流对其它坦克均构成一定的障碍。因此,在防御战斗中,河流的重要性可能增大。

  河流主要应有反坦克机枪防守,并得到炮火支援。派坦克支援防御时,应配置在适当的地点,以便当敌人渡河时能对敌实施反击。

[注:1940法国人未能沿埃纳河和索姆河组织好防御,结果,德国人长驱直入巴黎。]

  不应将坦克分散成若干小组去监视桥梁、渡场等处。守备桥梁、渡场应使用反坦克武器。

  一般来说,坦克不宜在村庄内作战,因为坦克运动受街道和公路的限制。

  派坦克去支援防守村庄时,如果该村子较大,应将坦克集结在村庄的中心位置,如果村子小,则将坦克集结在村子的后方或翼侧,隐蔽起来,不被敌观察到,并要选择适当的位置,以便敌人被反坦克分队火力牵制或脱离反坦克分队火力时,能对敌人实施攻击和反击。

占领防御阵地

  正如我刚才指出的,在防御中通常需要的两种力量——防守者和进攻者。也正如我在各讲中所论述的,在机械部队中,这种划分办法自然而然地把部队分为坦克和反坦克两种力量。

  每个防御地区都由这两种力量防守,因而应该把这一地区再分为机动作战地区和固守作战地区。固守作战地区是限制攻者的地段,这样将敌人诱进能遭到坦克迅速反击的地方。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有点新的防御概念——即反击并不一定必须是对突入防御体系之敌的攻击,而可以是防御的一方把对方诱到有利于歼敌之地加以攻击。我将在下一讲更充分地论述这种诱敌防御。

  关于固守的防御地区,正如我在上一讲所指出的,应由能相互支援的工事所组成的防御带或防御阵地群组成。防御地区内部各防御分队之间的翼侧应与可能遭到攻击的前沿成斜角而不是垂直配置,这样,每个防御分队与其右邻或友邻的工事就会成交叉配置,从而必然加强防御。

  如果防御地区四周为开阔地,那么其防御阵地显然必须是环形防御。在这种情况下,机动力量应高度集中,并且在敌人企图切断该地区与其供应基地联系时,立即对敌人实施突击。

  至于武器的配置,不论在工事里或露天,通常应遵循以下原则,即反坦克机枪应配置在迫使敌人进行侧向运动而又处于我炮兵防御火力之下的位置上,使炮火迫使敌人的坦克遭遇我实施反击的坦克。

防御中的反击与反攻

  我已谈到反击,并指出防御和武器的配置应有助于把敌人诱到一个预定的地区,也就是说,这个地区不仅要有利于反击部队,而且能突然实施反击,能使反击的部队得到反坦克防御阵地的保护。反坦克机枪的配置应使其火力把进攻的坦克赶到防御一方的炮口方向;防御一方炮火的位置应把敌人赶进反击地区;反击部队的配置应在敌人实施进攻时,能把敌坦克赶入隐蔽的地雷场。在这里,我们描绘了一幅各种攻防武器之间密切协同的画面,在指挥官决定防御部署时,脑中必须有这一画面。

  现在来谈谈反攻,如果平时已将反坦克地带构筑好,那么,关键在于诱敌突破防御。

[注:应该注意到,与此相反的例子是马其诺防线,其基本思想是要筑成一道穿不透的墙。]

  在野战中也一样,机械化部队将由坦克和反坦克两种力量组成。只要可能,反坦克部队就要占领敌人实现其计划必攻的阵地。这样,在一般情况下,让敌人进攻是有利的。一旦敌人的进攻出现失败或成功的迹象,马上就组织反攻。

[注:例如,如果隆美尔将军在阿莱曼战役中,在蒙哥马利元帅进攻的战区后方或侧翼建立三四个反坦克要塞,一旦美国第十集团军通过地雷场,就会遭到这些反坦克要塞和以此为运动轴线的隆美尔三个装甲师的抗击。而1942年5-6月间,那个简陋的“骑士桥哨所”就足以把刚刚进入盖扎拉-比尔哈凯姆雷场的隆美尔部队赶回去。]

  整个反攻问题是一个一般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在机械化战争中日益重要的问题,如果你能使对手的剑变钝,你自己的剑就会相应锋利。与实施进攻的步兵相比,双方因机动力强都能任意前进和后退。由于双方都拥有坦克和反坦克力量,任何一方显然都有条件迫使对方在使用坦克发起进攻前估量一下另一方的反坦克力量——这些反坦克力量是专门用于抗击机动进攻的。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谈谈进攻和反攻结合的问题——即先向敌人发起进攻,再后撤以诱敌攻击己方反坦克防御阵地,然后再进攻,以便在敌人休整之前就击败他。这就是征服者威廉在黑斯廷斯战役中的计划。

防御中的步兵

  除配合反坦克防御的摩托化步兵外,步兵在防御中的作用将依地形特征而定。如果地形不适合坦克机动,在一般情况下这就意味着步兵要进行丛林地和山地战斗,并应采用轻步兵战术。如果他们装备有反坦克武器,那么在正常情况下,应留作预备队,以便随时向受威胁的地点机动。

防御中的炮兵

  防御中的炮兵将包括反坦克防御阵地内的固定的火炮和留作机动的坦克炮。前者的使命我已谈到,后者的使命是增援受到威胁的地点,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能限制敌兵力机动的阵地进行战斗,保护反击部队。

   [注:隆美尔将军在有些情况下本应这样使用七十五毫米自行火炮。]

  再者,在这里要看到,这种防护是间接的,这就是说,留作机动的坦克火炮,其使命不在于削减敌人的进攻力量,而在于限制敌人兵力的机动。如同我已经指出的那样,通常情况下这些机动炮火将在固定的阵地进行射击,以获得较高命中精度,而那些执行侦察、作战及其它任务的坦克将在运动射击,如有可能还要将敌人赶向坦克的炮口。

防御中的工程兵

  野战工程兵应该用于构筑反坦克部队不能构筑的反坦克工事。他们的主要职责,同现在的一样,可能还是架桥、供水和实施破坏作业等。作为专业人员,他们应用于遂行专门的任务。机械化工程兵将履行其常规职责——战场维修。

[注:这一兵种在上次世界大战中就初露锋芒,并于1942年在美国正式建立。]

持久防御中应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特殊情况

  在机械化战争中出现持久防御,初想似乎是一件荒谬绝论的事情,但是,正如我在前面几讲中谈到的,机动作战势必导致阵地战,甚至可能导致1914年-1917年那样的阵地战,所不同的是:那时是以堑壕控制堑壕,在机械化战争中则是以筑垒地带控制筑垒地带。机动的余地可能较大,但只是在各筑垒地带之内实施,筑垒地带以外的地区均应象上次世界大战那样,基本上要全面防守,以免遭敌人的地面攻击。

[注:这类似1914年在俄国发生的情况,德国人根本的错误或者说他们的不幸就是没有用一次战役就把俄国人击垮。现在要做到这二点,就要有新战术,而新战术又要求有强有力的新武器或人们意想不到的运用武器的新方法。]

  人们可能认为,这样的全面防御耗费太大,而耗费过大确实可能使一个国家不敢在平时进行这样全面设防。但是,目前的设防并不会有象上次世界大战设防那样大的耗费,因为那时实行的是绵亘不断的防御体系,需要成千门火炮,成万挺机枪和几十万步兵设防。

  但是,如果目前也这样处处设防,可以肯定,其巨额耗费使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维持一支庞大的、具有实战能力的机械化部队。

[注:毫无疑问,马其诺防线的耗费,是法国军队忽视部队机械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多少有些奇怪的现象,即坦克本质上是进攻性武器,而它首先使人们想到的是防御的思想,正是这种思想导致人们精心构筑防御地域,并且由于经费问题,进攻武器的数量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到进攻的思想。

  在未来战争中,持久防御可能性增大的另一个原因是,汽油发动机再次对战术产生影响,这不是指坦克而是指摩托车辆而言。正如我已谈到的,在未来战争中,很可能会大规模地使用摩托化游击分队,因为他们调集方便。我也曾指出过,这些摩托化游击分队基本上属于防御性质的部队,尽管他们在本土作战时,根本不用担心当地的居民条件,但是,一旦他们进入敌国,这种安全感就会消失,它们越是深入敌国领土,对机械化部队的保护能力就越弱,相反,还需要机械化部队保护它们。这样,它们就可能成为包袱而不是辅助力量。

  一旦发生上述情况或摩托化游击分队必须撤出战斗,机械化部队就只能自卫——也就是说要设法自己保护自己。如果这些部队只有几千辆机动车辆,自卫问题尚不难解决。但是它们不可能只有几千辆,为了避开敌人游击队的破坏,更重要的是防止通信联络地区遭到攻击后可能引起的联络中断,就不得不减少活动,甚至可能被迫停止任何行动,停止行动就是处于静止状态,在战争中静止的时间长,势必导致持久防御。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为摩托化游击分队提供保护性基地,这样,当它们随同机械化部队一起前进时,就能在后方找到即使不是友好的,但也是安全而不是敌对的基地。事实上,要打赢一场机械化战争,摩托化和机械化战斗部队都必须在后方拥有补给基地,它也是战略基地,因为没有相应的维修和后送勤务就没有战略,这又向我们提出了占领部队的问题。

  我常提到的战术基地,是为了一场战斗而临时设置的基地,而战略基地则是为了胜利——一系列战斗的最终结局而设置的永备基地。这种战略基地的一侧与双方边界相接,另一侧则部署作战部队,它们在摩托化和机械化部队的保护下前进,并在占领地维持治安。这样,就能逐步缩小敌人的战略区,直至彻底歼灭敌人。

  由此可见,在机械化战争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战术问题。第一,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要不停顿地运动,直至占领敌国的领土;第二,要使机械化部队确保持久防御,以免敌方攻占己方占领的地区。简言之,整个问题是一个运动和驻守、占领或反占领的问题。充分认识了这一点,就会理解反坦克防御对于所有大陆国家总参谋部来说,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问题。此外,当这些国家的参谋部对其国境地区得到坦克的有效防护感到满意时,他们会发现,这样的国境地区也为对敌空中攻击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这个问题是机械化战争的根本问题,即如何从有防护的固定基地不断实施进攻性机动。

持久防御的组织

  纵观历史,毫无疑问,进攻作战(指依靠野战的机动作战)比防御作战的消耗和破坏要小得多,在上次世界大战中,正是由于守方的武器比攻方强,战争给胜利者和失败者都带来几乎同样巨大的损失。如果攻方的武器比守方强,那么战争在几周内就会结束,其消耗和破坏程度也会相应减少。

  只要摩托化和机械化部队保持机动力,战争就可能是短期的,当然,也不会象某些人想象的那么短;因为我们决不能忽视:虽然地面机动作战已停止,但空中机动作战却不会随之而立即停止。

[注:历史上曾发生过此种情况,德国人迅速征服了欧洲大部领土,并没有导致空战的结束,相反,却加剧了空战。看来,正象那时空中包围英国是德国的主要目标之一一样,包围西欧是美国和英国当今的主要目标之一,这“包围”换个说法,即恐怖性的封锁之意。]

  我认为,持久防御战意味着将在反坦克区域内战斗,如果这种看法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可以肯定,持久防御战的目标与其说是为了突入敌区倒不如说是为了牵制敌人。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安全的空军基地,以便由此发起组织严密的空中攻势,向敌人的工业中心实施攻击。

[注:与此类似的情况将按以下两个可能的趋势发展:(1)德国在俄国和占领国加强防御,并据此向英国和美国的船队发起猛烈攻击;(2)盟军在海上加强防御,并据此将从北非的空军基地对西欧南部发起空中攻击,同时从英国对西欧北部发起空中攻击,陆地、海上和空中武器中的两种重要武器——潜艇和飞机将协同实施攻击。]

  我在前几讲中已谈到,任何时侯都可实施空中攻击,但是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在战争初期,显然任何国家都不会让敌人的摩托化游击分队和摩托化部队攻占本国领土。为此,它们或是在平时就构筑反坦克区域以便在战时能阻止敌人的行动,或是与敌军在野外开阔地作战。前一种情况会立即导致持久防御;在后一种情况下,首先会设法在野战中击溃敌人的地面部队,只有在这一企图失败后才会实施持久防御。尽管在第一种情况下,可能会立即通过空中机动采取进攻行动;而在第二种情况下,显然会通过地面部队的机动采取进攻行动。空军很少单独行动,它将配合地面部队的行动,除非一方的空军力量大大地超过另一方。

[注:这一点已证明是正确的:持久防御导致空中攻击,地面机动进攻要求地面部队和空军部队密切配合。]

  人们普遍忽视的问题是:尽管飞机是机动性能最强的武器,但是它们在地面却很难实施机动——实际上不是一种武器。再者,飞机的整个地面系统——机库、维修间、着陆场等都是几乎不能机动的,除非这些地面设施能得到保护,免遭地面和空中的攻击,否则它们的效用将会大大减低。组织和保障良好的空中攻击,所需要的是在上次世界大战大部分时间内起作用的条件——即设有两翼不暴露的堑壕前线和不受攻击的后方。有了这些安全保障,飞机才能充分发挥其攻击能力。如果没有这些安全保障,即飞机的基地或远离敌方的工业中心,其攻击能力就会大大减弱。

  由此可见,在单独实施空中攻击(对居民实施的攻击)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组织持久防御。

  现在,我再来谈谈反坦克地域的问题。这个问题我已具体地谈了一些,但是还有几点需要详细论述。反坦克区域要由这样一些要点组成,即丧失这些要点就会导致投降。它的纵深可达二百英里。显然,在此区域构筑反坦克阵地网是不成问题的。因此,我主要将其主要地区分为两分区。分别称为A分区和B分区。A分区由前沿工事组成,B分区由主要地区的其他部分组成。A分区可以比作沿海碉堡,B分区可以比作中世纪封锁内陆通道的堡垒,因为大的铁路枢纽、工业区、机场和首都等战略中心都在分区防御之中。如果A分区被突破,尽管入侵者不会再碰到一道道工事的抵挡,其行动还会受到反坦克和防空堡垒的阻击。

[注:不难看出,这种防御体系在指导思想上与马其诺防线有很大的区别,而与中國的长城相似。]

  这些堡垒不仅会成为防者的庇护所。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会迫使攻者在前进之前必须先攻克这些堡垒。如果不攻克这些堡垒,攻者后勤补给会遭到不断的攻击。

  简言之,机械化战争中的持久防御在于使对方部队陷入一个组织严密的战术网,如果对方突破了战术网,又会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更广阔的战略网。如果对方既不进战术网也不进战略网,防者就要给予沉重的打击:即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都要采取空中攻击行动,其目标是对方作战部队依赖的非军事基地。

持久防御中的反击

  持久防御中的反击与野战防御中的反击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因为持久防御中反击部队的作战可依托更坚固的防御阵地。正如我们刚才提到的,主要的反攻行动与空军有关,而且首先在于取得空中优势,其次在于选择一个或更多的重要目标,如对方的首都或工业中心等,使之处于持续不断的空中轰炸之下,迫使对方撤退(而不是投降),然后,再转向另一个目标。

持久防御中的步兵

  在持久防御中步兵的主体将是占领部队。他们与现今的步兵不同,他们的任务不是机动而是固守,他们主要的防御武器将不是机枪和步枪,而是反坦克机枪和地雷。如果有反坦克区域,战争一爆发,他们就去占领,如果没有他们就得构筑。在预定的构筑反坦克阵地的区域,他们首要的任务是制止敌人野战部队的前进;如果敌人的机械化部队被击退,他们的后续任务是将反坦克阵地向前推进,这样,逐步缩小敌人的阵地,以便保障己方进攻部队的后方安全可靠。

持久防御中的炮兵

  除了机械化部队的火炮外,持久防御的火炮将由占领部队提供。这些火炮可能有攻城、野战、反坦克和防空等四种主要类型,还有诸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大伯莎”等特种加农炮。

持久防御中的工程兵

  显然,工程兵的主力将随占领部队行动,它可能由两部分组成——机械化工程兵和野战工程兵。前者将负责野战部队和占领部队所有的装备维修工作,后者将负责反坦克区域内各种防御工事的测量、计划和设计。

持久防御中的情报工作

  持久防御中的情报工作与野战防御中的情报工作同等重要。但是,由于摩托化部队难以在反坦克区域前活动,只得依靠飞机实施各种侦察。工事和分区指挥所之间将由有线电和无线电进行联络,分区指挥所和司令部之间也用同样的方式进行联络。实际上,整个反坦克区域的内部通信联络,将组织得象要塞内部的通信一样严密。

持久防御中的换防

  在现在论述的这种战争中,将不可能再采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通常采用的那种接防方式。那时,实际上是在没有翼侧的堑壕中部署密集的兵力,他们在战术上的主要任务是决不让堑壕被突破。这给堑壕内部队的压力是很大的。为了维持他们的士气和体力,换防很频繁,并按建制单位实施。在未来,这种人墙将被分割为许多小规模的反坦克分队,因此,可以说反坦克地带将出现许多侧翼,但加大了纵深。

[注:就目前收集到的情报来看,德国人在俄国前线建立的大部分防御体系就是这样的,防线不联成一线,这与1914年-1918年的防线相比更易遭突破。]

  尽管这些守备部队的目标是为了阻止敌人渗入地带,但是由于地带有纵深,在其中机动持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当敌人进攻哨所时,守备部队一般不死守哨所,而是离开哨所。当然,如果这个哨所极为重要,那就必须坚守;如果不重要,在敌人展开兵力后,守备部队就应撤退,占领A防御区域距敌较远一边的另一个哨所。这样防御极为灵活,敌人的每次突破,都会增加己方后方防御的纵深。因此,换防要视敌方的行动行事,当敌人进攻时忽多忽少地自然而然地换防,当敌人停止进攻时,就暂不换防,这如同一个要塞中守备部队的情况一样。

撤出战斗

  在野战中撤出战斗将视有多大机动余地而定,而机动余地本身将视预备队的兵力而定。如果部队还保持了战斗序列,就是说,部队还没有被打散,而且还拥有强大的预备队,撤出战斗一般来说是不困难的。通常的做法是将预备队前进到要撤出战斗的部队的一侧或两侧,并进攻敌方的翼侧以示威胁,迫使敌方减慢前进速度。在图十八中,如果a是敌方,b是要撤出战斗的部队,预备队的行动如c和d。一旦撤出战斗的行动开始,b将向反坦克基地后移,而c和d保卫b的翼侧。b一旦抵达反坦克基地就得重新装备,基地中一半的人员和装备将整理行装,向后方阵地转移,然后留下的另一半人员的设施将在c和d的掩护下撤出战斗,这样,b才能真正解除了c和d的后方警卫任务。


  从防御阵地或其中一个地段撤出战斗是较为复杂的行动,因为守备部队不具备高度的机动能力,但原则上是一样的,即由机动部队掩护撤离。完全撤出一个阵地最好的时机显然是在夜间。

一般原则

  无疑未来的机械化部队也会象当今的机械化部队一样,碰到夜战中固有的一些难题。除了飞机和摩托化游击分队外,这些难题将不会比过去更多。

[注:除了在北非的战斗外,这点已被证明是正确的。在北非广阔的空间为夜间行动提供了条件。]

  至于摩托化游击分队,如有可能,应进行夜间训练,因为夜间将是其行动最可靠的防护,由于摩托化游击分队一次能行进很远距离,夜暗能使其从一翼侧到另一翼侧,从翼侧到后方,在较远距离上变换位置。如果他们对一个国家不甚熟悉,他们主要的情报来源是靠判读地图,而不是靠背记地图。

  至于步兵,他们经常采取夜间运动,避免敌人的杀伤。但是,除非敌人进攻反坦克阵地,通常装甲部队实施夜间运动的主要原因不是为了避开敌人的杀伤。他们夜间运动一般不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是为了隐蔽企图。夜间转移阵地,往往能全面地迷惑敌人,使敌人在第二天头几个小时内由于敌情不明行动非常谨慎。

[注:据我了解,在北非这种防护形式已成为常规。当夜幕降临时,装甲部队进入隐蔽的临时阵地,日出之前,他们不是转移阵地,就是进入公开的阵地。换句话说,他们忽而收缩兵力忽而疏开兵力。]

  由于部队能实施远距离机动而不被发现,因此可能产生所谓的“捉迷藏战术”,从而也会导致佯攻、伪装和伏击等战术,这种能力还将在相当程度上减缓野战行动,否则,机械化部队随时都可能发现自己处于和弗拉米尼在特拉西梅诺湖所陷入的同样境地。

  根据我在上次世界大战中的经验,我个人并不认为夜间运动象许多士兵认为的那样困难,尤其在坦克装备有可靠的指北针,坦克手的训练已精简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没有理由认为人们会比过去更频繁地采取夜袭行动,而且,我认为,夜袭将很少被用于突贯敌防御全纵深,但这并不排除为了瓦解敌方士气而不是为了实战效果而采取夜袭行动,因为尽管坦克在夜间行动的实际效果往往不佳,但是对士气的影响却是相当大的。为此目的而使用坦克进行夜袭,几乎肯定会使对方处于忧虑不安的状态。如果己方掌握了主动权,对方就会惶惶不可终日。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只有在没有其他手段可以取胜的时候,才采用谋求直接战果的夜袭行动。而谋求士气效果的夜袭在未来战争中将成为相当普遍的作战方式,其目的在于不让敌人休息,使敌人始终坐立不安,从而把敌人搞得精疲力竭。

[注:我认为,这对空袭更适用,因为空袭在士气上的效果比直接与敌交战的效果更大。]

在防御部队后方实施的夜间行动

应予考虑的一般问题

  正如我已经谈过的,在机械化战争中,防护部队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由游击分队担任全面防护任务,二是反坦克区域中的防御部队。在反坦克区域实施防御的情况下,夜间行动更近似平时的条件。但是在上述两种情况下,主要的困难在于车辆关闭前灯行驶,并应估计到主要的危险来自空中。

夜行军的实施

  夜行军主要可分为两类:(1)公路行军;(2)越野行军。在公路行军中,主要危险来自路上的障碍物——地雷、路障和敌方的反坦克武器。在野战行军中,困难在于寻找道路。夜间行军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认真的侦察。灌木丛、铁轨、丛林和孤立的农场东一处西一处,空中照相将有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有助于我们标绘出一条从一地到另一地的弯弯曲曲的路线,计算出各地之间的距离。先行坦克所需完成的就是按指北针的方位前进,到达一处不同的地貌,就改变路线,其他车辆沿着先行坦克的路线行进。在某些场合,可以让坦克按彩色信号或其附近左右不同角度的多个彩色信号前进,这些彩色信号是由飞机投放或火炮发射的。如果敌人的前沿从a延伸到b,其后方位于c,在a上空发射红色信号弹,在b上空发射绿色信号弹,在c上空发射桔黄色信号弹,就将给进攻一方以巨大的帮助。这并不是因为这些彩色信号能直接指示前进方向。而是因为这些彩色信号将为他们指明敌方的位置。用这些方法,再加上空中摄影,无线电指示方向等,就会大大减少夜间行军的困难。

  在夜间行军时,不应忽视声响问题。一般情况下,夜间的响声最富有欺骗性,难以捉摸,因为最微小的空气流通,都会改变声响的方位。

  夜行军部队一般成纵队行进,每一列纵队很少多于一个连的车辆。每纵队与队之间采用左右弦的微光灯保持侧向联系。一般情况下禁止使用前灯,但是可以使用尾灯。

负有自卫任务的部队的夜间运动

夜行军

  一般来说,在所有的野战行动中,机械化部队将负有自卫的任务,而且我已多次说过,这种自卫必须具有全向防御的性质。夜间和昼间一样,主要危险来自侧翼攻击。夜行军在很多方面都可以比作灌木丛林中的作战行动,因为在这两种作战行动中,主要的问题是能见度不良,易遭袭击。为了避免夜行军受阻,先头部队占领的地区须缩小,本队应成纵队或若干纵队前进,前卫、后卫和本队均应派出少量的侧方尖兵。在一定距离之外,而且如有可能,在行军本队侧翼的路上应派有两个侧卫队和巡逻队。

夜间开进

  夜间开进的目的是在暗夜或黎明时刻攻击对方,因此应按战术编队而不是按非战斗行军序列进行。上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常常实施夜间开进,其中最著名的是康布雷战役前实施的夜间开进。在这一行动中,坦克沿铺在地上的标志带,从隐蔽集结地开进到展开位置。在未来战争中通常不会使用这种引导方法,因为开进的距离将要远得多。在这类行动中将有两个主要困难:一是展开时要保持队形,二是秘密开进时要防止坦克的声响引起敌方的注意。为了克服前一个困难,须采用小纵队的行进方式,由侦察坦克引导,其他坦克紧跟在后面。要采取直接手段克服后一个困难,即控制一切声响,这实际上是办不到的。在康布雷战役内,控制声响的办法是,坦克一小时前进不超过半英里,但是必须记住,那时只有少量坦克须每小时行进两英里以上。较好的办法是,只要能保持编队,就应尽快机动,同时要大量实施佯攻,这样,坦克通过幅员大的地区时,其声响就可以迷惑敌人,使他不能发现预定的攻击地点。

  总的来说,声响的方位取决于地形特征、空气流通、温度和气压等情况,这是一个很少为人们所理解的问题,也是一个在平时应很好进行实验的问题。

夜间撤退

  在机械化战争中,撤退将有两种主要类型——即撤到反坦克基地或从反坦克基地撤出。前一种撤退一般在白天实施,方法是:快速后撤,或梯次交替后撤。第二种撤退最好在夜暗时刻实施,先把一半的坦克部队撤到后方,然后在机动部队掩护下再撤出另一半的坦克部队。由于在未来战争中撤退可能会象进攻一样经常发生,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反坦克装备必须装在越野车辆上以便转运,二是必须不间断地实施侦察,保障向后方或侧翼撤退,这样,一旦下达转移阵地的命令,一分钟也不会浪费。

夜间进攻

一般原则

  在机械化战争中,夜间进攻可能在下述情况下实施:(1)昼间无法攻克敌方阵地;(2)敌人已进入某一地区,只有在夜暗时刻才能逃离该地区。

[注:这一点已证明是正确的,关于夜间进攻战例迄今还没有什么重要报道,但是,阿莱曼战役是一个例证,因为英国人扫雷主要是在夜间进行的。]

  夜间进攻首先要求有充分的准备,其次一般要求快速机动,以便在敌人企图逃窜时给以强有力的打击。

  一旦定下夜间进攻的决心,计划应尽量简明,选择的目标要易于发现,并有适当的间隔距离,以免进攻的纵队在夜暗中互相交火。由于夜间往往难以区别敌友,进攻的坦克应有明显而易于辨认的标志。

  我再重复一遍,夜间作战的主要危险在于迷失方向,而不是对方的火力。在夜间命中目标几乎都带有侥幸性,弄错方向是常有的危险。一个十分值得探索的问题,是在这类战斗行动中探照灯的使用问题。在海上探照灯往往用于迷盲对方。我认为不把它们同样地用于陆地战斗是没有理由的。有一件事几乎是确定无疑的,即由于探照灯今天已用于防空,它们今后将用于反坦克防御,因此,机动部队可能也会装备探照灯,而探照灯本身又将引起有关夜战的许多新问题。

夜间进攻命令

  任何一种夜间进攻命令都应尽量简明。进攻应下达正式命令,佯攻的时间应周密计划,以使整个进攻出发地区经常处于战备状态,直至真正发起进攻。每个指挥官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担负的任务,以及不能完成任务时应采取何种措施。

机动车辆的夜间行动

一般原则

  可能预料,夜间车队行动的主要危险来自敌人的游击队,因为通常敌人在夜间不会为攻击一个可疑的车队而动用坦克围攻其对手,这只能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行动。如果附近没有游击队,夜暗显然是一个很好的实施机动时机,因为即使敌人的飞机来攻击车队,它攻击目标的准确程度也不会象白天那样高,可是,由于车队很少使用前灯,所以行动是缓慢的。


  但是已知敌人的游击队就在附近,那么,一且进入对方的占领地,一般应坚持采取环形防御,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两股部队来实施。见图十九,如a是车队,两股部队由b和c两个圆圈表示。当车队出发,b围绕d地区实施警戒、巡逻;c则前进,并在e地区的周围实施警戒、巡逻;当车队进入e地区时,b则前进到f地区实施警戒、巡逻,以此类推下去。在公路上,任何规模的车队其最大时速都不可超过七、八英里。因此,d、e和f圈直径多长的问题应取决于路旁为b和c提供的条件。如果警戒地区的半径有七英里,那么,这样的条件就完全足以使b在一小时内从b地区运动到f地区。

在使用越野车队时,这种防御体系可能就不适用了。在那种情况下,掩护部队须由侦察坦克编成。

冯·西克特1921年当上德军总司令.把十万德军称为种子的冯·西克特在考虑未来的战争方式和未来的军队建设,认为德军应是"少而精,具有高度机动性并有飞机支援的军队",通过机动战而不是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的阵地消耗战来击败敌军。为了取得高度的机动性,建立摩托化部队应当是较好的选择。成立了"运输兵总监部(Inspectorate of Transport Troops),柴希维兹将军任部长。可以看出,其实德国人也并不是预见陆军的机械化发展道路!而是看中坦克的突击力.

西克特将军在成立"运输兵总监部"的同时,又支持德国**同苏联,签订了《拉巴洛条约》。这个条约表面上是个经济条约,但还有一个秘密的军事合作协议。根据这个秘密协议,德国可以在苏联研制、生产新式武器并训练部队;苏联则可以分享德国的研究成果。不久,德国军火巨头--克虏伯公司就在德国**的资助下,在苏联罗斯托夫设立了"拖拉机实验厂",从事坦克的研制工作。1927年,德苏双方又在莫斯科以东800公里的喀山开设了一个坦克试验中心和一所坦克学校。

1922年1月,柴希维兹将军要求派一个总参谋部军官到他那里去服务。德军委派了一个名叫海因兹·古德里安的陆军上尉。调职命令自4月1日开始生效,古德里安先被派到慕尼黑的第7摩托化运输营去实习。在慕尼黑见到了该营营长鲁兹少校。1922年4月1日,海因兹·古德里安到柏林去向柴希维兹将军报到,柴希维兹将军告诉古德里安,他的任务是研究摩托化运输的各种问题,工厂、加油站、技术工作,最后甚至还包括公路的工程问题以及其他运输工具等等。这使古德里安十分吃惊。不过古德里安这时还是主要学习富勒、利德尔-哈特、马特尔等人的著作。奥地利人弗里茨·海格尔,《坦克手册》的著者也为古德里安提供了帮助。1924年,古德里安离开摩托化部队,到1929年才重回运输兵总监部。他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总的来说!魏玛时期的德国装甲兵建设是处于蟹伏期。

德国装甲兵建设取得真正的成果收获期,无疑是1933年德国国社党掌权与阿道夫·XTL出任德国总理之后。来自奥地利乡下布瑙劳的八辈贫困户出身,只不过是一战下士军衔传令兵的德国元首对未来战争的样式有着自己的看法!阿道夫·XTL认为未来战争就是机械化战争。这在他的《我的奋斗》一书里有明确指出。所以他决心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坦克部队。1933年阿道夫·XTL说:如果我要进攻敌人,我不会进行几个月的准备。而是象黑夜的闪电那样快速扑象对手。闪电战得名就来源于此。德国最高层的决心使德国装甲兵的发展道路畅通无阻,再也没有那种力量可以阻止了。不过决心归决心!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机械化部队,没有战略级的指导思想与实际的计划可不行!设计什么样的坦克!装甲兵的编制,战术这些实际的问题如何解决。德国装甲兵需要一本装甲兵理论的指导思想。

1934年!德军的首脑机关--陆军总参谋部邀请奥地利将军,冯·埃曼斯贝格撰写指导德国装甲兵建设的教科书!一年后即1935年,冯·埃曼斯贝格完成了《坦克战》一书!这本书是德国装甲兵初期理论建设的最高成就。1934年,德国"装甲部队司令部"成立,进行装甲师的组建准备工作,由鲁兹将军任司令。1935年,第1、第2、第3装甲师成立,冯·魏西斯中将任第1装甲师师长。古德里安上校任第2装甲师师长。菲斯曼少将任第3装甲师师长。

路德维希·特尔·冯·埃曼斯贝格 [生于1878.11.19---卒于1945.07.31] 骑士爵位,在奥匈帝国军队中服役,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在一战中战败分裂后,冯·埃曼斯贝格在奥地利陆军任炮兵司令。1929年任奥地利陆军总司令,奥地利炮兵上将军衔。1930年退休!1938年加入德军服役。1943年退休,德国炮兵上将军衔。

冯·埃曼斯贝格从1930年起,开始研究装甲战术。分析,总结一战中坦克实战的经验教训。也对富勒、利德尔-哈特等人的装甲兵理论进行了研究。提出自己的理论与学术观点。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冯·埃曼斯贝格在装甲兵理论上的成绩远远的超过同时期的任何人。冯·埃曼斯贝格认为未来陆军的主力将是坦克机械化部队。在未来战争中将是大量密集的使用坦克作战的主张~!冯·埃曼斯贝格的理论受到当时德军高层的青睐。1934年德军总参谋部委托冯·埃曼斯贝格撰写了德军装甲兵的教材《坦克战》。德军装甲兵的建设基本是按照《坦克战》组建的。

冯·埃曼斯贝格对装甲兵的建设核心就是建立大编制!大数量的坦克部队!进行大纵深作战!他不同意英国富勒、以及后来法国戴高乐的那种组建小型坦克部队观点。

冯·埃曼斯贝格认为装甲兵在未来战争中是坦克独立编成进行机动作战与坦克支援步兵作战的两种作战任务!要完成这两种任务,装甲兵的编制应当是:一种独立的坦克旅!协同步兵作战。进攻时突破敌人第一第二道防御。防御时消灭突入的敌人。一种是三个旅组成的装甲师。冯·埃曼斯贝格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三个旅组成装甲师的人。他的装甲师编制为2个坦克旅,每个旅有1个轻型坦克营[坦克100辆]和3个中型坦克营[每个营坦克50辆].一个机械化步兵旅和其他保障分队,一个航空队[45架飞机]。冯·埃曼斯贝格认为除去传统的步兵师外应当组建摩托化或机械化步兵师.

德国最初的装甲师明显是按照冯·埃曼斯贝格的理论组建的!_---_一个坦克旅为核心,外加一个摩托化步兵旅和一个机械化炮兵团、一个反坦克炮兵营、一个摩托化工兵连、一个乘装甲车和摩托车的侦察营(德国最初的装甲师有560辆Ⅰ型轻型坦克).不过后来德国人感到这样的师机构过多,指挥系统繁杂,坦克的数量也过多。取消了旅编制!改为团编制!这种德国装甲师---装甲师内编制两个坦克团,每团由2个坦克营组成。每个营下辖III个装备3号坦克的轻型装备连和1个装备IV号坦克的中型装备连。即1个装甲师的的装甲战斗力由12个轻装连和4个中装连,共计16个坦克连组成。一个装甲师最少应该拥有180辆III号坦克和60辆IV号坦克。

德国人虽然最终没有使用3旅编制的装甲师,这不是其不合理,只不过是那个年代科学技术还达不到需要的水平!特别是师属飞机的概念!师属飞机体现了空地一体,空军支援地面的观点。不过当时的固定翼飞机需要较好长跑道起飞,是比较难编制在装甲师里,后世出现的攻击直升机在技术上不需要长跑道,这就使航空兵出现在装甲师里成为可能了。冯·埃曼斯贝格的理论能实现要到1962年的美国装甲师才能实现,看一下现代美国装甲师的编制!我们是不是有理由相信美国装甲师的编制是继承冯·埃曼斯贝格的衣钵那???

目前美国装甲师编制-----美国第1装甲师,绰号为“勇敢”,隶属于陆军第5军。该师成立于1940年7月,是美军装甲兵成立最早的部队,先后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湾战争和波黑维和行动。

全师编制总人数17000人,辖1个师部与师部连;2个装甲旅旅部与旅部连(共辖6个重型坦克营);1个机步旅旅部与旅部连(辖4个机步营);1个工兵旅;1个防空炮兵营;1个军事情报营;1个通信营;1个师炮兵司令部(下辖3个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兵营、1个227毫米多管火箭炮兵连);1个师支援司令部;1个师航空旅(下辖2个攻击直升机营、1个空中突击连、1个航空指挥连、1个骑兵中队);1个化学连;1个宪兵连及1个师乐队。

全师的主要装备有:M1-A5型主战坦克348辆;M2-A6型步兵战斗车216辆,M3-A5型骑兵战斗车100辆;其它装甲车辆475辆;火炮172门;高炮24门;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144辆(或部);防空导弹发射装置36辆(或部);AH-64H型攻击直升机、AH-66B型攻击直升机、UH-80B型多用途直升机、OH-60型观察直升机、EH-60型电子战直升机等各型直升机127架!

冯·埃曼斯贝格认为装甲师编制的坦克机械化部队不能适应大规模使用坦克的要求。需要更大编制的单位!他在《坦克战》一书中为德国人设计了--名叫 [装甲集群] 的概念!!一个装甲集群下辖2~~3个装甲军,每个装甲军下辖2~~3个装甲师。同时机械化步兵师也要编成机械化集群用于支援装甲集群。这是对德国装甲兵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影响!冯·埃曼斯贝格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 [装甲集群]概念的人

德国在1940年2月建立了第一个装甲集群:由指挥官名字命名的[克莱斯特装甲集群]下辖2个装甲军共有5个装甲师,5个摩托化步兵师。这几乎是德国装甲兵的全部家当了!冯·克莱斯特于1943年晋升德国陆军元帅.

1940年5月28日,组建了[古德里安装甲集群]由第39装甲军和第41装甲军及一些兵团直属部队组成,归A集团军群的利斯特第12集团军节制。第39装甲军下辖有第1、第2装甲师和第29摩托化步兵师;第41装甲军下辖第6、第8装甲师和第20摩托化步兵师。古德里安于1940年晋升德国陆军大将。

1941年6月22日进攻苏联时德军共有第1,第2,第3,第4装甲集群!1941年10月装甲集群改称装甲集团军。德国在2战**组建7个装甲集团军。既第1,第2,第3,第4,第5装甲集团军。党卫军第1,第6装甲集团军。1942年5月苏联仿照德国也组建了自己的坦克集团军。苏联在2战**组建10个坦克集团军。并在战后保留了坦克集团军的编制。建立摩托化或机械化步兵师的理论,德国人也严格的执行了,组建了摩托化步兵师与轻型装甲师.

冯·埃曼斯贝格对建立支援地面的空军和炮兵的理论,以具有空地一体化概念!重型坦克的必要性也有见解.冯·埃曼斯贝格的装甲集群概念实际已指明了陆军全部机械化的道路

好了故事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埃曼斯贝格有过这样的事迹为何没有在军事史上留名?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保密!!《坦克战》是德军的镇山之宝!指导德国装甲兵建设的教科书,当然不会公开发行。德军保密制度决定了《坦克战》在很长的时间里不会叫世人知道。其实这样的事实在2战中很多,英国破译德军嗯格尼码密码的事实不是在2战之后长期保密吗?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才解密!狡猾的德国人在2战之后也一字不提《坦克战》的存在。

德国装甲兵初期建设中的另一位重量级人物无疑就是海因兹·古德里安。古德里安的事迹基本上地球人全知道,就不必过多费话了,在早期装甲兵理论研究中,利德尔·哈特比富勒要高一些!所以古德里安自己说他是利德尔·哈特的学生。这使利德尔·哈特感动的在战后拍马屁式的回敬说!没有古德里安,XTL一开始就可能失败了。事实上古德里安是德国装甲兵初期建设中有过重大贡献的人之一

古德里安提出的坦克的三大要素!既装甲,运动,火力的概念至今依然是坦克研发的基础。用电台来指挥和控制坦克部队使德军装甲兵进攻效能得到极大的发挥。古德里安发展具体的坦克分队的战术条例。对德国坦克研发具体工作也提出宝贵意见。德军三人炮塔的坦克使车长,炮长,装填手分工明确。战斗效率远好于盟军坦克。总之建立以坦克为主的部队进行机动作战是古德里安的主要观点。

1937年出版的《注意!坦克》使古德里安得到极高的荣誉。使他成为名字暴光率最高的德军坦克兵指挥官。不过《注意!坦克》毕竟是公开发行的书籍,所以它不可能代表德军装甲兵的最高水平。后人以为德国装甲兵的成绩主要是古德里安一人之功的错误观点多少是与《注意!坦克》对古德里安名气的提升有关。

德国装甲兵早期高级指挥官还有鲁兹将军,第一个装甲兵上将军衔获得者。还包括弗里德里希.保卢斯陆军元帅,虽然他的名字老是与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他不但是一个合格的参谋军官也是一个有经验的装甲兵指挥官。与古德里安一样,保罗斯陆军元帅也担任过德军装甲兵的参谋长。

要指出的是德军内部反对建立装甲兵的力量并不十分强大。与英,法,苏等国坦克无用论有本质的不同。因为德国需要建立拥有强大突击力的快速机动部队来完成在最短的时间打败对手的军事目的!主要矛盾是2个。第一是传统骑兵与装甲兵之间;德国陆军成立了4个摩托化步兵师和3个轻型师。而轻型师是专门用来执行从前传统骑兵的任务。第二是以陆军总司令冯·弗里契陆军大将为首的传统观念要求组建支援步兵的独立坦克部队。这一历来被指责是拉倒车的观点实际上是正确的。冯·布劳希奇成为陆军总司令之后。忽视坦克支援步兵的错误看法占领主导地位。这产生的不利影响将在未来的2战中体现出来。

西班牙战争算的上装甲兵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实验室。德国的装甲部队由冯·托马中校指挥。这支部队共180人,41辆1号战车分为2个坦克连。英,法,苏等国在这场战争中得出了坦克很容易被击毁,独立的坦克部队无法进行突击的错误观点!其实这是因为当时的坦克部队只不过是轻型坦克组成的,在基本没有其它兵种支援下的轻型坦克部队去进攻敌人的有坚固防御战线当然是很容易被消灭。西班牙战争实际是论证英国富勒理论的失败。富勒理论的核心就是建立一只有轻型坦克组成的小型机械化部队。英,法,苏等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使坦克太容易被击毁,坦克只能与步兵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战果的坦克无用论占据了军队的主导地位。德国为何没有陷入坦克无用论的误区?那是因为德国装甲兵指导思想的冯·埃曼斯贝格理论在《坦克战》一书里就明确指出富勒理论的缺点。明确反对建立一只有轻型坦克组成的小型机械化部队的想法。提出的是建立以装甲师与机步师为主的大规模使用坦克的装甲集群。强调发展重型坦克的必要性。虎式坦克就是明证。它不是受苏联T34坦克威胁才出现!事实是战前德国坦克发展计划的一部分。强调发展空军支援坦克战术!德国空军的乌德特将军发展的俯冲轰炸战术与德国制.造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完成了战术需要。这一些才使德国装甲兵成为战场的主宰。

德国装甲兵至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战术理论!远远领先于当时的世界各国。其核心就是建立大编制,大数量的机械化部队。这是德国装甲兵的最大特点.有别于当时其他国家只组建小规模的坦克部队的事实.同时建立摩托化步兵师支援装甲师。建立对地支援性的空军来保障和支援地面的机械化部队。弥补了2战初期德国轻型坦克的不足。

德国装甲兵虽然在2战初期取得了巨大成就,当然不代表万事大吉。其在理论上的缺点也不可忽视。德军认为坦克支援步兵的想法是落后的玩艺。古德里安就是反对坦克支援步兵理论的持有者。不过历史证明德国装甲兵忽视坦克支援步兵的看法是错误的。坦克在1战出现本身就是要支援步兵克服铁丝网,战壕,机枪的防御。到2战时步兵在没有坦克支援下去进攻敌人是很困难的。同时防御时也难于对抗敌方坦克的进攻。法国总结1战的经验认为进行防御战将德国拖入长期的消耗战,最后拖垮德国是取得胜利的战略。这个战略本身是正确的,德国在2战中就是陷入长期的消耗战最终失败的,不过那不是在法国而是在东线。法国对坦克远不是那种不重视的态度。关于戴高乐在1934年3月出版的《建立职业军》一直被吹嘘为是德军建立装甲兵照抄了这本书。其实只要看一下这本书,就会发现戴高乐对装甲兵建设的理论水平很低。《建立职业军》他主张建立一支由10万职业军人组成的机械化部队——6个装甲师。这对于拥有100个师的法国军队来说只建立和拥有一只小型坦克部队。这能于冯·埃曼斯贝格的装甲集群来对抗吗??冯·埃曼斯贝格还为德军设计了机械化步兵师来支援装甲师。法国用什么来支援它那只小型坦克部队??1941年苏军的几个坦克军也没有能挡拄德国的装甲集团军。就凭戴高乐设想的几个装甲师能挡住德国的进攻吗!戴高乐的理论与英国富勒的基本一样!富勒的理论是坦克万能论只建立有坦克的部队!数量上也是一只小型坦克部队。坦克也是轻型坦克类型的。这种坦克部队在西班牙内战时就证明是很容易被消灭的。当然也无法对抗冯·埃曼斯贝格的装甲师与机步师合成,拥有自行火炮,有空军支援下的装甲集群!事实上法国对坦克还是重视的,1940年的坦克数量也不少,法国的查B型坦克属于重型坦克。要知道。美军到了1944年诺曼底战役时其谢尔曼坦克付出血的代价后,才知道重型坦克的必要性。反观德军凭借虎,豹式重型坦克在诺曼底往往一辆坦克就能牵制一支盟军部队。

可以说整体坦克性能上法军不比德军差很多。法国坚信防御万能但没有对用于防御的高射炮,反坦克炮予以重视。军队指导思想的落后使其一个月就输掉了战争。这远远不是戴高乐建立6个装甲师就可以解决的。戴高乐的理论在其提出时就已经落后了。法国当然不会接受被西班牙内战证明是无用的,组建一只小型轻型坦克部队的理论!可以说法国没有进行真正有效的防御战就失败了.防御本身是没有错的,苏军不就是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先凭借大纵深的防御消耗德军的实力吗?。

对于德军来说赢得了西欧战役的胜利.但其忽视坦克支援步兵的缺点。问题在苏德战场最终暴露出来了。相比在法国,在苏联战场上由于战区面积数倍于西欧。德军的兵力不可避免的分散而苏联军队的数量要远多于法军。航程短的德国空军也无法提供全面的空中支援。步兵对机动火力支援的需要就显的格外突出了。

苏联人到是首先认识到的,因为在德军的进攻面前,苏联步兵的防御很容易的被德军坦克突破。即使苏联人拥有76·2毫米反坦克炮。在苏军反攻时没有坦克支援的步兵同样很难消灭敌人有坚固支撑点的防御,牵引式火炮很难跟上前进的速度。步兵得不到有力的炮火支援。苏联人在莫斯科战役之后就将其坦克数量一分为二。一半组建坦克军,一半是支援步兵的坦克团。相同的问题德军也是不可避免的遇到了。

德军真正组建支援步兵的坦克部队是1944年,比冯·埃曼斯贝格在《坦克战》中提出独立的坦克旅!协同步兵作战的理论。足足晚了十年。不过,德军中也有人早就认识到坦克支援步兵的必要性,他不是德军装甲兵科班出身的将军,而是在北非的隆美尔。总是使用比英国人少的兵力作战的沙漠之狐,客观条件不可能使他只将坦克部队用于进攻的机动作战。必须也要将坦克部队用于协同步兵作战。就出现了在北非的德军将坦克与88高射炮协同步兵防御的经典之作。搞的英国人不明白德军坦克怎么会在很远的距离上击毁自己的坦克,其实那是88高射炮的杰作。

坦克独立编成进行机动作战与坦克支援步兵作战的两种作战任务!是战争中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忽视坦克支援步兵作战与忽视坦克独立编成进行机动作战全是错误的观点。法国的防御理论使其装甲兵的发展远远落后时代!德国片面强调坦克独立编成进行机动作战的后果在苏联广大的国土面前暴露出来。步兵没有坦克支援,无法快速消灭苏军有坚固支撑的防御点!影响了闪电战的速度。无法有效的消灭苏军大纵深的防御!最终种种原因使苏德之战变成了长期的消耗战。总的来说德国装甲兵初期理论建设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都是深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