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海数度地理大变迁见证了连云港这块 古羽山之地是华夏民族东部源起的重要渊薮之一

 侍述明收藏馆99 2012-03-30


黄海数度地理大变迁见证了连云港这块


古羽山之地是华夏民族东部源起的重要渊薮之一


侍述明

附:黄海地理大变迁综合示意图及分图共五幅。

 

 

 

 

     地理,山川土地之形势”。地理学,则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

    地球的年龄已有46亿年。在其十亿余岁时,地球上没有任何生命。距今32亿年前,才有构造极其简单的单细胞菌类、藻类等极低等物。距今5.3亿年的寒武纪早期,也只有一些构造较为复杂的单细胞生物实体化石,几乎没有多细胞动物的遗骸化石留存下来。然而,在5.3亿年前,在寒武纪岩层,在一个短暂的瞬间,现在生物所有门一级的早期雏形,竟“大爆炸”一般地在地球上出现了。这就是“著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炸”,其确凿的证据,就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候先光研究员在19846中国云南省澄江县帽天山实地考察的新发现,回南京后与其导师张文堂进一步深入研究,发表了他们合写的论文《在亚洲大陆的发现》,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的这一惊人发现。(摘自《寒武纪的圣地——揭开地球生命诞生的惊人秘密》

    在之后的5亿多年里,地球生命又经过无数次生生灭灭,无数次进化、转化,直至距今300万年,地球上开始出现了人类。人类为了了解这个地球,仅仅为发现古老的七大洲、四大洋,就花费了几乎与人类已有的历史共短长的历程。

    地理空间之于人类,是生存繁衍的基础。人类离不开地理空间。拓展地理空间,探索地理世界,认识宏观与微观的地理事物,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正是伴随着不断的地理发现,人类才不断地进化、转化、更加聪明、智慧和不断地攀向人类文明的高峰。

    根据这一精神,我们借用国家权威书刊及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我们连云港本市情况,提出如下论点与论证:大约距今十万年前起,我们连云港时处的古羽山之地,经历了数度黄海地理大变迁,为古羽山乃至周边地区的夷夏部落人类的活动,提供了强烈的外界刺激动因,激活了古羽先民们为适应这些地理大变迁的生存欲望,面对海陆交替、沧海桑田,相继出现了部分部落的多数成员或举族大迁徙的现象。推动了上古社会的物质和文化交注以,同时在迁徙过程中和为适应新居地的环境中,积取并创新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文明成果,从而借地理大变迁这个外部动因,促进了人类智慧的升华和物质的改善。并为上古帝贤开创新的人类文明进程提供了机遇与可能。


一、从黄海海盆、黄海湖到黄海,再到黄海大平原的数度地理大变迁,使古羽山为中心的羽(隅、嵎、郁、岛-鸟、朐)夷聚落区域,成为适应这些变迁的聚散点。

    据《中国地理大发现胡阿祥、彭安玉一文及一些典籍如《山海经》等提供:平均深度仅44米,面积约38平方公里的黄海,在大约六至七千万年前形成了古黄海海盆(见图示1);在构造上属于东亚华夏构造体系的沉降带,大致位于舟山群岛——济州岛一线以北和渤海以东,西缘则扩展到今苏北、安徽、浙江的平原地区直至太行山麓。古黄海海盆中有众多河流注入,又承接了大量降水,形成了水浅、辽阔的淡水湖——黄海湖(见图示(2))。黄海湖的湖面不断变化 ,随水量的增减、缩扩,甚至干涸成陆。“大约在距今10万年前,全球气候明显变暖,冰雪融化,洋面迅速上升,东海海水终于涌入黄海湖,于是名副其实的黄海出现了。在今10年里,黄海时而波涛汹涌,浊浪滔天,时而海水退尽,成为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几经沧海桑田之变。”(P292-293)。见图示 2: 黄海海盆地理示意图,图示3:   黄海湖地理示意图,

     据我国古生物学家在连云港、南通等地的大量钻孔岩蕊中发现了很多喜浅海环境的结缘寺卷转虫、奈良水上口虫……等构成的古海岸线表明:10-7年前,淡水黄海湖消失,代之以与东海、渤海乃至浩瀚的太平洋连为一体的茫茫黄海;且海面比现在高,其西侧海岸线直抵连云港、盐城、南通一线,此岸线以东、现代岸线以西的平原沃野,当时被海水淹没,成为黄海一部分,海洋生物如上面提到的有孔虫等取代了淡水湖中的生物,和海洋的泥沙一起沉积在海岸线上。

1977年,“曙光号、东方红海洋调查船首次在70水深的黄海海底发现了泥炭,经科学家们研究证实:在始于7年前结束于4年前的全球最后一次冰期早期,在这期间的年里,气候严寒,降雨减少,降雪增加,许多入海河流因寒冻结冰而失去往日奔流的滔滔气势,而海洋水体因蒸发量大大超过补给量,海平面急剧下降,海域大大缩小,属于黄海大陆架浅海的黄海,此时因海水的退出而枯竭,从波涛翻涌的汪洋大海变成了一马平川的黄海大平原(见图示3),人类步行可直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但其地下水位仍然很高,遍布的湖沼、老死的植物,由于低温和无水,逐渐变为腐殖质、腐殖酸,后经泥沙覆盖即成泥碳。见图示4:  黄海大平原地理示意图 

     “黄海泥碳的发现无可置疑地说明:在距今7-4万年期间,黄海曾裸露成陆,黄海大平原上长满了盐蒿(即海英菜)、滨藜、香蒲、野菊花、芦苇等陆地植物”。(《中国地理大发现 》P295)

    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约距今6000年左右,海浸达到最大规模,黄海平原几乎全部被海水淹没,中日之间在冰期时形成的陆上通道中断。当时,北起赣榆南经海州、灌云、涟水、高邮、扬中一线,全部为海水淹没,长江入海口退到了扬州、仪征附近。公元1128年黄河一支南下夺淮入海,1495-1855年黄河下游全部注淮入海,海岸线推至黄海中部;1855年黄河改由山东利津注入渤海,苏北海岸线每年以几十米到百米迅速后退,直至今日之模样。

    综上所述,人类在大自然的变化中,海进人退,海退人进,连云港这块古羽之地,不论成陆还是成海,是沧海还是桑田,始终处于这个地理大变迁带人类大迁涉的中心地位。因此北边的山东半岛相对于海盆而言,已是崇山峻岭,增加了人类进退的难度。而南边的盐、通地区,海进则无山可避水祸;海退则一片沼泽,浅海无法居住生存。故此,古羽山之地成为东夷乃至整个中原的华夏人类适应海陆变迁的集散中心。进则从羽山坡道进入黄海海盆生活繁衍;退则沿羽山山脊,避入羽山及周边高地,或西入中原,北上齐鲁,南下淮盐通扬。这种人地变迁的过程,造就了人类文明提升的阶梯,为此而演绎了一幕幕惊心动魄又悲壮激昂的人类战天斗地的画卷。精卫填海”“高姑滔海”“娥皇梦海”“八仙过海禹王疏洪入海”“石花县沉海”“秦皇梦会海神”“鞭石神路通海”“哪咤闹海”“孙悟空龙宫探宝”……等等,无不寄托或展示了古羽先民们探海、斗海、赶海、捕海、养海、敬海的期盼和心迹。数度沧桑、海陆变迁的自然现象,为古羽部落和相关帝王、智贤的成就提供了机遇和成功的条件。


二、气候改变了地理,地理大变迁又促进了人类的转化、进化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达尔文曾断言:人类的摇篮在地球的热带。依据是东非大裂谷的奥尔杜威峡谷发现的大量人类化石。

    而德国进化论者莫里茨.瓦格纳于1871年提出了一个假设:人类摇篮也完全可能在所谓的非热带,即地球的寒带存在。

    正在两派一直谁也说不了谁的今天,从俄罗斯的雅库特传来消息:科学家在一个叫狄林格——尤利雅赫发现了四处新石器时代的石棺墓葬中一块年龄有3.5万年的燧石,与东非大裂谷奥尔杜威文化有几分相似;在经过对植物的孢子、种子和花粉进行研究后,得出了一个轰动性新闻:狄林格——尤利雅赫考古新发现的年龄在250万年至320万年之间。打破了东非大裂谷的260万年的记录。然而吃惊的还不是年龄问题,而是该文化遗址地处北半球的寒冷地带以及当时比现在的雅库特还冷许多的推论。俄历史学博士尤里.莫恰诺夫认为:一千万年前的中新世纪中期,北亚一带的气候同今天的赤道非注洲相似,到处有适合大猿等灵长类动物生活的森林。冰雪期的到来,逼迫面临寒冷和饥饿的灵长动物变换生活方式或加紧活动。为了寻求新的生存方式,原先生活在常绿树上不愁吃喝的动物,如今为了对付寒冷,就得多动脑子,不得不学会在地上行走和吃肉。严寒使中新世的大猿变成了有理性的两条腿猛兽。(摘自《俄发现人类新摇篮——气候改变促进人类诞生》一文)。

    同样,黄海的数度地理大变迁,受气候的影响,原从中原、鲁南经羽山谷地入进黄海大海盆大陆架生活的灵长动物,不得不适应这个变化,顺羽山山背迁涉到高地。由于海水猛涨,除部分被淹亡外(如炎帝的精卫部落),一部分留居羽山及周边山岭地带(羽夷、岛夷),部分内迁中原或鲁南、淮宿一带(黄夷等九夷中其他族团)或南下盐阜或苏中地区(淮夷)。

   迫于严寒从树上到地上,从巢居到穴居(古羽山山腰以上的古代石室群即为海水高涨时先民遗存),从高山密林到近水洼地(海盆),先民们经过数千万年的转化、进化;从寒冷转变了他们的生活习性(四肢攀树到直立行走),再到劳动改变了他们的生理特性(从猿的攀树食果到行走创造工具捕获禽兽食肉);作为古人类进退海盆的主要通道的古羽山之地,肯定留有先民们活动传说和史传的记载(嫦娥奔月、后羿射日。)。“长寿女神麻姑说:……见东海三为桑田,向间蓬莱(海)水用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出将复还为陆陵(山)乎?”(摘张传藻沧海桑田海州湾》)。史载和考古也证实了这个古代传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确有其事。那么古羽山处于人类进化特殊地域,必然成为上古帝贤创业活动的首选。


三、地理大变迁迫使人类大迁徙大交流大融洽,是加速人类文明进程的外部动因。

    在上世纪末,科学家们在黄海进行精密的水深测量和海底泥沙取样中,吃惊地发现了沉入海底4万年之久的古长江河床。据徐家声在《黄海十万年》一文中描绘:“在距今7万年时,早大理冰期开始,黄海海面下降,发生海退,黄海的水深越来越浅,水流、波浪作用也逐渐减弱,以至完全消失。古长江带来的泥沙沉积在黄海平原上,三角洲迅速向前推进。黄海海面下降引起古长江侵蚀作用加强。古长江活跃地向前推进。黄海岸线后退到哪里,古长江跟着推进到哪里。黄海岸线越退越远,古长江越伸越长。当黄海完全裸露,岸线后退到济州岛附近时,古长江也很快前伸到济州附近,最后突破济州岛一线,越过济州岛及男女群岛,汇入冲绳海槽”。这一考证告诉人们:长江并不永远流注东海。在万年前,古长江出南京后不是沿着今天的走向东南注入东海,而是向东北流至今苏北琼港附近注入黄海海盆。古长江的长度约为7000公里,较今日长江多出六百多公里。

    黄海数度地理大变迁和古黄河古长江三角并洲见图示5)的考古新发现,解开一个惊世骇俗的人文地理大迷团:华夏两大母亲河,竟然都在古羽山之地即今连云港及以东以南的海盆中融合并洲。这种地理上的巧合,也为人文上的溶合提供了载体。无怪乎奕丰实教授从多处考古实物中得出了苏北文化处于海岱文化南缘和良渚文化北渐的结论。而两大母亲河在黄海海盆溶会及引伸出的人类文明交溶的可能性,也为奕教授的观点提供了佐证, 同时也对连云港地区30多处旧、新石器时代遗址及考古成果作了最好的注释。历尽数度沧桑的连云港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留下了看似不同却又相互链接的历史文化遗存。也是对两河文化交溶的生动展示。羽山出土的56件旧石器时期的多刃刮削器等,海州将军崖原始部落岩画及附近的海船石刻,大伊山母系氏族石棺墓葬群、海船石刻及裸女、凤鸟、糜鹿岩画,东磊太阳石刻等人类活动遗迹的真实记录。古羽山之地经考古专家考证和碳十四测定,这些遗迹揭示了大约在4000-100年左右,古人类在古羽山之地的活动史实。而被学者们誉为“华夏星相城”之一的古海州密布有小礁山、二涧、刘志洲山、东磊、大伊山、孔望山等等多处星相石刻,印证了“曦仲祭日”、“太昊历法”、“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能修太昊历法”的记载。而藤花落史前第一古城址的发现,更以其古文化、古国、古城、古都的轮廓,回照了围绕古海州的方圆二十多公里的三十处新、旧石器遗址的人类史迹链接,以其无可争辨的文物实证,昭示了古羽山之地乃华夏民族起源重要渊薮之一。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奕丰实教授在《太昊和少昊传说的考古学研究》一文中指认:“太昊和少昊是传说时期东方夷人的较早阶段,太昊部族最初活动于鲁东和苏北地区” 。这位出过多部海岱研究论文的著名考古权威,还在《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和《良诸文化北渐》等论著中明确结论:“皖北豫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遗存最有可能是从苏北地区迁徒而来的。同时鲁东沂、沭河上游一带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其中一部分也有可能来自苏北地区”。见图示5:  古黄河古长江三角并洲地理示意图。

    这些考古发现和史迹实证,加上考古专家们的科学解析,展示了与连云港有历史联系的上古帝贤在这方水土的活动轨迹,从而促进了先民的文明进程,为华夏文明的交融、互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使古羽山成为华夏民族源起的重要渊薮之一。


四、位于黄海海盆脐部、黄海湖的中心点、古黄海——古长江三角并洲制高点的古羽山,是成就上古七帝伟业的生动舞台。

   《史记》中尧舜生禹、的记载,《国语》《左传》《山海经》中有关太昊、少昊、颛顼、蚩尤(共九位上古帝王)、曦仲的文字表述;秦汉至今,多位学者、多部论著有关昊族(隅、嵎、郁、岛-鸟、朐)都洲、郁洲、都州山、郁州山、苍梧山、瀛洲(蓬瀛)等等论述,无不留下或传载着上古帝贤在古羽之地的活动和相关遗迹。例如:处于我市古文化北缘的莒县出土的简化图像,经多位专家认定为:“是一个氏族部落的标志、有如后来的族徽。”“只能属于太昊系部族”。例如:“舜葬苍梧”乃千古之争。尽管南方有了“舜帝陵”这个实物,甚至在最近还发现唐代的舜陵遗址,但为什么古今学者仍对此存有疑问,或据理力否呢?那就是舜帝时的中原不可能在苗地设“苍梧郡”,“中央帝国”的王者也不可能远离故土,葬在蛮荒之地,更何况一百多岁的舜帝能以病残之躯巡死南方!因此,这“舜葬苍梧”只能葬在中原的 “苍梧山”地域。有人说未发现“舜陵”实证何解?这很好推论:既然史书有“舜葬苍梧” 的记载,你能说数度沧海桑田的古羽山地下就没有“舜墓”存在?如以“舜陵”实证论之, 你能说那个地方有史前舜陵的实证?!“舜葬苍梧”的记录在上古时期,秦汉以后的“舜陵”也好、“舜墓”也罢,只要没有文字、文物可证,不能认可,最多也是存疑或作为敬仰祭奠之场所。

    经过近千年的考古论证和文物鉴定,对文物、古迹的认定逐步有了标准和认定条件,甚至通过碳十四测定就能确定其年代。连云港的三十处新、旧石器聚落遗址,经过县、市、省、国家级专家、学者的考古认定,尤其是经碳十四的测定,以其真实的年代,界定了这个上溯4000年至10万年的古羽之地之古老和悠久。采集自羽山南麓两处采石石塘的古人类旧石器时期56件文化实物,“不仅是历史名山的见证,也是连云港及至苏北人类的见证。二十年前我在一篇文字及后来的《连云港地方史稿》中推断连云港的人类生存史为十万年,仅凭与山东接壤的马陵山的人类旧石器为据。如今,完全属于连云港境内的土地上,在连云港的云台山脉中,能看到证力确凿的十万前人类的生产工具,当为地方文化史的一件大事。”(《十万年人类生存史的再度证实》李洪浦1980.1)

    据刘洪石先生《勾芒文明的湮没——将军崖岩画的发现与研究》、《觅祖寻根云台李洪甫教授《少昊之墟辩》、《少昊氏稽索》、《太阳石岩画遗迹初证》等著述中论证:大伊山遗址6200--7200年、大村遗址下层6000年前、二涧遗址6000年前、后大堂遗址和青湖遗址6000年前、朝阳遗址4000年,再加上藤花落遗址,这些重大考古发现,为我国古代史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佐证。连云港市古代历史发展的序列,上起公元10000年至7000年,约在伏牺氏勾芒时期,历经太昊、少昊时期,下至公元前1500年前的商代,绵延数千年不断。而岳石文化,作为山东龙山文化殷商文化的重要中间环节,又把东部文化有考古实据而无文字记载的史前史与中国有字可考的殷商及其以后的历史,连成了一个七、八千年缺环的完整的历史序列。而以藤花落为中心这个东夷古国的疆域来看,东达海、南达山(大伊山遗址)、西达岭( 马陵山岭地的大贤庄旧石器遗址)、北达川(赣榆后大堂遗址),东西长50余公里,南北长4 5公里,气候宜,雨量多,物产丰,原始农业经济活跃,手工业达到一定水平,所生产的剩余产品而积累的财富,支持了军队和政权的运作。所以说具有国家要素的藤花落古城址的这个东夷古国,如果不是“少昊之国”又有谁能达到如此高的文明程度?

   “谈天秘欲传宣夜,学海深须到郁州。”诗句意思是说,要研究宇宙间的奥秘,探讨古算术的学问,必须到郁州即海州云台山麓去请教许桂林。这是清代著名学者、体仁阁大学士阮元对我市清代学者许桂林的高度评价。借此诗评价我市古代奥秘的人文历史遗存也毫不过分。地理大变迁的佐证、历代典籍的史证、考古实物的析证、专家学者的考证,无不说明:连云港这块古羽山之地是华夏民族源起的重要渊薮之一是研究、探讨上古文明的稀有宝藏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文化、东夷文化乃至昊()朐文化、朐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